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多角度分析水浒传应有的结局走向, 原“评荡寇志系列”,全文完!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3 20: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多角度分析水浒传应有的结局走向

之一:《水浒传》实是四大名著之首 1楼
之二:金圣叹腰斩水浒也不无道理    9楼
之三:宋江并非忠义之人                22楼
之四:浔阳江口的反诗                   29楼
之五:晁盖之死                            31楼
之六:玉麒麟的悲哀                      44楼
之七:招安背后的玄机                   54楼
之八:《水浒传》应有的结局          66楼

之一:《水浒传》实是四大名著之首


网上关于四大名著的评论,已经太多了;而关于其他小说诸如封神、说唐、说岳,除了武评,实在在其苍白的情节中找不到什么评论点。说句实话,中国的小说比起西方其实总体上要差一些,真正好的小说的数量也要少一些。拿得出手的小说,古代的是四大名著,现代的是金庸小说,仅此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当然是因为思想上的长期压抑和统治者对出版物的控制。就拿四大名著来说,《红楼梦》的悲惨命运:八十回后的稿子散失、后四十回疑似被篡改等等,都与统治者对出版物的控制有关。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被讨论的最多,这应该与其思想性与统治者没有冲突有关。《三国演义》里讲忠、讲义,褒刘贬曹,所以相应的评书、戏剧很多。统治者喜欢,
老百姓也喜欢,造就了《三国演义》成为中国人气最高的小说的地位。当然也不能排除现在游戏三国志系列的影响。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人气显然不如三国,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其较为荒诞的写作手法不像三国那样更容易被人接受,相应的评书、戏剧的数量甚至不如说唐。不过,《西游记》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其真正经典的地方我认为是它为中国文化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神仙系统。

《红楼梦》是一部完全由作者自己创造的小说,不像其它三部是作者根据民间的评书、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作品。所以《红楼梦》的影响其实要小于其它三部小说。虽然相对于其它三部小说出现了“红学”,这一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但不幸的是,“红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红楼梦》的版本、原稿的真面目等问题。个人大胆的说一句,假若当年《红楼梦》以完整的面目问世,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一部更令人惊叹的小说,但“红学”将不复存在。

《水浒传》有一点上倒挺像《红楼梦》的,就是他的版本、真面目的问题。《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完整的小说,《红楼梦》现在流传最广的120回本,后40回与前80回的风格明显不同。《水浒传》也是这样,前70回是施耐庵的原作,后边呢?到底《水浒传》是70回,还是100回,还是120回?田虎、王庆两段并非施公原作有很明显的证据。

版本混乱的一个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续书或类似产品。四大名著中以《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续书最为多,但以《水浒传》的续书的质量最为高。《红楼梦》因其原版不全,所以让高鹗的那段续书堂而皇之的列于四大名著之中。《水浒传》呢?70回之后的内容本身就有可能是续书,又因为100回或120回结局的缺憾,产生了一部《水浒后传》,这部书就其本身来说,已经不输于一般的古典小说了。

四大名著可排得上中国古典小说的前四位,这无可争议。但那部小说能排上中国古典小说的第五、第六位呢?个人认为(存属个人的观点)不是封神、说唐、说岳这些独立完整的小说,却是《水浒传》两部续书(或类似产品):《荡寇志》和《金瓶梅》。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西游记》另辟奇径,《红楼梦》匠心独具,《水浒传》却发人深思。怎就发人深思了?每每读完《水浒传》,心中总是不能平静。统治者不能平静,老百姓也不能平静,那些写书的人就更不能平静了。以至于一部《水浒传》竟能结出两朵奇葩:以维护封建的反动统治而令人诟病的《荡寇志》和以满纸色情而令人诟病的《金瓶梅》。

读完《水浒传》心中不能平静,读完《荡寇志》和《金瓶梅》,心中就更不能平静。《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是三朵好看的花,令人赞叹不已。《水浒传》却是一朵怪异的草,令人惊愕的同时,却又生命力顽强,不断的结出更怪异的草!所以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我排第一位!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10 19:2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为楼主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6
编号 56053
注册 2005-12-26


发表于 2007-2-13 20: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抢个沙发。

“。《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是三朵好看的花,令人赞叹不已。《水浒传》却是一朵怪异的草,令人惊愕的同时,却又生命力顽强,不断的结出更怪异的草!”

