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北宋宰相传之干吏篇, 接续中……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30 16:1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在北宋的167年里,其政坛上不时涌现出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而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自然是这些人的领军人物。
一个宰相往往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北宋历朝的宰相中,有明敏干练的、刚正不阿的、宽厚谦逊的、文采飞扬的、德高望重的、也有得过且过的、不思进取的、酸腐守旧的、奸诈虚伪的、祸国殃民的……

这里仅选取北宋宰相中的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分类传述。


一、干吏型:能力颇强,有见识,经验丰富,而学历往往不一定很高。
入选人物:赵普、卢多逊、张齐贤、庞籍。

二、忠直型:性格刚直,敢于犯颜直谏,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得罪人,一切为社稷着想。
入选人物:吕端、毕士安、寇准、王安石(外二篇:范仲淹、包拯)

三、君子型:性格仁恕,谦和礼让,鲜与人争,口碑较好。
入选人物:吕蒙正、李沆、吕公著

四、书生型:文化底蕴高,吟诗作赋写文章一流。
入选人物:晏殊(外:欧阳修、苏轼)

五、名士型:在朝在野都的声望都很高,名噪一时。
入选人物:富弼、韩琦、司马光

六、无为型:不求有功,得过且过,明哲保身,鲜有政绩。
入选人物:王旦、文彦博

七、奸猾型:权谋较高,善于投机钻营,阿谀奉承,进谗使诈,排除异己,植党营私,祸国殃民。
入选人物:王钦若、丁谓、章惇、蔡京、王黼(外:吕惠卿)



第一篇
干吏篇





No.1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赵普(922-992)
为相任期:
964.1-973.8
981.9-983.11
988.2-990.1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

    故乡幽州的镇守者当时是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他连年用兵,与契丹周旋,使幽州民力凋敝,不堪重负。赵普的父亲赵回举族迁徙到赵子龙的老家——常山。而常山仍然近边,时不时也有战火侵扰,不堪其苦的赵回终于下了决心,又把家般到洛阳,这才定居下来。洛阳的夹马营也是赵匡胤出生的地方,所以有传说赵匡胤与赵普自小就认识,并且还是同学,然这些事迹不见于正史,具体情况亦不可尽信。

    年轻时的赵普沉默寡言,直到后周显德初年才得以仕官,那时侯他已经是而立之年了。他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召辟为从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刘词临死时,觉得他是个人才,便在遗表中将他推荐给了朝廷。然而当时并没有什么职位出缺,他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直到周世宗征淮南时,赵匡胤大显神威,连获三捷:大战涡口、奇袭清流关、攻拔滁州。赵匡胤真正被周世宗赏识并重用就是此时,而巧的是赵普也是这时得以成为赵匡胤的幕僚。滁州新下,赵匡胤暂时镇守,然而一座州城日常事务多矣,没有文官显然不行。正好赵普也待职很久了,当时的宰相范质便表奏赵普出为滁州军事判官。命运终于把这对黄金搭档牵到一起来了。二人初次见面就有相间恨晚的感觉。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赵中令公普神道碑》)。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也参加了淮南之战,领兵到滁州时是在夜里。赵匡胤为了以防万一不肯开门,“父子固至亲,然城门启闭者,王事也”,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开门让老父进去。结果赵弘殷到了滁州不久就生病了,赵普很有心计,日夜侍奉老爷子。赵弘殷被赵普感动了,看他也姓赵,索性“待以宗分”,把赵普当成自己家人了。这一年,赵匡胤屡建奇功,周世宗深为器重,加殿前都指挥使,领匡国军节度使(后为避讳,改定国军,治所在陕西同州)。这位赵殿帅三十岁做了节度使,开始有了幕僚。赵普、吕胤(后避讳,改以字为名,即吕余庆)、沈义伦(后避讳改名沈伦)三人同时领了匡国军的幕职。赵普为节度推官,沈义伦为从事,吕胤为掌书记。这三人中,就有两位成了后世的宰相、另一个也官至参政(参知政事,即副相)。而这三人的学历都不高,其中沈义伦还算好的,当过一阵教书先生,另外两个都顶多初中毕业,吕胤是生在官宦之家,靠荫补得官,只有赵普是混上来的。

