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浪燕陵

2007-3-10 17:20
中日朝鲜战争的后期,假如明朝在日本登陆抗倭会成功么?

中日朝鲜战争的后期,假如明朝在日本登陆抗倭会成功么?

对中日朝鲜战争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在中日朝鲜战场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明朝曾经计划派水师登陆日本,开辟第二战场,从根本上击败日本侵略者。

从史料上可以知道,虽然战争前期明朝中央官员对战争的态度一直十分消极,但因为战事旷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力,(最主要的还是兵力,因为明朝后期全国动乱不断,政府兵力一直吃紧)同时又因为日本在文禄之战后“出尔反尔”,不愿意接受大明朝的册封,(这中间有着一段可笑的外交经过,不过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再次出兵朝鲜,大大地激怒了以孔孟之道为道德标准的一群明朝官员。(其中以明神宗为最,册封被对方驳回是一件很羞家的事情,而且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来都是把小日本当作是自己的附庸。在根深蒂固的思想的控制下,从一开始明朝就没有把外交的双方摆在同一个高度。受到这种小国的挑衅,明神宗自然更为老羞成怒。)明朝方面已经为这次远征作好了充足的人员和物资的准备。在《明史》上有记载,在东征大军入朝作战的同时,曾由广东总兵童元镇(^_^,同乡,同乡。)率领一支庞大的集结在浙闽海域一带,随时准备直接杀向日本。

那为什么在战争的后期,这个战略没有实施呢?

首先,是因为在庆长战役后期,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病逝,早就没有战意的日本远征军树倒猢狲散,在德川家康的指挥下仓促撤走,而且在露梁海一战中大败,日本重量级大名岛津义弘的海军被歼灭过半,(死伤估计上万)使得日本侵略战争彻底破产。主战场的迅速溃败使得战争很快结束,登陆作战的计划也顺理成章地胎死腹中。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明朝的国力已经不强。按照正常战略,既然在战争初期就已经准备了渡海作战,在东征中段的时候就应该发动渡海战争,开辟第二战场。但明朝的海军却一直没有行动,其原因一个是日军败得实在太快,也实在太突然,(失去太阁之后的日军实在是不堪一击,虽然有着厌战的情绪在里面,但也可以在另外一个侧面看出当时丰臣秀吉在日本的影响力,可见这位一代枭雄实在不是浪得虚名)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明朝很难决定是否真的要渡海作战。之所以有这种顾虑,当然是因为当时明朝的国力已经转衰,(虽然不久之前才死掉的张居正为明朝赚回了一些元气,但大明朝始终已经是大势已去)未到万不得已决不愿意多用一兵一卒的缘故。

可以看出,丰臣秀吉的死确实是一个契机,既给日军一个撤退的台阶,也给了骑虎难下的明朝一个抽身的机会。说白了,虽然明朝后期积极备战,但其实不过是想早点脱身罢了。毕竟辽东和西南的战事比这边更为重要。

那如果明朝真的发动登陆战争,后果会是如何呢?(由于一切都是猜想,这里难免要关公战秦琼,胡乱说一番,请大家不要见怪)我们知道,早在元朝初期,忽必烈就曾经发动过对日的侵略战争(是的,请允许我用“侵略”这个词。不过,虽然是“侵略”,但在蒙古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事情),而且一连两次,两次都大败而回。

综合元朝两次征倭之所以失败,都是败在了“台风”这两字上面。第一次征倭,是于至元十一年夏,由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二人为帅,造战场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从高丽合浦港出发对对马岛进行进攻。战果大家都应该猜到,当时的蒙古铁骑天下无敌,虽然带兵的是两个名不经传的家伙,但这次攻击还是首战告捷,全歼对马岛倭军。(当然不是全部杀掉~~~)虽然蒙军在肥前受到抗击,但火炮一出,落后的日本武士就傻眼了——天杀的这是什么东东?开始的时候日军还仗着自己的倭刀锋利,无知地想用冷兵器对阵火炮。结果可想而知,几声炮鸣之后,众日军立刻作鸟散。(其实严格来说,当时的日本抵抗者还不能称作很正规的军队)

蒙军在博多湾登陆后,连日奋战,都感到十分的疲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军的小规模游击战,一直骚扰着蒙军的大队,使得蒙军的进逼开始缓慢起来。(毕竟是在人家的国土,以日本人的性格,不可能放弃抵抗的)但是,身体上的疲劳并不是蒙军停下来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日本这个国家贫乏得实在厉害,与以前听闻的“遍地黄金”相差得实在太远。蒙古战士见没有油水可捞,又是跨海作战,谁不想早点回家?虽然高丽将领都劝忻都一股作气杀入太宰府。(如果果真如此,只怕现在中国会有一个九州省或者本州省也不一定)但忻都认为既然没利可图,不如见好就收,于是一声令下,准备班师。

