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已经收录完毕,欢迎大家跟帖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3: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揭”姓源于揭阳

丌官
春秋时各国有掌丌(通笄)之官,称丌官。其后以官为氏为丌官氏。孔子之妻就姓丌官。


上古周武王将儿子叔虞,分封为唐地的首领,而唐地有条河流叫晋水,所以叔虞的儿子就将地名改为晋,并建立了晋国。晋国就在现今山西太原一带。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的公族开始用国名代替姓。晋姓先人还有:晋骘,宋朝的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时,遇上兵乱,百姓闹饥荒,他令军队垦荒种田,丰收后,将粮食分给百姓。他还修建学校,让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书读。晋爵,明朝文官,又能带兵,文武双全,性格刚正,后来讨厌官场,就回乡去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3: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来源战国时期,楚国尚大夫食采于靳,被称靳尚,其子孙因以姓,相传姓靳。

二、郡望堂号唐置河西郡,现在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姓氏辩证:“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望出河西。

三、历代名人
靳时芳——明朝姚安人,以孝闻名。侍父赴京,父疾不能乘马,时芳背负而行。母病,时芳晨夕抱扶,历32年如一日。家贫教授,畦步有绳尺,游其门者,皆有规程。父严母慈,子孝妇贤,团结和睦,勤俭持家,数十年如一日。福寿延年,83岁卒。
靳辅——字紫垣。清朝辽阳人。他专主筑限束水,使河尽归故道。卒溢文襄。终年59岁。著有《治河书》、《靳文襄奏疏》。
靳云鹏—— 民国时期,曾经担任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3: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二、迁徙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新罗,朝鲜古国名,与高丽、百济并立,其国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长安,累世官宦。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5、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

四、历史名人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为文怪诞,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为务,评天下才子书有六,一《离骚》、二《庄子》、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六《西厢》,其评语流传甚广。
金 农:清代书画家兼诗人。善诗文,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尤以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日磾:西汉时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其后世代官宦,且多为侍中。历7世皇帝为内侍,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他可以说是金姓历代名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物。
金刚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来中国传教,来中国传教,曾译《金刚顶经》,与善无畏、不空唐玄宗时并称"开元三大士" 。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又与胡广、杨荣共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宣宗时命修两朝实录,充总裁官。
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
金圣叹:清初文学批评家,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3: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近  禁
这种姓氏现在还有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郑武公的儿子段被封于京,其后人以京为氏。(2)改姓,西汉京房,原姓李氏,改姓京氏。郡望:谯郡(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地区)。 土地述春秋之别 占验明河洛之书 上联说晋代人京相(王番),曾著《春秋土地名》三卷。下联说西汉顿丘人京房,字君明,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研究《周易》,善于用灾变来解释时事;又喜欢音律。举孝廉为郎,官至魏郡太守。著有《京氏易传》。河洛,即河图洛书,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和《洪鲍》两书来源的传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陈姓的诸多分支之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2: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史称敬仲,其后人以敬为氏。(2)改姓,清代四川人苟华南,高宗令他改姓敬氏。郡望: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 任颍川丞,清同郭柳 讨武氏乱,名并袁张 上联说隋代蒲坂人敬肃,字弘俭,开皇初年任安陵令,后历任秦州、卫州司马,炀帝时官颍川郡丞。为人正派耿直,为官清廉能干,晚年离职时,家无余财。当时大臣薛道衡说他"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更甚)";大臣苏威说:"守、令以清廉出名的,第一是柳俭(弘化太守),其次是郭绚(涿郡丞)、敬肃。"下联说唐代绛州太平人敬晖,字仲晔,年轻时举明经,圣历初年官卫州刺史、中台右丞。当时,女皇武则天宠信权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放纵武氏亲族为非作歹,政治败坏。敬晖与大臣袁恕己、张柬之、崔元(日韦)、桓彦范等队,讨伐武氏之乱,杀张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任侍中,封平阳郡王。后又被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贬为崖州司马,被广州都督周利贞害死。 北宋大臣文彦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讳,其祖父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


