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明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性别:未知-离线 梓庭君

魏国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2
功绩 2601
帖子 14340
编号 70
注册 2003-9-19
来自 浦江西畔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5-23 21: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大明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实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明朝亦毫无愧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则是匈奴。老糊涂总是津津乐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亲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史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在李自成土匪兵进入北京前,崇祯皇帝拒绝迁都,最终也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君王死社稷”的志向;也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朝向回鹘借兵,结果回鹘兵在长安附近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明朝在“靖难之役”等内乱中,可曾向蒙古借过兵?

还有一点,汉唐长期实行“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或则干脆就是宫女(皇帝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身女儿)包装后嫁给蛮族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很多人把和亲说得很美好浪漫,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汉朝刘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时怎么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君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愿化黄鹄兮归故乡!”唐朝嫁金城公主也哭得昏天黑地。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满洲去换和平!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z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洲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计划。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eraphim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1
编号 3093
注册 2003-12-9


发表于 2004-5-23 21: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澳门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叶孤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06
编号 3502
注册 2003-12-18


发表于 2004-5-23 22: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澳门在明代并没有割让出去啊,葡萄牙人只是以暂居为借口私站,在道光时期,林则徐不是还到澳门缉毒吗?以正式明文方式割让出去,已经是晚清时代的是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倒!有骨气到自己亡了国,有骨气到自己的百姓受苦受难。这样的骨气,不要也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凯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01
编号 7436
注册 2004-5-7


发表于 2004-5-24 12: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骨气~~~~确实骨气~~~~
可惜有个吴三桂大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淡泊云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7715
注册 2004-5-18


发表于 2004-5-24 13: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明朝确实有骨气,可惜搞政治、做皇帝的往往不需要有骨气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5-24 13: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骨气的另一面就是义气用事,我倒想起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那时很喜欢讲义气,结果吃亏的是自己老百姓。

不过明朝不妥协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光有态度没有好的对策也是白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gb8027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4
编号 5666
注册 2004-2-27


发表于 2004-5-24 18: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骨气倒是有了,可惜也太不知变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双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44
编号 7380
注册 2004-5-5


发表于 2004-5-24 18: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象管宁说过没有割地 还是不喜欢明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4-5-24 23: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朝似乎只有皇帝有点所谓“骨气”,不过只有骨气其他方面这么差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一样亡国??
不过对澳门我却不认为是大屈辱,明朝反而从澳门这个门户处获得不少利益,连利马窦及击毙努尔哈赤的红夷大炮都从澳门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4-5-24 23: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万历到崇祯前的明皇帝你说有骨气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国家事物需要的不是所谓骨气,而是冷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shtail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5897
注册 2004-3-9


发表于 2004-5-25 12: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所以不去救援好像是因为内部的权利斗争?跟南宋
的那个赵构差不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晕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572
编号 6332
注册 2004-3-29


发表于 2004-5-26 21: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4-05-25, 8:48:05发表
国家事物需要的不是所谓骨气,而是冷静

同意,国家最需要的是冷静的职业外交家,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这点可以参考30年代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ahren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
帖子 635
编号 2369
注册 2003-11-20


发表于 2004-5-26 21: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凯凯于2004-05-24, 12:53:52发表
骨气~~~~确实骨气~~~~
可惜有个吴三桂大哥~~~

冲冠一怒为红颜....
没有气, 哪冲得了冠? 而且肯定是骨子里冒出来的, 才可以有"冲冠"神力. 所以吴大帅的"骨气"可见一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4-5-27 13: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朝没有称臣的原因很多,外敌一直不强是一方面(末期满人的崛起不算),瓦剌本身就是元末的蒙古余部,实力不强。而且明朝皇帝有点不识时务的自傲,总觉得天下老子第一,当然不习惯臣服什么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周仓仓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18
帖子 286
编号 3954
注册 2003-12-31


发表于 2004-5-27 13: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去看看金庸的《袁崇焕评传》。
明朝皇帝一向是孤执,少见的骨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ahren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
帖子 635
编号 2369
注册 2003-11-20


发表于 2004-5-28 16: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爱面子的王朝还差不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4-7-18 11: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请不要搞笑,历史是严肃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佩剑公主

巨鹿郡主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71
帖子 102
编号 1334
注册 2003-10-9


