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辨析, 结论是:难以否定,堪为信史。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3-18 09: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09:48 发表
我在说一句,qu ni ta ma 的细节,老是在这里YY,明帝纪怎么就记了别人张合破诸葛亮,怎么就不记你司马懿破诸葛亮,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理论上的),待遇还不如张合,我看陈寿是不想混了,还一个劲的YY细节细节.

同志,我不是说过了吗? 对胡说八道的人正经讨论, 那是想自杀的人干的事情. 明白了没有? 心态要矫正. 对付阿Q, 你只能无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3: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09:42 发表
=========================================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斩俘万计是细节,可以不记载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这就是事件概述了,不是什么细节,像这样的事件概述,明帝纪就应该完全记载,不要老在这里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现在重点是到底有没有击破诸葛亮这会事,连击破这会事都没确定,还谈什么斩了多少人。听懂了吗,小学水平怎么学的.

好吧,看你这么执着,而且,你现在已经在楼下开始大骂了;再不回你,没准回家就要咬你的家人,为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就就再回你一次。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这是事件的概述了,在《宣帝传》这个层面,可以这么说,但在《明帝纪》这个层面,就只能是属于“司马懿具体是如何击退诸葛亮的”这类细节。
《明帝纪》记载的是明帝本人事件的概述及细节,对于“抗四伐”,根据这件事在明帝生平中的重要性,陈寿只记载了事件的概述:
一、诸葛亮犯天水
二、宣王拒之
三、诸葛亮被击退。

至于”诸葛亮是如何犯天水,兵力部署如何“”司马宣王如何拒之“”诸葛亮如何被击退“,都不在记载的范围。
《晋书》记载,诸葛亮在逃跑的过程中,被”破之,俘斩万计“,只能算《明帝纪》之”三、诸葛亮被击退“这一事件中的细节,当然不会出现在《明帝纪》中。
司马懿虽然是晋宣帝,也不能因此就要在别人的传记里破例吧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诸葛亮退兵,也并不是因为被“击破”,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至于什么
我在说一句,qu ni ta ma 的细节,老是在这里YY,明帝纪怎么就记了别人张合破诸葛亮,怎么就不记你司马懿破诸葛亮,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理论上的),待遇还不如张合,我看陈寿是不想混了,还一个劲的YY细节细节.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好了,大家也可以看到,我这个帖子并没有新元素,所有的观点,都是以前讲过的。因此,如果这人没有新观点,而只是与本人纠缠,则本人有权不予理睬

到此,小朋友可以回家了,读一读小学课本去吧。

不要在这里乱吠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8:0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hao12151013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122678
注册 2007-3-17


发表于 2007-3-18 13: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1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呵呵  有一帮人 真是....  前天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个人说公孙瓒和公孙度是亲兄弟  赵云在公孙瓒死后没去投奔他亲兄弟公孙度就是不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7-3-18 18:37 -100 版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4: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09:58 发表
1 街亭与本论题无关? 没什么好争的? 我只告诉你, 象那种程度的大破, 会在考古上有所发现而已. 无关?
问题是,街亭在考古发现之前,你就能否定街亭战役的存在了吗?
以前绝大多数史著都说街亭在庄浪东南,现在在陇城镇发现了三国古物,这类考古,能否一定证明街亭的具体位置,你也不用着急,还是等史学界的公认才下结论吧。


2 你说那是我的误解也不过是你的见解. 你能代表什么? 就凭你想让别人不质疑? 你当你那小学没过的语文水平就妄想号称中国第一历史解释专家?
我说这话,不是代表我自己,实是因为我有《晋书》在手,而《晋书》的权威性,总比小学语文水平的阁下,要权威多了吧。
3 你说他没必要写, 我已经贴出并非是不写. 你如果还想说斐松之有意不写, 那就请给出证据. 别因为晋书写了斐松之不写, 所以斐松之有意不写. 你要证明晋书可信的观点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陈寿, 斐松之等人没必要在别人的传记里写宣王的事呢. 别现在就拿个你要证实其是信史的晋书来证明陈寿,斐松之的行为去了. 另外, 参考陈寿写的宣王征辽东记, 在明帝传里. 可是很明确的写上宣王的战果. 根本跟你说没必要记的情况差很多哦.
我已经说了,《三国志》没有司马懿的传记,所以,司马懿的某些事迹不会出现在《三国志》。裴注是《三国志》的注解,当然更无全面记载司马懿事迹的必要。
在陈寿看来,对于明帝来说,征辽东,第一次北伐,第四次北伐,这三件事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所以,陈寿在《明帝纪》中对上述三件事所花费的笔墨,有多有少,重要事件笔墨多,次要事件笔墨少,所以,三件事其详细程度也是一个不如一个。


