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德哈特与中国古代战争, 以间接路线战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战例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未知-离线 阿呆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2
编号 4486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4-6-6 23: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可能的战斗因为有实际的效果因而应该看作是实际的战斗
呵呵
好象是这样说的吧
这应该就是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本质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五、虎牢之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为反抗杨广的暴政,起义和叛乱此起彼伏。617年春夏之交,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渊父子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起兵后短短的半年间,他们攻下隋都长安,占据了关中和河东的广大地区,并迅速拓地到秦、晋、蜀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建国号唐。在消灭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后,旋即引兵东向,伺机统一全国。

当时,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已经解体,李唐政权的主要对手是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和洛阳的王世充。李渊对此采取了远交近攻、先王后窦、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派遣使者暂时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统率唐军精锐主力进攻东都洛阳,首先消灭王世充集团。李世民大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军进行了历时半年的激烈交战,给王世充军以重创,拔除了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据点,形成了对洛阳城的包围。王世充处境危急,遣使向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充分意识到王世充若被消灭,唐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于是决定先联合王世充击唐,然后相机消灭王世充,进而夺取天下。于是他在兼并了山东地区的孟海公势力后,于621年春亲率10余万兵马西援洛阳。窦军连下管州、荥阳、阳翟等地,很快进抵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

虎牢是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621年二月三十日夜,唐军王君廓部就在内应的协助下,先行袭占该地。李世民在洛阳坚城未下而窦军骤至的形势下,于青城宫召集前线指挥会议。会上大多数唐军将领主张暂先退兵以避敌锋,但郭孝恪和薛收等人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王世充据有洛阳坚城,兵卒善战,其困难在于粮草匮乏;窦建德率大军来援,如果让王、窦联手合兵,窦以河北粮草供王,唐军就会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因此他们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孤城的同时,由唐军主力扼守虎牢,阻止窦军的西进,先消灭窦建德军,届时洛阳城就能不攻自下。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将唐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精骑3500人于三月二十四日先期出发,进据虎牢。

李世民抵达虎牢的次日,即率精骑500东出10公里侦察窦建德军的情况。他派遣徐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率兵埋伏道旁,自己与尉迟敬德等仅数骑向窦建德军营前进。在距窦军军营1.5公里地处,李世民故意暴露自己,引诱窦建德出动骑兵追击。待窦骑兵进入预先设伏地点之后,徐世勣等发起袭击,击败窦军追兵,歼敌300余人。这次小战挫抑了窦军的锋芒,对窦军的虚实有了了解。

窦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四月间,窦军的粮道被唐军抄袭,大将张青特被俘,窦军的处境更为不利。此时,凌敬劝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自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凌敬指出这样做有三利: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拓地收众,增强实力;震骇关中,迫使唐军回师援救,以解洛阳之围。这个计划和袁绍部下曾提出的分兵袭取许都是同一性质的间接路线,窦建德的情况基本也和当年的袁绍近似。有人提出当年的袭取许都计划和此时的计划都未必可以攻取对方的根据地,但是这个计划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否攻取对方的根据地,而在于通过威胁切断对方和后方根据地的联系来迫使对方做出正面的改变,从而使己方有机可乘,当然,能攻取对方的根据地自然最好。这些路线都能在给自己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使得对方被迫必须根据情况改变自己的部署,从而使对方陷于被动。

窦建德也认为其言有理,准备采纳,但苦于王世充频频遣使告急,部将又多受王世充使者的贿赂,主张直接救洛,他终于搁置了凌敬的建议,而与唐军胶着于虎牢一线,从而越来越陷入被动。

不久,李世民得到情报,说窦军企图乘唐军饲料用尽,到河北岸牧马的机会,袭击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兵一部过河,南临广武,在观察了窦军情况后,故意留马千余匹在河渚,以诱窦建德军出战。次日,窦军果然中计,出动全军,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10多公里,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李世民分析形势,指出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现在度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他准备可按兵不动,等待窦军疲惫之后,再行出击,以一举克敌制胜。于是李世民一面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黄河以北的诱兵,准备出击。

窦建德轻视唐军,仅遣300骑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长矛兵200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未分胜负,各自退回本阵。战斗呈现胶着状态。窦建德沿汜水列阵,自辰时直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支撑不住,很多都坐倒在地上,士卒间又争着喝水,秩序一片混乱,表现出要返回军营的意向。李世民细心观察到这些迹象后,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300精骑经窦军阵西而来,先行试阵。并且指示说:如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返阵:如其阵势有动,则可引兵继续东进。宇文士及至窦军阵前,窦军的阵势即开始动摇。李世民见状,当机立断,下令出战,并亲率骑兵先出,主力继进。过汜水后,直扑窦建德的统帅部。

