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渝狂徒

2008-5-1 13:50
关于三国武评的分析与几点不成熟意见

按:关注轩辕一年有余,却几乎没有发表任何观点,固因无暇,亦恐才疏学浅,所言难登大雅,今百忙中偷闲一论,皆一己之见,或不足一哂,欲拍砖者暂请留情。

第一回 慕高人漫讲三国,抒愚见浅说武评


    轩辕中三国武评向来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包括煮酒、孤狼兄等高人亦曾力求客观公允地作科学的分析,然而窃以为每个人的武评都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认可的(包括拙文),只因无论多么自认为客观的武评分析,事实上都自觉不自觉地掺杂了个人主观臆断在内,特别是对《三国》这样的文学名著,把白描手法居多的文字描述转化为9899之类的数据,不进行人为臆造几乎不可能。既然有主观的因素在其中,得不到完全认同就很正常了。因此开篇我想说的就是:凡作武评者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作品得到文友的异议而苦恼甚而不快,任何不同意见都是一种交流与沟通,当然对于有些无聊之人蛮横的强词夺理或挖苦漫骂,作者们更可不屑于与此种素质低下之人放言一搏,“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大家喜欢读三国,甚而今天在一起评三国,与其不朽的艺术性密不可分,罗贯中作为文学大家,其塑造典型形象的功力可谓登峰造极,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诸多武将们的描写,老罗也费煞苦心,笔调各异,尽力让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作为武将,战场上的交锋是必然的,而对他们在战场上的描写,是为突出其性格和塑造其形象的需要。有的作战勇猛,比如张飞、典韦,作战时常作“性起”、“暴喝”、“奋力”之举,有的作战状态稳定,本身武力的发挥受外界干扰小,战争的整体胜负左右不了他个人单挑的输赢,比如赵云,全军大胜可挟威杀敌,溃败时仍可奋勇斩将,还有的将领心性较内敛,作战谨慎,作风保守不强硬,在战斗中则被老罗以“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来体现其性格,比如李典、徐晃。赵云永远不会在战局不利时像吕布那样自欺欺人:老子有宝马和神兵,我他妈的怕谁?张辽再酣战对手也不会像许褚那样“性起”搞裸奔,倘若大家先对文学创作的本质有所认识,就会明白三国中场面与细节的包括武力的描述,都只不过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否则人物形象将显得雷同,不免失之呆板,这也是作为文学创作者遣词造句的初衷。因此,对有些词的字面意思,其实只按字典上面的最常规的释义进行分析即可以得到作者的原意,就不要自行去添加引申义为这些“性起”、“奋力”之类的词想当然地作注了。
古典小说多用白描手法,不直接写人内心世界,很多事情的真相都只有通过联系上下文才能揣摩出来,包括二人作战的胜负结果,有时也只是表象而非本质,比如两将交手一将诈败,若文中用了诈字,我们自然轻松得知,但有时老罗偏不明说,例:马岱初战魏延,十回败走,魏延赶去,马岱箭射其臂。倘若我们单看这个回合数,就很可能给马岱与魏延之间的武力差距按这个回合数来定位了,魏延假定为92分的话,马岱很可能就不到80分,或说魏延一流,马岱只能算二流,因为十回合就败给魏延了,但如果我们联系此战的上下文来看便知马岱这小子此次是十足的诈败,这个回合数不足以给二人的武力差距定位,再联系其他战例,才能总结出二人的武力来:假定魏延92,马岱差不多是86,或说魏延一流马岱准一流,虽然正常交手将在二十合以后才会败北,但此次不十合败走的原因是已知面对面火拼不可能取胜,便先行诈败另走偏锋。
    因此,分析三国众将武力的武评家们,要想得到最科学最真实的武评结论,使武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必须充分尊重作品原意,不能有意的或无意的曲解文意,对各个武将的武力作客观分析。每个武将都是老罗的“儿子”,是他创造出来的(不要告诉无知的我三国在前明在后,我指的是艺术形象而非指历史人物,众所周知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你把他搞得面目全非,自然大众不同意。这其中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未能理解原文或理解程度不够(或是认知方式过偏激)而曲解文意,这样的曲解是无意的,隐蔽性较强,有时显得是见仁见智,颇有道理,但终究不能自圆其说。第二种则是为满足个人喜好,明知文意如此,却偏要歪曲事实,达到故意贬低或抬高某将武力的目的。第二种情况比较无耻,但同时其行径也更显而易见一些。上述两种情况将在下文中有所论述。
    话入正题,在下以为,对三国诸将的武力评析,其结果应是纯武力之间的比较或排序,无论是分析出的是文字性的结论还是数字性的结论,都应当是武将常态下的纯战力,不包括偶然因素、不可抗力、客观条件的影响等,否则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借用某兄的话来说,感冒的关公战暴走的秦琼,结果的胜负无可比性,同理,无心恋战的赵云在张合面前夺路而走,其结果无可比性(这里特指结果,其交手过程则可作分析),但这样的纯战力,却又需要从原著中进行相当精微的解析和提炼,前文中说马岱魏延之战时已初略地提过,武将在战场上最终的表现(斩将或被斩、取胜或败退、擒敌或被擒、持平或秒杀等),却不仅是纯战力的单独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比如马超让曹洪刀法散乱,其中有马超纯战力高于曹洪的因素,也有曹洪舍命护主的因素,最终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斗到四五十合曹洪气力不不加的结果,不能单凭此结果去反推二人纯战力的真实差距。只有运用类似于逻辑学中“穆勒五法”式的思维去探求因果间的真正联系,通过战斗结果的表象挖掘武将战力的本质,才能从武将们的交锋记录或冲阵记录中提取出较为准确的纯战力来。

[ 本帖最后由 渝狂徒 于 2008-5-1 13:55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ylh2004 2008-5-1 17:33 +20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01: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56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