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8 10:05
第四十八章——统治者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不能有违背民众利益的事情发生

第四十八章——统治者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不能有违背民众利益的事情发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道日益,为学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说明】
正因为前面一章,老子论述的是一个统治者处理事物的必然“过程”。我们已经明确了“知”、“明”、“为”,这是一个完整地领导人处理事物的必然“行为”的描述。“知”、“明”、“为”,也是领导人的“功底”、“学问”、“本领”、“艺术”!这是一个领导人终身奋斗不止、求索无止境的远大目标!那么如何保证“知”、“明”、“为”等必然行为成为现实,这就必须还要回顾19章的“绝学无忧”,再次揭露“学”的危害,让统治者铭记在心而千万不要忘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远远已经不知西周当时对“学”这种行为的批判的具体情况了。然而,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文章中看到这个问题的大致情况。除了前面19章已经叙述了的,那么这一章也独具批判的特色!这可是老子语重心长的一篇阐述“学”字危害的文章,并且必须明白在西周那个时候人们对“学”字的深恶痛绝!这可是我们的历史问题。
“学”字在西周当时是什么意思呢?《老子》书中有四例,本章的一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显然这里老子还有被省略掉了的一个逆命题必定是:‘为道日益,为学日损’。才能够)“损之又损”(致使“学”的不良行为不断减少、损伤),“以至于无为”。显而易见这里的“学”字是摧残、损伤“道理”的不良行为;另外三例是:在19章中一例是“绝学无忧”(见19章);在64章中是“学不学(学吗?不能学)。(那样会)复(重复、再去重犯)众人(智者、大患,他们)之所(曾经、已经犯过了的)过(过失、错误)”。显然这里的两个“学”字也是与本章内的意思一样,它是摧残、损伤“道理”的不良行为!于是,我们就会知道“学”字的本意是“教、效、觉”,当然就是东汉许慎说“学”是“斅”的省字。这就不奇怪了。
在西周的金文中出现的几例,也不例外:在离今3000年前的公元前998年前后(此年代,暂以“夏商周 断代工程”公布的《西周列王世系表》为据)周康王二十三年的《大盂鼎》铭文中就有“余唯即朕小学”。此“学”乃“晓、觉 、明白”的意思。
上述是西周早期的一见,嗣后西周中期的四见:
《令鼎》中的一见为“小 [子]乃学。”此“学”字多数释家以为是“效”的意思。
《静簋》中的三见:“王令静司射学宫。”与“小子暨服暨小臣暨夷仆学射。”此两“学”字,人们也解释为“效”。“静学无目丑”,此学有人释为“教”。
西周晚期在《师反簋器铭》上为“在昔先王小学”,和《盖铭》“在先王小学”。此两“学”字,分别出于“王”口,引证先王小“觉”也(先王当指康王和自己尊崇的前王)。
显然,“学”就逐渐由“效、教”进展为“晓、觉 、明白”,进而发展为统治者的“自以为是”,这就十分可怕了。再经由“自以为是”而“感情用事”那就没有了原则,就失去了“道理”,就不能“就事论事”,这样的危害不大吗?两千余年我们不就是生活、生存在这样的危害之中吗?所以绝学无忧的意思是:统治者你只能一心一意,踏踏实实而履行你的“天职”——“保证、保障民得”的实施,这就必须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地“感情用事”。不能让由于“感情用事”所滋生、发展而来的,那些什么“仁义礼智”的不“就事论事”的邪门歪道,来歪曲、偏离、转移你“保证、保障民得”的实施!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你还有什么忧愁而对不起民众呢?
之所以对“学”字的认识如此,是因为自从老子在西周末年提出批判、指责以后,在整个东周的500多年的时期内,再也没有看到“学”字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之中了。这不但严肃地证明了《老子》文章的时间性,还严格证实了《老子》文章对“学”字批判的真实性!
学习本章,还需要补充一句老子省略了的“逆命题”——“为道日益,为学日损”。因为老子所在的当时,大家都知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实意义是:注重、重视、笃信了“学”——自以为是,就必定使“道理”受到“损害”,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既然这个命题已经有了,那么逆命题就是显而易见的,这必定是:“为道日益,为学日损”。这就是只有加深对道理的认识,从而不断减损统治者的自以为是,才能达到“无为”!这是一个浅显而通俗的道理。只不过老子在写此篇文章之时,他省略了大家所熟知的、简单的道理!我们后人来认识此问题之时,就不得不把这个逆命题“为道日益,为学日损”加上。
【字词句注释】
为学日益:为,表示行为的对象;学,教、效、觉等行为上升到“自以为是”;日益,一天比一天、逐渐增加;为学日益,统治者的“自以为是”一天比一天在增加;
为道日损:为,表示行为的对象;道,道理、统治者“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日损,日益的反面;损,减少、克服、丢掉;为道日损,统治者离开“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就越来越远,就会逐渐丢掉了“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为道日益,为学日损”:统治者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日益,那么就会把自己身上“自以为是”的毛病日益克服、丢掉!)