当时窦建德正欲召集群臣议事,唐军骤然而至,群臣均惊恐失措,纷纷向窦建德处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战骑通道被阻塞。窦建德急忙下令群臣闪开为骑兵让路,但是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为唐军窦抗部所紧追不舍。接着李世民所率精骑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又命秦叔宝、程知节、宇文歆等部迂回窦军的后路,分割窦军。窦军见大势已去,遂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15公里,斩杀3000余人,俘获5万余人。窦建德本人也负伤坠马被俘,其余军卒大部溃散,仅窦建德之妻率数百骑仓皇逃回河北。至此,窦军被全部歼灭。唐军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后,主力回师洛阳城下。王世充见窦军被歼,遂于绝望之中献城投降。

虎牢之战,唐军消灭窦建德主力部队10万人,接着又迫降了洛阳王世充的残余守军,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创造了我国古代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也是李唐统一全国的最关键一战。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从窦建德的角度看,他基本上犯了和袁绍在官渡一样的错误,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没有采纳凌敬提出的间接路线,而是希图依靠兵力上的重量压倒对手,结果自然无法取胜。从李世民的角度看,他最后的攻击似乎是一个直接路线,典型的正面强攻,但是他真正取胜的关键仍然是一系列的间接路线行动,比如断窦军粮道,在突袭时以窦建德的统帅部为目标,在进攻得手后使得优势的窦军彻底disorganized,其后又利用精锐骑兵的穿插、迂回、分割等手段切断窦军相互间的联系等等。如果是单纯的正面强攻,以3500人对付窦建德10万大军,历史只怕要改写了。

我们以李德哈特的理论对中国古代五个经典战例进行了分析和印证,可以看到,这些成功的统帅无一不以间接路线取胜,而失败的统帅无一使用过哪怕一次间接路线行动。但以上这些粗浅简单的分析和评论,远不能完全表现间接路线等一系列李德哈特先生理论的真谛,要想真正了解,还是亲自阅读李德哈特先生的原著更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6-7 10: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直接间接是手段
不过要是把间接路线神话也不好
尤其是把胜利的方法都解释称为间接路线
他们等于是人的两只手
过分依靠那一只手都是不正确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06-07, 10:27:44发表
直接间接是手段
不过要是把间接路线神话也不好
尤其是把胜利的方法都解释称为间接路线
他们等于是人的两只手
过分依靠那一只手都是不正确的

在没有理解什么是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前作结论有价值吗?再说明一次,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不等于中国兵法的奇正。不论李德哈特还是我都没有想过要把间接路线神化,不过我也想不出历史上有哪些真正辉煌的胜利是在完全没有做出任何削弱对方的努力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强攻取得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潘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2
帖子 1814
编号 3874
注册 2003-12-29
家族 咸鱼柿油党


近日借着韦兄这篇文章又重新翻起了战略论(上次看还是读书的时候了),待看完后再和韦兄切磋探讨一下,不过韦兄不打算写篇间接路线的短评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关于间接路线的评论,钮先钟已经写了不少,好像没有写评论的必要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6-7 21: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说直接间接路线的说法是否科学,最好还是先了解它的涵义。我一般会避免评价某些成名已久的学者,尤其是在没有看过他的著作前。
============================================
老兄说话很委婉那
感谢

但是
作为我的思想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以请老兄不要觉得不耐烦,不要当成是对我一个人上课.就当成是发扬光大您的思想的一个磨刀石,或者是一个靶子,为您蹭出几点火星或者校正一下武器的精度也算是我的荣幸.

(老实说,觉得从头到尾没有超出孙子兵法的范畴,对东方人而言没有多少新意~~  )
我也有一些同感

1.我觉得您所说的间接路线好像更多的偏重于态势的营造

也就是说先营造一种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甚至于使敌人就好像站在悬崖边上一样,只要我方使一点较小的力量就可以使敌人自己就垮下来.


