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孔德先生注三丰祖师《天口篇》“孝行篇”中用典错误标示
性别:未知-离线 金沙小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502139
注册 2014-6-4


发表于 2014-6-9 17: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德先生注三丰祖师《天口篇》“孝行篇”中用典错误标示

孔德先生谭大江乃丹道前辈耆宿,著作甚多,然其注的三丰祖师的《天口篇》一书,涉及到用典之处,错讹甚多。金沙小子乃末学后辈,然只恐孔德先生错误的注解会误导后人,故不揣冒昧,尽量指出其释典的错讹,但不敢妄加点评。
    孔德先生注的《天口篇》中的“穷达篇”,小子在前段时间已撰文修正了部分错讹的释典,此篇“孝行篇”中,亦有不少错讹。为正视听,也为三丰祖师之文能更好传播,特撰此文以正之。



【三丰祖师原文】
      桂宫列楹联,百行孝为先。
      文祖能行孝,馨香万万年。
      故其于一身,成道即成仙。
      成仙即成圣,成圣即兼贤。
      光明开日月,爱慕通地天。
      世人欲希孝,孝真百行原。
      虞舜百揆叙,孝在明扬前。
      周文百度贞,孝居令闻先。
      曾子贵三道,事亲独大焉。
      闵子冠四科,事母独殷然。
      古来多孝子,略略为敷宜。
      莫作孝典看,须作孝则观。
      或为米之负,或为羹之甘;
      或瞻云之白,或表衣之斑;
      或哭杖力减,或怀橘味鲜;
      或祷竹生笋,或感石流泉;
      或念乌反哺,或祈鱼跃渊;
      或捧安阳檄,或废蓼莪篇;
      或思而罢晏,或奉而刻颜。
      此皆贤哲流,岂无德功言。
      就其百事好,不若孝缠绵。
      惟孝始能友,移孝可作忠。
      惟孝型于妻,以孝信乎朋。
      一孝包五伦,须知孝可风。
      至孝孝在心,爱慕见天真。
      中孝孝在身,奉养宜殷勤。
      口中虽讲孝,能道要能行。
      面上徒装孝,欺人并欺亲。
      孝德无穷尽,一念得一分。
      分分而寸寸,寸寸恪天神。
      孝孝复孝孝,肫肫复肫肫。
      我作此孝经,经中之大经。



    曾子贵三道,事亲独大焉。孔注: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见称,相传《孝经》为他所作。“三道”大约为《孝经》中事亲敬孝的三种观念准则。而把侍奉父母、养老敬孝视为生活中第一件大事。
    金沙按:曾子的三道,孔德先生解释为曾子作的《孝经》中的事亲敬孝的三种观念准则。先不论《孝经》是否确实为曾子所作,按孔德先生的提法,事亲只有敬和孝二道,并无三道,而《孝经》中有孔子这么一段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则远远不止三道了。
    孔德先生困于文字,被孝字所障,而忘记了曾子的三道其实在《论语》中有记载。“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此言在《曾子全书》中亦有收录。三丰祖师的本意,虽然曾子很重视容貌、颜色与辞气,但是,对孝道却是最看重的,在《孝经》中,曾子言道“甚哉,孝之大也。”二十四孝中亦有曾母啮指,曾子痛心的记载,所以说“曾子贵三道,事亲独大焉。”


    闵子冠四科,事母独殷然。孔注: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早年丧母,后娘偏爱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虐待闵子。三九寒天,后娘将好棉絮为其子做棉衣,却在闵子衣内填进芦花以充棉衣。父亲驱车带全家外出作客,闵子体冷身颤,父亲以为他装寒酸,挥鞭抽打露出芦花,方知后妻虐待于他。父欲休妻,闵子求情,使后娘深受感动,母子重归于好。所谓“闵子冠四科”之“四科”,应非古时科举之甲乙丙丁四科,当指“孝悌忠信”之四德,“孝”列第一。
    金沙按:本条的注释,孔德先生犯了和上条一样的囿于孝字的错误,故将四科解释为“孝悌忠信”之四德,“孝”列第一。其实,孔门四科指的是“德行、政事、文学和言语”这四科。而德行科乃四科之冠,而闵子正排于德行科。
    《论语·先进》如此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闵子的德行体现在很多方面,孝道方面尤为明显,著名的“芦衣顺母”典故,孔德先生也已提到了。所以《论语》中,孔子称赞道“孝哉闵子骞”。故三丰祖师说“闵子冠四科,事母独殷然”。