4 明帝传清楚的写了, 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 再简, 会吧破敌当成是敌人撤退而论? 明帝传记载简陋? 看看司马懿征辽东的详细程度去吧.
张合先追中流箭, 司马懿再追? 把历史资料明确表示的顺序证明拿出来, 少用你脑子说话, 另一贴我已经笑到肚子痛了, 很想这贴再回味回味, 读晋书居然能读到张合追去卤城时就挂了, 司马懿还围了诸葛亮, 这实在是无敌的强.
明帝纪中,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这分明就是击退诸葛亮的意思,难道魏军不作努力,诸葛亮自己退军,也会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你扯得没边了吧。

你另一帖发颠症,到本人这里,还没发够?
《晋书》记载的很明白: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再看看第二阶段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没有任何矛盾之处,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5 物理定律是经证明的东西, 而且是后者以前者为理论基础. 跟三国志与晋书有关系? 晋书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补录的?? 而且还是被事实证明过的? 要那样还用你跑出来宣称"信史"??
说到头, 原来是你先认定那是信史, 所以其他人在胡搞啊??
《晋书》中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完全吻合,且无从否定,当然看作信史。如果将来有新的发现,证明《晋书》错了,或证明《三国志》错了,那当然就不再以它们为信史。
6 考古方面的资料目前对于第四次北伐没有什么发现, 这原来跟晋书的结果不矛盾.
那么我说你是杀人犯, 只是目前没证据, 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 先把你抢毙了再说, 别废话了.
考古目前没有什么发现,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发现;街亭大战在考古发现以前,我们不就已经相信有这次大战吗?
你杀人犯的例子,同样可以用在你自己的身上。按你的逻辑,《晋书》是错的,只是目前没证据,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还是少闹点笑话吧。


7 你反复50遍超级YY"陈寿,斐松之故意不写宣王的胜利"了. 我那几句话只对一个以自己的意愿去强奸所有资料的人总结总结罢了. 哇哈哈哈哈~` ...
还在发颠啊?病得不轻,
哇哈哈哈哈~`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饭富昌景

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83
帖子 3473
编号 22892
注册 2004-11-7
家族 未成年黑帮


发表于 2007-3-18 14: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两相比较:
 
  ─────────────────────────────
     《汉晋春秋》     《晋书》
  ─────────────────────────────
 
  同:孔明进攻祁山     孔明进攻祁山
 
  同:司马懿西屯长安    司马懿西屯长安
 
  同:司马懿督导四将    司马懿督导四将
 
  异:分兵留守上邽     无
 
  同:张郃谏言分兵雍郿   张郃谏言分兵雍郿
 
  异:上邽会战       无
 
  异:孔明割麦       无
 
  异:无          孔明望尘而逃
 
  异:两军于上邽以东遭遇  两军于汉阳遭遇
 
  异:无          牛金诱敌孔明
 
  异:无          司马懿追孔明追到祁山
 
  同:孔明屯兵卤城     孔明屯兵卤城
 
  异:张郃攻击       无
 
  异:魏延、高翔及吴班反击 无
 
  异:孔明获甲首三千级等  司马懿攻拔其围
 
  异:孔明主动撤退     孔明不战而逃
 
  异:无          司马懿追击孔明大军
 
  异:无          俘斩人数不清,但云以万为单位
 
  同:未记张郃追击     未记张郃追击
 
  ─────────────────────────────
 
  先求同后取异:
 
  相同之处在于:
 
  (一)顺序:孔明围攻祁山、司马懿援军来救、孔明屯兵卤城、以及孔明撤退。
 
  (二)撤围:孔明及司马懿相遇二次,而且孔明从祁山撤离围攻。
 
  差异之处不少:
 
  (一)隐暪:《晋书》隐暪上邽会战及张郃追击,当然也有意不记上邽二将之败及攻围之败。
 
  (二)夸饰:而且《晋书》比《汉晋春秋》多了孔明二次不战而退之记录。
 
  (三)立场:《晋书》动辄孔明「不战」而逃,《汉晋春秋》则为孔明主动撤退或战胜后撤退。
 
  (四)不详:「俘斩万计」表明数目以「万」为单位,但未说几万,死伤讳败有所少报也就算了,胜仗居然不知收获,大概是司马懿不好意思算清楚战果吧!
 
  注意到张郃之死,在《晋书》及《汉晋春秋》皆未记载追击之死因。
 
  二、包围战
 
  《汉晋春秋》所述之战果,乃为司马懿分兵包围攻击,被孔明派兵遣将破击,而且还指出孔明破击司马懿。因为「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司马懿)自案中道向(诸葛)亮」,正是南北分兵,接下来「(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对象为即将攻击孔明的司马懿本军。若是孔明派三将迎战张郃,则张郃面对王平坚守南围,外应三将攻击,南围战势紧张,但是孔明所在的北围则缺三将应战,面临司马懿亲征北围,等于外有强敌压境中,反倒对内裁军减将的不郃理。最后孔明军击溃敌军后,司马懿「还保营」,若是张郃在南围被击溃,司马懿仍可从容继续进攻孔明所在的北围,但是要是司马懿就在北围被击溃的话,当然更名正言顺「撤兵回营」。
 