与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好像有点不谋而合

2.李德尔哈特比克劳塞维茨高明一些的地方应该在于老克一直认为消灭敌人的主力是达成战争胜利的唯一途径,老李则认为除了消灭敌人的主力,只要能营造出一种我必胜敌必败的态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甚至文化等多方面)就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这是军事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螺旋发展的历史的一种辩证,老克属于历史的局限性

但是老实说,这些东西在孙子兵法里面应该说已经很完善了
像什么伐谋伐交
不战而屈人之兵
途有所不由
军有所不击
君令有所不受

我真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很了不起,他不说别人就不知道的东西.



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不等于中国兵法的奇正。

====================================
确实不等于
我只是觉得奇正变化包含的范围比直接间接要更广一些
军事为正,政治可以为奇
战争为正.外交可以为奇
正面战场为正,敌后可以为奇
打击敌人为正,断敌经济破坏其战争潜力可以为奇
打击南联盟军事装备为正,打击其经济目标倒反而成了迫使其投降的奇兵
正与奇是相互转换的,以上这些转换过来照样可以说得过去.
比死板的直接路线间接路线应该说更具有概括力.




不论李德哈特还是我都没有想过要把间接路线神化,不过我也想不出历史上有哪些真正辉煌的胜利是在完全没有做出任何削弱对方的努力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强攻取得的。
============================================
能取得胜利的都不是傻瓜,当然都会想一些办法增加自己胜利的可能性


要找一个符合你的标准的战役确实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战那些没有胜利的战役中.

拉拉杂杂写了一堆,大有班门弄斧之嫌,希望能从您的大作中学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首先,这不是我的思想,是李德哈特的思想。
其次,我写的这篇文章比较粗浅和简单,但不等同于李德哈特的思想仅此而已。
第三,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的理论死板与否,李德哈特是否史上杰出的战略家,这些早有定论的东西我认为没什么值得争论的必要。
最后,要做出评论,先看原著。向我学习,还不如向李德哈特的原著和历史上的真实战例学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6-07, 22:47:29发表
问一声,斯大林格勒是怎么削弱的~~~

李德哈特的“战略论”的十七章内有详细描述,在这里就不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6-7 23: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昏倒~~~偶在网上找不到啦,等回家再看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6-8 09: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http://tbcr.myetang.com/theory/jjlxzl/


上这个地方看吧



好了就到这里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6-8 10: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偶看了一下,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战役胜利实在是没有什么主动地间接路线策略体现,起码俄军没有(要是莫斯科战役还更像一点)。他所提的几点都是客观造成的,压根就是无心插柳或者一般性的常规动作。如果这个也算的话,那么每一本基本教程都有啦~~

后面的北顿河作战阶段,倒是很有体现,属于曼施坦因的经典杰作,不过那已经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本体了,不过不能算数~~~  

不过稍早一点的霍特军团救援行动,战役战术上倒是可以入选,但是无碍于全局,而且那是德军的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txc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7
编号 8116
注册 2004-6-4


发表于 2004-6-8 14: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桂陵之战就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例。荀子说:“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国武卒是由名将吴起一手创立起来的,战斗力强到什么程度呢?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才能入选为武卒。基本入伍要求已经严苛至此,而且入伍后还要经受一系列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远非当时懒散的齐国人可以相比。让我们看看这两支军队较量的结果。
12石之弩什么意思?真的720斤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6-8 21: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ztxc于2004-06-08, 14:34:41发表
桂陵之战就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例。荀子说:“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国武卒是由名将吴起一手创立起来的,战斗力强到什么程度呢?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才能入选为武卒。基本入伍要求已经严苛至此,而且入伍后还要经受一系列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远非当时懒散的齐国人可以相比。让我们看看这两支军队较量的结果。
12石之弩什么意思?真的720斤吗?

把弓弩挂起来,下面加挂重物,等拉满的时候,下面的重物是多少就是几石之弓什么的。

12石之弩要张开的话,看来是一定要找点杠杆之类的机械装置啦,不然,呼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斜出正入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230
帖子 3092
编号 742
注册 2003-9-13


发表于 2004-6-8 21: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6-08, 21:35:55发表

QUOTE:
原帖由ztxc于2004-06-08, 14:34:41发表
桂陵之战就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例。荀子说:“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国武卒是由名将吴起一手创立起来的,战斗力强到什么程度呢?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才能入选为武卒。基本入伍要求已经严苛至此,而且入伍后还要经受一系列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远非当时懒散的齐国人可以相比。让我们看看这两支军队较量的结果。
12石之弩什么意思?真的720斤吗?