    从此之后,赵普就攀着赵匡胤这棵大树渐渐向上爬,水涨船亦高。三次从周世宗征淮南后,赵匡胤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治所为滑州白马)。又从世宗北征三关,任水路都部署,收降契丹猛将——号称大虫的姚内斌,旋师后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移镇许州忠武军。此时,刘词幕府的原班人马——楚昭辅、王仁瞻等也先后投入到赵匡胤幕府,这些人日后都是北宋的枢密使、枢密副使等高官,可见,在乱世中找对主子是多么重要。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病故,年仅38岁。7岁的周恭帝即位,赵匡胤移镇宋州归德军,加检校太尉。赵普升为归德节度掌书记。如果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估计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四周皆敌的政权里,做君主的竟是一个七岁孩童,这个时候,只要有点实力的人就该开始觊觎皇位了,何况是手握天下精锐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呢?赵匡胤不但幕府里人才济济:文有赵普、吕胤、沈义伦、刘熙古、楚昭辅、王仁瞻……禁军中的的亲信赵光义、罗彦环、王彦升,义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刘光义;禁军中的好友高怀德、慕容延钊、韩令坤;朝中大臣依附者陶谷、窦仪……威信之高,小皇帝柴宗训远远不及。禁军中的将士更是只知有赵点检,小皇帝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五代拥立皇帝之风很盛。为了荣华富贵,围着赵匡胤转的人便开始有了这种念想,而赵匡胤的首席谋士赵普自然也应该开始内外打点,巧做安排了。这种事不见诸史籍,但就笔者想来,“其事体莫须有”。

    于是,公元960年正月,一个天大的机会降临了。群臣还在忙着贺正旦,边陲的警报就不失时机地、十万火急地来了。易定节度使孙行友不是赵匡胤的党羽,所以他的急书当非妄言。契丹、北汉相邀举兵来犯,镇、定二州告急!小寡妇和小皇帝能做什么?这等事只能靠大臣。宰相范质、王溥当即商议决定,以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领归德节度使赵匡胤作为统帅,引京中禁军抵御,殿前副都点检领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为前部先发。慕容延钊领禁军两万先出京师,赵匡胤的大军第二天便继之以往。这时,“点检做天子”就已经在京城传开了。当天所出现的奇怪现象——新日代旧日难免为史家杜撰的产物,但在禁军中,赵匡胤早已经是他们的天子了。当晚,禁军驻陈桥驿。高怀德、潘美等便开始鼓动众将拥立天子,如此周详的计划显然出自赵普之手。军心是很容易受到煽动的,着眼于事成之后的“翊戴之功”,哪个不抢着做?众将定议之后,再各自说服麾下的士兵。到前线作战,还是拥立皇帝享受富贵?士兵们也不是傻子,哪个对自己更有利谁还掂量不过来?军中定议,先找到赵光义和赵普,把事跟他们说了。二人大喜,但是非常冷静,告诉众将,严肃军纪,禁止剽掠。所谓“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

    第二天一大早,军中便聒噪起来,赵匡胤还在榻上装醉(显然是赵普等人的预谋),众将便闯进来,赵惊醒,顾问何事,众将不由分说,亮出利刃,摆出黄袍。赵匡胤就这么被众将七手八脚地把黄袍披在身上,又听着众人山呼万岁……

    计划安排得没有一点漏洞,回京的大军秩序井然。京内的内应石守信、王审琦也已经派人前去通知了,赵匡胤的家人也派人前去慰安了,一切都办得妥妥当当。赵匡胤的大军刚开走一日,便又大摇大摆地开回汴京,而城门在石守信等人的安排授意下大开着,仿佛在迎接凯旋之师。一切顺利,小皇帝脱袍让位,与太后迁居西宫,翰林学士承旨陶谷草拟了禅让诏书,赵匡胤在崇元殿即位,该国号宋、年号建隆、仍定都汴梁。