  战果也很有意思,虽然一时找不到「甲首」、「玄铠」及「角弩」的精确解释,但是此三项的联集,数目刚好超过万余(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若每人持有一项,合计需用人一万一千一百人。)。也不排除三项最小的交集三千人,每人持有甲首、身穿玄铠、手拿角弩等,而且有人穿二件玄铠、持有二把角弩之类,或是司马懿派军需库管理员发起攻击之类,所以硬扯武器装备多数遗落战场,而强调人员很少伤亡之类。
 
  三、追击战
 
  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诸葛)亮粮尽过军,(张)郃追至青封,与(诸葛)亮交战,被箭死。」张郃不死在围攻南围之战,而在追击到青封时,被孔明率军以箭射死。相同的记载还有《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诸葛)亮还保祁山,(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飞矢中(张)郃右膝,薨。」只不过地点改记为木门。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张)郃。」更载明蜀汉立场上,孔明以弓弩伺候的埋伏,故意在射击杀害。在《魏略》:「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张)郃髀。」因势布阵,从容制高点安置埋伏,这是有计划的军事行动,而非孔明临阵应变。否则敌军忽然来袭,蜀军焉有余暇挑选地利。
 
  张郃死在冒进轻率,而非谨慎小心,所以才会误入埋伏而遭受射杀,再勉强也是「意外」致死,若云谨慎就不会有意外。
 
  《晋书》则以司马懿执行追击孔明,而非张郃追击孔明。按《晋书》:「(司马懿)帝攻拔其围,(诸葛)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故云司马懿追击孔明,而且成功追击扩大战果。除了隐暪张郃追击失利外,还夸大司马懿战功。
 
  四、双方战果互校
 
  或以为《汉晋春秋》的孔明「获甲首三千」等与《晋书》的司马懿「俘斩万计」为同一场战争,不过分别表述,但是其中却值得研究。首先时间不对,孔明的「获甲首三千」等战果在司马懿围攻之时,但是司马懿的「俘斩万计」却发生在追击战。其次张郃也非死于攻围之战,而是死于追击的逆袭中,地点不管是青封还是木门,但总不会是南围攻防。还有《晋书》既云司马懿对孔明拔围,但司马懿却在三年后的五丈原之役,大表惊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司马懿)案行(诸葛亮)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好像是司马懿在祁山时没看清楚,到五丈原才猛然觉醒。最后看战略,司马懿对孔明一直采用守势,包括后来五丈原时的长期屯军避战,还有千里请战及以「巾帼妇人之饰」等激怒之事,彷佛司马懿被孔明曾经吃大亏,若是司马懿曾大胜孔明,以曹魏优势兵力,不应对蜀汉手下败将(如果司马懿曾经重创孔明的话)有畏战忍辱的表现。
 
  斟酌衡量「俘斩万计」,有别于「万余」专指一万多而不超过二万,「万计」以万为计算单位,也就是一万、二万、三万,相当于数万,孔明出师的规模,就是数万人。若司马懿真能对孔明俘斩万计,蜀汉北伐军也差不多全灭,但是三年后的五丈原之役,司马懿仍不敢掉以轻心,对蜀汉数万(改称万计亦可)大军仍然避战、请战、待退,看来不是所谓「俘斩万计」掺水分,就是蜀汉补兵动员能力惊人。
 
  五、结论
 
  司马懿成功在战略上阻止孔明北伐,但局部接触中孔明在上邽、南北二围及追击逆袭中孔明战术略优。光以双方战果为例,《晋书》隐暪上邽会战及万计战果孤证独掌难鸣,《汉晋春秋》却能与《蜀鉴》、《三国志》、《华阳国志》甚至《资治通鉴》互为左证。从后来五丈原时司马懿对孔明的反应,也能推测前次交战孰优孰劣。
 
  其实《汉晋春秋》比较有争议的孤证在于「七纵七禽」,而非上邽会战或木门折将,但是历代史观仍谨慎抱着或有其事的态度。反观《晋书》的疏漏谬误,光在《读史举正》中,就可捉出《晋书》明显错误达四百五十余处(要称数以百计也行)。但是《晋书》仍有可取之处,虽然不到三年仓促所完成大部头的书,才错几百个地方,表示正确之处不在少数,应取其优点而略其缺点。








好好学着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饭富昌景

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83
帖子 3473
编号 22892
注册 2004-11-7
家族 未成年黑帮


发表于 2007-3-18 14: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记载跟晋书记载相吻合,鬼话都说到这种程度了,笑死我了

难怪,小学语文没过嘛,别人都读成不吻合,在你那里就变了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3-18 14: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1 说了, 争议只在街亭山头的位置. 而不是连街亭大概在哪都不知道. 而考古的发现, 直观体现的是该战的一些详细情形.
在考古有发现之前, 街亭之战一切资料只能作为一部分记载了的东西,而不是铁定的事情,这点你确实说对了. 历史是绝对离不开考古的.

2 搞笑, 你有晋书跟你说那是我误解有什么关系? 我没晋书在手么? 你比我多了什么东西?

3 你上哪去得出在陈寿看来三件事的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 你喜欢吹什么就吹什么? 还是你是陈寿同志的再世为人?

