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9-5 10:13
第六十三章——统治者必须坚定不移地“施惠于民”而做到“报怨以德”

第六十三章——统治者必须坚定不移地“施惠于民”而做到“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说明】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统一治理、管理国家内外一切小大事情的最高领导人),就必须明确国家内外一切小大(大小)事情,都必定都是自己分内之事情!没有国家内外一切小大事情的正确认真对待,那么也没有资格去谈论“治理”、“管理”、统一治理国家的一切小大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内外的一切小大事情的直接、间接处理、解决的得当与否,都必须与统治者有关。因此,我们的先人早就总结出“国之有咎,在予一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老子才严正指出:统治者的行为、统治者的事情、统治者的意味、趣味、兴味(意念、想法)等,都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统治者针对这几个方面,都必须极其严肃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乎,无论是大事小事、无论是多事少事,都不能凭一己之念而“感情用事”。即若被曲解,但是涉及到损伤民众的利益的时候,则宁可被抱怨、埋怨而必须同样坚定不移地“施惠于民”而“报怨以德”!显然,坚定不移地“施惠于民”而“报怨以德”,这正是认真执行了:自从殷商以来成汤、盘庚、武丁、古公亶父、周宣王他们,所坚持的“保证、保障民得”的道——道理的重新展现!
然而,西周以后的管仲和孔丘他们淡化了我们祖先的光荣传统,使这些光辉的统治者严肃、严格自律、不断听取“民众”的声音并“施惠于民”而“报怨以德”的思想,丧失殆尽!
“报怨以德”是本章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谁“抱怨”?要“抱怨”的只能是民众!国家不替民众考虑艰难困苦、民众有苦无处申诉、不能保证保障民众的起码生存生活的权利和要求、他们“生生动之皆死地”、他们饱受“法物滋长”的毒害而又被“野蛮执法”地戕害、他们逆来顺受……难道他们不应该“抱怨”吗?在世界发展到今天的现实社会之中,还不能听取民众的“抱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恰恰我们民族在远古的时候,就注意到民众的“抱怨”问题。这难道不应该迫使我们认真学习、对待、理解而发扬光大吗!?社会的进步,往往正是注意到民众的“抱怨”,为民众不断解决前进中的各个时期的具体问题,这才标志着社会的真正进步!
统治者及其官员们,有什么值得你们“抱怨”?你们能够“抱怨”民众什么?你们“抱怨”他们落后吗?你们“抱怨”他们素质不高吗?你们“抱怨”他们不文明吗……这不是小问题,这是国家执政之大事啊。
“大小”是老子的文字在春秋和春秋以后多次“翻译”、传抄所形成的。西周晚期当时是“小大”。“小大”在西周晚期出现在金铭文中,有时被写成为“尖”,是说明的“小大事”情——见《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青铜器铭文释文5464条》。另外,同样在该书的《毛公鼎》铭文(4027条)中,两则“小大”分别是指“政”事或“猷”——过失或错误;另外在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鼎(周宣王四十三年)中也有“王若曰:……小大猷……”的问题。
【字词句注释】
为无为:为,行为、统治者的行为(直接行为或间接行为);无为,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为无为,统治者的行为(直接行为或间接行为),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事无事:事,事物,统治者所经手、干预、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事物;无事,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事物;事无事,统治者所经手、干预、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事物,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事物;
味无味:味,(统治者的)意味、趣味、兴味(意念、想法);无味,没有丝毫有损于民众利益的意味、意念、想法;味无味,(统治者的)意味、趣味、兴味(意念、想法),没有丝毫有损于民众利益的意味、意念、想法;
大小多少:大小,(“小大”在西周晚期出现在金铭文中,有时被写成为“尖”,是说明的“小大事”情——见《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青铜器铭文释文5464条》。另外,同样在该书的《毛公鼎》铭文「4027条」中,两则“小大”分别是指“政”事或“猷”——过失或错误)。因此,这里的“大小”指的是,统治者能够涉及到的一切大事小事;多少,事情多与事情少(这是针对前面的“事无事”而言,即使它们都是因为曲解而带来的怨恨、抱怨、埋怨、责怪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小多少,统治者能够涉及到的一切大事小事,以及他能够涉及到的事情多与事情少;
报怨以德:报、回答、回报;怨,怨恨、责怪、埋怨、抱怨。在国家之内,只能听到的是“民众”的抱怨;统治者(面对民众的抱怨而必须施之以德,)自己“不得”、不计较民众的抱怨的正确或错误,并且必须检查自己的执政承诺的兑现与否,而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保证、保障民得”(施“德”于民众)的力度还要不断加强;报怨以德,(都必须)不计较民众的抱怨的正确或错误,并且必须检查自己的执政承诺的兑现与否,而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力度还要不断加强;
图难于其易:图,(动)想、谋划、计划、策划,但这里指的是“克服”(困难)的意思;难,(形)做起来费事的、难办、使人感到困难、不容易;易,(形)轻易、容易、简易;图难于其易,克服困难、对付暂时难以办成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为大于其细:为大,作(干)大的事情(业);细,细小、细微、不起眼;为大于其细,作(干)大的事情(业),要从细微处开始;
天下难事:天下难办(做)事;
必作于易:一定开始从容易入手;
天下大事:天下的大事情(业);
必作于细:一定从细微处开始做起;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是以,所以;圣人,比较好的统治者(比较好的最高领导人);终,始终;不为大,不自以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比较好的统治者(比较好的最高领导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故,因此;能,才能;成其,办成、成就;大,大的事情(业);故能成其大,因此他才能办成、成就大的事情(业);
夫轻诺必寡信:夫,发语词;轻诺,轻易允诺;必,一定;寡信,不讲信用、不能兑现执政开始的“承诺”、忽悠欺骗民众,从而使民众的怨声载道,抱怨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夫轻诺必寡信,统治者的轻易允诺一定是不讲信用、不能兑现执政开始的“承诺”、忽悠欺骗民众,从而使民众的怨声载道,抱怨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多易必多难:多,过多、不实际、虚妄;易,轻易的承诺、不实际虚妄地允诺;必,一定;多,越是、更加;难,困难、不能兑现对民众的承诺;多易必多难,统治者的轻易的承诺、不实际虚妄地允诺,一定会遇到越是更多的困难,他根本不能兑现对民众的承诺;
