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loyani:
“你一句话就把整个人类历史都抹掉了,那些英雄豪杰,说到底,都是为了给留个好名声,都是想“哗众取宠”。因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要。”
为了留好名固然重要,可也的看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文种,范蠡一心一意为了勾践复国,最后留下了英名,我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他们在谋划期间想的是复国,而不是留名。姜维?难说。他的北伐中原耗尽蜀国的人力,物力,我真的怀疑他是否根本就没考虑过蜀国的承受力。有人说这是以攻为守,谬也,蒋费二位几乎没有和魏国交战,不是也守的好好的?他这样一味的北伐,一没有成功的把握,二没有考虑过国家的损害和承受力,那么唯一想的可不就是自己的功名而已?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说一千道一万,他自己装个穷酸样不还是为了博得美名么(按大将军的奉禄这么过,至于么?)?我平生最看不惯正经事一事无成,在这些小地方专门作秀的主儿。所谓哗众取宠,这也是个典型的例子!
“姜维确实犯了志大才疏的毛病,但不能就此将他说得一无是处,非要将他贬低到十八层地狱下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身上的其他优良品德。”
我贬的就是姜维的品德!要论才能,他虽然比不上蜀国前期的诸葛亮(甚至还比不了王平),可是在剑阁扛了那么长时候也算有战略眼光,比诸葛瞻强多了。我要强调的是,如果姜维在投降之前就做好了谋反的准备,那么他便没有真的降魏,我会支持他的行为的。可是汉晋春秋的记载是他在投降以后发现钟会有野心,而有的这个想法,这就有了两度变节之嫌(因为他投降时已经决定去做降将了,而后日谋反表示他对自己决定的反悔)。而三国志原文跟本就没有关于姜维谋反动机的记载。
身系要职,只考虑自己留名,不考虑国家安危,乃是不忠;不考虑黎民涂炭,乃是不仁。少年弃母,乃是不孝。三度易主,乃是失节。钟会以诚相待,他却反图之,乃是不义。如此忠孝节义四者皆空之人,还谈什么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