同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孔雀王
(大成皇帝袁公路)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10
编号 37880
注册 2005-4-30
来自 大海边上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2-13 21: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是评荡寇志吗,怎么觉得通篇在讲水浒?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眼儿媚
(媚鸦王)

吴国公
鸿胪卿
镇南军节度使
枢密直学士
★★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2421
帖子 3342
编号 71243
注册 2006-6-3
来自 南越·忠义乡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2-14 00: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水浒是奇书, 敢于把农民起义写入小说, 塑造出一群市井草莽的形象, 这是值得肯定的壮举.

说第一名著则过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4 04: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孔雀王 于 2007-2-13 14:02 发表
不是评荡寇志吗,怎么觉得通篇在讲水浒?

评荡寇志怎么能不讲水浒呢?否则,就好比水中捞月。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8-3-22 11:32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7-2-14 09: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这么说起来,红楼梦催发的成人文学奇葩也不少咧!很多现代色友为之谱了不少续集,可惜佳作缺乏,惜哉惜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HEROW
(命运英雄)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3
编号 83223
注册 2006-9-15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7-2-14 09: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荡寇志是水浒的另一面,是积极打击起义军的小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5 05: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DHEROW 于 2007-2-14 02:27 发表
荡寇志是水浒的另一面,是积极打击起义军的小说

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荡寇志应该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注释中写道:《荡寇志》,清朝俞万春著的一部诬蔑和歪曲梁山农民起义英雄的小说。
注意一下“农民起义英雄”这几个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5 05: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之二:金圣叹腰斩水浒也不无道理

俞万春写《荡寇志》,有一个前提,就是承认了金圣叹腰斩后的水浒。作者在正文前写道:

QUOTE:
这一部书,名唤作《荡寇志》。看官,你道这书为何而作?缘施耐庵先生《水浒传》并不以宋江为忠义。众位只须看他一路笔意,无一字不描写宋江的奸恶。其所以称他忠义者,正为口里忠义,心里强盗,愈形出大奸大恶也。圣叹先生批得明明白白:忠于何在?义于何在?总而言之,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

乃有罗贯中者,忽撰出一部《后水浒》来,竟说得宋江是真忠真义。从此天下后世做强盗的,无不看了宋江的样:心里强盗,口里忠义。杀人放火也叫忠义,打家劫舍也叫忠义,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义。看官你想,这唤做什么说话?真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此等书,若容他存留人间,成何事体!莫道小说闲书不关紧要,须知越是小说闲书越发播传得快,茶坊酒肆,灯前月下,人人喜说,个个爱听。他这部书既已刊刻行世,在下亦不能禁止他。

因想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如今他既妄造伪言,抹煞真事。我亦何妨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况梦中既受嘱于真灵,灯下更难已于笔墨。看官须知:这部书乃是结耐庵之《前水浒传》,与《后水浒》绝无交涉也。本意已明,请看正传

这段话即作者的立意,共表达了三件事:1、《水浒传》(现行120回本中的前70回)并不以宋江为忠义。2、罗贯中的《后水浒》(现行120回本中的后50回)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3、作者要提明真事,破他伪言。

为了讨论问题方便,以后把现行水浒传的前70回称为《水浒传》,把后50回按某种说法称为《征四寇》。《水浒传》+《征四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浒传。

一直有一种说法是:《水浒传》和《征四寇》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水浒传》为施耐庵所作,《征四寇》为罗贯中所作。金圣叹、俞万春都是持这种说法的。到底是不是这样?不知道,因为证据不足。由于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是大富大贵之人,想去考证他们是难上加难,所以关于四大名著的种种疑问也始终得不到有力、充分的证明。争议最大的就是《水浒传》和《红楼梦》两部书。《红楼梦》的争论而导致产生了红学,《水浒传》由于产生的年代更为久远,几乎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的前提下,大家索性放弃考证,各抒己见,从而产生了各种的续书。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种种疑问只能靠推理和猜测了。判断作品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前后一致性。一个作者写一篇作品,总是先对作品的整体有一个构思,然后开始动笔。写作过程中,一旦一个人的性格被固定下来后,下文中就不应该无理由的有大幅度的改变。更高明的作家,对其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然后会在小说的前边不断地去暗示者的结局。或者在小说的前面安排一个小角色,后面再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又所谓草灰蛇迹、伏线千里。中国古典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一个人物彻底退场时,都会做一个了结。比如说:

QUOTE:
扈成见局面不好,投马落荒而走,弃家逃命,投延安府去了。后来中兴内也做了个军官武将。

这就是为扈成做个了解,他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了。

根据这个前后一致性的原则,我们来分析一下《水浒传》和《征四寇》。

一、人物性格。比如说林冲,他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第52回,林冲对高廉喝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林冲曾经写诗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注意这个: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还有他要将贼臣高俅碎尸万段的心愿。作者做足了包袱,可当读者以为林冲将一展拳脚时,却没了下文。《征四寇》中,林冲面对被擒的高俅,只是怒目而视,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最后死的时候连句诗都没有。虎头蛇尾,前后不符。

二、角色的收尾。前文已经举了一个扈成的例子,这是正例。反例如王进,第2回中,王进最后一次露面:

QUOTE:
史进当时拜别了师父,洒泪分手,和庄客自回。王教头依旧自挑了担儿,跟着马,和娘两个,自取关西路里去了。话中不说王进去投军役,只说史进回到庄上,

王进虽不是什么大的角色,但写成这样,分明是还有下文的意思。同样的例子如李成和闻达,都是没有交代清楚结尾的。栾廷玉的结尾写得也不甚清楚。这四个被俞万春借去打梁山,起因于此。

三、笔法构思布局。这个不多说了,谁都能看出《征四寇》的功力不如《水浒传》,换句话说,它们不是同一档次的作品。

四、中心思想。这条才是最要命的。《水浒传》和《征四寇》的中心思想不一致,甚至矛盾。《征四寇》的主题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及后面的为朝廷征讨四寇。《水浒传》呢?不好说。不好说的意思就是一言难尽或有争议,隐讳的地方多多。而《征四寇》的中心思想却简单明了,这又是两者非同一作品的证据。

由上可知,《水浒传》和《征四寇》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的作品。金圣叹腰斩水浒,倒也不无道理。如果《征四寇》不是《水浒传》的结尾,那真的结尾呢?有可能没写完,又可能迫有某种原因不能写完或不能发表,抑或如红楼梦一般的失散了。不得而知。

认为水浒只有70回后,俞万春在开篇说到《水浒传》中并不以宋江为忠义。这种说法显然与通常人们的认识不同。个人却举双手赞成,宋江不忠,亦不义。请看,之三:宋江并非忠义之人。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olden
(隐居的铁扇公子)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59
编号 33551
注册 2005-2-25


发表于 2007-2-15 15: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观点我也赞成,后面的故事,人物性格大都和前面不太符合,尤其林冲,武松他们都没了性格,只有燕青描写的比较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Enchanter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67313
注册 2006-4-28


发表于 2007-2-15 18: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不同意见,金瓶梅且不说,要说荡寇志比儒林外史还高偶就不服了。在偶的心目中儒林外史仅次于红楼,第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孔雀王
(大成皇帝袁公路)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10
编号 37880
注册 2005-4-30
来自 大海边上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2-15 20: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14 04:27 发表


评荡寇志怎么能不讲水浒呢?否则,就好比水中捞月。

原来是连载帖,还以为第一篇就是全文呢...见怪...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书舍人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42
编号 85525
注册 2006-10-2
来自 荆湖南路潭州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2-15 2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水浒》征辽和征方腊貌似是两个人写的,而这两个部分的笔法又与前70回的部分完全不同。

至于征王、田的部分,很明显是明朝中、后期的作者插进去的,就不多说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5 23: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Enchanter 于 2007-2-15 11:11 发表
有些不同意见,金瓶梅且不说,要说荡寇志比儒林外史还高偶就不服了。在偶的心目中儒林外史仅次于红楼,第二。

儒林外史不好说。不过这些纯属个人的意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排名。不过你把儒林外史排得高过三国、水浒、西游,我就难以认同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南宫未明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73
编号 56569
注册 2006-1-1