4 笑, 魏军不被蜀军击破, 蜀军没粮耗得太久就得撤退, 魏军成功保卫了国土. 魏军非得击退诸葛亮才叫有作为?
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张合传
魏军不作为, 诸葛亮跑了, 张合转头回朝就拜征西车骑将军了. 你有意见么?

笑, 都摆着出来给你看王平去哪了. 还要说张合在追至祈山被射杀的, 我就直接给你一个晋书上的证据让你跳海去吧.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晋书天文下

诸葛亮七月才从上硅撤退回祈山? 发羊颠的不知道是哪位幼儿园水平的人. 还不知道自己有多无视历史吗? 好, 我又贴个三国志的记载:
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你那吻合无比的东西是你自己扭曲史书, 包括晋书给弄出来的. 根本就不是吻合无比的内容. 继续用你那脑袋去代替历史吧. 只是晋书所写的七月张合才被杀, 人家诸葛亮六月就还军汉中了. 诸葛亮上哪又去上硅撤退多一次? 你到底混乱不混乱呀, 胡说得有个谱. 别以为对两段资料胡乱YY就能Y出个吻合来.

5 晋书跟三国志吻合不吻合,光看你的水平就知道了. 你慢慢宣称吻合去. 张合被射杀不会因为你的发羊颠而提早2个月.

6 杀人犯逻辑是你的逻辑不是我的, 我从来就没说过没考古资料前可以确认一个战役记载的详细数据. 是你说没考古资料不等于以后没有, 晋书是信史的. 搞笑.
我的逻辑是晋书无考古资料证明其是对的, 跟别的史料相差甚远, 所以不做考虑. 是你要证明它是信史. 你根本就没证据, 还跑来说什么信史?

我就不劝你少闹笑话了, 反正劝也没用. 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5: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5: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宣帝传》这个层面,可以这么说,但在《明帝纪》这个层面,就只能是属于“司马懿具体是如何击退诸葛亮的”这类细节。
《明帝纪》记载的是明帝本人事件的概述及细节,对于“抗四伐”,根据这件事在明帝生平中的重要性,陈寿只记载了事件的概述:
一、诸葛亮犯天水
二、宣王拒之
三、诸葛亮被击退。
===========================================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赦系囚非殊死以下。乙巳,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

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兒禅诣幽州贡名马。复置护匈奴中郎将。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自己看看去,第一次和第四次对比,张合怎么就写的怎么详细,有是街亭大破,又是以讨亮功,到了第四次,明帝纪清清楚楚写的是诸葛亮自己退走,就不知道你从那里知道是被司马懿击退的,怎么同样是破敌,差距怎么就怎么大,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窝不窝囊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6: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5:28 发表
自己看看去,第一次和第四次对比,张合怎么就写的怎么详细,有是街亭大破,又是以讨亮功,到了第四次,明帝纪清清楚楚写的是诸葛亮自己退走,就不知道你从那里知道是被司马懿击退的,怎么同样是破敌,差距怎么就怎么大,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窝不窝囊呀.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里面提到了街亭;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司马懿窝囊不窝囊,你可以用你的可笑逻辑去问陈寿啊: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你怎么敢不为他作传呢?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6: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18 14:12 发表
一、两相比较:
 
  ─────────────────────────────
     《汉晋春秋》     《晋书》
  ─────────────────────────────
 
  ...

呵呵,你也可以把我的帖子,去跟在你引的这篇帖子的后面。

而且,这个帖子也无法否定“俘斩万计”,只是指责数目不清,末了又说什么“孤证”。但是,对于该帖中《汉晋春秋》中大量的“孤证”,该帖却不置一词。作者显然是屁股先坐了一个立场,再来动手写的帖子。
所以,这个帖子,在辨析“俘斩万计”方面,丝毫没有参考价值。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7:2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6: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里面提到了街亭;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司马懿窝囊不窝囊,你可以用你的可笑逻辑去问陈寿啊: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你怎么敢不为他作传呢?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了?
===================================
到底是谁脑子有问题,明帝纪可以简略记载,但必须记载上司马懿破诸葛亮这样的字样,因为这是皇帝的功绩,而且明帝纪已经写明是诸葛亮自己退走的,最后陈寿写这是三国志,你白痴还是傻子,司马懿是晋朝人,不是能算是三国人物,做什么传,你什么时候看见隋史上有李渊传李世民传的,元史上有朱元璋传的.没知识也得有点常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6: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5:28 发表
1 说了, 争议只在街亭山头的位置. 而不是连街亭大概在哪都不知道. 而考古的发现, 直观体现的是该战的一些详细情形.
在考古有发现之前, 街亭之战一切资料只能作为一部分记载了的东西,而不是铁定的事情,这点你确实说对了. 历史是绝对离不开考古的.
陇城是在庄浪东南吗?你不会告诉我你没有地图?
2 搞笑, 你有晋书跟你说那是我误解有什么关系? 我没晋书在手么? 你比我多了什么东西?
你没有任何根据(仅仅因为目前考古暂未有成果)地胡乱否定《晋书》,不是你误解,又是什么?
3 你上哪去得出在陈寿看来三件事的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 你喜欢吹什么就吹什么? 还是你是陈寿同志的再世为人?
陈寿的往篇幅就是这样写的,而且,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是这样排列的。
4 笑, 魏军不被蜀军击破, 蜀军没粮耗得太久就得撤退, 魏军成功保卫了国土. 魏军非得击退诸葛亮才叫有作为?
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张合传
魏军不作为, 诸葛亮跑了, 张合转头回朝就拜征西车骑将军了. 你有意见么?
在《明帝纪》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写了“封爵增位各有差”,可见这两次抗北伐,战功最大。
张郃的那事,只写在《张郃传》中,可见档次不同。而且,张郃拜将军,一是肯定张郃的能力,二是调他去防西线。


