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7 08:49
第四十七章——国家统治者、领导人处理事物的必然“行为”

第四十七章——国家统治者、领导人处理事物的必然“行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说明】
历来人们对本章解释的杂乱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不少的人,基本上把老子推向“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
例如有人说:“这一章集中地表述了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老子更进一步宣扬经验不但不能帮助人们取得认识,甚至对认识起着妨害作用。老子说‘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了,不必做就成功。这是一条反科学的道路。”然而十几年后,他:又改换嘴脸说:
“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道”不能用感官接触,要靠静观,玄览。这是老子高明的地方,因此,老子反复强调“道”的抽象性。春秋时代,能超出农民认识的直接经验,是难能超前的。但是,也不宜把感官经验的地位过分贬低,认为毫无用处,这就过分了。
科学发达到今天,‘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已经成为普通的常识。今天我们的人如果仍旧提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不对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最后三句是此章的主旨。”
怎么这位现代的老先生(91岁)居然不如1700多年前的“小青年”(公元226—249,不足24岁)王弼的认识?虽然,王弼的话语不多,但他却没有走题;而这位先生,每一句话都与老子的认识不沾边!岂只是不沾边,这是在美化、神话那只能仰望的“圣人”(莫须有的),是奴役民众、忽悠民众而逆来顺受的恶毒语言!
“天道”是本章的主要内容,知“天道”是每一个统治者的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知“天道”是每一个统治者必修的功课。
“天道”与“天之道”应当是相同的意思。老子对“天之道”有多处论述,如9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73章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7章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81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这些道理都是明摆在那里,这些道理只能在“家”中“致虚极,守静笃”等一系列较为正确的思维活动,才有可能进入或达到认识“天道”的景遇!才有可能说是知“天道”!显然,所有老子的章节都是谈论“天道”的,这些都不是满世界去乱跑才能得到的。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强调这样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告诉我们,你不能“致虚极,守静笃”,不能做到(具备)这种起码的认识行为,那么你换一个地方也是不可能认识“天道”的。你离开你认识的“根本”愈远,你就越发背离你的初衷(想认识的“天道”)。“根本”相当于正确认识的起步、基础、基点,必须较为正确,才能保证继续的认识不至于出太大的偏差。这是极其认识问题的简单常识,为什么我们这些“大师”级的学者还不明白?
天下、国、家只是规模不同,道理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所以“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就不是虚言。
关于“不见而明”与“不见而名”的问题。“不见而明”出于王弼本与河上公本,但是在韩非子那里,却是“不见而明”。诚然我们也知道古代,“明”通“名”,因此,我也用“不见而明”了。
显然,“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三句又是递进的层次关系;它们不是并列句。如果理解成并列句,就不能知道老子的论述风格。
显而易见“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意思是:知道(知)了(面对该事物的)发生、发展;就会明白(明,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必然处理(为)的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完整地领导人处理事物的必然“行为”的描述。难道这不就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看到我们的前辈先人(成汤、古公亶父)他们的伟大形象吗?
【字词句注释】
不出户:出,(动)从里面走向外面、出来;户,门、门户;不出户,不出门,不离开家门(指不离开探讨你所面对的事物的“环境”、现实情况)。
知天下:知,知道(实事求是的求索该事物的前因后果);天下,(含有大小一切的事情)指西周王朝所能够管辖得到的领域;知天下,知道天下事物(的道理)。
不窥牖:窥,(动)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暗中察看、窥探(探讨的行为);牖,(名)窗户、户牖;不窥牖:不去窥探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求索客观事物之所以的真实道理)。
见天道:见,看见,这里喻示“知道”、“懂得”、“明白”;天道,客观事物的真实道理;见天道,明白客观事物的一定(之所以如此)的道理。
其出弥远:弥,(形)遍、满,这里有“越”的意思;远,(形)空间或时间的距离长、远程、远道;其出弥远,你走出去越远(含义:背离认识基础越远;隐含不按实际情况认识问题);
其知弥少:知,必须认识的问题;其知弥少,你认识的问题越少(那么,统治者你所面临的问题、你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是以,因此、所以;圣人,能够为民众服务的统治者,老子所教育的对象必须达到的目的而成为较好的统治者——圣人;行,行走(含:不能离开认识问题的基础);知,知道、明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因此,统治者不能离开认识问题的基础才能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不见而明:见,亲眼看见;明,明了、知道;不见而明,不必亲眼看见,就明白了该事物的前因后果,为正确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准备);
不为而成:为,行走、行为、行动(不会额外付出、不走弯路、不费冤枉力气,无效行为);成,完成、成功;不为而成,毫不费力地就能够处理好民众所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译文】
不离开家门(指不离开探讨你所面对的事物的“环境”、现实情况),知道天下事物(的道理)。
不去窥探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求索客观事物之所以的真实道理),明白客观事物的一定(之所以如此)的道理。
