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与陶谦的战争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7-10 1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与陶谦,因后来发生曹嵩被杀事件,而使得两人关系非常敌对,也使得曹操从此得到屠杀百姓的恶名。那么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三国志》以及相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曹操与陶谦之间其实发生过三次直接的作战。

一、双方三次交战的情况

第一次        发干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三年冬,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救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这个时期,曹操刚刚领兖州牧,在寿张东到济北一带击破进入兖州的黄巾军。到当年冬天,收降了黄巾军的精锐编为青州军。接着就发生了与陶谦的作战。
查《三国志辞典》,发干位于今山东鄄城到郓城之间,属于兖州济阴郡,位于济阴郡和东郡的交界地区。而谭其骧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标明位于兖州东郡北部。不论发干在两个之中的哪个地方,都表明,当时是陶谦主动从徐州出击到发干来逼攻曹操和袁绍的。
当时的局面,是袁绍、曹操、刘表联合,对抗袁术、公孙瓒、陶谦等的联盟。刘备是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的下属,单经是公孙瓒的兖州刺史。曹擦由于刚刚站住脚,还顾不上、也没有实力去东征西讨。

——《三国志袁术传》: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由此可知:曹操从一开始就与陶谦不是一个集团的,是互相敌对的。双方发生的第一次交战,是两个联盟之间的一次自幽州到兖州,乃至到豫州、荆州的作战。
由于曹操此时实力尚弱,估计仅仅是直接与进攻东郡的陶谦军进行了作战,并击破了对手。陶谦于是撤回了徐州。同时,袁绍军也在青州等地击破了刘备等军。
从这次交战,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曹操刚在兖州站住,就遭到陶谦徐州军的威逼和进攻,曹操与陶谦不仅没有什么交情,而且从此成为敌人。
而陶谦与袁术关系一直很密切,连刘备都知道这一点:当陶谦死后陈登等请刘备继任徐州时,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可同时曹操由于同袁绍结盟,就成为袁术的死敌。

——《三国志徐晃传》: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由于只有这次曹操与陶谦的交战是曹袁联手,而且当时曹军多为新降黄巾,故朱灵应是在这次作战中来增援曹操的。
——《三国志先主传》: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第二次        彭城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三国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后汉书陶谦传》: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吴书》记载: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吴书》记载: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三国志曹仁传》: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
——《三国志于禁传》: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拜陷阵都尉。

这里是曹操与陶谦的第二次交战。综合各方面记载看,以下是得到共识的:
1、        曹操主动大举进攻,连下十余城。曹军是由广戚进入徐州地界的;
2、        双方主力在彭城傅阳展开决战,结果陶谦军大败。
3、        陶谦只好退守郯城,坚守不出。
4、        曹军攻城不下,从郯城向北回军,一路上攻打费、华、即墨、开阳。其中费、华是属于兖州泰山郡的地盘,在早些时候被陶谦占领,这次夺回。而即墨、开阳属于徐州琅邪郡,是否被攻拔没有记载。
5、        曹操是初平四年秋进军,冬季发生交战(彭城大战多半发生在冬季),第二年春回到根据地。
以下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
1、        本次作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本次作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看,导致这次作战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直接原因,是陶谦与厥宣连兵,攻占了属于兖州泰山郡的华县和费县,并攻略兖州的任城国。这年春夏间,曹操刚与袁术在陈留等地展开大战,从匡亭、封丘一直打到襄邑、太寿、宁陵。要不是对手打上门来,一般是不会不让部队休整就再次发动的。
而《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则说是因为陶谦部下杀害曹嵩而引起的。但是《后汉书陶谦传》和《后汉书应劭传》的记载有很明显的矛盾。因为同样是《后汉书》,《应劭传》则把曹嵩被杀的时间明确记载为兴平元年,而不是《后汉书陶谦传》的初平四年。那么哪个记载是正确的呢?
其实,关于杀死曹嵩的说法有三种:
1、        曹操担心已经与陶谦正式开战,父亲在徐州琅邪不安全,迁移到兖州,路上(在徐州琅邪和兖州泰山郡华县之间)被陶谦派兵截杀;——持这种观点的为《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
2、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阴平守将和士卒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后汉书陶谦传》。
3、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专门派张闿带兵护送,张闿在半路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吴书》。
首先,由于曹操在初平三年已经与陶谦交战,而且双方属于敌对的阵营,陶谦派兵护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吴书》对此事同时还记载了曹操表令州郡罢兵,已经遭到裴松之的否定。因此可以说《吴书》关于此事的记载错误比较明显,不可采信。
其次,是陶谦阴平守将贪利截杀。我们知道,在曹操进攻徐州前,那里是比较安定的。这些陶谦部将自然也相对安宁。当时曹操已经是比邻的军事集团,兵力强大,一般的地方势力是根本不会主动招惹的。这些陶谦部将,即使想发点横财,首先也要考虑自己的性命吧?徐州殷富,一般的大家富族不少,怎么非要去招惹手握重兵的曹操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汉书陶谦传》的观点也是违背一般常理的,做为截杀曹嵩的借口到是很正常。
最后,如果在曹嵩被杀前,曹操已经两次击破陶谦军,那么陶谦怀恨在心,派兵截杀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因此,《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因此,本次作战的直接原因是陶谦与厥宣连兵,攻略兖州部分郡县,而遭到曹操的反击。
第二个问题,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什么?