损之又损:损,减少、克服、丢掉;损之又损,逐步减少“自以为是”的毛病、克服“自以为是的习惯、丢掉“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以至于无为:以至,直到,表示数量或程度上的延伸,表示由于“损之又损”所导致的结果;无为,统治者没有危害民众的行为、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行为;以至于无为,直到统治者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任何行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统治者没有危害民众的行为、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行为;无不为,统治者可以从心所欲去作为而为民众服务了;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做到了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任何行为,那么,统治者就必然可以从心所欲去作为而为民众服务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取,得到、招致、采取、选取,这里是良好的治理、统率的意思;天下,国家;常,常常、经常所坚持的(含:永远不变色,不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无事,没有事 ,“事”指是否能够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取天下常以无事,治理国家,统率国家内的臣民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到,没有发生、发展过违背民众利益的大小事情。
及其有事:及其,如果、一旦;有事,有违背民众利益的(不论大小)事情。及其有事,如果有违背民众利益的事情。
不足以取天下:不足以,就不能够、就不可以;取,得到、统率;取天下,(应该与文章开头“为道”相呼应)有用“道”治理天下的意思。不足以取天下,就不可以统率、治理国家。
【译文】
统治者的“自以为是”一天比一天在增加,统治者离开“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就越来越远,就会逐渐丢掉了“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统治者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日益,那么就会把自己身上“自以为是”的毛病日益克服、丢掉!)
逐步减少“自以为是”的毛病、克服“自以为是的习惯、丢掉“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直到统治者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任何行为。这就是一个好的“圣人”、王、统治者了。
既然统治者做到了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任何行为,那么,统治者就必然可以从心所欲去作为而为民众服务了!
治理国家,统率国家内的臣民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到,没有发生、发展过违背民众利益的大小事情;如果有违背民众利益的事情,就不可以统率、治理国家,就不是一个忠于自己职责的“圣人”、王、统治者!
【读后】显然,本章是在前面论述的认识之中的进一步要求、约束、规范统治者行为的绝妙文章!论述浅显、清楚明白,逻辑缜密、严谨,可读性极强!
一人的最高统治者,万众瞩目,岂能一丝一毫有“自以为是”的行为?如若不然,你身边的人,以及身边身边的人 ,乃至身边身边身边的人,如法炮制,民众如何承受得了?
然而,几千年来苦难的中国民众不正是在这样的蹂躏下摸爬滚打而熬到今天的吗?
诚然,这还不仅是我们一个国家的问题,世界人类史也记录了各国民众悲惨的命运!这显然是人类社会之中的一个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欲求世界进步的人们谁不注重这样的问题呢?何况我们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身边人的效法是“学”字的劣根性的泛滥:在西周那个时代内,能够认识“学”字的积极意义也不容易,这减少了好多不应该有的实践弯路或无谓的实践的重复;然而到了西周晚期,每况愈下的政绩显然是执政者极其身边人的“‘得’欲熏心”的日益所致,把“太上”古公亶父的规定丢到一边。他们违背了建国初期的宗旨,违反了建国初期信誓旦旦的承诺,导致了200余年来的上行下效日益偏离。这时候以周宣王和老子为首的欲力挽狂澜的社会精英们,他们认识到“上行下效”的泛滥,其根子在“效”字上。当时的“效”通“学”,也就是“学”!于是“兴起”了“绝学无忧”的“运动”!这才导致东周500余年时间内,再也没有看到“学”字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之中。也致使许慎(东汉)在《说文解字》内,把“学”解释为,是“斆”的省字。
【历史性的错误】
背离了老子的认识,一相情愿地歪曲老子,是儒学文人的通病。离开西周当时的环境,自以为是地按汉以后的“认识”去曲解老子,是这些人的本领!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即便是今天的人们,应不应该重视一味地“模仿”、一味地“效法”、一味地去“学”!否则,也将会一味地自以为是!
【附】《老子绎读》四十八章:
这是第四十七章思想的继续。老子用“减”(损)的方法对待认识,用意在于摒除感官经验带来的干扰,排除,再排除,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就算到家了。治理天下也要依据同样的法则,无为而无不无。四十七、四十八两章,互相呼应,应合并参看。
为学日益,          从事于学识,「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
为道日损。          从事于“道”,「知识」要一天比一天减少。
损之又损,          减少再减少,
以至于无为。        最后减少到“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虽然“无为”,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所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治理国家,经常不要勉强,
及其有事,          到了非勉强去做不可的地步,
不足以取天下。      就不配掌握天下了。
帛书甲本:□□□□□□□□□□□□□□□□□□□□□□□□□取天下也恒□□□□□□□□□□□□□
帛书乙本: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云之有云以至于无□□□□□□□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足以取天下□
楚简乙本(下篇)有关《老子》四十八章的文字: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而亡不为。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8 10:06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1: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5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