静氏源于敬氏,清朝初年有一支敬氏后裔不满清朝统治,将敬氏改为静氏静字从右往左念为“争”“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又有一支敬氏族人在清初为取悦朝廷改姓为“靖”意在拥立清朝之意,故现在有静和靖两个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2: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2、为楚姓所改。芈姓之后原有楚姓,一支居于秦国,因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以原国名荆为姓,改为荆姓。
3、庆姓也改姓荆。如战国时荆轲即是。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邠庆堂":宋朝荆嗣,累立战功。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
【郡望】 荆氏望出广陵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东汉时改为广陵郡。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一带。

三、历史名人
荆 轲:战国时齐国人。好读书,善于击剑,为人行侠仗义,受燕太子丹之使,献地图刺杀秦王嬴政,图穷匕见,事败被杀。
五代有画家荆浩,宋代有都指挥使荆葵,元代有辽东廉访使荆元刚,明代有刑部侍郎荆州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2: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源流
1 来自春秋时的魏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魏国的时候有侯叫经的。后来的经氏就是他的后代。
2 出自东汉。是光武帝刘氏的族父,他的字为经孙,他的后人于是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简化为经姓。
3 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二 迁徙分布 经姓望族居住在荥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地区。
2 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一带。
【堂号】
赐宴堂: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经济的人是乡中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乡中年纪最大的人。明太祖因为这个专门请他吃饭,并且勉励他:“教训子孙孝敬父亲。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勤于生产,节约开支。”

四 历史名人
1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2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的时候,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3 经亨颐(1877-1938): 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之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金石家。创办春晖中学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参加国民革命,为国民党左派元老,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2: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来源   
1是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三大姓---屈,景,昭,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2是景姓,是战国时齐国君主齐景公的后代,以王父名为姓,相传姓景。

二、郡望堂号 秦置晋阳县,属太原郡,现在山西太原市。

三、历代名人   
景阳-一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延广一一字航川。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2: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井姓起源有:
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取吉利的意思作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
二、出自姬姓,周公四子邢侯之后.见杨宽《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为姓氏。见《穆天子传》。
三、始于春秋,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详),称为井伯。他的后代就用封邑名“井”作为自己的姓氏。
四、井姓与百里姓同宗。周代时,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的子孙,有的姓井。井伯又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被人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个。见《姓源》。

京城
<列子>中关于愚公移山篇里有京城氏之子一人


姓氏,此姓多在河南商丘虞城一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2: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陕西和青海有这种姓氏

璟甌
一、来源 出自马姓。因家族迁徙至异域,其间某种因由,至以改姓璟瓯。 二、迁徙分布 浙江温州马姓后裔远徙欧陆。

九方
春秋时代有上姓九方,名叫皋的人,以挑柴卖菜为生,很有识马的本领。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已经老了,你的儿孙中有识千里马的吗?”伯乐说:“我的子孙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识千里马的。我的朋友九方皋,虽是挑柴卖菜的人,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特别高兴,叫九方皋为他骛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匹马,最后找到了一匹中意的黑色雄马。他回来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他找到了一匹什么样的马,他说:“黄色雌马。”穆公叫人牵马来一看,原来是一匹黑色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雌雄颜色都不能辩,怎么能识马的好坏?”伯乐说:“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内在的精神和品质(见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穆公听了,令人骑上试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纠  咎
现在有这种姓氏


楚公族有酒氏。万姓通谱云:周官有酒正,因官命氏。

九百
来源不详。见通志.氏族略.诸方复姓。古有九百里,为小吏,县令姓万。故时云,九百小吏万县令。又见《水甫姓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满族旗人姓氏


唐高祖武德年间有一个翰林应诏姓九名嘉。  


朝鲜族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较早见于史籍的俱姓人是俱难。
据《晋书.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载:“太和五年……坚既平凉州,又遣其安北将军、幽州刺史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幽州兵十万讨代王涉翼犍。又遣后将军俱难与邓羌等率步骑二十万东出和龙,西出上郡,与洛会于涉翼犍庭。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


