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17 08:40
第五十八章——统治者不能造成少数人的“福”是用民众的大多数的苦难和灾祸换来的

第五十八章——统治者不能造成少数人的“福”是用民众的大多数的苦难和灾祸换来的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说明】
显然这是紧接着“以正治国”的论述的又一篇教育统治者认识“继续深入”的文章!同时,本文中的“正复为奇”就是上一章的继续,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正”和“奇”,也不能再去搞什么新的花样,重新“定义”一个随心所欲的任意解释。
任何国家执政的好坏的检验标准是民众的生活、生存状况!故此,他在文章中处处都离不开民众的生存生活问题,这就说明老子率先提出来的国家执政的好坏的检验标准是民众的生活、生存状况!可是,几千年来,谁注意了、谁执行了?再说一遍,国家执政好坏的检验标准是“民众”的安居乐业,不是所谓“人们”表面现象的兴高采烈!
福与祸是西周和殷商的重大问题,认识全然不同。殷商时期,统治者和他身边的人都高度重视“祸”的危害,特别是造成对于“民众”的“人为”危害。翻开极其有限的甲骨文记录,不难看到,“艰”、“灾”、“祸”随时随地在警示统治者以及他身边的人;经常有“贞旬亡灾”等记录随时随地警示着“艰”、“灾”、“祸”的发生以及怎么样去处理;即便是在王的狩猎和“振旅”(相当于军事训练或演习)的过程之后都要反复询问“往来亡灾”——是否对民众造成“人为”的损害。因为那时侯没有车道,狩猎和振旅都是大型活动,必须有战车参加。虽然选择在民众的“秋收”以后,但还是怕(必然)有损害民众“家园”的事情发生。正因为殷商500余年都很注重对“艰”、“灾”、“祸”的不断认识、处理,因此,殷商王朝是中国历来所有王朝之中在执政方面做得最好的王朝。成汤开创了殷商基业,建立、规定了禁三风《连山》的治国宝典,明确了“儆于有位”的“汤刑”(墨刑)从而使得“官员”兢兢业业而为民众服务;为了官员的不松懈,早期殷商王朝的王以迁都的办法来增强官员“服务”持续的精神;盘庚以“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口号,严格约束自己和身边的官员们;武丁以公开记录在案王的一切行为,而开诚布公并集思广益的每事问得益于统治者自己的高度自律!虽然进入殷商晚期,只是由于统治者自身执行不力而被“智者”钻了空子,武乙为了转嫁自己的责任,大肆镇压、摧毁了“贞人集团”,从此就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了“贞人”而被“史官”所代替。显然,殷商王朝能够安然维持500余年的统治,与他们不断、反复、自觉地进行对“灾、祸、艰”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然而,西周建立王朝以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上升出现的“新贵”以及所有的人,基本趋向于享受而堕入祈求“福”的不丢失。于是,全国响起歌颂太平盛世的一片“祈福”声中。如:多福、大福、唯福、永福、多福无疆、武福、福烈、福无疆、福余顺孙、礼福、大鲁福、无疆福、能福、厚福、福盟、绥福……但令人奇怪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祸”字在西周金文之中使用,从而淡薄了对“艰”、“灾”、“祸”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每况愈下!
显而易见,西周的“新贵”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如何得到“福”?最简单而实用的办法是“倚祸得福”。所以,西周当时的现实是:倚祸得福——依靠民众的苦难、辛酸而得到享福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正是20章所披露出来的,有余、有以之“熙熙”(兴高采烈)、“享太牢”(吃喝享乐)、“登台”(游山玩水)的“众人”、“智者”、“庶官”们!
我们的老子就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而刻写的这篇文章!故此才有“祸兮福之所倚”的历史问题的披露和批判、指责!不过,这样的历史问题虽然流传这么久远,却没有引起任何接触《老子》的人们注意,原因的确蹊跷!所以,不真正知道我们民族的历史的人是读不懂《老子》的,没有与民众具备深厚感情的人他同样也是读不懂《老子》的,用一个以往和目前的假老子也是不能长久可以糊弄民众的!