发表于 2004-7-18 13: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柏杨先生说,历代皇朝,凡强大者皆和亲,如汉唐清,凡虚弱者皆决不和亲,如宋明,诚哉斯言。和亲实在是颇有政治风度的举措,因而效果也非常之好。一女和亲,省却了多少刀兵。

唐以后的和亲外交,大不如以前。只有辽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与西夏国王,阵容还算可观。宋朝对辽、对夏、对金、对元的邦交,只说”和议”,不说”和亲”,盖将和与亲分开来谈。和固然可以和,亲则没法子再亲了,宋朝公主没一个外嫁的。而西夏与金朝在蒙古大军围城之时,都曾献公主以求和,这已经不是婚嫁了。与宋恰恰相反,亲固然可以亲,和则未必能求到真正的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佩剑公主

巨鹿郡主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71
帖子 102
编号 1334
注册 2003-10-9


发表于 2004-7-18 13: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闭关锁国源于明王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佩剑公主

巨鹿郡主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71
帖子 102
编号 1334
注册 2003-10-9


发表于 2004-7-18 13: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崇祯皇帝拒绝迁都吗?他很想的,这其中很有内幕的.

"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造反的李自成,"
这是一个错误决定,明朝狂妄自大才导致这种错误政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佩剑公主

巨鹿郡主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71
帖子 102
编号 1334
注册 2003-10-9


发表于 2004-7-18 18: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一年以前在其他论坛就见过。
请问滑膛炮,这是原创吗??

如果是转帖的请一定要注明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xygtq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64
编号 9917
注册 2004-7-7


发表于 2004-7-18 18: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大明王朝应该不算有骨气吧,知敌不过,保住江山要紧啊。
PS楼上的,这帖子没有表明是原创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佩剑公主

巨鹿郡主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71
帖子 102
编号 1334
注册 2003-10-9


发表于 2004-7-18 18: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在哪个历史论坛发帖也从不注明 原创  二字,因为我认为,既然由我的名义发出, 而又没注明转帖,那就肯定是自己写的。
但转别人的帖是一定要注明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梓庭君

魏国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2
功绩 2601
帖子 14340
编号 70
注册 2003-9-19
来自 浦江西畔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7-18 20: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佩剑公主于2004-07-18, 18:36:20发表
这个帖子一年以前在其他论坛就见过。
请问滑膛炮,这是原创吗??

如果是转帖的请一定要注明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啊

公主殿下说的是,是我转贴的。实在不好意思,凡我转贴的东东,基本上都注明了的。若是阁下不快,鄙人万分遗憾。   

以下为原创,请批评。

  议和——从明朝的最后机会谈起

  明朝和满清议和?如果这样是不是又招来后世的一片指责,因为我们一向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但是明清议和也许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守着祖宗留下来的烂摊子,面临着外患内忧,一方面要对付日益强大的满清,另一方面又要镇压农民军。两线作战导致国家财政破产,更加难以为继,很快亡国。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农民军。可是这样一个最后的机会却在一片反对议和声中丧失了。

  此时的明朝,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已濒于崩溃。对民间的搜括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崇祯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对于朝廷来说,这时最大的威胁不是关外的满清,而是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有山海关,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皇太极一时也无办法,而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农民军却是日益强大,说不定哪天就打到了北京。两害相具选其轻,在不能同时承担的情况下,明王朝必须有个选择。

  当时的满清并没有灭亡明朝的计划,就算皇太极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那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满清当时是奴隶制,掳掠汉人农耕,生产力低。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市场,军队又大加扩充,军需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向中原侵略,又打不破山海关。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清方的议和主要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出于这个基础,后来满清能够把握住明朝内溃的战机,入关为王,可以说是“一不小心”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进占中原,创建王朝!这无疑是吴三桂带给意外的收获。

  所以,当时议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明与后金交战之初,努尔哈赤曾经很想议和,但明朝朝廷瞧不起后金,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而且对于议和一概不予理会。仗一直打到崇祯十五年(1642),洪承畴在全军覆没后降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主动想和满清议和了,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此时,国家财政也趋破产,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但是,崇祯和陈新甲的秘密商议,却不慎被公开了出来,群臣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崇祯见包瞒不住,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但陈新甲声辩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两年后即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渡河东征,三月初,攻破了北京城,明灭。