把弓弩挂起来,下面加挂重物,等拉满的时候,下面的重物是多少就是几石之弓什么的。

12石之弩要张开的话,看来是一定要找点杠杆之类的机械装置啦,不然,呼呼~~  

这个数字相当于现代重量级拳王的深蹲值,古代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人,要凑一整队这种野兽更加难上加难!假设数字是真实的话,这种弩估计或者是用器械、或者是由多人合力来击发。作为比较,南宋数一数二的勇将,岳飞也不过开弓300斤、弩8石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9 10: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斜出正入于2004-06-08, 21:59:43发表
这个数字相当于现代重量级拳王的深蹲值,古代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人,要凑一整队这种野兽更加难上加难!假设数字是真实的话,这种弩估计或者是用器械、或者是由多人合力来击发。作为比较,南宋数一数二的勇将,岳飞也不过开弓300斤、弩8石而已。

一石不是三十公斤,而是六十公斤,一百二十斤   

开十二石之弩的说法应该有点夸张,西晋马隆招募勇士平定羌乱,要求也不过是能引弩三十六钧(九石),引弓四钧(一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斜出正入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230
帖子 3092
编号 742
注册 2003-9-13


发表于 2004-6-9 12: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曹仲德于2004-06-09, 10:47:35发表
一石不是三十公斤,而是六十公斤,一百二十斤   

开十二石之弩的说法应该有点夸张,西晋马隆招募勇士平定羌乱,要求也不过是能引弩三十六钧(九石),引弓四钧(一石)。

呵呵,古代度量衡还是比较乱的,不同时期,同时期不同地域都可能不同。
宋斤据说相当于现在的1.2斤,这么算下来相当可怕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6-9 18: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阿呆于2004-06-09, 9:53:28发表

QUOTE:
引用 (阿呆 @ 2004-06-06, 23:49:16)
可能的战斗因为有实际的效果因而应该看作是实际的战斗
呵呵
好象是这样说的吧
这应该就是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本质了 



什么意思??没有看懂哦~~~ 


这是战争论的表述方式吧
小姐应该也看过才对

,知道哩~~~你不说偶都没有念通,一直是从战斗开始读滴,还以为前面的“可能”是你自己用做推测词滴  

这么一说好像倒是有那么一句,不过那本书好难吃阿,叽里咕噜,绕口令似的~~~   

咔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呆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2
编号 4486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4-6-10 20: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以直接路线取胜是比较稳妥的
但必须有较大的优势
阿拉曼战役就可以说是一个直接路线的结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呆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2
编号 4486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4-6-10 21: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孙子兵法也好战争论也罢
随着技术的进步
他们对战术的指导都以失去意义
应该还是看他们对战略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潘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2
帖子 1814
编号 3874
注册 2003-12-29
家族 咸鱼柿油党


想起个事,问问韦兄,好像间接战略一次是博富尔提出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6-14 16: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曹仲德于2004-06-09, 10:47:35发表
一石不是三十公斤,而是六十公斤,一百二十斤    

开十二石之弩的说法应该有点夸张,西晋马隆招募勇士平定羌乱,要求也不过是能引弩三十六钧(九石),引弓四钧(一石)。

实在难以相信.
  不相信的,请诸位自己去开开看.
   现在专业射箭比赛的弓,拉力也就50-60磅 (一公斤等于2.2磅). 普通人是肯定没法开的.
    一般初学练习射箭的,使用18-24磅的弓,也有力气大的用26磅的.
    能射32-28磅的弓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
    引弓四钧(一石)勉强还可以相信.但已经是惊人的神力了.今人的射箭比赛以准头为主,最远的靶比赛为90米.但专业运动员应该可以开更重的弓.

    诸位不信,可去试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15 20: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按照《晋书》上说,马隆按照上面的标准招募勇士(引弩三十六钧,引弓四钧),一天就招募了三千人。

又案《宋史》,宋太祖初选取禁军的标准是引弓一石五斗,引弩三石五斗。

估计是古代人力气要比现代大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6-16 10: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和仲德先生商祺:
古代人的营养和医疗都不如今人, 寿命也短. 但说力气,我倒是相信比一般的今人大的.
   一是除了贵族,一般人要参与的体力劳动要比今人多得多.  而是民风尚武, 射箭是从小练习的基本科目. 能开比今人强的弓,是可以理解的.
   现代射箭运动的运动员,力量也是很强的. 只不过,不象古代那样有普遍性罢了.
但是古代射120斤,也还很普遍, 而现代的专业比赛运动员也就60来斤.我觉得不能用纯粹的力量大小来解释了. 毕竟人的生理机能还是差不多的.
1: 射箭的要求不一样了. 现代射箭运动员的比赛, 一天要射很多, 而且主要以精准和稳定为主. 以平射为主,就算有射角也很小,古代的弓箭手齐射, 射程很关键,但齐射的次数不一定多. 多采用高射角以追求射程. (和现代的加农炮弹道类似)
    所以,如果按照古代的那种齐射法, 现代的专业运动员应该可以开重的多的弓.