    一人得道,XX升天。石守信、王审琦武官等以翊戴功典掌禁军,赵普以佐命功直升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由一个节度使的幕僚成为朝廷大员,赵普也可以说是飞黄腾达了。宋祖为了笼络周氏旧臣,仍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并相,枢密使仍用吴廷祚。但是在宋祖的心里,赵普早已是宰相了。

    昭义节度使中书令李筠据泽潞,结联北汉,反抗宋廷。宋太祖在稳定了淮南李重进之后发兵亲征,赵普随驾扈从。赵普一再建议宋太祖要一鼓作气,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否则战事拖长,将有后患。宋太祖从其议,一鼓荡平叛军,并击败北汉援兵,得胜而归。

    八月,赵普迁升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为了执政大臣。赵匡胤平定了两个藩镇的叛乱,又用各种手段制服了其它几个态度较暧昧的藩镇之后,越发感觉到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危害。唐中后期的历史就是唐廷与藩镇的战争史。中央制服不了地方,皇帝的威信不如节度使。五代时藩镇更是祸乱之源。他觉得有必要采取点措施来改变这种强枝弱干、尾大不掉的毛病了。他首先与赵普商量,赵普当即建议对藩镇“梢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全盘照做,并收回藩镇所领的支郡,以文官知郡事,以分其权。之后,赵普又建议撤换禁军大将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以石、王、高等人有翊戴功,且与自己私交甚厚,不肯罢免。赵普固谏,言石等人无统御才,恐其部下推戴其作乱。赵匡胤这才想起从前自己推戴郭威、高怀德等人推戴自己称帝的往事,觉得赵普之言有理。但他不让赵普再说下去,因为他怕下面他会建议自己除掉这几人,但是赵匡胤自己已经心有成算了。于是,“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调离禁军,出为藩镇节度。慕容延钊、韩令坤等禁军大将解除了禁军职务。从此,禁军高官只用那些声望不高的人来担任。后来,宋太祖想用符彦卿来典掌禁军,诏书都写好后交中书门下审核了,赵普却封驳诏书晋见太祖,认为符彦卿名望太高了,不应授以兵柄。这个人是后唐名将符存审之子,历仕唐、晋、汉、周四朝,皆有战功,契丹人都怕他,他的官已经做到天上去了,又是周朝的外戚,宋朝初立时加守太师、封魏王,地位太高了,所以赵普坚决不同意。而赵匡胤不以为然,说:“朕待符彦卿甚厚,他岂能负朕?”赵普斩钉截铁地反问道:“周世宗待陛下如何?陛下又何以负了周世宗?”估计除了赵普,没有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赵匡胤当时被问住了,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作罢。

    建隆三年,赵普迁枢密使,加检校太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赵普迁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也就是宰相了。但是,这个宰相还不是一把手宰相。什么原因呢?宋朝承唐旧制,以平章事、同平章事为宰相,不成文的规矩,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加监修国史,第三相加集贤殿大学士。所以当时没有首相。这就出问题了,中书省没有宰相署敕(旧制,敕书需有宰相署名),赵普名为宰相,但还没有达到能够署敕的地位,所以他找到宋太祖,问该怎么办。赵匡胤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意思是你拿来我给你署。赵普答道:“此有司职,非帝王事也。”意思是这是我们当官的办的事,不是皇帝的事。赵匡胤没辙了,也知道赵普学问不高,对历代典章了解不多,就“令翰林学士讲求故实”。翰林学士窦仪学问高,答道:“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意思是皇弟、开封尹赵光义其实就是宰相。宋太祖大喜,令赵光义“署以赐普”,同时也对赵普的浅陋学问感到无可奈何。

