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
发表于 2007-5-13 0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建安十五年末,公元二一零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两年后,周瑜请命西征巴蜀,在由孙权所在的京口(今镇江)返回江陵途中病逝。病逝前,与(孙)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周瑜的“绝笔信”。
本“笺”乍读之下,感人肺腑,至公至忠。细读之下,却又令人疑惑。其中“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尤其可疑。周瑜虽然谋略欠佳,但军事经验极其丰富,断不会认为此行真的可以“规定巴蜀”,而且还大言“谓若在握”。那么,周瑜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征蜀?为什么又突然病逝?这封“绝笔信”的背后又有什么玄机?这要从荆州的争夺说起。
战略错误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由于曹操的水军全军覆没,荆州便成了东吴砧板上的肉。荆州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江陵,亦即南郡。为什么说江陵是关键,而不是北面的襄阳?襄阳周围河流浅狭,不利于东吴水军运作,既使东吴占领了襄阳,防守也会很困难。江陵南临长江,北带汉水,周围河网纵横,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缺少水军支援的北军。东吴一旦占领江陵,即可隔断江南荆州诸郡,荆南四郡可不战而定。
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江陵位于东吴上游,顺长江而下,可朝发夕至,对东吴的安全极具威胁。向西,是进入益州最便捷的出发地,是东吴“渐图巴、蜀”的基石。向南,由于隔断了荆南诸郡与北方的联系,可以牢牢控制南荆之地。向北,攻取襄阳,便可直取魏国的腹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魏国长期占据江陵,魏国就可以组建和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东吴的长江天险防线将不复存在,除了坐以待毙,便是束手投降。(曹操占领荆州后,贾诩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东吴,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略谋划上,必争之地却不一定是先争之地。下围棋时,目标确定后,先落那个子,后落那个子,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由于周瑜急于将江陵抢到手中,给了刘备可乘之机,让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南四郡。待周瑜血战拿下江陵后,孙权才发现战略布局出了问题。前面我们说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时,讲到过,江陵隔断了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此时,却也正好把刘备与曹操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刘备想和曹操掐架都没法掐。现在是东吴独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刘备,也从小猫变成了老虎,将大军屯集在与江陵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史书记载,“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就是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向外发展,而向外发展的唯一通道则是江陵。史书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就是刘备亲自跑到孙权面前,提出要借江陵。
现在,我们站在周瑜的角度上,看一看周瑜的处境。赤壁之战,东吴与曹操是两只老虎逐鹿,小猫刘备只有看眼的份。东吴打跑了曹操,留下了荆州这只鹿。当老虎东吴回头要享受鹿肉时,却只得到了鹿头,小猫刘备早已吃饱了鹿肉,而且由于鹿肉营养丰富,小猫刘备还发育成了大猫刘备,不仅如此,大猫刘备还盯住鹿头不放,甚至肆无忌惮地向鹿头伸出了爪子。如果江陵再让刘备拿走,东吴这只老虎岂不是白忙一场?老虎出力猎食,最后却让看眼的小猫拿走了全部猎物。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周瑜的战略失误和无能就彻底暴露到了阳光下面,以周瑜的经历和性格,是根本无法面对这样事实的,周瑜丢不起这样的脸。
国策分歧
急火攻心的周瑜已经顾不得许多了,急忙上疏孙权,要求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扣,关、张势必与东吴翻脸,力量上弱于东吴的关、张,一定会联合或投靠曹操,孙权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自从刘备袭杀车胄,背叛曹操以后,刘备就再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同样曹操也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但是,失去刘备的刘备集团却有投靠和被曹操接纳的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备才敢去见孙权。所以,周瑜出的是昏招。史书记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至此,孙权与周瑜在现行国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经出现。
孙权不肯扣留刘备,下一步必然是让出江陵。不让江陵,孙权无法承受前面独抗曹操,背后刘备蠢蠢欲动的压力。
史书记载: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取蜀。周瑜真想取蜀吗?