其实水浒传中征方腊这段是我最喜欢的.前面连年征战梁山人马做到了几乎无伤亡感到很不真实.到征方腊这段双方都伤亡惨重,给人一种无奈和惋惜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三国读到最后的那种感觉(怪不得说是罗贯中续写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stapo00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4
编号 53043
注册 2005-11-12


发表于 2007-2-16 10: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征田虎、王庆文笔不是一般的烂,肯定不是,征辽完成脱离历史,纯属胡诌,征方腊部分草草收尾。也许原本水浒只有七十回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ro198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53900
注册 2005-11-25


发表于 2007-2-16 11: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据说有本叫古本水浒的,是施耐庵真正的后50回。讲的是没有招安。不知是真是假?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Enchanter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67313
注册 2006-4-28


发表于 2007-2-16 14: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15 23:16 发表

儒林外史不好说。不过这些纯属个人的意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排名。不过你把儒林外史排得高过三国、水浒、西游,我就难以认同了。

恩,的确都是个人意见,关键是与个人的经历感悟相结合,个人喜好不同。不过不除了小说结构一项,不论怎么看儒林外史都要高出荡寇志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07-2-17 15: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林兄居然把《金瓶梅》也算进《水浒》的续书~~而《红楼梦》的语言脱胎于《金》……这样比似乎只能自家赏玩。巨著通常都是饱受启发的精华,这样追本溯源不知到何年月。

最后,林兄所谓:“拿得出手的小说,古代的是四大名著,现代的是金庸小说,仅此而已。”要不要加一个“章回体”啊?个人觉得这样比较妥当。毕竟老金的书除了眼力非凡、文化底蕴深厚,其他方面基本上拿不出手;他老人家自己都不满意、封了笔,何必如此?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7 16: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2-17 08:52 发表
林兄居然把《金瓶梅》也算进《水浒》的续书~~而《红楼梦》的语言脱胎于《金》……这样比似乎只能自家赏玩。巨著通常都是饱受启发的精华,这样追本溯源不知到何年月。

最后,林兄所谓:“拿得出手的小说 ...

我注明过:续书或类似产品。即指《金瓶梅》是《水浒》的类似产品,也就是衍生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2-19 14:2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9 21: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附文:近日收集了一下施耐庵的生平。如下:

转自Wikipedia

QUOTE: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1],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由于缺乏資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3]。

身份争议

早自明朝时,就有人提出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南曲著名戏剧家之一的施惠。此说最早见于明人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即君美[4]之传水浒,意欲供人说唱,耸人观听也,原非欲传信作也。”至清朝时,很多谈及施惠的人开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为一谈。如无名氏《传奇会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

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说。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认为[5]“耐庵即施惠号”。此外,曲学大师吴梅也持此观点[6]。

此后又有人考证[7]《水浒传》中有江浙方言,并发现施惠的《幽阁记》中有一些描写和《水浒传》相似,以次推断二书皆出自同一人之手,施惠也就是施耐庵。但是很多人认为该证据难以令人信服[2],而且有关施耐庵和施惠的关系多数臆断,一些说法也只见与稗官野史。

此外,戴不凡又认为[8]“疑施耐庵即郭勋”。他认为郭勋刻水浒后才开始署名施耐庵。但是这个论据并不能够立足,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浒》出现[9]。

家世

关于施耐庵的籍贯一直多有争议。自从在江蘇大丰、興化一带发现了施耐庵的一些史料文物后,经过学者研究,基本上认为[2]祖籍是泰州海陵县,鼻祖世居兴化,后迁苏州。施耐庵万年为避战乱,又迁回兴化,旋即徙居白驹场。

施耐庵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后裔[10]。父亲施元德依靠撑船维持家计,母亲姓卞。有兄弟三人。

生平

由于关于施耐庵生平的文字资料缺乏,研究者多采集许多施耐庵家乡的口头相传资料及后裔的口述和野史,来大致勾画出施耐庵的一生。而一度被认为是信史的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袁吉人《奶庵小史》则被认为是伪作[2][11]。

求学入仕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于苏州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由于家贫,无法上学。7岁开始,他只好通过自学学习。13岁后在浒墅关的一家私塾念书。

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并且同私塾教书先生的女儿季氏结婚。25岁时被苏州官吏荐为“孝行信义”,29岁考中举人。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36岁的施耐庵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的进士,也就是日后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的刘伯温[12]。