【字词句注释】
其政闷闷:政,政事、政策、国家的事务,这里指针对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问题是否造成干扰的具体国家事务;闷,不响亮、不清楚;闷闷,指针对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政策宽宏;其政闷闷,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政策宽松而不严苛
其民淳淳:民,民众、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淳,朴实、厚道;淳淳,民众朴实厚道而“安其居、乐其俗”;其民淳淳,民众朴实厚道而“安其居、乐其俗”;
.其政察察:政,政事、政策、国家的事务,这里指针对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问题是否造成干扰的具体国家事务;察,仔细看;察察,烦琐、细致、严苛;其政察察,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问题的政策烦琐、细致、严苛;
其民缺缺:民,民众、最底层的弱势群体;缺,短少、缺乏、残破、残缺;缺缺,民众的生活、生存不是短少这就是短少那;其民缺缺,民众的生活、生存不是短少这就是短少那;
祸兮福之所倚:祸,灾祸,指给民众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难以克服的生活、生存的困难、困苦;兮,古代语言助词;福,(当时西周“祈福”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上层人”之中)是上层人(不仅仅限于上层人,因为“上行下效”是蔓延很快的一种风气)们的安然享福;倚,靠着、仗恃、倚祸得福——依靠民众的苦难、辛酸而得到享福;祸兮福之所倚,民众的苦难、辛酸、血泪而造成的灾祸正是这些人们“享福”的源泉;
福兮祸之所伏:福,是上层人们(不仅仅限于上层人)的安然享福;祸,民众得不到保证、保障的生活、生存的困难、困苦;伏,隐藏、潜伏;福兮祸之所伏,他们的“幸福”隐藏、潜伏着多少民众的苦难、辛酸、血泪而造成的灾祸啊!
孰知其极:孰,谁;知,知道;极,顶点、尽头;孰知其极,这些执政的人们,你们哪个知道它们的究竟?
其无正也:无,没有、含离开正道;正,正直、不偏、合乎标准,(含必须“保证、保障民得”的这个唯一的治国标准);其无正也,这是他们离开了“以正治国”的轨道;
正复为奇:正,“以正治国”;复,(动)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无常(含故意把执政引往偏离的轨道);奇,(不正)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不应该的偏离正常的治国轨道;正复为奇,“以正治国”的方略经过他们的反复无常就离开了轨道;
善复为妖:善,善于(含故意、精通诡秘伎俩,);复,(动)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无常(含故意把执政引往偏离的轨道);妖,(形)邪恶偏离“保证、保障民得”的轨道、不正当的执政行为;善复为妖,是因为他们善于、精通这些诡秘伎俩而偏离了正常轨道;
人之迷:人,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们;迷,(动)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不能认识“保证、保障民得”的问题;人之迷,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们的迷糊;
其日固久:日,泛指一段时间;固,坚硬、牢固、顽固;久,长久;其日固久,由来已久了!
是以圣人:是以,因此;圣人,古公亶父的话(对统治者的规定);是以圣人,因此古公亶父说:
方而不割:方,方正、正直、品行方正(坚决执行“保证、保障民得”的治国方略);割,截断、背叛方正(坚决执行“保证、保障民得”的治国方略);不割,不能背叛;方而不割,方正地执行“保证、保障民得”的古以有之的治国方略而绝不能背叛、割裂;
廉而不刿:廉,廉洁、清廉、思想清正、廉明、廉洁英明;刿,刺伤、撕毁破坏廉洁、廉明……的形象;不刿,不刺伤、不撕毁不破坏廉洁、廉明……的形象;廉而不刿,廉洁英明而不能刺伤、撕毁和破坏;
直而不肆:直,正直、公正;肆,(动)不顾一切、任意妄为、肆虐、肆扰、肆行、肆意、肆言;不肆,不能不顾一切、不能任意妄为、不肆虐、不肆扰、不肆行、不肆意、不肆言;直而不肆,正直公正而不能任意妄为;
光而不耀:光,光彩、光大、光前裕后(给前人增光,为后代造福,功业伟大);耀,夸耀、炫耀(虚假,不是真心实意为民众服务,是为了图其虚名);不耀,不夸耀、不炫耀、不图虚名;光而不耀,必须给前人增光,为后代造福而不夸耀、不炫耀、不图虚名、不搞假名堂、不忽悠民众!
【译文】
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政策宽松而不严苛,民众就能够朴实厚道而“安其居、乐其俗”;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问题的政策烦琐、细致、严苛,民众的生活、生存不是短少这就是短少那。
民众的苦难、辛酸、血泪而造成的灾祸正是这些人们“享福”的源泉;他们的“幸福”隐藏、潜伏着多少民众的苦难、辛酸、血泪而造成的灾祸啊!这些执政的人们,你们哪个知道它们的究竟?这是他们离开了“以正治国”的轨道。
“以正治国”的方略经过他们的反复无常就离开了轨道,是因为他们善于、精通这些诡秘伎俩而偏离了正常轨道。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们的迷糊,由来已久了!