俗话说得好,进来容易出去难。蒙军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却命中注定要在这个弹丸小国栽一个跟斗。(声明:这与战斗力无关,以当时的日本军队,对阵蒙古连塞牙缝也不够)就在蒙军想抽身的时候,台风突然袭击博多湾。一夜之间,四分之三的蒙军和他们的船只一起,被可怕的地狱之海完全吞噬。这样一来,蒙军上下的斗志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忻都和洪茶丘见势头不对,连忙带部逃回高丽。

日本人正是着急的当儿,天上却立刻掉下来了一顿免费的午餐,他们又怎能够不高兴?于是,自将军北条时宗往下,都将这次台风称为“神风”。(这个特殊的明词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那是后话。)在日本人的历史上,这次战争被称为“文永之役”。

本来,按照忽必烈的作风,遇上自家大败(虽然不是日本人打败他们)的事情他势必不会坐视,但刚好处于进攻南宋的关键时刻,腾不出兵力来进攻。再加上忻都虽然大败,但口头上却说成是“得胜班师”,只不过是因为天气不好才暂时撤军。忽必烈当然不是瞎子,不过也只好将错就错,先把这块疙瘩摆在一边,等到灭了南宋才来定夺。

至元十二年,忽必烈又一次派使臣到日本宣慰。在忽必烈看来,上次把日本人打怕了,这次他们不立刻降服也应该表示友好吧?可是情况却刚刚相反。日本将军北条时宗看见蒙古人立刻就愣了,不过不是怕愣了,而是糊涂愣了:怎么他们还来呀?不是没尝够“神风”的厉害吧?估计这家伙也是不关心世界动态的,又或者是他根本不知道蒙古帝国究竟有多强大,一怒之下就把使臣给杀了。

对于蒙古人来说,杀使臣是决不可以饶恕的。(估计蒙古人学礼仪廉耻最早就是学这个)花次子模就是一个例证。就因为花次子模国杀掉了成吉思汗的商人,就被人家灭掉了。(还记得《射雕英雄传》么?)这次日本人去拔蒙古人的虎须,当然也没有好日子过。

那边杀死使臣,这边的忻都和洪茶丘的面子上就挂不下去了。他们同时上表,“请亲率兵往讨”。至元十八年,忽必烈设“日本行省”(这也实在是太早了,即使是吃定了也太狂了一些),然后一声令下,发兵十万分两路攻击日本。

上次是一万五,这次是十万,既然上次都可以大败日军,这次当然更加是毫无悬念。不过这次战争的统帅也是草包一堆:右路军统帅范文虎是贾似道的女婿,垃圾当然是不用说。高丽方面的统帅更加是势同水火,自己内部也搞得剑拔弩张。至于忻都本人也是贪功冒进之辈,军队里面没有一个人可以主持大局。(本来的总帅是阿刺罕,不过在战争前夕就病死了。唉,真是凶兆,凶兆。)

军中没有人可以镇住大局,自然就会意见不一。假如当时一鼓作气打到九州的太宰府,那只怕现在……

八九月正是台风盛行的季节,虽然也有将领提醒范文虎、忻都他们要注意防范,但他们就是不听。(忻都这家伙怎么搞的?不是吃过一次亏呢么?难道他有健忘症?)为“保险”起见,这两个家伙还十分“聪明”地把船队用铁索连了起来……(大家还记得赤壁之战么?)这种方法对付一般的小风小浪还可以,但遇上台风~~~~那就是自己作好了绑手绑脚的准备。

于是,一夜飓风来袭,历史再次被重演。诸大将见状马上吓破了胆,也不考虑还有没有胜算,都争先涌后地撒腿就跑,把九万余大军弃于五龙山下。也就是说,虽然日本台风厉害,蒙古船队损失惨重,但其实士兵并没有折损多少,如果背水一战,其实还有不少的胜算。不过带兵的人实在是草包,还没有输掉就跑了,这实在是蒙古的耻辱。

这样一来,蒙军群龙无首,小日本就来劲了。一阵冲杀,大败蒙古军队,俘虏两万余人。十万大军中可以逃回中原的,只有寥寥的三人。(这三个人还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字……)

