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肃杀于2006-01-11, 1:08:03发表
原帖由平生最爱周公瑾于2006-01-11, 0:23:14发表
这话说的好!
明朝无论如何是无法和清朝比的,清朝虽然对科技和商业的发展不重视,但他们的君王大都勤政,即便到了光绪,他也是奋发而欲有为的,而且他比朱由检更善于吸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如果他早生30年,也许不会比明治差!
其实诚如我所引用的那位明兄所言,如果宋王朝没有那么多外患,也建立了长治久安的国家,那宋是最有可能过度到资本主义的时代!从元开始,中国的发展就走入了误区,中国的领先优势被一点点葬送掉。即便是清朝最辉煌的盛世阶段,也如马尔戈尼所言的一样,只不过是有几位谨慎的好船长驾驶的一艘中间已经锈烂掉的但外表也许还很堂皇的大船,一旦没有了精明的船长、或是遇到更大的风浪,那么沉没就不可避免。
寒~
明朝可不是什么落后的国家。横向比较起来明朝的科技、经济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明朝士大夫们与西方人交往时有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也是因此,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明朝士大夫和西洋传教士合作翻译了不少西方书籍。比如说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李之藻和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寰容较义》;焦勖与汤若望合译了介绍西方火炮技术的《火攻挈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朝廷还专门开设历局,徐光启主事,聘请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外国人,参校西方立法,编撰新历,最后编成《崇祯历书》。
其实我们对明朝是很模糊的,评论起来只能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去了解,其实明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朝代。
关于明君与昏君,转一段别人的评论:
对明清皇帝的比较也是文史界常用的障眼法,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首先应该看其人在历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现在的皇帝比较,深受“精英主义”影响,爱比较皇帝的个人素质,个人品德和能力。一条船航向错了,技术越高明、越勤奋的船长带领全船离目的地越远。康、雍、乾三代的勤政只能使“文字狱”、“愚民政策”等等恶政执行得更彻底。
即便是个人素质比较,同样也要注意两代不同的历史条件。比如明朝采用的是不完备的文官制度。是民本主义占主流意识形态,而满清是部族统治,绝对的君主独裁。 皇帝权利大不一样,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清代不可能出现大臣们因谏阻皇帝出巡而被仗毙的惨剧。所以说明君和昏君问题也是文史界故意搞的褒清贬明的一种手段。
其实明朝是不是科技和经济先进的国家并非是几本书能说明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考察到明朝人对文明的态度,玩古书和做古籍的一定知道,宋版是最好也是最全的,而明版,则是汉族王朝中最差的,甚至不如清朝中期。明朝人不爱看书,科举全在八股之间纵横,明朝文人习性放浪,从戚继光接触到的中枢文士到明人笔记里的各种秀才事迹,呵呵`不必多说了~
经济方面,张居正改革前,实物税和庞大的官吏机构导致贪银成风效率低下,宣德后,海上贸易一度萎顿,崇祯年间,海外流银成为明朝最主要的收入,而经过一条鞭法改革后,尽管国库加强,但地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受到更多盘剥,以至于最后排地加征,小小的宁夏叛乱都要临时征银,可见地方财政已经破产。
而明朝的货币制度更加速了经济崩溃,辅币过少导致大部分民众无法使用到合格的钱币,白银则更利于贪污和军用,实际上,到了永历年,云南,四川,贵州,还在使用贝壳和铁钱等等混乱的钱币。
经济活动低迷,军队臃肿不堪,贪污成风,党争唯利是图,这样的王朝,面对灭亡,还有什么可说的?
可以说,士大夫对待西洋人是友善的,肯接触的,肯引进的。但是,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局部,根本不能掩盖大部分的失政与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