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轩辕苍龙 于 2006-4-19 19:30 发表
一、弓、弩、箭的世界最早起源与中国最早起源
二、中国弓箭的发展史
三、中国弩箭的发展史
四、中国对外来弓箭、弩箭的引入
五、中国弓弩的射程、威力与诺干
六、攻城弩的发展史
七、弓弩的战术
八、火箭的 ...
节选了在下的一篇旧文之部分,看是否有帮助。
孤狼拾遗话水浒
暗器篇之神箭奇石
如果水浒中缺少了花荣的神箭和张清的飞石,诸位会不会觉得水浒的魅力减色两分呢?至少在下是这样觉得的。本篇来谈谈弓箭和飞石,弓箭属于远距离攻击性武器,而飞石则属暗器,按理是不应归并到暗器篇的,考虑到花荣的弓箭和张清飞石的种种神奇之处,故合篇列于此。
为了增加意趣,在正文开始之前,在下先就飞石、弓弩的渊源摘编了一些史料,并辑录了数个古代有名箭手的故事。
第一部分
戏说飞石
水浒中张清有飞石打将的本领,一打一个准,真可谓神乎其技,这并非施老夫子凭空臆造,飞石的渊源可说流长矣。远古时代,自然环境严酷,生产工具匮乏,在茹毛口允血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随处可见的石头可有效延伸手臂的不足,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转木取火,飞石取兽产生了。而且飞石可以说是弓弩产生的渊源,这并非在下语出惊人,事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于是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之谓也。这里弹、飞土就指的是飞石。事过境迁,飞石逐步为更具攻击力的弓弩、枪炮所取代,只是在小说家的言语中还有约略的记录,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的虎痴许堵就有飞石(巨石)取人的本领,武侠小说中多有绿林人士使用铁莲子的手段。而在下的记忆里,少时用弹弓(飞石改良加强版)打街灯或邻居窗户的顽皮行径也还历历在目。至于时下网语“拍砖”之类,当源于街头混混用红砖拍人脑袋斗殴,似与飞石无关。
弓箭小考
作为古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工具和战斗武器,弓箭可谓对人们影响至深,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将“有的放矢”、“左右开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挂在嘴边。那么什么是弓箭呢?
弓箭,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武器。按其弹射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弓箭、弩箭(三侠五义里徐庆之子多臂雄徐良有紧背低头花装弩的装置)和袖箭(武侠小说中绿林好汉笼于袖内摔手而出的暗器)。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又名箭簇,铜或铁制,头锐而底丰,其刃薄而锋利,旁有凹槽,式样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箭杆以木或竹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羽夹于箭杆尾端,多用雕、鹰、鹅等鸟类的羽毛制成,使箭在飞行中平稳的命中目标。
谁是最早的弓箭制造者呢?
1963年,在中国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发现了一种加工精致的旧石器时代燧石镞头,用很薄的长形石片制成,尖锐周正,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弓箭,距今约约有28700年的历史。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于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古传黄帝臣挥作弓---作者注),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黄帝之後,楚有弧父。弧父者,生於楚之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琴氏乃横弓著臂,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後诸侯可服。琴氏传之楚三侯,所谓句、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楚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自灵王之,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从上述文字我们得以知悉:中国人可能是是弓箭的最早制造者,而弓箭之术当源于古楚国。
当英国人还在象水浒中张清一样投掷石块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在战场上使用弓箭了。公元前约21世纪,夏朝建立后,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弓箭成为一种战斗武器,这可能是弓箭第一次出现于战场;公元前11世纪,在周伐纣和平定武庚叛乱的战争中,弓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周代礼仪规定,男子必习射,当时男子不会射击是一种耻辱。孔子就明确提出要修习“礼乐射御书术”这“六艺”。那时的贵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蒙古的铁骑族更是将射箭、骑马、摔跤列为蒙古族男子必习的三项技艺。
弓弩的计量单位分为:斤、钧、石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惊诧,宋代勇将岳飞和韩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一宋斤约合 1.2市斤)。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劳。扳指这项不起眼的发明,却令拉动强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伤手指。扳指对射手的意义是如此重大,可叹的是以骑射起家的清朝八旗子弟,竟最终使其异化成为一种首饰品。
随着火器的出现,弓箭作为兵器从军队装备中逐步消失,到了现代,射箭已经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了,令人郁闷的是作为弓箭发明和使用的大国,在现代的射箭体育比赛上却每每输于我们的邻邦小国----“太极虎”。
有关射箭的传说很多,详见本文的第二部分。
弩箭小考
有道是:安排香饵钓金鳖,收拾窝弓伏猛虎。这里窝弓指的就是弩。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悬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弩亦弓属,也是一种远射武器,但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射程一般比弓远。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十字弓。
弩相传为黄帝所造,《吴越春秋》则认为:…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弧父者,生於楚之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琴氏乃横弓著臂,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据考古推测,弩的历史几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已有木弩了。