得中进士后,施耐庵被朝廷委以钱塘县尹之职。但是当时由于作事情需要得到元人担任的达鲁花赤批准,施耐庵十分不得志。做了两年县尹,由于触怒元人,愤然辞官。在苏州施家桥办学授徒。在这里,他收下了一个商人的儿子罗贯中(也就是日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徒。其间施耐庵父亲和妻子相继逝世,随后续娶了申氏。此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撰写《水浒传》。

至正年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造反,其属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于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施耐庵成为了张士诚的军师。在施耐庵地帮助下,张士诚从兴化一路打到苏州。此时,由于意见不合,施耐庵辞别张士诚,带着门人罗贯中四处游学。

隐居著书

开始施耐庵在常熟河阳山隐居,为当地一家姓徐的人家当教书先生。三年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推举施耐庵,但是他坚辞不就,只好离开河阳山,回到苏州施家桥。《水浒传》大体也是在此时写成。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包围苏州攻打张士诚。为了躲避战乱,在好友的帮助下,施耐庵举家迁回兴化白驹场故居。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民间传抄开来。根据民间传说[2],刘伯温奉皇帝之命寻访施耐庵时,发现了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并带给了皇帝。朱元璋看过后,认为[12] “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当地官吏逮捕施耐庵。

施耐庵被关押一年多后被释放,但是身体已经不行。虽然有罗贯中的帮助,但是返家途中又染病不起,只好在淮安养病。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客死于淮安。

身后

民间传说[2],施耐庵墓地有两处。河阳山永庆寺西侧墓地是假的。据说是施耐庵在这里居住时结识的朋友陈聚、陈基兄弟所修。真墓则位于施家桥。

根据1962年出土的其子施让墓的“施让地券”记载[13],位于施家桥的施耐庵墓地是其孙施文昱在景泰四年从淮安迁葬与此。墓地西面有芦苇荡,相传“水泊梁山”的描写,多取材于此[2]。其后人每年三月初一(忌日)和十月初二(生日)都会来此扫墓。一直延续到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

此外,兴化县县长蔡公杰于1943年据《兴化县续志》所记,于县东施家桥修施耐庵墓,立碑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兴化县续志》关于施耐庵记载,源自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14],而该文所引内容被认为是近人伪作[11]。

《水浒传》的创作

施耐庵弃官后,深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当时有张士诚在苏州起兵称王,教书之余决心立志著书济民劝世。施耐庵又惧于文字狱,于是便以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曲笔为书。罗贯中帮助整理书稿[2]。他们在书肆中翻找各种有关宋江起义的记载,逐渐写成此书[3] 。

施耐庵开始在河阳山隐居写书,后搬到白驹场。书中许多的景物描述,多取材自他隐居地周围的自然景色,其中梁山泊的描写被认为是以张士诚起义地的得胜湖、小阳山为背景。而书中的好汉的人物原型则许多来自张士诚的部下[2]。

帮助他写书的不仅有亲戚和门人罗贯中,还有好友鲁渊、刘亮、陆谦等人。

施耐庵被朱元璋关进狱中后,关于他出狱的原因有不同的传说[2]。一种说法是他又写了一部《封神演义》,朱元璋看过后觉得完全是胡言乱语,因此释放了他。另一种说法是《水浒传》后五十回受招安的内容是在狱中完成,朱元璋看后觉得不是歌颂农民起义,于是释放。但是《水浒传》还是被查禁。

施耐庵去世后,罗贯中将书稿整理后准备去当时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刻印。但是当地无人敢印这部书。罗贯中无奈,只好留在当地等待时机,并且又对《水浒传》重新进行了整理。不久后,他也染病去世。直到嘉靖年间,由朝廷派去攻打倭寇的宗臣得到罗贯中后人进呈,付诸刻印。

家庭与生活

施耐庵元配季氏,后续娶申氏。有一子名施让,字以谦。

施耐庵非常博学,也很有才气,“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12]