    瞻云之白。孔注: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弃官寻母”的故事。宋朝神宗时,有个官员名叫朱寿昌,想起五十多年前母亲因为是偏房被嫡母逼嫁他乡,杳无音讯,便寝食不安,弃官寻母。后跋涉万里,终于在山西同州找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母亲,侍奉至终。“瞻”即仰望,指寻母的事;“云之白”,即老母白发苍苍的样子。
    金沙按:孔德先生解释此条,有些望文生义,师心自用了。云之白固然可以解释为老母白发苍苍,然硬套到朱寿昌的典故,不免牵强了,谁家老母不是白发苍苍,何必朱寿昌。
    此处三丰祖师用的乃是狄仁杰白云望亲的典故。《新唐书狄仁杰传》中记载“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孝子情怀,令人涕下。另外,关帝灵签第三十一签就是“狄仁杰白云望亲”。故三丰祖师用“瞻云之白”这个典故以彰孝道。


    哭杖力减。孔注: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为母埋儿”的故事。汉代河内温州有个孝子郭巨,和妻子供养着老母和三个幼儿。那时闹饥荒没有吃的,可老母亲顿顿都让孙儿们先吃,然后吃些剩饭或饿肚子。久之,老母瘦弱惨惨,拄着拐杖走路都无力。郭巨与妻子商量说,儿子死了还可再生,老母只有一个,饿死不可复生,决定挖坑把幼儿活埋,专心侍奉母亲。谁知挖坑三尺,掘出一锅黄金,全家从此度过难关。“哭杖力减”,比喻老母瘦弱无力的样子,让郭巨心痛流泪。
    金沙按:此条注释,孔德先生与“瞻云之白”之典一样,有些望文生义,硬套了郭巨埋儿的典故。其实,这里,三丰祖师用的是“伯俞泣杖”的典故。
    《说苑》记载“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韩伯俞并不是因受母责打而哭,却是因母亲杖责时力不如从前而泣,孝子心境,感天动地。故三丰祖师以“哭杖力减”弘扬孝道。


    捧安阳檄。孔德注:尚未知典出何处,待查。
    金沙按:此典的注释,令金沙对孔德先生很钦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德先生道学名家,名满天下,注典时敢于自承不知,令末学后辈敬仰。
    “捧安阳檄”用的是“毛义捧檄”的孝典。据《后汉书》记载,汉代的毛义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以孝行称著乡里。朝庭得知,送檄文赏封他为安阳县令。为了安慰母亲,毛义喜接檄文。不久母亲病逝,毛义将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
   
    废蓼莪篇。孔注:“蓼莪”,本是一种蓼科植物,《诗·小雅》用作篇名,内容强调“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提倡孝道。但本句专指何典何人,尚不详。
    金沙按:三丰祖师这里提到的“废蓼莪篇”典故的主人公叫王裒。二十四孝中,王裒有个“闻雷泣墓”的典故。因其母生前惧雷声,所以,每次打雷时,王裒都要到母亲墓前,边哀泣边安慰母亲不要惧怕。《晋书·王裒传》记载王裒“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陆游有诗“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就是讲的子路负米和王裒废诗这两个孝亲典故。呜呼,风树之悲,其痛也哉。

    思而罢晏。孔注:尚未知典出何处待查。
    金沙按:三丰祖师此处引用的“思而罢宴”当是“寇莱公思亲罢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寇准虽然是贤相,但是却非常奢侈,日日盛宴,夜夜笙歌。《宋史》记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因思亲而罢宴,足见寇莱公之孝行。“寇准罢宴”也是京剧、越剧等剧种的传统剧目。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6 19: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16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