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15 08:39
第五十六章——统治者必须和民众同其“尘俗”,才不会“感情用事”

第五十六章——统治者必须和民众同其“尘俗”,才不会“感情用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说明】
知道道理却只言说而不“做”(落实到实际行为之中),这说明他根本不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的人,有意无意都必定走向“感情用事”的行列而危害于国家、危害于民众!那么他们就自动落入“听从身边人的‘鼓惑’、听从‘枕头’旁边的话语”错误行为的局限之内。
“闭其门,塞其兑”是不能“听从身边人的‘鼓惑’、听从‘枕头’旁边的话语”。也就是不能凭着“感情用事”、用“仁爱”而处世:只看自己身边(圈子内)、只听自己亲近(愉悦、喜欢)的人的话,能够主导自己统治者的职责吗?这是天大的笑话!所以,这才有由于“仁爱”、感情用事所造成的“亲、疏,利、害,贵、贱”等社会上出现的六大根本罪恶问题。其贻害是形成“是非不分、真假难辨”的糊涂而“官僚”的社会治理!这显然是《老子》一书的根本准则,贯穿在《老子》一书的始终。
这是统治者的经验之谈,这是周宣王的切身经验,只有他的师友——单逨,才能够获得这样的经验、再现这样的经验。那时侯文字简约,待到春秋战国就逐渐被淡化而忘却,后人当然不知所以。故此,汉以后的文人的胡乱臆测,就情有可原(不知者不为“罪”)。因此,老子在本章的意思,历来自以为是的文人墨客连边都没有挨着。显然,到现在谁都不知道这是对所谓传统“仁义礼”的深刻彻底揭露和批判!
必须按帛书订正为:“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样,既能说明老子所阐述的问题,也符合老子习惯的论述“笔法”(思维方法);同时这也证明了帛书——官方本的“正确”,通行本(王弼本或河上公本)不但是社会本,而且其来路也就“不正”。
【字词句注释】
知者不言:知,(动)知道,对统治者的“天职”的真正知道;者,统治者这个人;言,只会言说、只停留在口头上、只能夸夸其谈——甚至是不切合实际地(背离统治者的天职似的)夸夸其谈;知者不言,懂得“保证、保障民得”道理的统治者从不乱说(不会凭着“感情用事”);
言者不知:言者,只会言说、只停留在口头上、只能夸夸其谈——甚至是不切合实际地(背离统治者的天职似的)夸夸其谈的统治者(完全凭着“感情用事”);不知,他根本不懂得治理国家的真正道理;言者不知,信口开河、到处乱讲的统治者就不知道执政为民的根本道理(只会凭着“感情用事”);
塞其兑:塞,闭塞、阻塞、不听从身边人的“鼓惑”、不听从“枕头”旁边的话语;兑,指“言听计从的耳朵”;塞其兑,(必须)塞住他只听(身边以及亲近的人“小报告”、谗言的)“耳朵”;  
闭其门:闭,关闭、意思为,少说或不说与民众利益没有关系的话;门,口、指张嘴说话的口;闭其门,(必须)关闭他信口开河、到处乱讲的嘴巴;
挫其锐:挫,压下、降低;锐,指自己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的“锋芒”——锐不可挡;挫其锐,(必须)压住、不要表现自己是统治者的至高无上、不可一世的气焰而走到哪说到哪地“瞎指挥”!
解其纷:解,分开、分辨(出事物的主次头绪来);纷,同“棼”,杂乱、纷繁、没有头绪——头绪多而杂乱,意指:统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天职——“保证、保障民得”而认识杂乱陷于无头绪的“忙碌”日常事务的胡乱指挥之中;解其纷,统治者要善于分辨纷乱繁杂的日常事务;
和其光:和,(动)和谐地跟着唱、一唱百和的和;光,荣誉、光大,指成汤、盘庚、古公亶父等创建的“保证、保障民得”光芒万丈的道理;和其光,要与成汤、盘庚、古公亶父等创建的“保证、保障民得”光芒万丈的道理融于一体;
同其尘:同,相同、同一;尘,尘世、尘俗,意指社会中最基本民众所想、所追求的利益;同其尘,这就必然与民众同其“尘俗”;
是谓玄同:是谓,这就叫做;玄,研究、探讨、认识、学问;同,与民众相同、同一;是谓玄同,这就叫做与民众同一的“学问”;
故:因此、所以;
不可得而亲:不可,决不能、不可以、不可能(潜在表示必须或一定不能因为统治者的所谓的“仁爱”作为而造成的……);得,得到、因为统治者的错误而带来的;亲,亲密、亲人的特殊关系(隐含统治者执政不能以事论事而陷入“感情用事”的泥坑之中);不可得而亲,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与统治者亲近;
不可得而疏:不可,决不能、不可以、不可能(潜在表示必须或一定不能因为统治者的所谓的“仁爱”作为而造成的……);得,得到、因为统治者的错误而带来的;疏,疏远,非亲密、不是亲人的特殊关系(隐含统治者执政不能以事论事而陷入“感情用事”的泥坑之中);不可得而疏,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与统治者疏远;
不可得而利:不可,决不能、不可以、不可能(潜在表示必须或一定不能因为统治者的所谓的“仁爱”作为而造成的……);得,得到、因为统治者的错误而带来的;利,(动)便利,(名)利益(隐含统治者执政不能以事论事而陷入“感情用事”的泥坑之中所带来的“便利”或“利益”);不可得而利,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便利”或“利益”;
不可得而害:不可,决不能、不可以、不可能(潜在表示必须或一定不能因为统治者的所谓的“仁爱”作为而造成的……);得,得到、因为统治者的错误而带来的;害,伤害、祸害(隐含统治者执政不能以事论事而陷入“感情用事”的泥坑之中所带来的“伤害”或“祸害”);不可得而害,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伤害”或“祸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决不能、不可以、不可能(潜在表示必须或一定不能因为统治者的所谓的“仁爱”作为而造成的……);得,得到、因为统治者的错误而带来的;贵,(形)价格高、价值大与“贱”相对,评价高、值得珍视或重视、宝贵、可贵,意指“地位”因为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而变化的“结果”;不可得而贵,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地位”变化的高贵;