亦有传说[2][12]施耐庵精通武术。

注释

   1. ↑ 据《施氏族谱》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7年4月
   3. ^ 3.0 3.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4. ↑ 君美,乃施惠的表字
   5. ↑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六《说公案》第三“水浒传”,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6. ↑ 吴梅,“顾曲廛谈”,1914年
   7. ↑ 王利器,“《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8. ↑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90-135页。
   9. ↑ 高儒,《百川书志》。
  10. ↑ 清 陈广德,《施氏族谱序》。
  11. ^ 11.0 11.1 《施耐庵墓志》伪作者考,《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第三期
  12. ^ 12.0 12.1 12.2 12.3 《古本水浒》梅寄鹤序引伯绥氏《梦花馆笔谈》,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
  13. ↑ 施让地券,现藏于江苏盐城市施耐庵纪念馆。
  14. ↑ 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新闻报》,1928年11月8日。

由此可见,最后流行于世的水浒,是“非自然形成”的作品。前70回尚有被改动的可能,遑论后50回了。所以在这里,我只承认前70回是施公的原作,后50回就算为施公原作,也绝非施公本意。我就叫它《征四寇》,作为《水浒传》的一种续书吧。个人观点,《荡寇志》胜《征四寇》多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19 2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之三:宋江并非忠义之人

宋江不忠,亦不义,在《水浒传》中,感觉上似乎恰恰相反。这真是施耐庵高明之处,明写其忠义,但暗中却处处写他不忠不义。只不过这一点不细读,很难看出。
四大名著这种水平的书,一般是每一个年龄层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最典型的是《红楼梦》。《水浒传》也是,不过《水浒传》被少年人看后,往往会因自己人生阅历不深而误读水浒,继而作出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情。所以说,少不读水浒。(这也许是朱元璋痛恨水浒的原因吧。)

《水浒传》中的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水浒中宋江一出场:

QUOTE: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词中说宋江,无非两样好处,一是孝,二是义。所以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并无一个“忠”字在里面。再看看他的形象,虎相、狼形,这就是标准的反相了。这种形象和司马懿的鹰视狼顾遥相呼应。读完这两首诗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宋江是忠义之士,而是一个曹操司马懿一类的奸雄。这时正值太平盛世,你宋江作为一个小吏,结交天下英雄,难道就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宋江出场的第一件事,就是义释晁天王。他对晁盖取生辰冈的看法是:“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忠与义孰大?至少这两个在宋江心中,是义更重要。“迷天”,就是欺骗皇上,若宋江真是电视剧中那个见了皇上撅着屁股、厚颜无耻的人。他此时就应该立刻协助官府,逮捕晁盖,这才是宋江日后口口声声所说的“忠”。私放晁盖,至少可以证明宋江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放晁盖,就是也想在黑道上留一手。这是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不过这样一来,他在白道上就混不下去了。他的事情被老婆发现,只好怒杀阎婆媳。杀了人之后,倒是先很冷静地把招文袋烧掉,看来宋江也是个做大事的人。此时他如果继续想做一个良民,还是可以的。以宋江的名望,只是杀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江湖女子,他根本不会被问斩的。也就是流放几年,回来可以继续作他的良民。他没有像武松杀了潘金莲、西门庆之后一样投案自首,而是选者了亡命天涯。

这件事情中有两个细节。第一、宋江事后突然碰到阎婆(婆惜之母)后的表现,他先说;“我是烈汉!一世也不走,随你要怎地。”然后就想与其私了。谁知到了街上,阎婆把宋江一把结住,发喊叫道:“有杀人贼在这里!”吓得宋江慌做一团,最后借唐牛之力,跑回家去了。宋江不是烈汉吗?不是随你要怎地吗?怎么还在私了不成后,狼狈逃掉。一个好汉,杀了人也要堂堂正正,怎能如此哄骗妇孺?水浒传中以林冲、鲁智深、武松的形象为最好,以至于在《荡寇志》中,俞万春也不敢轻易下手。但宋江,作者塑造他的形象时,并不注意他的形象细节,这一点颇像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笔法(说倒了,应该是罗贯中写的曹操颇像施耐庵笔下的宋江)。第二、跑回家以后,为了防止被抓,他想出来的应对的方法是,让父亲和他脱离父子关系,借口是:
[/quote]宋太公道:“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老汉也怕他做出事来,连累不便,因此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老汉取来,教上下看。”[/quote]
这里施公到底想说些什么,这仅仅是宋江的借口吗?以孝闻名之人,怎么能在孝上开玩笑呢?“忤逆”两个字哪是能轻易说出的?在我看来: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不是宋江的借口,而是他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变相的、高明的写作手法。这就好像你的孩子成天不务正业,天天去结交一些黑社会的人,还与他们称兄道弟,这哪是什么孝义,分明就是两个字:“忤逆”!