中国至少于战国时代在军队中就大量使用弩了,庞涓率领的大军就是中了孙膑弩阵的埋伏而全军覆没。出土的战国弩在结构上是十分先进的,上面设有望山照门(缺口准心)、郭(握把护圈)、悬刀(扳机)、匣(击发机框)、牙(弓弦挂钩)等,和现代的弓弩基本结构十分相似。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秦兵马俑坑发现了数百处弩的遗迹,反映出弩机在当时秦军的作用是很大的。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踏张弩”两种。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且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 370公斤,有效射程超过 500米,可惜由于实用性不如臂张和踏张。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制造过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南北朝的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威力已大大强于战国人力绞轴的连弩,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
唐代赋予床弩以机动性,以牛牵拉弩车,绞绳与车轴钩连,行进就可上弦,大为提高了效率。弩车上装置 1张拉力 860公斤的巨弩,有 7个发射槽,最远射程超过 1公里,中间槽所用的箭有 1米多长,能够洞裂城墙,一弩能发七矢,当之披靡。
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宋军的弩种类很多,突出的有两种:一为床子弩,二为神臂弓。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 这些弩需要用绞盘来张开弓臂,往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射程可达500米至1.5公里,其发射的巨型箭威力可以轻易射穿城墙!可谓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 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
神臂弓虽言弓实为弩,装有机关,可由一人发射,射程也可达37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李纲、宗泽等将领屡用此弓,令金军胆寒。恩格斯说,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威力和床子弩、神臂弓比起来还差的远。
元、明、清三代随着火器的持续发展,弩逐渐式微,现代的弩多用于打猎和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有专门的射弩比赛。
第二部分
羿射九日。
上古喾尧时十日并出,百姓困苦不堪,因为天气酷热,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狶、修蛇等怪猛兽禽,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羿挽红色巨弓,登昆仑山顶用银箭上射九日下杀猰貐,诛凿齿于畴华之畴,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断修蛇于洞庭,禽封狶于桑林,万民皆喜,尊奉羿为“箭神”。抛开神话传说不谈,可以肯定羿是古代的一位神射手,可惜的是这位盖世英雄竟死在另一位神射手----自己的徒弟逢门的暗箭之下。
庾公之斯。
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子濯孺子是郑国大夫,奉命攻打卫国,遭卫国的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病复发,手无举弓之力,坐以待毙,他问车夫追来的人是谁?一听是庾公之斯,反而松了一口气。车夫觉得奇怪:庾公之斯是卫国第一神箭手,从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担心?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曾经向尹公之他学箭,尹公之他又向子濯孺子学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君子,物以类聚,庾公之斯必然也是君子,必会手下留情。果然,庾公之斯追来说:“我不愿用您的箭术伤害您,但是两军交战是国家大事,不可徇私。”于是庾公之斯把箭头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没有箭头、没有杀伤力的箭。这个温馨感人的箭手之间的故事将“射”上升到了箭道的高度。
纪昌学艺。
纪昌,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拜名射手飞卫为师,飞卫要求纪昌:学射首先要学会不眨眼,其次要练好眼力,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纪昌每日盯着妻子织布时的梭子练习眼功,两年后即使锥子刺到纪昌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他又用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系着一个小虱子吊在窗口,目不转睛地看,三年过去了,终于能把虱子看成马一样大了。纪昌成为天下闻名的射手。但是纪昌对此并不满意,就去拜飞卫师父甘绳为师。甘绳告诉他,使用弓箭这只不过是“射之射”而已,不用弓箭却使苍鹰落地,这才是“不射之射”。纪昌师从甘绳学艺九年,似乎变了一个人,人们见到的是一个安静慈和、与世无争的纪昌,他从不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夫,甚至已经不认识“弓”为何物。连飞卫也称他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飞箭贯虱的功夫已经是惊世骇俗了,而不射之射则是达到了传说中“箭气”的最高境界。
养叔善射。
养由基,春秋战国时楚国名将。楚王有只白猿,有以手接箭的能耐,楚国箭手没有能射中它的,养由基却一箭将其射杀,据说还没发箭时,白猿已抱柱而泣。一次战斗中,晋将吕锜射中楚共王一目,共王予箭二支,命他射死吕锜以报仇,他仅用一箭就将吕锜的脖子给射穿了。另一次战斗中,养由基遭遇楚叛将斗越椒,两人比箭,越椒先射,三箭皆空,养由基一箭正中斗越椒脑门,因此得了个 “养一箭” 的美名。楚国另一个神箭手潘党约养由基比箭,潘党连射三箭,箭箭都射中五十步外箭牌的红心,养由基射的是百步外的一棵杨树上做好标记的三片杨树叶,连发三箭,箭箭命中,潘党遂心服口服。这便是“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典故的来由。有道是:擅泳者溺毙。“春秋第一神箭手” 养由基最终却落了个万箭穿心的结局。
飞将李广。
李广,西汉名将,长臂善射,有“汉之飞将军”之称。一次战斗中皇帝宠信的一个宦官被匈奴人射伤,从骑数十人被射杀,李广断定是匈奴射雕猎户,广带百骑追杀,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者。有一次李广战败被匈奴俘虏,乘敌不备夺得一弓一马,箭无虚发连射匈奴兵数十人,匈奴人无人敢追。又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大石,以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时,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却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张弓对石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将箭射入石中了。唐代卢纶据此创作了一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非常可惜的是李广终生不得志,最终还落得个拔剑自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