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1-3-7 09:18 发表
这句话里的小人当然说的是庶人,是和“士”相对的。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那些浅薄固执的庶人们的品格啊,不过这也可以算作是对最次的士的要求了”。“那么今天当政的人怎么样?”“他们哪种偏狭小器的人,何足道哉。”
首先,在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做法并不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承认这可以为士之“次”者。起码比当政的“斗筲之人”要好。
既然孔子不否定“言必信,行必果”,那为什么要把这种人叫做“小人”呢?很明显的,这里的“小人”绝非是从道德上来界定的。
对于孔子所深为鄙视的当政之人,孔子却并没有斥之为“小人”,而是称之为“斗筲之人”,斗和筲都是量器,一斗十升,一筲为一斗二升,都是容量不大,孔子在这里表示执政之人的器量狭小。
孔子对并不否定的人称之为“小人”,把完全否定的人不称“小人”,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这个古文翻译嘛……孔夫子虽然语言艺术很高,但是随口一句话便被当做论据来考证,倒是让我想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则故事: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另外,“这句话里的小人当然说的是庶人,是和‘士’相对的。”既然与士相对,然则“尤为士”?并不否定,完全否定,否定之否定……难道三红斑斑是要跟偶谈辩证法?
最后,引用下康熙字典对“硜”的释义:
《史記·樂書》石聲硜硜以立別。《註》硜聲果勁。 又《廣韻》硜硜,小人貌。
“浅薄固执”也不能说翻译的不好,但是呢,此处很明显孔子就是打个比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是小人模样,君子则不一定这样。对此孟子讲的很直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虽然大人不等于君子,但所谓“量小非君子”,君子也是很大的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3-7 23: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