笑, 都摆着出来给你看王平去哪了. 还要说张合在追至祈山被射杀的, 我就直接给你一个晋书上的证据让你跳海去吧.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晋书天文下

诸葛亮七月才从上硅撤退回祈山? 发羊颠的不知道是哪位幼儿园水平的人. 还不知道自己有多无视历史吗? 好, 我又贴个三国志的记载:
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你那吻合无比的东西是你自己扭曲史书, 包括晋书给弄出来的. 根本就不是吻合无比的内容. 继续用你那脑袋去代替历史吧. 只是晋书所写的七月张合才被杀, 人家诸葛亮六月就还军汉中了. 诸葛亮上哪又去上硅撤退多一次? 你到底混乱不混乱呀, 胡说得有个谱. 别以为对两段资料胡乱YY就能Y出个吻合来.
六月开始从上邽退兵,张郃追击,被箭死。两本书在时间上可能有点误差,但基本事实还是很清楚的。张郃中箭的地点在木门,木门位于上邽与祁山之间,或在祁山附近。《三国志》: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这分明说了,张郃是在诸葛亮“还保祁山”时追击并中箭的。
王平是一开始就围 祁山,关诸葛亮什么事?
而司马懿俘斩万计,则是在诸葛亮从祁山撤往汉中时发生的。也就是说,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再看看第二阶段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5 晋书跟三国志吻合不吻合,光看你的水平就知道了. 你慢慢宣称吻合去. 张合被射杀不会因为你的发羊颠而提早2个月.
还要发颠啊?我的水平与《晋书》《三国志》是否吻合没有关系。

6 杀人犯逻辑是你的逻辑不是我的, 我从来就没说过没考古资料前可以确认一个战役记载的详细数据. 是你说没考古资料不等于以后没有, 晋书是信史的. 搞笑.
我的逻辑是晋书无考古资料证明其是对的, 跟别的史料相差甚远, 所以不做考虑. 是你要证明它是信史. 你根本就没证据, 还跑来说什么信史?
我的逻辑,《晋书》弥补了《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记的空白。要了解司马懿的生平事迹,可以参看《宣帝纪》。既然无法否定《宣帝纪》,而且,《晋书》的地位又是不容否认的,所以,目前,《宣帝纪》中的“俘斩万计”可为信史。
我就不劝你少闹笑话了, 反正劝也没用. 哈哈哈哈~`
是啊,正是我知道劝也没有,所以,一直没有劝你少闹笑话。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21:3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7: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6:45 发表
===================================
到底是谁脑子有问题,明帝纪可以简略记载,但必须记载上司马懿破诸葛亮这样的字样,因为这是皇帝的功绩,而且明帝纪已经写明是诸葛亮自己退走的,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里面提到了街亭;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司马懿是晋宣帝,也不能因此就要在别人的传记里破例吧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整个战役的过程: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明帝纪》记载了上述之一、之二、之八,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吗?


最后陈寿写这是三国志,你白痴还是傻子,司马懿是晋朝人,不是能算是三国人物,做什么传,你什么时候看见隋史上有李渊传李世民传的,元史上有朱元璋传的.没知识也得有点常识吧

哈哈,所以啊,要你动脑子,不然,你自己骂自己,还觉得挺过瘾,哈哈哈哈,你看我是如何问的……
司马懿窝囊不窝囊,你可以用你的可笑逻辑去问陈寿啊: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你怎么敢不为他作传呢?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7: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7: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整个战役的过程: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明帝纪》记载了上述之一、之二、之八,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吗?
====================================
你傻呀,第七步是细节吗,你小学语文过关了吗,3,4,5,6这么多事情铺垫,也就是你说的细节,不就为了要说司马懿击破诸葛亮这件事吗,这就是战役结果,怎么能不记载战役结果呢,没听说过战役结果还可以省略的,先前的说的在好,你没了第七个,谁知道诸葛亮是自己撤退还是被司马懿击退的.语文水平差不是你的错,这样还水平那出来现就是你的不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8: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
按晋书上说的司马懿在交战中击破诸葛亮,不知道你所谓的什么在叫没有在正面交战击破诸葛亮,难道打仗还跟你一个对一个的,正面搏杀,偷袭不算,所以陈寿不记载偷袭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8: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7:54 发表
你傻呀,第七步是细节吗,你小学语文过关了吗,3,4,5,6这么多事情铺垫,也就是你说的细节,不就为了要说司马懿击破诸葛亮这件事吗,这就是战役结果,怎么能不记载战役结果呢,没听说过战役结果还可以省略的,先前的说的在好,你没了第七个,谁知道诸葛亮是自己撤退还是被司马懿击退的.语文水平差不是你的错,这样还水平那出来现就是你的不对了.

