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温酒斩华雄
叙述史实有误.作者说是谈史实,可还是用了"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这样的文学语言,用虚构的手法和语言来抨击一个虚构的事...华雄是死于"孙坚刀下"吗?作者评论历史的用词看来更不严谨,甚至比罗贯中的艺术虚构差远了.
3.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3中说"刘关张并未参加讨董联盟",4中说"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真不知道作者说刘备倒底参加了没有?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此乃刘备所为?"为"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亲手杀的,那显然不是史实.
如果"为"是指使策划,你能说三国演义里诛车胄不是刘备谋划的?
8.土山约三事:
11.关羽降曹∶
这两个讲的不是同一件事?不得不怀疑文章的拼凑性,以及作者没有认真整理.
12.过五关斩六将∶ 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
恐怕问题还不是"远"吧?如果只是"远",那还真说明了关羽此行的艰难.
什么叫"也无联系"?
其实五关确实是在现在河南河北附近,只是按三国演义的编排,五关的顺序交错了,关羽等于走回头路了,另外,有一个关口是在汝南的另一边,关羽等于是绕远路去转了一圈.并非是作者说的"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而产生的问题.
13.被斩的六将
既然作者已经说了过五关是虚构的,再来单独列一个条目谈被斩的六将没有来历,还有意义吗?作者这"第13条"倒底想说明什么?
14.孙坚之死
15.孙策之死
这两个故事小说哪里虚构了?小说只是艺术加工啊!你难道说毛主席"十万雄师过大江"也是虚构?作者看来分不清,什么叫做根本上的虚构,什么叫基于史实的渲染,想象和艺术夸张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无名过客"怕也是作者自己"虚构"的吧?
请问他哪里"无名"了?
他在曹营身处高位,哪里又是"过客"?
前一句我还可以接受,但作者偏偏要补后面这么一句,像是在发泄似的.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 ^^
超云...马超还是赵云?
21.怒吼长板桥∶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 =|| 是小说的夸张手法..(人死 点解马又唔死牙)
长"坂"桥,不是长板桥.长"板"桥太简漏,不用吼,踩一下就折了.
括号里我实在看不懂,看来作者可能是广东人.
23.舌战群儒∶无此事 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群英会,苦肉计,这里作者还是"虚构"与"艺术加工"没有分清楚.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当时还未出现
不知所云..作者怕连三国演义都没读通.
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一开始说"赤壁后",括号里又说"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几年",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写完自己看过吗?对网友太不负责~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
又是矛盾,先说无此事,再说由谁所为...什么逻辑?
至少应该说"这不是诸葛亮的计策"吧?
29.草"船借箭
关"三国演义"虚构什么事?你或许应该在28条下面补充一个"另外,历史上还有..."吧?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因此前的证据不充分.
华佗死的时间历史有争论.
充分确实的证据是,华佗当时在曹操的京城里,作为曹操身边的要职人员,怎么可能越过严防的魏蜀边境,一个人跑到关羽那里去?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又来了,前面24条已经讲过了,再单列一条干嘛?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 以刘抵曹
三国演义只说诸葛亮之计,没说也是鲁子敬的计策?再去读一遍吧楼主,小孩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鲁大夫自己也主张借刘备荆州的.
哪里虚构了?
41.取蜀攻略∶由法正 庞统完成
三国演义中没写?
演义里只是加了个诸葛亮而已嘛..也就是杀了张任嘛..
取蜀后来诸葛亮哪有什么用攻略...
熟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会说是法正庞统完成的,顶多加个马超.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你又知道了?桥和乔当时是同一个字.乔玄也有古籍写作"桥玄'.至于是不是一个人,连历史学家都有争议,你给下个判决书?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我记得你前面写过了...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罗贯中和读者也没把他们当一个人呀?低估我们智商?
哪里有"虚构"?这是"虚构"的问题吗?
作者似乎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炫出来,哪还管符不符合自己起的标题
48.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喂...作者,你拿读者开心是不是,这一些事件三国演义哪里虚构了?又在炫耀你看过三国志是不是?
另外,你也在虚构史实,史实上有傅士仁吗?那个将领叫"士仁".三国演义里误叫他"傅士仁".看来你也分不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对喽..
另外再指出一点,不是"杨戏传",而是一个附传.三国志蜀国人物最后所有的评价,因为没有再开一个卷的必要,所以附在最后的杨戏传后面,而不是在杨戏传里面.因此你不能说《三国志.杨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