个人认为钟繇由于对曹操的政治依赖程度过高,已经很难说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军阀
从其表现和历程来看,不如说是一个有部分治权的附庸势力,介于独立势力和方面军之间
即使他想成为彻底的独立势力,他的地缘也决定了曹操不会坐视,这就是钟和马、韩的区别
关于马腾进京的目的,我较为倾向麻袋兄的意见
由于极力想保有自己的军队,马腾在张既的充满威胁的游说下做出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非常有诚意的举动
马腾入许都,马休举家入邺,也就是向曹操昭示:我本人都来了,今后对您没什么威胁的,只希望能够宽大些
此外,由于与近邻韩遂不和,马腾选择在这个时机让位也是有些权谋的
一来避免矛盾急剧爆发,使马氏集团立时陷入曹、韩再算上钟繇的重重包围
二来换个领导人就可能换个政治方向的思维导向,古人何尝就没有这样的智慧?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但这样的推理我认为比较符合各种史料所指向的"最大可能性"原则
在那个普遍遣子为质的时代,以本人为质这样的举动不能不说是下了大决心的
不过,马腾这样做也并不代表着放弃,他把军队交给长子马超仍然是留有余地的的招数
毕竟战乱纷争的时代,自己的军队就是实力,就是资本,就是话语权
我们无法知道马氏父子交割的情形,却也能轻易的判断出两人愿望都是要为保留马氏势力做最大程度的努力
这时候,已经不存在什么父慈子孝,这里只有马氏集团的新旧领袖对己方利益的决断
但,历史的进程虽总是与各种政治考量纠缠着,却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尤其是马腾马超这样的被动者
当曹操终于在关中有所举动的时候,马超那根始终绷紧的神经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曹操囤军关中目的到底为何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中集团对曹操的大规模军力调动作出的反应
也不要全怪马超不智,一来其完全接手还不久,实力也未有明显的扩充,仍然属于羽翼未丰
二来在那个情报水平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这些事后的观者不能以现代水平来衡量当事人的判断
站在马超的立场上想想,与其相信是对关中集团用兵而早做打算,总比心存侥幸而束手待毙强
万一曹操真是拿关中开刀,我们在史书上读到"佯称欲攻张鲁,超遂无备,乃一鼓而擒",马超岂不是更不值??
(要下班了,再凑两句)
至于后来的认韩遂为父,这是政治方法,就当时实力并不很强的马超而言,是争取援助所做的的努力
我相信在许都的马腾,考虑到马氏集团利益至上的原则,未必就不赞同
毕竟马超已经身为一方诸侯,他应该考虑的首先是自己的存亡问题
而我们在论及政治斗争的时候,仍然不宜单纯用信义来简单化的臧否古人
马超失败了,尽管采用了许多人看起来不那么高尚的方法也没能挽救命运
不过在下仍然不会抹杀他所做的努力,只是无论实力和水平,他永远达不到曹公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