你的语文看来不怎么样嘛。而且,由于过分依赖小学语文,弄得连基本事实都看不懂。

在第七个步骤中:
诸葛亮是先退的,然后,司马懿追之,俘斩万计。

并不是司马懿先击破诸葛亮,俘斩万计,然后诸葛亮才撤的,懂了吗?

还语文语文叫了这么久……

下去想好了再来。

第四次北伐,从宏观上看,诸葛亮被击退了。作战过程很长,而俘斩万计只是下述的第七个步骤中的一个细节。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第四次北伐“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整个战役的过程: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明帝纪》记载了上述之一、之二、之八,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吗?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8: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8:03 发表
按晋书上说的司马懿在交战中击破诸葛亮,不知道你所谓的什么在叫没有在正面交战击破诸葛亮,难道打仗还跟你一个对一个的,正面搏杀,偷袭不算,所以陈寿不记载偷袭的.

这是军事上的说法,你不懂的话,体会一下就行了,反正这些道理,不可能几句话讲得清楚。
晋书上面记载的是: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并不是:亮来了,司马懿迎战,破之,懂了没?

而第一次北伐时,正是:亮来了,张郃迎战,破之,亮遂退。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8: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四次北伐,从宏观上看,诸葛亮被击退了。作战过程很长,而俘斩万计只是下述的第七个步骤中的一个细节。
======================================
我现在要的不是俘斩万计,而是破之,你连我说明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有没搞错,破之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的战役结果,没听过战役结果还可以不记载,不记载第七个,谁知道到底是诸葛亮主动撤退,还是司马懿击退的,你还是小学语文多请问老师吗,事件结果都能省略,你给写篇这样的文章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8: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8:13 发表
我现在要的不是俘斩万计,而是破之,你连我说明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有没搞错,破之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的战役结果,没听过战役结果还可以不记载,不记载第七个,谁知道到底是诸葛亮主动撤退,还是司马懿击退的,你还是小学语文多请问老师吗,事件结果都能省略,你给写篇这样的文章来.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总之,第四次北伐,总的来看,是由于魏军的存在,将诸葛亮击退了。

但具体战况,则是诸葛亮主动退的,司马懿追击,在追击过程中交战,击破,斩首万计。即使司马懿不追,也已经击退诸葛亮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8: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是军事上的说法,你不懂的话,体会一下就行了,反正这些道理,不可能几句话讲得清楚。
晋书上面记载的是: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并不是:亮来了,司马懿迎战,破之,懂了没?

而第一次北伐时,正是:亮来了,张郃迎战其前军,破之,亮遂退。
=========================================
就更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诸葛亮撤退,司马懿追击,破之,怎么就不算正面交战了,你把正面交战的意思给我解释清楚,老忽悠,跑这来YY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18: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8:17 发表
就更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诸葛亮撤退,司马懿追击,破之,怎么就不算正面交战了,你把正面交战的意思给我解释清楚,老忽悠,跑这来YY

看来,你确实是不懂。
第一次北伐,是双方交战,蜀军被大破,亮退。破是亮退的原因。
第四次北伐,蜀军主动退(当然,也是由于魏军的抵抗,诸葛亮觉得不能再打下去了,粮也不够了),而不是被魏军击破了才退。

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过程中追击,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其实,司马懿不追的话,诸葛亮也是退回去了。这只是抗第四次北伐收尾时额外取得了便宜。《明帝纪》因为简略,所以根本不提;
这个相对不重要的便宜是如何获得的呢?《宣帝纪》写了细节,是破之,而不是由于诸葛亮军队逃跑,落水,等造成。

这下,明白了没有?追击过程中的“破之”,不是在第四次北伐这个宏观局面上的“破之”,在宏观层面上,魏军来拒诸葛亮,诸葛亮没什么好用武的,后来粮也没了,所以退了。哪来的什么击破呢?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8: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过程中追击,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其实,司马懿不追的话,诸葛亮也是退回去了。这只是抗第四次北伐收尾时额外取得了便宜。这个相对不重要的便宜是如何获得的呢?《宣帝纪》写了细节,是破之,而不是由于诸葛亮军队逃跑,落水,等造成。
这下,明白了没有?
===============================================
说白了还是诸葛亮开溜,司马懿追击,诸葛亮没跑赢,被直接击败,战斗结果还不一样是诸葛亮军败退,明帝纪怎么就不需要记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19: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过程中追击,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其实,司马懿不追的话,诸葛亮也是退回去了。这只是抗第四次北伐收尾时额外取得了便宜。这个相对不重要的便宜是如何获得的呢?《宣帝纪》写了细节,是破之,而不是由于诸葛亮军队逃跑,落水,等造成。
这下,明白了没有?
============================================
最搞笑的是杀敌一万变成不重要了,又在YY了吧,知道古代军功是什么吗,就是杀敌人数,俘虏人数,杀俘了一万还不重要.