你走出去越远(含义:背离认识基础越远;隐含不按实际情况认识问题);你认识的问题越少(那么,统治者你所面临的问题、你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因此,统治者不能离开认识问题的基础才能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不必亲眼看见,就明白了该事物的前因后果,为正确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准备);因此,毫不费力地就能够处理好民众所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读后】。
所有老子的章节都是谈论“天道”的,这些都不是满世界去乱跑才能得到的。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强调这样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告诉我们,你不能“致虚极,守静笃”,不能做到(具备)这种起码的认识行为,那么你换一个地方也是不可能认识“天道”的,你离开你认识的根本愈远,你就越发背离你的初衷(想认识的“天道”)。即便你想要真正解决问题,那么统治者必须遇事就要沉着、镇定、冷静、周密,从而“泰然”处理大小一切事务,这样才能统率天下民众而大踏步向前(45章)!反之,你满世界去瞎跑,病急乱投医,离却根本越远,你所明白的“道理”就越少,最后只会适得其反!不要忘记老子他老人家在前面苦口婆心的教导啊!
这是极其简单的一个问题,并且必须面对现实而实事求是,决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半步,否则将错得一塌糊涂!
本章老子论述的是一个统治者处理事物的必然“过程”。显而易见:知道(知)了发生、发展,就会明白(明)原因和结果,必然处理(为)的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完整地领导人处理事物的必然“行为”的描述。诚然,这还仅仅是表面文字上的认识,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关键在于“知”、“明”、“为”,这是领导人的“功底”、“学问”、“本领”、“艺术”!这是一个领导人终身奋斗不止、求索无止境的远大目标!
【历史性的错误】
显然,我们不少的文人的自以为是,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根本没有认识过问题。除了抄录、剽窃而东拼西凑(天下文章一大抄)来搞自己的“理论”著作(文章)以外,则什么也不知道,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生活常识都一无所知!但是你别忘了,他们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功力可能强你十倍、百倍!但是,这,有什么用?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是否应该以一般的、普通的、大家都明白的认识性的道理去学习《老子》?这才有可能还原我们古代真正的伟大传统
【附】
帛书甲本: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为而□
帛书乙本: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而名弗为而成
老子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韩非子的《解老》中关于四十七章的全文: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福祸虽为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闚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实也。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则过也。几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为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名;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王弼的《老子注》: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直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不为而成。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
《老子绎读》四十七章:
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道”不能用感官接触,要靠静观,玄览。这是老子高明的地方,因此,老子反复强调“道”的抽象性。春秋时代,能超出农民认识的直接经验,是难能超前的。但是,也不宜把感官经验的地位过分贬低,认为毫无用处,这就过分了。
科学发达到今天,‘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已经成为普通的常识。今天我们的人如果仍旧提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不对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最后三句是此章的主旨。
不出户,           不出大门,
知天下。           能知国事。
不闚牖,           不望窗外「的天空」,
见天道。           能识天道。
其出弥远,         走得越远,
其知弥少。         所知越少。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不行而知,         不必经历就有知识,
不见而明,         不必亲见就能明了,
不为而成。         不必去做就会成功。
王蒙先生所称道“好像吹来一阵春风”的《发现老子》四十七章〔本章译解〕:
如果人们能像圣人那样认识到天、地、人相统一的世界本质,那么人们纵使不迈出家门一步,也可以在反观自我中认识整个世界;纵使不窥视窗外的任何事物,也可以在自我心灵的观照中把握整个世界的全部历史必然性的本质。相反,如果人们不能像圣人那样认识到天、地、人相统一的世界本质,而是把人与这个世界对立起来,那么纵使人们远离家园而漫游世界,他们也只能是走得越远而对整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了解得越少。对于那些认识到天、地、人相统一的世界本质的圣人本身来说,他们是不必远离家园而漫游世界就能知晓整个世界的,不必观看世界就能明了整个世界的真相和本来面目的,不必刻意努力就能达到对于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相统一的全部历史必然性的真理性的认识的。
(笔者按:这里想请问王蒙先生,“你认识问题的时候,情景是这样的吗?”)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7 09:21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3: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61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