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yanbbo于2005-01-03, 15:17:09发表
请各位高手帮忙讨论一下:赵为什么虎口夺食置秦国霸权于不顾,强行派兵接收上党。
我的看法:从不认为谁是白痴,赵有他的想法。凡认为赵的行为完全是白痴行为的不必讨论。
平原君赵胜认为不战得上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以防被秦国占先。是一理。
我的站在赵的立场上从战前,战斗,战后三个阶段考虑的。
战前,不战得上党十七县。不战是没埙失,得上党十七县是纯利。但光是这两点的话,我估计赵是不会虎口夺食,要上党十七县的。控山西形胜就能大大减小对秦赵的威胁。就是秦来进攻,也有所屏蔽。(可惜后续工作没做好,接收上党后赵并没有在山西构建物质或兵力屏障)
战斗,秦是远军来袭。廉颇重兵把守(事实上应该说是仓皇迎战,对可能出现的战争预料不足,赵犯了点糊涂),秦是远离本土作战,兵力物质补充不爽,赵以1:2的兵力应该能守住(得积极防御)。在战斗的外围以非精锐部队骚扰秦军,包括秦军粮道。外交上以赵灭列国也将不存来获得支持(以外国人来说最好,向列国指出这点,并建议列国不急出兵,等秦赵疲惫后再出兵,可免其害,又获其利。仿围魏救赵例)。等秦军被骚扰不堪,粮道时断时连,军心散漫之机,联列国出兵,赵自己倾国出兵进攻。以列国及赵锐气之兵击秦之惰归之军。
同意ya兄的看法。
赵国接收上党,并没有错,但赵国虎口夺食,而统治者怀有侥幸心理,没有积极备战应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由于此前,秦赵在政治、外交与局部军事冲突中,赵国未落下风,秦国没讨着什麽便宜,故赵国统治者对秦国的战略积极性认识不足,认为秦国不敢真的进攻赵国。这一错误的判断,影响了赵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部署和动员速度,造成了赵国面临秦军重兵集团进攻而仓促迎战的被动局面。等赵军主力仓促集结,驰援长平与秦军交战后,赵国君臣才真正领教秦军虎狼之师的厉害。赵国从侥幸、轻敌变成了畏惧、焦躁。这时,战争主动权已经掌握在秦国之手了。如果,赵国对秦国的威胁考虑的严重一些,在接收上党后,及早动员,加强战备,集中重兵扼守上党,赵国面临的形势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