  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于是,这个对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个战略也被放弃了。

  说到议和,肯定避不开宋朝。

  两宋与辽、夏、金、蒙,国力、军力双方互成反比,用经济的优势弥补军事的劣势,应该是明智的。只要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来保证和约的顺利执行,用和约来保证双方和平也是可行的。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辽的巨大军事压力之下,不得不选择的外交策略。宋、辽停战后,双方贸易大大发展,北宋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收入,而且也有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力大大增强,而“岁币”也就愈发无足轻重。这“岁币”只占宋朝7000万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可以当作是给比较贫困的邻邦的一种援助,以弥补双方的贸易赤字。而辽也无力南侵,也乐于“岁币”的供养。这种为和平付出的代价无疑要比军费来的便宜,当然,这种政策必须放弃感情色彩而由地缘政治来仲裁。用确有保障的外交手段代替毫无信心的军事行动,三十万岁币要比两次北伐带来的成果丰厚得多。澶渊之盟后,宋、辽基本保持和平120余年,一直到宋徽宗才联金灭辽。所以,澶渊之盟应该是成功的外交。

  而南宋的和约外交的失败,除绍兴和议是生不应时,其余的隆兴和约、嘉定和约正是因为总体上南宋的国力、军力要大大弱于北宋,和约才没有保证,屡屡被撕毁。首先看绍兴和议,宋高宗在己方军事占优的局势下,或为了避免钦宗回朝,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固执地坚持议和,浪费了大好形势,牺牲了一代名将,确实不值!再到后来,几乎都是宋军在军事上失利,而不得不受人敲诈。绍兴和议的出台,并非宋金两国之间局势的需要,完全是出于宋高宗的个人,先不论高宗议和出于何种政治目的,和约既已签了,如果绍兴和议一直能执行下去,和平能持续,对后人对历史也算多少有所交待。这样就没有以后的隆兴和约、嘉定和约,估计后世也不会过于批判其丧权辱国。但是,正因为南宋没有军事实力来保障和约的顺利执行,要么对手视和约为空文,要么自己军事冒险而失败,结果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和,屡和屡毁的恶性循环。

  议和本身无非是一个政治手段,战争也同样。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战争并不是政治的唯一选择。就像一团乱麻,解不开只好用刀斩,但若能解开那又何必动刀呢?就如今天经济学给“道德”下的定义:道德就是使社会的最大多数得到最大的利益。那么,政治的基本目的就是使本国或本朝得到最大利益,至于是战争还是和谈并不重要。两国之间,没有必要始终兵戎相见,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境战争并不应视为耻辱,至少现在这就是我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和平还是战争,首先要看得到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还要看自己的实力,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至于是否丢了面子,就是末节了。

  历史转到今天,我们应该放弃所谓议和即汉奸的病态之论,承认暂时的妥协是人类政治的正常行为,承认议和乃形势所然。秦桧的罪恶在于其全无恢复的欲望,不在于议和。无论是句践的卧薪尝胆,还是列宁的布列斯特和约,都是暂时的忍耐,以后总是要想办法恢复中原的,而我们从赵构、秦桧那里看不出有任何恢复的打算和措施。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秦桧最大的罪恶是因他的所作所为给妥协背上了罪名,自他以后中国就受制于舆论压力,再也不能妥协,因而就只能进不能退了。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家总能根据力量对比决定进退,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如果明末朝廷能抛开无谓虚名,站在务实的角度上认真考虑怎样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恐怕历史就会有另外一个结果。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晓晓

Rank: 5Rank: 5
组别 女官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3
帖子 451
编号 5635
注册 2004-2-26


发表于 2004-7-18 22: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过,明朝的皇帝是个个短命的~~~~~这点大家承认吧

就是皇帝追求梦想中的长生不老,结果把正权都放任给了宦官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7-19 02: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文人话,这你也信?
  吴三桂当时有很多选择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j1220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7
编号 11521
注册 2004-7-14


发表于 2004-7-20 09:3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内有熊廷弼,外有袁崇涣而不能用
最后还把他们两都“咔嚓”了
这种骨气就是愚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廖化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21
帖子 51
编号 8617
注册 2004-6-25


发表于 2004-7-21 02: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原创比转帖高明多了。应该一开始就发表原创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19: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83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