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杜威访问中国讲学100周年: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
性别:未知-离线 yili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60
编号 409745
注册 2011-1-11


发表于 2021-5-28 11: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未来教育的实践与畅想: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杜威访问中国讲学100周年
https://m.sohu.com/a/314097327_538655/?pvid=000115_3w_a
          整整100年前,1919年4月30日,约翰·杜威(John Dewey)从纽约抵达上海,开始为期两年的访华之旅。这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教育,对中国教育也有深远影响。
         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等教育理论至今仍然没有过时,对于目前的“应试教育”等教育痼疾是有力的批判工具。
         我个人认为,1915年杜威完成的《明日之学校》更有前瞻性。在这本书里,他描述了正在进行改革实验的一些学校,对于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积极建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li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60
编号 409745
注册 2011-1-11


发表于 2021-7-30 09: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传统和近现代教育中学生地位的变化及当下教育对学生的看法
https://m.renrendoc.com/p-64809278.html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思想,但是,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能叫做“学生为中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相互是平等的友好的尊重的。然而,先知和后知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批判地继承和探索,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盲目乱干,也不能如原始初创那样摸索一万年,必须有先知的老师来提供向导服务,以减少或避免后知在学习过程不必要的延误和损失。
         所以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是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向导教学法实验证明了向导教育思想的可行性,合理阐释了主体教育实验中师生的正确关系。虽然学阀仍然不愿意改弦更张接受新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却必然成为21世纪一切教育方法改革的灵魂,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教育学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30 10: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合作可以提,平等不科学。先知与后知谈何平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li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60
编号 409745
注册 2011-1-11


发表于 2025-9-11 11: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科研公正立法为科技和学术原始创新的鸣锣开道

陆家羲与向导教学法的案例深刻揭示了我国科研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滞后性”问题——原始创新在行政主导的评价体系中屡遭漠视,最终通过国际认可倒逼国内变革。这种“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循环,暴露了科研管理机制的多重结构性缺陷,需从制度根源进行系统性反思。

一、陆家羲事件:科研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失效

成果价值与国内反应的严重错位

陆家羲1961年完成《寇克曼系列与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论文,首次攻克1850年提出的“寇克曼女生问题”,但投稿至中科院数学所、《数学通报》等机构均被以“无价值”“需自行核实”等理由拒绝1。

讽刺性对比:同一研究于1971年被美籍数学家乔得赫里发表并获国际认可,而陆家羲的成果因国内学术闭锁被埋没十年,错失首发权1。

二次突破仍遭体制性忽视

1979年,陆家羲攻克组合数学领域另一百年难题“斯坦纳系列大集”,论文寄至美国《组合论》杂志后迅速通过评审,被国际学界称为“组合设计领域二十年最重大成果”13。

国内反应滞后:直至1983年加拿大组合数学家门德尔松访华时反问“中国有陆家羲为何还需请我?”,国内学术界才被动承认其价值3。而彼时陆家羲已因过度劳累猝逝,年仅48岁12。

制度性代价

陆家羲至死未能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其突破性成果的认可路径被迫遵循“民间研究→国际发表→国际反响→国内追认”的畸形链条13。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于1987年追授时,距其成果诞生已26年2。

二、向导教学法:教育创新推广的体制困境重演

民间实验的国际突围

江苏石油学校1988-1992年开展的“向导教学法”实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未引发教育主管部门重视。

关键转折:2001年汉城国际教育会议将该模式推向全球,成为多国教育转型范本,倒逼中国教育部在2018年启动“课堂革命”。

改革动力的外源化陷阱

与陆家羲案例同构,本土创新需借国际舞台获得合法性认证,才能激活国内改革。这种“出口转内销”模式暴露国内教育科研体系对原生创新的迟钝。

三、体制病灶:阻碍创新的三重枷锁

身份歧视与学术权力垄断

陆家羲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非科班”身份,使其研究被主流数学界排斥。评审者更关注机构标签而非成果本身13。类似地,基层教师的教改实验难入政策视野。

封闭型学术评价机制

1960-1980年代国内学术期刊的官僚化审稿流程(如论文积压数年、模糊退稿意见)阻断创新传播1。当前科研“唯论文、唯职称”评价标准仍延续这一痼疾。

国际化学术共同体缺位

陆家羲曾赴北京图书馆查阅外文资料,但国内学界对国际前沿进展(如1971年寇克曼问题被攻克)严重失敏1。缺乏跨国学术对话机制,使本土研究沦为信息孤岛。

四、破局路径:从被动追认到主动培育

建立非共识创新保护机制

设立“高风险高价值”研究专项基金,允许非机构研究者申请(如陆家羲式民间学者),采用国际盲审与实证成果回溯评价制度。

重构学术认可优先级

推行“首发权认证”制度,对投稿被拒但后续获国际认可的成果(如陆家羲案例)启动责任倒查,强制公开原始评审记录。

打通教育科研转化通道

建立基层教改实验直报平台(避免向导教学法式滞后),对经小规模验证有效的模式,启动快速响应式政策试点。

陆家羲追授奖项的奖章2与包头九中校园内的陆家羲纪念雕塑,已成为体制反思的物理象征。若不能从“国际认证依赖症”转向“原生创新孵化机制”,“陆家羲们”的悲剧将不仅是个人遗憾,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慢性自杀。当每一次重大突破都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关注时,所谓“科技自立自强”便成了体制惰性的遮羞布。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6 02: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35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