    虽说赵匡胤已看出赵普的学问实在寒酸,但大事还是经常找他来商量,“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甚至还经常到赵普的家里去,如同百姓之间串门一样不拘君臣之分。也正因为如此,赵普每天退朝回到家里根本不敢换便服,怕皇帝突然驾临,失了礼数。可是他也是防不胜防。就有这么一天,“大雪向夜”,赵普以为这次皇帝不会来了,松了口气,换了便服。但是不多时就听见敲门声,赵普心里一哆嗦,赶紧跑出去,开门一看,果然是宋太祖。“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皇帝进门就说:“已约晋王矣。”过了一会儿,皇弟赵光义也到了。三个人“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哥俩儿一起跑大臣家聚餐来了。“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明为聚餐,实际上是商量大事来了。北宋建国几年了,由于对藩镇、禁军进行了整改,内部局势基本上稳定了,该开始统一中国的大业了。宋太祖先和赵普商量攻打北汉的事,赵普不以为然,建议道:“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意思是暂且留下北汉,利用它来牵制西、北两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势力(契丹、党项),先取南方,然后转并北上。这显然是比较保险的战略构想。宋朝新建,国力还比较空虚,先捡弱的打,不断充实自己,再挑战强敌,比其冒险先战北汉、契丹明显更具有战略的深远性,也更加符合实际。这就是“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也是北宋统一战争的指导战略方针。宋太祖当时笑道:“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这个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

    之后,宋师巧拔荆湖、速灭后蜀,皆易如反掌,大大增加了土地、人口、军队和钱粮,国力日强。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春,赵普加官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真正成了首相。副相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二人“不宣制,班在宰相后,不知印,不预奏事,不押班,但奉行制书而已”,赵普独掌大权。

    赵普政治生涯的已经到达颠峰了。他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大权,更重要的是皇帝的信任。这段时间也是赵匡胤与赵普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两人几乎达到了互相依赖的程度。
   
    赵普“刚毅果断”,曾向宋太祖举荐某人为官,太祖不用。第二天,赵普再一次上奏举荐同一个人,太祖还不用。第三天,他又呈上着那个举荐奏章,太祖怒了,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他从容地跪在地上把这堆碎纸拾起来带了回去,将碎裂的奏章粘好,第四天又来上奏。太祖终于被他的精神打动了,准了他的奏请。

    又有一次,有个官吏按例应当升迁,但是太祖素来不待见这个人,便不给他升迁,赵普却坚持要提拔。太祖大怒,说:“我就是不提拔他。你能怎么样?”对皇帝说出的这种近乎蛮不讲理的话赵普免不了要说教一番:“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更生气了,起身就走,赵普就跟着他。太祖进了后宫,赵普不能进,就在宫门处站着,站了很久,至到太祖的气消了,答应了这件事,他才罢休。

    赵普生病,宋太祖亲临中书省探视;卧病在家,太祖便到他家里抚问。这几乎是人臣能够得到的最大的礼遇了。然而,人如果春风得意到了颠峰,也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赵普也逃不出这个定律。

    凡是皆有因由,君臣关系出现转变也是由一件事引起的。开宝六年的一天,太祖又一次临幸赵普的府第。当时南方诸国只有南唐、吴越、漳泉三个割据了。其中南唐正是宋军军事打击的最后一个目标,而吴越和漳泉都是亲宋的。吴越王钱俶派来使者致书赵普,并送来“海物”十瓶,置于堂下。正在这时太祖驾到,仓促之间,赵普来不及收拾便出迎。太祖进门看见这些东西,问怎么回事。赵普如实答道:“吴越送来的海物。”太祖说:“既是吴越的海物,肯定不错,打开看看。”赵普命人打开,众人都大吃一惊,原来瓶里不是什么海物,而是一粒粒黄澄澄的瓜子金。赵普当时吓坏了,他深知受属国国君的钱是最大的受贿,也是宋太祖最痛恨的。他连忙跪下顿首谢罪,说:“臣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情。”宋太祖虽然不快,但当时没有发作,而是叹气道:“收下无妨,他们以为天下大事都是由书生做主的呢。”

