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09:58 发表
1 街亭与本论题无关? 没什么好争的? 我只告诉你, 象那种程度的大破, 会在考古上有所发现而已. 无关?
问题是,街亭在考古发现之前,你就能否定街亭战役的存在了吗?
以前绝大多数史著都说街亭在庄浪东南,现在在陇城镇发现了三国古物,这类考古,能否一定证明街亭的具体位置,你也不用着急,还是等史学界的公认才下结论吧。
2 你说那是我的误解也不过是你的见解. 你能代表什么? 就凭你想让别人不质疑? 你当你那小学没过的语文水平就妄想号称中国第一历史解释专家?
我说这话,不是代表我自己,实是因为我有《晋书》在手,而《晋书》的权威性,总比小学语文水平的阁下,要权威多了吧。
3 你说他没必要写, 我已经贴出并非是不写. 你如果还想说斐松之有意不写, 那就请给出证据. 别因为晋书写了斐松之不写, 所以斐松之有意不写. 你要证明晋书可信的观点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陈寿, 斐松之等人没必要在别人的传记里写宣王的事呢. 别现在就拿个你要证实其是信史的晋书来证明陈寿,斐松之的行为去了. 另外, 参考陈寿写的宣王征辽东记, 在明帝传里. 可是很明确的写上宣王的战果. 根本跟你说没必要记的情况差很多哦.
我已经说了,《三国志》没有司马懿的传记,所以,司马懿的某些事迹不会出现在《三国志》。裴注是《三国志》的注解,当然更无全面记载司马懿事迹的必要。
在陈寿看来,对于明帝来说,征辽东,第一次北伐,第四次北伐,这三件事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所以,陈寿在《明帝纪》中对上述三件事所花费的笔墨,有多有少,重要事件笔墨多,次要事件笔墨少,所以,三件事其详细程度也是一个不如一个。
4 明帝传清楚的写了, 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 再简, 会吧破敌当成是敌人撤退而论? 明帝传记载简陋? 看看司马懿征辽东的详细程度去吧.
张合先追中流箭, 司马懿再追? 把历史资料明确表示的顺序证明拿出来, 少用你脑子说话, 另一贴我已经笑到肚子痛了, 很想这贴再回味回味, 读晋书居然能读到张合追去卤城时就挂了, 司马懿还围了诸葛亮, 这实在是无敌的强.
明帝纪中,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这分明就是击退诸葛亮的意思,难道魏军不作努力,诸葛亮自己退军,也会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你扯得没边了吧。
你另一帖发颠症,到本人这里,还没发够?
《晋书》记载的很明白: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再看看第二阶段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没有任何矛盾之处,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5 物理定律是经证明的东西, 而且是后者以前者为理论基础. 跟三国志与晋书有关系? 晋书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补录的?? 而且还是被事实证明过的? 要那样还用你跑出来宣称"信史"??
说到头, 原来是你先认定那是信史, 所以其他人在胡搞啊??
《晋书》中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完全吻合,且无从否定,当然看作信史。如果将来有新的发现,证明《晋书》错了,或证明《三国志》错了,那当然就不再以它们为信史。
6 考古方面的资料目前对于第四次北伐没有什么发现, 这原来跟晋书的结果不矛盾.
那么我说你是杀人犯, 只是目前没证据, 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 先把你抢毙了再说, 别废话了.
考古目前没有什么发现,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发现;街亭大战在考古发现以前,我们不就已经相信有这次大战吗?
你杀人犯的例子,同样可以用在你自己的身上。按你的逻辑,《晋书》是错的,只是目前没证据,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还是少闹点笑话吧。
7 你反复50遍超级YY"陈寿,斐松之故意不写宣王的胜利"了. 我那几句话只对一个以自己的意愿去强奸所有资料的人总结总结罢了. 哇哈哈哈哈~` ...
还在发颠啊?病得不轻,
哇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