无力取蜀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蜀地险远,道路艰难,易守难攻。由于输运艰难,取蜀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前方军队的长期消耗,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这样的国力通常只有国家统一后才能具备。有读者可能立即就会提出反证,三国是蜀先灭,吴后亡。阿鸯要说的是,这属于特例,不具有普适性。
首先,诸葛亮和姜维长期而频繁地对魏发动战争,导致国力耗尽,是蜀国灭亡的内因。有人说,战争同样会消耗魏国。没错,但两国消耗的比例却相差甚远。蜀国对魏国发动的战争,对蜀国来讲,通常都是倾国之战,举国之力。对魏国来讲,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而且,进攻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是守方的数倍。这种消耗,体现对国力的影响就是,国家人口的增长。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国力。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时,到公元二六三年,刘禅投降时,蜀国人口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依然只是九十多万。
其次,姜维不断地对魏国发动战争,促使魏国要先解决蜀国问题,这是蜀国先灭的直接原因。
最后,蜀国得以被灭,还源于姜维战略部署的错误,邓艾的冒险和侥幸。姜维弃守汉中外围险关,使得钟会十余万大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并获得蜀军粮草的补充。否则,钟会唯剩粮尽退兵一途。钟会二十万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粮草耗费巨大,眼见粮尽却无计破关,恰欲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姜维只差那么一点点就保住了蜀国。
魏国灭蜀,动用了二十万大军,最后还是靠行险侥幸才得以成功。此时东吴能够动员多少兵力用于取蜀?此时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十余万,能够机动使用的兵力更少。赤壁之战时,孙权连五万机动部队都拿不出来,现在刚刚过去两年,东吴军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现有的军力,孙权都难以承受独抗曹操的压力,他又能让周瑜带走多少兵力取蜀呢?阿鸯推测,周瑜顶多能有三万兵力取蜀。
三万兵力取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公元二六三年,蜀亡,蜀将罗宪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数万入蜀吴兵达半年之久。这期间,由于蜀地大乱,罗宪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吴军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国大将胡烈率兵来援,吴军方才退兵。此时,刘璋可以用来迎击周瑜的兵力远不止三万,周瑜凭什么能用三万兵力取蜀。
身陷绝境
周瑜军事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不可能看不出东吴现在无法取蜀。那他为什么还要主动请缨,西进取蜀?问题依然出在周瑜不想让出江陵。前面,孙权否定了周瑜扣留刘备,进而吞并刘备部下的建议。如果周瑜还继续坚持吞灭刘备,以达到不出让江陵的目的,就等于是坚持在现行国策上与孙权的重大分歧,这在性质上是十分严重的,周瑜决不能这样做。说到国策,在孙权继位之初,鲁肃和甘宁曾为孙权谋划过,就是竟长江所极,西图巴蜀,以窥天下,孙权深表赞同。吞灭刘备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国策总还得坚持吧。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巴蜀,目的是提醒孙权,我们还有根本国策。
如果孙权真有意让周瑜去完成根本国策这样的大事,就应该与周瑜全面筹划,而不是简单地打发周瑜回江陵准备行装出发。(起码要召集相关文臣武将,预测这样大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商议相应策略,筹划人员调配,粮草供给,军队配属,防务交接等等相关事宜。但史料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仅有周瑜这么一个孤立事件。)去实行这样大的行动,无疑需要谋定而后动,这正是周瑜在提出西进巴蜀的建议后,认为应该必然要发生的。而与孙权谋划时,必然要讨论取蜀应该具备的条件。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仅仅控制江陵是不够的。如果刘备集团不除,刘备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用于取蜀,还会是周瑜背后的巨大隐忧。还有,如果荆州不全部掌握在东吴的手中,东吴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这样谋划下来,孙权自然不会让出江陵了,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吞灭刘备。周瑜在准备实施根本国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全了自己的颜面。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作了十年君主,不会糊涂到连这样的大事都不预作谋划,就直接行动的程度。但孙权就这样作了,你周瑜不是要取蜀吗,我同意,你去吧。周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其实周瑜此时想要的是孙权的疑惑和怀疑:现在取蜀,能行吗?(孙权不能否定根本国策。)周瑜就有机会大谈怎样才行了。周瑜绕了一圈才想出的办法,最终却把自己绕了进去。就这样回江陵,起兵取蜀,结果必定是身败名裂;说不去,那你干吗要主动请缨?去跟孙权说真话?那不但是在现行国策上坚持分歧,这样绕藤孙权,不是欺君吗。周瑜彻底走进了绝路,唯有一死,才能解套。但是,如果就这样死去,不捋顺孙权心中的气,公开与孙权之间矛盾,甚至把自己的死归到孙权头上,有可能遭到孙权报复性地诋毁,娇妻、幼子的命运自然也十分堪虞了。周瑜的“绝笔信”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上,周瑜的死是不是孙权逼死的?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人进行过这样的推测。网友乌鹊南飞3有篇贴子《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作过这样的推测。乌鹊南飞3的立论基础是,孙权恐周瑜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本篇文章中,阿鸯的立论基础是,孙权不满周瑜在荆州问题上的战略失误,进而和周瑜产生国策分歧,起意换帅。