琚,通璩、蘧,为春秋战国卫大夫蘧公伯玉后人,后为避难,改为璩,取不忘伯玉之意。

巨  局
现在还有这些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沮渠
北凉世系


音娟,较罕见姓,又音俊,但南北解忧,西汉时有隽不疑,长沙有上隽,下隽。以邑名为氏。


源于山东省邺县(今莱州市)刘氏家族。经其后人“刘奕君”为传世之子启姓创谱,而得“君”姓,以展后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源流
居姓的来源为: 居姓出自杜姓。相传周大夫杜伯的儿子在晋国作官,被封在先邑,他的子孙于是有以邑为姓,称为先姓。晋文公提拔他的后人先轸为中军元帅,职掌国政。先轸曾经率领晋军在崤山一带打败秦军,他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继位中军元帅,在彭衙再一次打败秦军。先且居于是变得很有名,他的子孙于是有以他的名字中的“居”字作为姓氏的,称为居氏,世代相传。

二 迁徙分布 居氏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信都。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渤海郡:西汉的时候置郡。地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
2 信都郡:是战国时期的赵地。汉宣帝时改为信都国。故城在今天的河北省枣强县东北。 【堂号】
1 湘侯堂:汉代居翁,时任南越桂林监,当他听到汉兵攻破了番禺,于是他趁机策动欧驼氏40多万人投降汉,因为这件事情被封为湘成侯。
2 瞻盦堂:明代的居仁,他的学问很精深,行为也很端正。洪武初年,朝廷因为他的品行征他出来作官,他不去。在家隐居,种竹子,成天读书度日。晚年的时候,他自号“瞻盦”。这个号的寓意为看着绿色的竹子自得其乐。

四 历史名人
1 居节:字士贞,号商谷,明朝吴县人。擅长于书法绘画。他的父亲在织造局任过职,因此他家隶属于织造局。有一次织监孙隆召见他,他不肯去,孙隆很生气,抄了他的家,将他逮捕了。出狱后,他居住在池塘边,以作诗自乐,后来穷困而死。他写的诗水平很高。
2 居正:湖北广济人清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在日本发起共进会,第二年到南洋参加革命活动。宣统二年返回日本与宋教仁、谭人凤等人筹建中部同盟会,计划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于是很快回国。辛亥革命时期参与制定了都督府暂行组织条例,并亲自到前线督军。民国元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政府内任内务次长,代理部务。“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的时候任吴淞要塞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民国三年加入中华国民党,任党务部长兼《民国》杂志社总理。民国十一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内务总长。民国十三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司法行政部部长等职务。民国37年,曾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与蒋介石竞选总统。民国38年任国民党政府国史馆馆。解放前夕随国民党去台湾。1951年11月23日逝世,终年75岁。著有《辛亥礼记》、《居觉生先生全集》等。
3 居仁:清代画家。她的长女居庆、次女居玉徵姐妹二人,继承家学,她们的作品也很有名,尤其以花卉著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
2、以名为姓。鞠陶的后代中有个叫鞠武的,在燕国任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祐进士。到了宋朝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
鞠 武:战国时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鞠 钺:明代名人。正德时他与妻子于氏被敌人俘获至城南寺,敌人逼鞠钺屈服,鞠钺拒绝,遂被杀,于氏撞石而死。
鞠夫人:宋代舞蹈家,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时称"鞠部头"。
战国时有孔子弟子鞠语,宋代有殿中侍御史鞠詠、雍熙进士鞠仲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菌体君 1969年3月生,河南鹿邑人,广东湛江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党史学会会员。


峻 峰 1962年4月生,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系副教授。


湖北省麻城有此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巨毋
以地为氏。汉代有巨毋霸。


卡世全 男,1957年7月生。现任甘肃省兰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科室副主任。 卡树彬 男,1970年4月生,山东省陵县人。讲师。中国书画人才审定委员会高级创作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鸡西市中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东方书画艺术拓展中心主任。  


