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梵天丸于2005-08-12, 20:21:16发表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帝王的老师,首要的一点便是要有耐心。打江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是日积月累逐步接近目标的一个渐进的过程,才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心,他是不可能应对每一个突发局面的。张良后来为刘邦提出的火烧栈道的计策,就是要告诉刘邦要耐心的等待,等待时机的来临。说到这里那么黄石公是如何来考察张良的耐心的呢?张良为了取得黄石公的《太公兵法》总共用了15天的时间,在这十五天中,黄石公每每以迟到的理由来拒绝张良。笔者认为并不是张良每次去的时间晚,黄石公的目的在于考验张良的耐心,看它有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如果只是因为张良去的时间晚的话,那么黄石公一定一气之下早就走了,也就不会有黄石公下邳圯上受书一事了。
其次,老者之所以让张良去为他取履,是为了考验张良是否尊重长者。在古代尊师与尊重长者是被人们看得很重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去尊重长者的话,那么他也一定不能够尊敬自己的师长。一个不能尊重师长的人,又如何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呢?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黄石公是在考验张良是否是个尊师重道的人。
以上两点是笔者认为作为老师的最重要,也是黄石公最看重的两点。
诚如楼主所言:张良的过人之处:以大体为重、胆略、谋略、还有耐心与敬老尊师,使他得以通过黄石公的考验.
另外我也觉得:在这段取履与桥上相约的过程里,黄石公还想考验张良是否具有「面对任何逆境都能从容镇静」的品质.身为帝王师或谋臣,便须在君主遭遇危难逆境时给予有效的建议.若连自己也遇事心乱,必也无法辅助君主脱困.所以冷静从容,也是作为帝王师的要素之一.
关于黄石公所授之书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黄石公融合自己的学说与古人遗着的心血结晶.若如此,黄石公对张良不仅是授书,而且是授业恩师了.在张良成了帝王师之后也不求回报,只在谷城山下留一块黄石给他作纪念.难怪张良一直感怀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