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件事的性质。其后宋江一直躲在柴进那里,后来到了孔家庄,之后是清风寨。遇到花荣,花荣道:听得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官司行文书各处追捕。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女人的命根本就不值钱。不过如果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我们可以解释为,这是宋江和花荣的时代局限性。可惜,并非如此,北宋的官府还是为了一个泼烟花全国通缉宋江。也由此可以断定那个时代基本上是一个太平社会,有王法的社会。你在乱世结交天下英雄,怀扫除四海之心机也就罢了。你在太平社会里搞这些,你不是反贼又是什么?宋江杀了一个人,就要被四海通缉,可落在了贼的手里,一亮名字就能让燕顺、王英倒头便拜,足见此人是黑道通吃,此等例子后来数不胜数。忠义!那里忠义,分明是黑社会的老大。

接着就是非常令人诟病的秦明事件了。为了赚秦明落草,宋江间接害死了秦明的一家老小。

QUOTE:
秦明道:“你们弟兄虽是好意,要留秦明,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断送了我妻小一家人口。”宋江答道:“不恁地时,兄长如何肯死心塌地?若是没了嫂嫂夫人,宋江恰知得花知寨有一妹,甚是贤慧,宋江情愿主婚,陪备财礼,与总管为室如何?”秦明见众人如此相敬相爱,方才放心归顺。

不多说了,嘴上好听,其实全是流氓,包括秦明!

这里也有两个小细节。一、宋江赚秦明时,并没有打出他日后的招牌“招安”。秦明接下来一句话就让黄信也落了草,也没有日后招安的话。为什么?我这先留个悬念。二、这里宋江拉了一伙人,人数上已不输于梁山(10:12)。宋江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直接投奔梁山,而是在这个时候?四个字,其志不小。我这里再留个悬念。

宋江那里忠义了?分明是个治世中的奸雄。水浒中的宋江和三国中的曹操,分别出自施耐庵和罗贯中这对师徒之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国演义当年用演过宋江的鲍国安演曹操,而不是演似乎同样是忠义的刘备,妙!

殊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宋太公为了见儿子一面,让宋江的脸上添上了他非常讨厌的记号,只好江州一行。太公见儿子一面,是为了不让其落草,可宋江最后还是落了草,江州一行,是宋江一生当中的大事。请看,之四:浔阳江口的反诗。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孔雀王
(大成皇帝袁公路)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10
编号 37880
注册 2005-4-30
来自 大海边上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2-20 10: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施耐庵的原作里,还有"孝义",到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里面,就只剩下"孝"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7-2-20 14: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虽然没有看过荡寇志,但据说这个版本更具浓厚的封建色彩,将宋江诸人描绘成不折不扣的叛辰贼子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神之子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5
编号 68957
注册 2006-5-17


发表于 2007-2-21 11: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荡寇志嘛...个人认为就是两个黑社会集团为争夺唯一的从良机会而展开的血拼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07-2-21 14: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林冲 的帖子

林兄,强烈要求你仔细看一下气概文鸯对比点评的三国演义,你们的思路和着眼点几乎完全一样。顺便跟你说一下,施耐庵塑造宋江的思路与罗贯中刻画诸葛亮的手法完全相同:明写正面,暗写反面,贯穿人物成长;最后归结为悲剧,作者倾注了同情。

顺便说一下,《西游记》的神仙系统照搬《封神榜》。最近我有两篇想写,一篇分析封神,另一篇求教红楼。古典小说的相互渗透与借鉴非常多,如今看来必需多本对照参考。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22 02: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2-20 07:43 发表
虽然没有看过荡寇志,但据说这个版本更具浓厚的封建色彩,将宋江诸人描绘成不折不扣的叛辰贼子了

可宋江在历史上就是不折不扣的叛臣贼子,作者倒也没有诬蔑他。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22 0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西游记》的神仙系统照搬《封神榜》