不可得而贱:不可,决不能、不可以、不可能(潜在表示必须或一定不能因为统治者的所谓的“仁爱”作为而造成的……);得,得到、因为统治者的错误而带来的;贱,(形)跟“贵”相对,指由于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而变化的“结果”;不可得而贱,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地位”变化的“低贱”或“卑贱”;
故为天下贵:故,所以;贵,珍贵、宝贵;故为天下贵,这才为天下有作为的统治者所珍贵而尊贵!
【译文】
懂得“保证、保障民得”道理的统治者从不乱说,不会凭着“感情用事”而处理大小事务;信口开河、到处乱讲的统治者就不知道执政为民的根本道理,就只会凭着“感情用事”。
对于这样的统治者必须塞住他只听(身边以及亲近的人“小报告”、谗言的)“耳朵”,必须关闭他信口开河、到处乱讲的嘴巴;还必须压住、不要表现自己是统治者的至高无上、不可一世的气焰而走到哪说到哪地“瞎指挥”,统治者还要善于分辨(处理)纷乱繁杂的日常事务;要与成汤、盘庚、古公亶父等创建的“保证、保障民得”光芒万丈的道理融为一体,这就必然与民众同其“尘俗”。做到这些,这就叫做与民众(思想、利益要求)同一的“学问”!
所以,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与统治者亲近,亦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与统治者疏远;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便利”或“利益”,亦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伤害”或“祸害”;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地位”变化的高贵,亦不可能因为统治者的错误——“感情用事”而带来的“地位”变化的“低贱”或“卑贱”。
这样,只有这样,只能这样,才能够为天下有作为的统治者所珍贵而尊贵!
【读后】
这真不愧为是统治者自己的金玉良言,这只能是周宣王执政四十余年以后的肺腑之言。老子记录了他的言语而流传到现在乃至将来,永远都不会失去她灿烂的光辉!统治者与民众“和其光,同其尘”,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和简单的理论!然而几千年来,统治者们做起来就是那么的难……
可惜而遗憾的是,统治者们却不把《老子》当一回事,这恐怕是有目共睹而不争的事实!不少的统治者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而不断更新变着花样重复提出“仁义礼”、施展着自己的独特“才能”!指使广大的民众却生存、生活在“落后而封闭”的意识形态之中!
【历史性的错误】
以自己对社会的无知,去曲解《老子》,这是不少文人墨客的本领;以自己的花言巧语献媚于统治者稀里糊涂地糊弄民众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准则。
也许,由于几乎所有人没有担当执政的统治者,没有老子他与周宣王的特殊师友相互认识交流的关系,这如果不是周宣王自己体会的经验之谈,老子也无从谈起!
认真地追根,“谎言”、造假的根源都来源于统治者的“感情用事”!所以,西周以前的至理名言:“国之有咎在予一人”,就是统治者的大实话。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如何理解民众的正常生活、生存,可能是认识问题的关键。被身边、眼前、正面的大好河山、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绚丽的报道、歌颂搅和得如痴如醉,沉迷在“英明、伟大”的赞美声中,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附】
帛书甲本:□□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解其纷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而贵亦不可得而浅固为天下贵
帛书乙本: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兌)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兑而解其纷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而□□□□而利□□□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王弼《老子注》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因自然也。言者不知。造事端也。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含守质也。解其分,除争原也。和其光,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同其尘,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也。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也。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也。故为天下贵。无物可以加之也。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15 09:48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4 21: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569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