开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康叔的后代,武王时,康叔封于卫建卫国。春秋时,卫国有卫公子开方,开方之后有支庶子以开为姓。见《元和姓纂》。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凯姓先祖原为苗族人,在与汉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开始采用汉姓,因居住地为凯里,遂为凯姓。清初湖广填四川,贵州凯里一支凯姓被迁徙至四川省重庆府,后凯姓中有人被征兵到安徽,故凯姓主要分布于贵州、重庆、安徽等省。


①明一统志:明洪武时,有土司后封为怀远将军霭翠,乃苗部阿书之裔,后改为安氏。 ②人名:明未有霭霞,霭显者,曾任知县等职,均系河南省唐县人。 ③堂号考:台湾省台北县有此姓。


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宋微子后有坎氏。坎邑。春秋时周地,在今河南省巩县东。望族出于稚阳,今河南商丘县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3: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来源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止,受封于阚地(在今山东坟上县境),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阚。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闽台。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而阚止的后代,大部分现都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录家以及泰安、荷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

二、郡望堂号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 《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三、历代名人  
阚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阚马因——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注王朗《易传》,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4: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2、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其后子孙以国为姓,称康氏。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4、突厥(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二、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康氏还以"京兆"为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时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三国魏时置郡名。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历史名人
康茂才:康茂才、康茂林兄弟二人为朱元章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弟弟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有为:近代维新派著名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但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与谭嗣同等同时在北京菜市口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会:三国时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建夜,孙权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于是江苏佛法始兴。
康 泰:三国时吴国人,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公元226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今印度)使臣,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与之:南宋时人。高宗时因上"中兴十策"而闻名。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纯以农业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织,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无私有制,无战争和剥削,反映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
康 海: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为"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04: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历史来源不详


抗(kang) 同伉氏、杭氏,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为氏。郡望:丹阳郡(今安徽宣城一带)。 闾旌孝行 绩著泰山 上联说明代人抗良玉,以孝行著称于世,官府旌表其门闾。下联说东汉丹阳人抗徐(一作"杭徐");字伯徐,初任宣城守长,把山林、湖泽中的蛮夷都迁入县内管辖,使境无盗贼。后官中郎将,封东乡侯,官至长沙太守。


靠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分布于安徽淮南一带  


克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有个周夷王姬燮,他赐给当时的克姓一件青铜乐器,并命名该青铜乐器为“克”。这种青铜乐器,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翼购于北京琉璃厂。“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他的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异鹊堂":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钱塘县:秦时置县,属于会稽郡。后汉时为吴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三、历史名人:
1。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2。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3。柯 铁:清朝台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次年夏,柯铁与陈发等领导台湾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武装抗击日寇。以大平顶山为根据地,多次击溃和歼灭来犯的日寇,于是大平顶山有"铁国山"之称。中部各地纷纷响应,影响波及全省。抗日斗争前后坚持4年之久。
4。 宋有学者柯芝,五代时(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状元柯潜,清代有医学家柯琴、知县柯抡(被誉为"闽省第一清官")。
5。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筑江堤。他亲自视察江汉两岸地势,勘察堤基,于重点工段督促检查,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大大减少了水患。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时,沔阳数千人为之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葡萄牙殖民者,打击海盗运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宫前湾海域抛泊,并在宫前、下安等登陆,肆行奸淫掳掠。巡海道副使柯乔会同漳州知府卢璧、龙溪知县林松发兵,派一兵船伪装商船,诱敌深入伏击,共歼敌239人,其中击毙33人,俘206人(内有头目3人,汉奸1人)。后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 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下诏复用,是时柯乔已病逝。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6。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7。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源流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 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二、 迁徙分布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了下来,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东迁了。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  
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但是,由于官职调遣、战乱等的原因,有许多人从今天的山东、河南向其他省迁徙。  
西汉时,孔子襄曾任长沙太守,孔氏还有迁至今陕西的。  
东汉时,河北、河南、广东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迹,东汉末孔潜一族在浙江绍兴发展为望族。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时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随宋氏南渡,赐地衢州。  
宋、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等省,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清代以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华人。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有"阕里堂"和"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郡望】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  
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  
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四、 历史名人  
孔姓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名人辈出,史不绝书。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删修《春秋》,整理《诗》、《书》等。在哲学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战国、秦汉间的大商人孔氏,经营冶铁业富至数千金。  
西汉时,南阳人孔仅,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后任任大司农;经学家孔安国,丞相孔光。  
东汉有泰山都尉孔庙,其子孔融,汉末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南朝齐有文学家孔稚圭。  
唐代有经学家孔颖达,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孔巢父;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孔纬。  
北宋有说唱艺人孔三传,曾经首创诸宫调。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戏曲作家孔尚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源流
1 为空桑氏所改而来。空桑,是一个古代地名,地址在今天的河南开封陈留镇南部。商朝的时候有大臣伊尹生于空桑,他的儿子于是就叫做空桑,后来他的子孙后代都以空桑作为姓氏,随着历史的演变,改为空姓。
2 为空桐氏所改。空同,也称为空桐。相传商代的时候,商代始祖的后代分封空桐,成为空桐国。后代以国为姓。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居住在空同山而得空同姓的。后来省为空姓。
3 为空相氏所改。传说为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代,原来叫做空相氏,后来省为空姓。
4 出自右空侯氏,以国为姓。后来省文为空姓。