查《明帝纪》,仅在抗击第一次北伐和抗击第四次北伐之后,有过封赏有功人员的记载。这就表明,抗第一次北伐和抗第四次北伐,魏国均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结果。
===================================
不知道这有是谁说的,既然这一万人不重要,怎么皇帝搞起了大封赏.你到底自己解释清楚,这场战役重不重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2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9:19 发表
============================================
最搞笑的是杀敌一万变成不重要了,又在YY了吧,知道古代军功是什么吗,就是杀敌人数,俘虏人数,杀俘了一万还不重要.

不提那个什么“破”的事了,还是有进步。
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都要相对着来说的,你很懂小学语文,怎么这个都不明白呢?
第四次北伐,相对其余几次是较为重要的;但对于第一次北伐,其重要性是不如的。

第一次北伐,杀敌数万,《明帝纪》都不记,况第四次北伐,篇幅更少,斩敌更少。


===================================
不知道这有是谁说的,既然这一万人不重要,怎么皇帝搞起了大封赏.你到底自己解释清楚,这场战役重不重要.
关于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我已说过N遍了,它的重要性大于其它的几次抗北伐,但小于第一次抗北伐。
皇帝的封赏,是针对整个抗击第四次北伐的,当然也要包括一万人的战果


说白了还是诸葛亮开溜,司马懿追击,诸葛亮没跑赢,被直接击败,战斗结果还不一样是诸葛亮军败退,明帝纪怎么就不需要记载了.
诸葛亮跑还是跑了的,只是跑得有八分之一的损失。
明帝纪只记主要的。
诸葛亮被击退是主要的,整个战役由八个过程构成,《明帝纪》记载了最重要的信息: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
没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

哈哈,又开始胡搅蛮缠了,没理讲了,则硬撑也不会捞回点什么。如果你觉得非要说最后一句话才够虚荣的话,本人满足你的这一愿望。
那么,本人以后就不再答理了。
估计阁下也提不出新玩艺了。

楼下的帖子经查,没有任何新观点,所提的疑问,可以在主帖及17楼中找到回应。
倒是阁下的某句话,自我暴露了,原来,阁下是某位会员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的马甲啊!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0: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21: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哈哈,又开始胡搅蛮缠了,没理讲了,则硬撑也不会捞回点什么。如果你觉得非要说最后一句话才够虚荣的话,本人满足你的这一愿望。
那么,本人以后就不再答理了。
估计阁下也提不出新玩艺了。
============================
不知道是哪个胡搅蛮缠,搞不新花样了,杀敌一万,怎么的也是大功劳,明帝纪却只字为提,自己老是忽悠什么细节细节的,击退诸葛亮,杀敌一万都是细节,我看你小学语文什么水平,别人张合破诸葛亮能写上,司马懿平辽东也能写,就司马懿破诸葛亮就不写了,反正轩辕的人都知道谁是最喜欢YY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8 21: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跑还是跑了的,只是跑得有八分之一的损失。
明帝纪只记主要的。
诸葛亮被击退是主要的,整个战役由八个过程构成,《明帝纪》记载了最重要的信息: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
没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
==========================================
智商问题不怪你,击破敌方总大将变细节,就你YY出,看来以后敌军撤退都不应该追击了,都是细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3-19 13: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能不说其智商已经达到无敌的地步了.

夏六月, 诸葛亮粮尽退军居然被人描绘成了从上硅撤退.

诸葛亮夏六月末撤退, 张合追击死于七月. 居然还成了是死于追到祈山. 之后还有宣王攻拔诸葛亮的重围的事. 最神奇的是张合死于追至卤城, 却能参加攻打王平那祈山南围的战役.

时间两处根本没矛盾, 因为诸葛亮先退, 张合后追击. 你要YY时间矛盾, 那是你自己的幻想罢了.
张合传里的内容, 是张合至略阳, 诸葛亮还保祈山. 然后到了张合死于追击. 中间缺了一段张合攻王平的记载呢. 当然, 你不懂看书, 没人怪你.
你可以说是王平传胡吹, 张合根本没到过攻打过南围, 因为依张合传, 张合至略阳诸葛亮就还保祈山了, 然后张合追击就死了. 根本没到过南围攻打王平.

木门与卤城接襄, 而卤城是祈山山脉的入口. 木门在祈山范围内, 而不是在上硅与祈山之间. 你爱YY那是你的事, 连地理都不去查查就YY那就是你自己犯傻了.

你得了吧你. 胡编到这种程度已经没人愿意理你S二号. 慢慢用你的YY去理解历史. 跟你说已经是纯浪费时间的表现.