2:  现代射箭比赛运动员多使用推弓法(虎口推弓,需要绑弓绳), 对精度有好处但却不能开太重的弓,古代弓箭手多用握弓法. 对开强弓有好处.

3. 我觉得还可能是计量上的问题. 现代科技发达,对计量弓的拉力比较精确. 不知道古人如何计量弓的拉力? 是否误差比较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6-18 10: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指教了。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从前查农业史资料看到的,古代一石和现代一石重量不同,秦汉魏晋的一石相当于现代的0.2的样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4-7-1 10: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古代很多重量单位都比现代虚,就象长度单位,说很多武将什么身长九尺——多少CM?270+?!类推,那么多石也不足为奇了,至于锻炼,我哥哥真正从小锻炼到大,力过常人也不过300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庾信
(轩辕茶博士·无地者老金)

灵寿侯武胜军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1173
帖子 17592
编号 19705
注册 2004-10-28
家族 圣剑兄弟会


发表于 2004-10-30 22:5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4-06-05, 16:59:04发表
我觉得一战和一战将领实在不行,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削弱对方抵抗力的企图,完全是正面硬攻,如果是这样何必由他们去指挥呢?大部分一战将领都是把己方士兵送上屠宰场的屠夫而已。

至少还有艾伦比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庾信
(轩辕茶博士·无地者老金)

灵寿侯武胜军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1173
帖子 17592
编号 19705
注册 2004-10-28
家族 圣剑兄弟会


发表于 2004-10-30 23:4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06-07, 10:27:44发表
直接间接是手段
不过要是把间接路线神话也不好
尤其是把胜利的方法都解释称为间接路线
他们等于是人的两只手
过分依靠那一只手都是不正确的

呵呵,我觉得直接和间接,都不是绝对的,往往因为形势的变化导致这二者关系的转化。有的攻势起先是以间接路线的方式发起的,最后却因为客观形势而变成了直接路线,比如说德军42年在南线的攻势就是如此。开始的时候还是一个具有充分弹性的计划(虽然目标过于宏大),也大大的出乎斯大林的预料,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希特勒自身的失误,最后演变成在斯大林格勒死磕的直接路线。

而且在不同层次上,直接和间接路线往往是互为手段的。比如说辽沈战役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间接路线战略,但从锦州这个关键点上,却又不得不采取直接路线来加以实现。比如说楼主所分析的长平之战,从战略上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直接路线的战略——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从而严重摧毁其战争潜力。但具体实施这一战略的时候,秦军却采取了迂回攻击、分割包围、截断粮道等间接路线的方式。

当然,间接路线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说伊拉克战争,美军在战争发起的时候充分的体现的间接路线的思路,成功瓦解了伊军的抵抗,以非常小的代价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在巴格达的装甲游行只能用精彩来形容),但由于伊拉克的政治和宗教问题,现在的美军却又不得不采取直接路线的方式来一个个拔除那些抵抗组织的据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Q杀手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14583
注册 2004-8-3


发表于 2004-11-10 11: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武卒 魏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度量衡  否则秦始皇就不必重新统一度量衡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龙御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29165
注册 2004-12-30


发表于 2004-12-30 15: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来到这里,忽地发现研究战略之士如此之多,喜悦之情难于言表。望各位以后多多指教。
  李德哈特的著作我还没有读过原著,不感妄加评论。不过就我看过的西方兵学而言,西方兵学中的科学成份更大一些,而我们古人的兵学中的艺术成份和哲学成份则更多一些。所以以我们的视角看来,西方兵学很难超过东方兵学。正如钮老先生所说,双方的侧重点不再一个层次上,但是很难说谁好谁差。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可能东方的兵学对于我等军人来说更难于把握。
  鄙人最近在寻找有关二战中德国反登陆作战的资料,如果哪位好汉知道此类消息,敬请告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7 10: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38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