是以圣人犹难之:是以,所以;圣人,比较好的统治者(比较好的最高领导人);犹,(副)还、尚且、更加(比一般人更加重视慎重、比一般人更加会重新或比较全面地去认真考虑);难之,困难的难处以及困难的诸多方面;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比较好的统治者(比较好的最高领导人),更加(比一般人更加重视慎重、比一般人更加会重新或比较全面地去认真考虑),困难的难处以及困难的诸多方面;
故终无难矣:故,因此(他);终,最后、末了;无,没有、不会(有);难,困难;故终无难矣,因此他最后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译文】
统治者的行为(直接行为或间接行为),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统治者所经手、干预、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事物,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事物,统治者的意味、趣味、兴味(意念、想法),没有丝毫有损于民众利益的意味、意念、想法。统治者能够涉及到的一切大事小事,以及他能够涉及到的事情多与事情少,(都必须)不计较民众的抱怨的正确或错误,并且必须检查自己的执政承诺的兑现与否,而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力度还要不断加强。
克服困难、对付暂时难以办成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干)大的事情(业),要从细微处开始。天下难办(做)事,一定开始从容易入手;天下的大事情(业),一定从细微处开始做起。所以,比较好的统治者(比较好的最高领导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他才能办成、成就大的事情(业)。
统治者的轻易允诺一定是不讲信用、不能兑现执政开始的“承诺”、忽悠欺骗民众,从而使民众的怨声载道,抱怨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统治者的轻易的承诺、不实际虚妄地允诺,一定会遇到越是更多的困难,他根本不能兑现对民众的承诺。
所以,比较好的统治者(比较好的最高领导人),更加(比一般人更加重视慎重、比一般人更加会重新或比较全面地去认真考虑),困难的难处以及困难的诸多方面。因此他最后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读后】
接触到老子的“抱怨以德”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原来不但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更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内,谁有“抱怨”?也就是说,是“人”在“抱怨”,还是“民”在“抱怨”?“人”有什么值得“抱怨”,能够“抱怨”统治者吗?他们不敢,也没有这个胆量!那么只能是“抱怨” 他们所管理、治理的民众:无非是“民众”的不听话、落后、愚昧、无知、素质不高、刁民、顽民、贱民……等“人们”所看不惯的习惯和行为?如果只停留在这样认识的层面之上,那么这个国家不可能不是一个长期处在“落后”状态,而又是认识处在极其“自我封闭”、“自行其事”并且是“妄自尊大”的“国家”!显而易见,国家内“民众”的“抱怨”,必定是一个波澜壮阔而声势浩大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恢弘壮观动人的场面!难道“民众”的“抱怨”不好吗?认真听取民众的抱怨,改善、改进人们的服务于民的工作,这不正是你们(从统治者到所有公务员)的严正职责吗?
任何国家的领导人员,他能够不断地听到民众的抱怨,那么这个国家的“言路”必定是通畅无阻碍的,在他们执政的行为的进程之中,会处处体现民情、民意!这个国家永远不会、也绝对不会落伍于世界前进的步伐!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众的抱怨,正体现出国家进步的趋向和世界未来的方向!
【历史性的错误】
以某些个人的想法,去强迫我们古人而就范,这也许是我们文人墨客本领!可是,却玷污了我们的古文化,这与《老子》的思想毫不相干!
真正而老老实实地来认识《老子》的“抱怨以德”,这是我们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我们的祖先那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这一必须深入认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的“老子”吗?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如何对待、听取民众的“抱怨”?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是否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如何做到“抱怨以德”,这是不是国家领导人必须高度注视的大问题?
【附】
王弼的《老子》注•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故终无难矣。
任继愈的《老子绎读》•六十三章:
这一章前半讲“无为“和以德报怨的宽容思想。后半讲事物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看问题要看到它的正面和反面,只看到容易的一方面,而不看困难的一方面,必然遇到更大的困难;只有对困难有足够的重视,才能避免困难。这些老谋深算的经验之谈发人深思。
为无为,                     把无为当作为,
事无事,                     把无事当作事,
味无味。                     把无味当作味。
大小多少,                   不计较人家对我恩怨多少,
报怨以德。                   我总是以“德”相报。
图难于其易;                 克服困难,要从容易时着手;
为大于其细。                 干大事业,要从细微处开始。
天下难事,                   天下的难事,
必作于易,                   一定开始于容易;
天下大事,                   天下的大事,
必作于细。                   一定开始于微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因此“圣人”做事总是不从大处入手,
故能成其大。                 所以能办成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               允诺得太随便,势必信用破产,
多易必多难。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遇到更大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因此,连“圣人”还不敢轻视困难,
故终无难矣。                 所以他不会有困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众的抱怨,正体现出国家进步的趋向和世界未来的方向!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9-5 10:44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06: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38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