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6 11:17
第四十四章——统治者所追求的目的,只能是“保证、保障民得”

第四十四章——统治者所追求的目的,只能是“保证、保障民得”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说明】
既然统治者知道“无为”的益处,那么对于“虚名”应该如何?因此,本章只是强调说明统治者的追求是不能徒具虚名的,“名”也不是统治者追求的目的。他的一切心思只能放在“保证、保障民得”之上,只能完成他这唯一的天职,做好这样一件事情。
另外,我们国家认识“得”风是殷商晚期,是出土的青铜器告诉我们的。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官员”他们一味追逐“得”。虽然,“得”是人们必须认识的问题,是让人奋发进取的问题。但是“官员”们的职责是为民众服务的,他们的追逐“得”就往往是非法而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古公亶父看清楚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所以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虽然,在三十八章中已经讲过。但是,从西周建国以来又发展了200余年,不少血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西周整个历史进程的每况愈下都是因为追逐“得”——追逐“名”和“利”,致使“官员”腐败堕落而不堪回首!
这是老子的“批判”和进一步认识殷商晚期“得”风盛行的危害,是继“无为”之益的再认识。“得”风盛行的根源是统治者或官员们的“名利”所致。因此,要认识这个祸害社会的“得”风——贪污、腐化、堕落的风气,只能从“名利”入手,从当时古公亶父所揭示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而入手。因此,古公亶父对“道隐无名”的阐述,老子就把西周建国以后解释(认识),全部集聚于此章之中。
“名”是概念,是人为规定。名之所以为名,就是概念问题,人为规定问题,也就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张三、李四”等具体名的问题了。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注意、注重之所以人们要规定其名的道理,于是名也就有各个具体的名存在的道理。
名虽然是名字、是概念问题、是人为规定问题;但是,一旦致使统治者自己陷入虚假的“名声”、“美名”、“歌颂”、“赞扬”……的声浪包围之中!其后果不堪想象!那就必定如老子所说:“多藏必厚亡”而自取灭亡!
知足,谁应该知足,是民众吗?民众如果知足,那么就有问题了,甚至会停滞不前。正因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必须不断去适应、满足民众不断上升的要求,社会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前进,才能一往无前!这应该是浅显而明白的简单道理,无须我来饶舌;然而,统治者及其公务员以及离开民众以外的成员的这些人们,他们的“要求”、“欲望”、“得”就必须适可而止(知足);否则,他们就不但是贪婪,进而不择手段而贪得无厌,甚至不顾一切而穷凶极恶!有什么能约束、限制、制止他们的猖狂?在统治者的带头、纵容、庇佑、支持之下,“王法”、“法律”、“说教”(所谓的理论)还能够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吗?这样的“王法”、“法律”、“说教”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他们达到“目的”的“帮凶”,社会之中受苦受难的还是广大的民众!因此,老子抓住问题的根本,只能最先必须教育统治者、规范统治者!
【字词句注释】
名与身孰亲:名,在这里老子侧重的是统治者的“名声”(虚名)问题(含:出名的、有名声的、美名);身,身体,统治者自己的身体(含:统治者自己的生命、性命);孰,(代)谁、哪个;亲,(形)本义:血统最接近,这里指“关系近”、关系亲切;名与身孰亲,名声与身体(含性命)相比较哪一个更亲切?
身与货孰多:身,身体或生命(性命)货,货币、货物财产(货,利也);多,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从而引伸为“尊重”或“贵重”乃至“重要”,故《说文》:“多,重也”——奚侗语;身与货孰多,身体(含生命)和财产(货利)相比较哪一个更“贵重”?
得与亡孰病:得,得到名利(含非法得到名利);亡,失去、亡失、亡故;病,(动)有害、祸害、损害、祸国病民;得与亡孰病,获得与亡失相比较哪一个会给自己带来祸国病民的祸害?
甚爱必大费:甚,超过、胜过、过分;爱,喜欢、喜好;必,必定、必然;费,费用、耗费的钱(含:财物或精力):甚爱必大费,过分地追逐“得”(赢得名利)必然导致更多的投入财物或国家人员精力!
多藏必厚亡:多,(过度、过分)的获得;藏,敛财、超出民众的承受能力而收刮民财;必,必定、必然;厚,与“薄”相对,含有“多”或“偏重”的意识;亡,失去、亡失、亡故;多藏必厚亡,一味地敛财必然导致民众的贫苦从而加速国家的重大灾难!
故知足不辱:故,因此;知,知道、明白,足,充足,知足(适量)、满意;辱,耻辱、羞辱、屈辱、困辱;故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到屈辱、羞辱和困辱!