    从此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变得不信任了。赵普为政比较专断,很多大臣都忌恨他。正好这时皇帝和宰相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了,很多人就开始要扳倒这个权倾一时的宰相了。翰林学士卢多逊与赵普的关系最为恶劣,两人的党争虽不算很有名,但也确实影响过一段时期的北宋政坛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赵普的麻烦接踵而至。当时朝廷禁止私贩秦陇大木,赵普曾派亲吏到那里筹办为自己建房舍的材料,用巨筏运至京师治府第。那个亲吏却趁机盗取了一部分在京师里私自以宰相赵普的名义贩卖。权三司使赵玭将这件事上奏给皇帝。太祖大怒,当时便要下诏将赵普罢相远逐。前宰相王溥为他辩白,才免于被贬。

    宋制,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二柄。而赵普与当时的枢密使李崇矩结为亲家,太祖又怀疑他们结党,令他们在长春殿候对时分开奏事。赵普又用自己的小块土地换皇家的菜园地来拓宽自己的宅第,还在府邸经营店铺来牟利。在加上卢多逊经常在太祖面前攻击他,太祖对赵普从不信任逐渐转为了厌恶。

    真正导致赵普垮台的事件终于发生了。一个叫雷有粼的小吏击登闻鼓,“讼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赇骫法及刘伟伪作摄牒得官,王洞尝纳赂可度,赵孚授西川官称疾不上”,并说他们都是被赵普包庇。太祖大怒,将涉案人等下御史府按问,全部抵罪。升雷有粼为秘书省正字。并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其实,太祖早就想罢相了,这件案子处理后不久,便将赵普外放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五代及宋初制,节度使带同平章事衔称为使相,所以虽然赵普还带着宰相头衔,却已经不是宰相了。


(待续……这段时间忙,估计下面要拖很久了,等写完后编辑好再把帖子顶起来。)


No.2  窜死海岛第一相——卢多逊


卢多逊(934-985)

为相任期:
976.10-982.4



No.3 布衣自荐擢高位——张齐贤


张齐贤(943-1014)

为相任期:
991.9-993.6





No.4 ——庞籍


庞籍(988-1063)

为相任期:
1051.10-1053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木
(咪咪眼胖胖)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0
帖子 3096
编号 6087
注册 2004-3-18
来自 长沙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2-30 16: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王旦其实算能吏了
不过性格怕事胆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oap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368
编号 2133
注册 2003-11-14


发表于 2004-12-30 16:3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守大人是想象韦公公的百将传那样也来一个完整系统的名相传吧,期待大人早日完成,好供我们收藏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2-30 19: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普是个老滑头,不管在赵匡胤还是赵光义面前都爱摆出一副为主谋划的忠臣嘴脸,那个蹩脚的金匮盟誓就是他的杰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4-12-30 19: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范仲淹,文人领军,却成效不凡,难得的文韬武略全才国士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4-12-30 21:1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真宗公然向大臣行贿,做宰相的王旦怕也是无可奈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2-30 22: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版主不会按照脱脱的标准分的类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talian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7
编号 22987
注册 2004-11-7


发表于 2004-12-31 10: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北宋的宰相们除王安石外在政治上能留人深刻印象的不多,在别的领域如文学、史学、甚至品德上到有他们的身影。除非熟读宋史,否则连他们的名字都难以想起。
对比唐、汉来宋朝的名相实在太少了。明朝废相立内阁制,不能对比。
另外:楼主好像对宋朝不是一般的喜欢,不会是姓赵的吧。呵呵,开玩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31 10:4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浅草沉钟于2004-12-30, 22:39:55发表
版主不会按照脱脱的标准分的类吧

非也,否则卢多逊就得归到奸猾类里了,王安石也不免被归到“跋扈类”。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9 13: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77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