(本篇文章是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衍生品。在演义中,罗贯中暗示,周瑜实际上是被孙权逼死的,为此有必要对历史进行解读。历史上,这件事非常暗晦,演义中,罗贯中把它显化了一步,但依然是曲笔。阿鸯不得不佩服,罗贯中有一双洞穿历史的如炬慧眼。由于本篇文章是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的副产品,许多在对演义解读过程中说过的话没有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或“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的解读。下面仅将阿鸯在演义中对周瑜“绝笔信”的解读附在下面,该“绝笔信”虽取自演义,但与史籍原文基本相同。
瑜伏楮泣血顿首百拜,致书于主君明公麾下:窃以凡
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心腹,遂荷荣任,统御兵马,
志执鞭弭,自效戎行。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
事在掌握。至以不谨,忽有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益。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末展,不复奉
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而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
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
言也善,倘或言有可采,瑜死不朽矣。临楮不胜痛切之至。
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朔日上书。
周瑜的这封信就是要将自己的不满隐藏起来,并让孙权见其忠心,使孙权能够善待其遗属。
周瑜的信大致是这样几层意思:
首先,表明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一门心思地只知道打仗,没有更多的想法;
第二,认为征蜀很容易,表明不曾怀疑孙权逼迫自己;
第三,病是天灾,不是人祸,以洗脱忧病的嫌疑;
第四,至死还在想着征蜀的志向,使孙权坚信自己从没怀疑过征蜀的正确性,表明自己是死而无怨;
第五,现在内忧外患未息,还需要替孙权卖命的人,为此,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得善待我的遗属;
最后,面对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是谁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是鲁肃,当然,还有我周瑜,想想我的好处吧。)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2
发表于 2007-5-13 09: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般情况下当老二和老三联合起来对抗老大的时候,老三借老二的力量占其便宜几乎是铁定的,除非老三很老实,一心为公。当年国共合作抗日也是如此,共产党可以一面抗日一面发展,两不误,国民党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共产党强大起来。
赤壁之后的形势发展也是如此,赤壁之后江陵是孙吴之急所,必须全力夺取,荆南之地属于次要方向,若因为分兵夺取荆南之地而导致江陵不能占领,则属于因小失大,偏离了主战场。刘备则不同,虽江陵同样是急所(江陵在曹魏手里,刘备同样不能应付),但由于孙吴本钱大,刘备是无本生意,所以这个急所还是孙吴方为重,而对于刘备来说,不仅江陵重要,自己还需立足之地,就是荆南了。
结果就是江陵对于孙吴更重要,荆南对于刘备更重要,所以刘备可以在江陵鏖战正酣时分兵夺取荆南,周瑜却不可以。即使周瑜找机会拿下荆南了,也会有问题,因为对于孙权来说荆南不过是扩大地盘而已,但刘备却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刘备肯定不干,这个联盟就危险了,除非孙权打算撇开刘备开始单干。
由于荆南被刘备拿了,孙权一座江陵孤城也不好守,最后又不得不让给刘备,等于赤壁之后,孙权什么都没捞到(仅仅是解除了曹操在荆州方向的威胁),而刘备却由一家漂泊的势力获得了一块宝贵的根据地,从而发展起来了,刘备实现了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肯定郁闷坏了,这也大概是孙权很不福气,认为荆州理应为孙吴获取的原因吧。
那么看起来孙吴没办法了,孙吴的战略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是孙权在赤壁之后犯了分兵之错误,孙吴急于解除曹魏之威胁,不仅攻打江陵,还在合肥发动攻势,结果合肥打不下来,江陵也因长时间作战,虽艰苦拿下也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势头。如果孙权是集中兵力在荆州地区发起攻势,如果较快拿下江陵,因刘表势力归曹操不久,并不稳定,曹操也因新败必无战心,孙刘可乘胜进取襄阳。果真如此,孙权再把襄阳让给刘备,自己占领江陵及荆南,还可伺机入蜀,也可在合肥方向发动攻势,如此可实现孙吴利益之最大化。实战中,曹操新败之后孙权主动在合肥方向发动攻势,徒劳增加了一个战场却无功而返,失去了在荆州方向扩大战果的机会。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3
发表于 2007-5-13 09: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孙吴仅占据江夏和江陵,成一字长蛇状时,显然是无法取蜀的,因面临刘备和曹操两面压力,孤身入蜀时若后方任意一点有意外,入蜀军团就接不归了。所以去蜀基本就是周瑜不原意让出江陵的理由,但进又进不得,退又不甘心,江陵已成为孙吴之鸡肋和包袱。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心怀蜀汉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9
帖子
434
编号
107396
注册
2007-2-5
#4
发表于 2007-5-13 1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非常同意马岱的意见.
对LZ有一点不同,权生平最爱公谨,不会因为一点战略失误(是否失误还要看情况,毕竟自己打合肥消耗了人力物力也是失误,还影响了吞食荆州)而起换将之心.周瑜确实功大,但盖主是不会的,难道吕蒙打下荆州也功高盖主了?但周瑜资格够老,孙权想换也换不了倒是真的.至于伐蜀的问题,曹操新败,无意南下,进军伐蜀大有可为.参照刘备那点兵力都能伐蜀,孙权为何不能?不要将罗宪那时做依照,首先周瑜的统率力相当强(游戏一般98或97),其次东吴攻罗宪的目的是多占点地盘,兵力和统率武将都无法和刚打下南郡的孙权相比.只不过刘备那点兵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实在是孙权心头的一个痛,地盘小了不干,地盘大了孙权就小了,实在无奈啊.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8 05: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10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