有人说蒙古两征日本,是输在用将上。但其实尽管忻都等人都十分草包,对阵日本人还是没有问题的。忽必烈雄才大略,是不会胡乱地断送自己的十万儿郎的。只是他也没有想到,那些所谓的“神风”竟然是如此的厉害……(如果出阵的是伯颜或者是阿术,又或者是刘整,那就~~~~哼哼~~~~)

好,扯远了,现在再来说说明军和蒙军的不同。说到战斗力,如果只论骑兵,中国古代是没有什么军队可以打败蒙古铁骑的,明军当然也是不行。不过说道火器,明军入朝时用到的火统和大炮就要比蒙军厉害很多。(毕竟时代不同吗)而且,虽然蒙军的船队不错,(经历了崖山之战和东南沿海的战争,蒙古的战船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不过和明军的战船相比,实在是差了一点儿。(当时的明朝海军还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再加上朝鲜的船队也十分厉害,(出了个奇才李舜臣)既然蒙古船队可以做到,明朝军队要登陆日本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登陆不是问题,那就来谈谈这个战略的目的。开辟第二战场,无非是为了使日军两线吃紧,不得不撤出朝鲜。这样一来,就出现问题了,刚开始战斗一定是势如破竹,(毕竟明朝军队还是比日本军队强的)但假如日本人拼死反击,把远征军拖在日本,和他们打游击战,那远在他乡的远征军怎么办?在他乡战斗最怕的就是对方化整为零,和大部队玩抓迷藏,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把日本人弄得鸡犬不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朝军队会陷入游击战么?如果丰臣秀吉按照历史发展一早就翘掉的话,我想应该不会。毕竟德川那老头子不会跟明朝死捏。但如果丰臣秀吉迟点死怎么办?(太多如果呢吧?)朝鲜战场相持不下,(这种情况是会出现的,毕竟德川和前田还想过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日本战场又进退维谷,只怕会是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

这种跨海的登陆作战,明朝是不可能支撑得太久的。(如果有能力的话早就登陆了)明军在日本耽搁得越久就越危险。以日本人的个性,还有那独特的大和精神,是不允许别人这样攻占自己的国土的,(他们不去惹人家就好了)他们的反抗必然不会停止。当时的明军军制已经十分臃肿,而且明朝中央重文轻武,意见不一,命令不能很快地下达,执行的效率也不高。这种军队进行阵地战或许还行,但如果要进行游击战~~~这种大国军制是比不上日本的私兵制的。日本军队的优点就是以小军团为单位,特别适合在这种情况下打仗。

那如果不进行游击战,明朝军队直捣黄龙,逼使日本军队正面迎战,那结果如何?我想,即便明朝军队可以胜上一两仗,也不可能长久的。这个时候,明朝已经没有什么真正能征善战的人物了,(李家虎将们都不可能到第二战场来,而且李如松之流也比不上戚继光这样的名将)虽然我不知道日本的名将和这些人交战会是怎样的光景,但我们总不能指望这时候的明朝军队中还有人可以抵挡得住日本人的多番强攻。而且从兵力上而言,派到日本的军队应该不可能超过十万之数,日本人虽然在朝鲜战争中投入了重兵,但全民武装起来也不见得打不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登陆大军吃饭的问题。关于补给,由于远在海外,运输当然十分不方便,而且还有着翻船的危险。(以日本海域台风的多变,这种情况也必须考虑)同时,还要提防日本海贼的袭击,(这也是可能的,毕竟日本人本来就有袭击我国沿岸的前科)这条补给线的安全实在是不容乐观。

没有了天时,(要堤防可怕的台风)没有了地利,(废话,这里是人家的国土)没有了人和,(没有好的大将呀)而且还要担心补给线,登陆军队如果陷入了长时间的作战,只怕胜算不大。胜算既然不大,那撤退也该可以了吧?但我想以明朝的面子,是丢不起这个假的。要不就是耗下去,要不就是找一个好点的借口。嗯,所以我认为,如果真的耗在日本本土,就务必作好付出不少伤亡的心理准备。

丰臣秀吉的死,对于日本来说固然是避过了一劫,但对于大明朝来说,是否也是一个台阶?正如上面所说的,登陆战初期胜出是毫无悬念的,但如何保持战果,能否保持战果,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PS:要写什么要的帖子才能加精华呀?斑竹兄,回答一下我行么?还有,这种题材的讨论性文章也可以加精华么?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3-17 09:55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远舟 2007-3-16 22:15 +100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17: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878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