二 迁徙分布 空氏望族居住在孔丘郡(今地待考)、顿邱(今河南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宫邱郡:据《郡望百家姓》所载,空氏望出宫邱。今址在山东省 淄博市北部。也有说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的。

四 历史名人  空同氏:相传为赵襄子之夫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空桑
古姓,后改单姓空


(1)以官名为氏,周代(一说汉代)有守库大夫,其后人以库为氏。
(2)南北朝时,北魏有库(亻辱)官氏,入中原后改为库氏。
郡望: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
金城英俊 汉室典仓 上联说汉代人库钧,官金城太守,封辅义侯,为一时英俊。下联说库氏源于汉代守库大夫。


枯姓源于西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来源
1是上古周朝时,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2是古代春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
3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二、郡望堂号
汉置冯诩郡,现在陕西省大荔县。
望出 冯诩、河南。


三、历代名人
寇询——字子翼。东汉上谷昌平人。光武帝
(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颖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
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邦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促使真宗亲征,进驻擅州督战,与契丹订檀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溢忠憨。
寇英杰——字粥臣。山东利津人,少年入伍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湖北 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湖北陆军第一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将军府植威将军、授涵威将军。民国14年10月,任吴佩孚部第二路军司令。民国15年3月,吴佩革任命为豫军总司令,督办河南军务收束事宜。民国16年(1927年)1月去职,寓居天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汪伪政府参谋本部上将参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1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商代时有蒯国(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的蒯乡)。国人后来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
2、周穆王时有蒯伯棨。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名得,受封于蒯   
3、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是卫灵公之子卫庄公的后代。卫庄公名叫蒯聩,他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想刺杀灵公的夫人南子,失败后出奔晋国,后回卫国,被良夫、孔悝立为卫君。后为晋军所破,被杀。蒯聩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称蒯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辅国堂":南朝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郡望】  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襄樊一带。

三、历史名人
蒯  祥:明代营缮。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乐至天顺,举凡内殿陵寝,都是他营缮的。他能用两支手各握一支笔画龙,合在一起象一条龙一样。皇帝每每称他为"蒯鲁班"。
汉代有官吏蒯撤、名士蒯通,唐代有诗人蒯希逸,宋代有进士蒯憩,明代有建筑师蒯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9 13: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来源有四  
1、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  
2、 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3、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太原)

二、迁徙分布匡姓在"元明"朝后期南下定居, 主要分布在湖北, 江西, 安徽, 湖南, 廣東等省,其中湖南是最大的聚集地,大約占整個匡姓的80以上,其中以邵陽的武岡市為主,人數為最多.那里有保存完好的匡氏宗官祠,還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主要人物有"五四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4 04: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419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