你不看汉晋春秋, 那是你的事, 你连华阳国志, 三国志都不参考就直接对着晋书与三国志张合传去YY. 你还有脸说别人胡搅蛮缠? 您简直就是死缠烂打罢了. 笑.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3: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9 17: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3:32 发表
不能不说其智商已经达到无敌的地步了.

夏六月, 诸葛亮粮尽退军居然被人描绘成了从上硅撤退.

诸葛亮夏六月末撤退, 张合追击死于七月. 居然还成了是死于追到祈山. 之后还有宣王攻拔诸葛亮的重围的事. 最神奇的是张合死于追至卤城, 却能参加攻打王平那祈山南围的战役.

时间两处根本没矛盾, 因为诸葛亮先退, 张合后追击. 你要YY时间矛盾, 那是你自己的幻想罢了.
张合传里的内容, 是张合至略阳, 诸葛亮还保祈山. 然后到了张合死于追击. 中间缺了一段张合攻王平的记载呢. 当然, 你不懂看书, 没人怪你.
你可以说是王平传胡吹, 张合根本没到过攻打过南围, 因为依张合传, 张合至略阳诸葛亮就还保祈山了, 然后张合追击就死了. 根本没到过南围攻打王平.

木门与卤城接襄, 而卤城是祈山山脉的入口. 木门在祈山范围内, 而不是在上硅与祈山之间. 你爱YY那是你的事, 连地理都不去查查就YY那就是你自己犯傻了.

你得了吧你. 胡编到这种程度已经没人愿意理你S二号. 慢慢用你的YY去理解历史. 跟你说已经是纯浪费时间的表现.

第一、你参加讨论我很欢迎;但是,并没有人强迫你来讨论吧,你说这种话,很无水准呢。所以,早就提醒过你了,你那个坛子怎么老人都跑了啊?不光是因为你那个坛挺蜀势力太大的缘故吧,轩辕这边,挺蜀的人也很多,管理层也不少是挺蜀的,目前不还是维持着?

第二、这么看,张郃被箭死,也可能发生在第二次追击中。

我的依据是军史地图,这个总也有一定道理吧?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弃王平而)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根据这种说法,王平作战那次,发生在上邽对峙之前也是极可能的。

这几种资料,总之,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各书讲的时间,互相对不上号,究竟如何看待,大家可以各舒己见,怎么着就你一定正确?你不是在YY?

按《汉晋春秋》根本没记载张郃中箭,明显与《三国志》发生冲突。《宣帝纪》不记载,可以考虑是有意不写;《汉晋春秋》不记载此事,与理不通
就算张郃死于第二次追击,也不能怎么样吧。而且,不是也用了《晋书》来佐证的?



你不看汉晋春秋, 那是你的事, 你连华阳国志, 三国志都不参考就直接对着晋书与三国志张合传去YY. 你还有脸说别人胡搅蛮缠? 您简直就是死缠烂打罢了. 笑.
那个人的帖子摆在上面,他是不是胡搅蛮缠,大家心里有数,他是在认真辨析事件吗,譬如辨析一下张郃被箭的时间?连那个人自己,不也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了临时注册的马甲的吗?阁下不加以批评也能理解,何必还要推波助澜,唯恐那人不闹翻了天呢?前次我都没理你了,这里你又曲意发表不实议论,则反映了你的道德水平多么不堪。
我按他的逻辑,《汉晋春秋》不记张郃中箭这么大的事,足以说明《汉晋春秋》与《三国志》矛盾,是个垃圾,你同意否?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7:5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3-19 1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笑, 谁胡搅蛮缠. 的确大家心理有数.

你依据哪张军史地图, 哪本战史书看到张合到祈山打了王平后跑回去上硅的?
想不起了? 找不出来?

自然, 你在胡搅蛮缠了而已.

汉晋春秋到底写些什么, 我估计你根本没看. 说白了, 斐松之是给三国志注解. 诸葛亮本传里大字写着"粮尽军退, 与张合交战, 射杀张合", 斐松之有必要再引么? 汉晋春秋只说到5月时张合进攻王平, 司马懿攻诸葛亮的事而已. 你的眼睛如果有问题, 赶紧去医院, 你的人品和你的心理有问题, 那这里就没人帮得了你.

最后BS一下自己又浪费时间说了躺废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3-19 19: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个人的帖子摆在上面,他是不是胡搅蛮缠,大家心里有数,他是在认真辨析事件吗,譬如辨析一下张郃被箭的时间?连那个人自己,不也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了临时注册的马甲的吗?阁下不加以批评也能理解,何必还要推波助澜,唯恐那人不闹翻了天呢?前次我都没理你了,这里你又曲意发表不实议论,则反映了你的道德水平多么不堪。
我按他的逻辑,《汉晋春秋》不记张郃中箭这么大的事,足以说明《汉晋春秋》与《三国志》矛盾,是个垃圾,你同意否?
==============================================
一个编年体,一个记传体,少在这里偷龙转凤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30 13: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6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