因此,古公亶父说:
方正地执行“保证、保障民得”的古以有之的治国方略而绝不能背叛、割裂它;执政必须廉洁英明而不能刺伤、撕毁和破坏“保证、保障民得”;随时随地都要正直公正而不能任意妄为;必须给前人增光,为后代造福而不夸耀、不炫耀、不图虚名、不搞假名堂、不忽悠民众!
【读后】
这是当时和嗣后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然而,都是民众的鲜血和受苦受难的生命所铸成!只有首先读懂2章和3章才有可能会意识(或认识)到这样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统治者和智者们共同造成的。因此,西周晚期老子所领导的修书(后来的尚书的原始版本)之中,就反复强调“国之有咎,在予一人”。也就是说“国家之内,所出现的大小错误、过失、人为的灾难,都应该由我统治者一人来承担!这说明当时都是人人知道而简单的道理。并且也知道“治乱在庶官”!治国就是治官、就是治人(智者、众人)!这在下一章马上就接触到,同样这就是西周人们的正确认识!只有这样的一些人(不是民众),才不断并日益加重这样或那样层出不穷日日翻新的社会问题(人欲横流)!正因为老子看透了,所以才在他的文章中,多方面、全方位揭露这些问题而给予规范!可惜人们的认识离老子太远,其原因就是怕老子,怕对号入座!
在老子文章中的“善”字都只是“善于”的意思, 这与2章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是一样的。“善复为妖”,善于叛离以正治国、善于颠覆以正治国而玩弄诡秘伎俩的是劳苦的民众吗?显然,前面一章和后面一章以及本章都是论述以正治国的事情的。
【历史性的错误】
这里应该看到“无为”的具体内容,是“其政闷闷”。“治国”不应该是“治民”,所以是不能严苛对待民众的。政策对待民众的不理不睬而淡化,也是变着花样地“整治”民众,因为他们有苦无处诉说、有冤无处理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儒学告诉他们:容忍、忍让……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苦煎熬了几千年,直到今天……
有些人说,这是一个简单的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问题,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这样的认识会错误到现在;事情往往一旦错了,就会一错再错地不自觉的越错越远!令人寒心……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我们实事求是的领导人,应该认真认识一下社会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勤政为民”的国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附】王弼《老子注》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言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致于大治。故曰其政闷闷也。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故曰察察也。殊类分析,民怀争竞,故曰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言谁知善治之极乎?唯无可正。举无可形名、闷闷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极也。正复为奇,以正治国则便复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立善以和万物,则便复有妖之患也。人之迷,其日固久。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以方导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廉而不刿,廉,清廉也;刿,伤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廉刿伤于物也。直而不肆,以直导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于物也,所谓大直若屈也。光而不耀。以光鉴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隐匿也。所谓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
《老子绎读》五十八章
这一章显示了不少辩证法观点。老子认为,政治上管得越严,越会遭到人民的反抗,宽松一些,老百姓的不满会少一些。事情往往和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有时看来是福,反而带来灾祸;有时看来是祸,反而带来幸运。老子认为世界上坏事变成好事,好事又变成坏事人们无法掌握。面临这种不可知的命运,应当怎么办?老子教人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要做过了头,那就可以避免事物向反面转化,人们无力控制它的发展。这一章的最后四句,老子认为为了防止事物的无限发展,要适可而止。
其政闷闷,                政策无为宽闳,
其民淳淳。                百姓纯厚忠诚。
其政察察,                政策琐细苛严,
其民缺缺。                百姓牢骚抱怨。
祸兮,福之所倚,          灾祸啊,幸福靠在它旁边,
福兮,祸之所伏。          幸福啊,灾祸藏在它里面。
孰知其极?                谁知道它最后的结局?
其无正。                  「根本」没有主宰者。
正复为奇,                正常随时可变为反常,
善复为妖。                善良随时可变为妖孽,
人之迷,                  人们的迷惑,
其日固久。                由来已久了!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方而不割,                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
廉而不刿,                有棱角而不会把人划伤,
直而不肆,                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
光而不耀。                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17 08:43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23: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13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