知止不殆:知,知道;止,适可而止;殆,危险;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的国家、民众带来伤害,也就没有任何危险!
可以长久:靠这两条(知足、知止)就可以安全长久。
【译文】
名声与身体(含性命)相比较哪一个更亲切?身体(含生命)和财产(货利)相比较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亡失相比较哪一个会给自己带来祸国病民的祸害?
过分地追逐“得”(赢得名利)必然导致更多的投入财物或国家人员精力!一味地敛财必然导致民众的贫苦从而加速国家的重大灾难!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到屈辱、羞辱和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的国家、民众带来伤害,也就没有任何危险!
靠这两条(知足、知止)就可以安全而长久。
【读后】
如果联系前面几个章节一起来认识,那么将是一篇多么美好的文章!
我们看到老子他认识问题的独到,三言两语就抓到了事物的根本,从根本上来论述问题,这就是《老子》文章的特色!这里与前面的38、39、、40、41、42、43章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交相辉映而丝丝入扣!我们不得不惊叹他老人家的理论能力!
一个统治者在私欲的问题上不能“知足”,那么这是相当可怕的。在他的统治、领导之下,中外的历史见证数不胜数而触目惊心!翻一翻历史,回首一下往事,难道我们还不知道老子教育统治者的真实意义吗?
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起到了“带头”作用,这是必然的。他身边的人、他身边身边的人都在注视着他,他是身边的人、身边身边的人模仿、效法的榜样。这些模仿、效法的“复制”、“放大”、“走样的扩大”。即便是统治者意识到再来“制止”、“整肃”、“严禁”、“法办”,但都难以回天而屡禁不止、祸害无穷!这不就是我们历来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历史性的错误】
看看我们的过去和现代人们的五花八门的解释,虽然各有千秋,然而都逃不脱自我认识的束缚而胡编乱造,不能使《老子》的认识前后一致,不能统一解释清楚明白而自诩为是:“因地制宜”?!
在这里曲解的不仅仅是一本《老子》,而是在侮辱我们的祖宗,玷辱我们的历史!
有人说:“老子宣传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保守的思想”。是这样的吗?针对本章,有人在《老子绎读》中(虽然改变了原来在《老子新译》)所说:“老子宣传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保守的思想。”可是摇身一变,说道:“老子提倡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的思想,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风险,少受损失,最安全。这里反映作为弱势群体的个体农民的处世态度。这种思想流传了几千年,今天还有影响,起作用。”我真不知这些文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样,怎么能够接触《老子》文章的本意?怎么能够读《老子》这本书?
有人说:“老子乃唤醒世人要贵重生命……”是这样的吗?
还有人的译文是:“一个国家的外在显赫名声与构成这个国家的实体的全体人民的生身性命哪一个更可爱?构成一个国家的实体的全体人民的生身性命与一个国家所直接拥有掌握的金钱财富哪一个更珍贵?增加国家的外在名声与财富以丧失构成这个国家的实体的全体人民的自由与幸福和减少国家的外在的名声与财富以换取构成这个国家的实体的全体人民的自由与幸福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恋追求国家的外在的名声必然会劳民伤财,国家过高地征收税利、聚敛财富必然会使全体人民遭受严重损失以至于陷入生产停顿、生活贫困之中。只有那些知道整个世界的本质、正义和普遍无限的善的存在、生活、活动的最终背靠与依托并把整个世界的本质、正义和普遍无限的善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生活、活动的最终背靠与依托并以此为幸福、为满足的国家统治者或社会主体,才有可能使自己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免受像农田里滋生的有害杂草一样被人们所蔑视、所拔除的耻辱;只有那些知道整个世界的本质、正义和普遍无限的善的存在、生活、活动的最终背靠与依托并把整个世界的本质、正义和普遍无限的善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国家统治者或社会主体,才有可能使自己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免受被人们唾弃、所推翻的危险;相反,这样的国家统治者或社会主体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将因与整个世界的本质、正义和普遍无暇的善的存在契合一致、融为一体而与世长存。”
“增加国家的外在名声与财富以丧失构成这个国家的实体的全体人民的自由与幸福和减少国家的外在的名声与财富以换取构成这个国家的实体的全体人民的自由与幸福哪一个更有害?”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位表达能力,也折服他这样一些的“长句”。显然,他这样一类的长句是这位先生的“发明创造”!
王弼的《老子》注: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身与货孰多?贪货无厌,其身必少。得与亡孰病?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6 11:19 -100 已多次告知: 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06: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547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