不可能。《西游记》出书早于《封神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冲
(教头)

京兆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7Rank: 17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5
功绩 872
帖子 6312
编号 56550
注册 2006-1-2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2-22 1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之四:浔阳江口的反诗

宋江去江州,路上又结识了许多英雄。试想一下,如果宋江来个周游列国,梁山好汉搞到1080个也是很有可能的。我要是朝廷的人,这样的人物一定要坚决除掉。这批新结识的人是宋江的又一批爪牙。至此宋江系的人已经从质从量上压过晁盖系,只要宋江上梁山,梁山的改朝换代早晚不可避免。

江州的宋江是失意的。比其他在清风山时的意气勃发,此时宋江作为一个配军,心境可想而知。于是酒后失言,写下了令他走向不归路的反诗:

QUOTE: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我先借用黄文炳之口,解释一下这两手反诗:

QUOTE:
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再看了“郓城宋江作”。黄文炳道:“我也多曾闻这个名字,那人多管是个小吏。”

反诗就是反诗,也不是黄文炳诬陷他。后来蔡九知府看了这诗,也立刻看出是反诗。写了这样的诗又提了名,是不是出现黄文炳已经不重要了。酒后吐真言,这一词一诗正是宋江真实心理的体现。施耐庵借黄文炳之口描述了宋江的真心。这里第一句有分量的话就是: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说:这厮报仇兀谁?是呀,他到底要向谁报仇呢?害他刺配的阎婆媳已死,难道是张文远、赵能、赵得这些人?不至于。更何况他刺配江州的起因实际上是因为他私通贼寇,他怪不得别人。也许是他脸上的刺字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此刻的他,已立誓要做黄巢,宋江人生转折点来了。

梁山108好汉,算上晁盖、王伦110人。每个人最终落草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有句话叫逼上梁山,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又有几人?严格说起来只有林冲和杨志。其他人无外乎
一、本来就是各个山头的贼寇,这组人颇多,但后来在梁山中的地位不高。
二、有异志的人或有落草倾向的人。像七星聚会这几个,还有顾大嫂、孙二娘这些落草倾向严重的人。
三、恶霸地主等黑帮。如李应、穆弘、李俊等。
四、可怜的被赚上山的人。如卢俊义、徐宁等。他们是被宋江逼上梁山的。
五、朝廷的将官。如关胜、呼延灼等。因为兵败无奈而落草。

110人中,唯有一人与众不同,即是宋江。他落草的最终原因在所有的人之中级别最高,这是一个有反动政治纲领的人物。他有人生的目标,也许在他的前半生并不明确,但在浔阳江口,酒醉的宋江写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偏巧这时: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即体察剿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这句话直接出自蔡九之口,可就不是黄文炳捏造的了。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就是说宋江要造反,又有啥忠义在里头呢?宋江终于被救出,救出的方式是最为大逆不道的劫法场。宋江不落草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此时最大的志向,也就是终极的目标,是要做黄巢,而且要做得比黄巢还要成功,说白了就是推翻宋朝,建立新朝。众好汉当然看不出,可读过反诗的读者也看不出吗?

不过此时梁山中有一人必然能看得懂反诗,这人就是吴用。吴用的目标不是黄巢,而是诸葛亮。吴用从一开始劫生辰纲起,就想好了上梁山,造反早就在其谋算之中。这也是一个大目标清楚的人,甚至比宋江还要清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他的梦想,这梦想在晁盖身上难以实现。现在宋江来了,反诗中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目标。吴用看了能不心动吗?吴用读懂了宋江的反诗,两人的志向相投。吴用弃晁向宋,大概是从此时开始的。宋江也一样,他也太需要吴用这样的人了。于是两人就走到了一起,吴用成为了宋江最重要的助手。

落了草,又有了肯相助自己的军师,宋江想成为黄巢,还必须先除掉“王仙芝”,坐上头把交椅。晁盖当时就让了,宋江当然不能接。他会怎么做呢?请看,之五:晁盖之死。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olden
(隐居的铁扇公子)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59
编号 33551
注册 2005-2-25


发表于 2007-2-23 08: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林教头的观点和巴孤兄的贼三国一致,看来天下高见皆有相似~~~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16 21: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52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