如果确定了这次作战前,曹嵩并没有被杀,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了。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死了很多人,死了多少人,都是什么人?有两种观点:
1、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这是《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这里很明确,死了万余人,多是双方彭城大战的杀伤。由于陶谦军在彭城惨败,损失万余人(同时曹军也会有相当损失),才导致泗水为之不流。这是正常的战争后果。
2、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这是《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说明曹操在彭城胜利后转向东进攻打陶谦死守的郯城。由于攻打不下,在回军的路上顺路攻拔了取虑、睢陵、夏丘,并且屠城,杀死了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
这段记载不知来源如何,《资治通鉴》也是照搬而采用的。但是其中有个问题,曹操的进攻路线是从兖州(当时曹操在定陶)向东南方向进军彭城,而后折向东进攻郯城,再向北经琅邪郡回到兖州的泰山郡,其进军路线并不经过这三个地方。其中夏丘位于今安徽泗县,距离彭城足足有126公里,也就是300多汉里。难道偏离进军路线南下300多里,也能记载为“还,过拔”?
从定陶到彭城也就是184公里,即440汉里,那么曹军的这个“过拔”已经向南偏离了进军路线300多里。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军事常识的。或者说曹军还军根本就不可能路过远在南面300多里外的夏丘,也就不会有什么过拔之说了。注意,《三国志陶谦传》记载的曹军攻郯城不下因粮少而退军,怎么还能节外生枝远下南方300里外去攻城呢?
那么曹操是否屠杀了徐州百姓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这一次作战。而是在后一次所谓的报仇之战中。因此,本次战役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陶谦军在彭城大战中战死的万余人。

在本次战役中,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带领刘备也来增援,不过并没有赶上参战,曹军就已经撤退了。

第三次        报仇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后汉书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操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这次作战,其实到没有什么争论,陶谦基本是无力还手,虽然得到刘备的增援,但是兵力太少,结果在郯东的截击曹军作战中被击破。陶谦因此只剩下死守城池一招了。
曹军进攻路线为从兖州越界进入徐州琅邪国,再一直向东南进攻东海郡,攻略东海各地。当从各县还军路过东海郡治郯城时,在郯城东遭到刘备、曹豹的截击,击破,再回军经过襄贲时攻拔之。一路上杀戮惨重。
注意,虽然《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操的残暴有所淡化,可是并不是不加记载,“所过多所残戮”,虽然仅仅一句话,已经使大家都明白了。这个残戮可不是指对方的军事人员,而是百姓。
刘备本来有一千多人,陶谦给四千丹阳兵,加上收纳的数千流民,总兵力应在八千左右,加上曹豹的兵力(乃徐州主力战将),当在一万数千人。截击曹军分略各地的部队也不能得胜,估计曹军兵力应在3万以上。
《武帝纪》把曹嵩被杀放在这次作战中记录,表明本次作战才是曹操为父亲报仇的真正作战。同时,也映证了《后汉书应劭传》对曹嵩被杀时间记载的准确。

这里关于刘备兵力有个疑问: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三国志太史慈传》:融欲告急于平原相刘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刘备在担任平原相到救援陶谦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导致其兵力损失的行动。那么,刘备的精兵三千到哪里去了呢?何况这精兵三千仅仅是刘备派去救援孔融的兵力,其平原必定还有留守的部队。作为平原相的刘备至少会有4-5千兵,为什么到徐州时仅剩下千余人?

二、最后总结一下

1、        陶谦或许是个好官(比较清廉),但是军事才能实在不行。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代,这样的人必定不会成功。
首先,陶谦与公孙瓒、袁术这样的人联盟,是其错误的根源;
其次,两次首先挑衅(进攻)曹操,自取其败;
再次,不吸取教训,派人劫杀曹父于泰山华县(典型小人行为),导致对手更惨烈的打击。
如果陶谦以百姓为重,就应保境安民,等待时局变化,再择主投靠。
2、        曹操与陶谦共三次作战,
第一次,陶谦与公孙瓒等联合,打到曹操的家门口,东郡的发干,被曹操一个反击(在袁绍增援之下),击破;从此结仇。
第二次,陶谦与叛乱分子厥宣连兵,进攻曹操的兖州部分郡县(或许是厥宣的擅自行动,但是毕竟是打着陶谦旗号来的),结果遭到曹操猛烈的反击,损失巨大。仅仅在彭城一战就损失上万人的兵力。
第三次,陶谦心中忿忿不平,但是又打不过曹操,于是派兵偷袭曹操的家属,杀其父亲和弟弟。看看曹操的做法,对于敌对方面人员的家属都是优待。结果,不仅自己又遭到更惨重的损失,还使得徐州百姓一起遭殃。当然曹操是屠杀的主角,但是陶谦这种卑鄙行为为曹操的屠杀找到了借口。

3、        徐州有如此多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但是其军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因何在?我们不能说没有
好的士兵,因为丹阳兵是以勇敢善战出名的,徐州军里不乏丹阳兵。
其实此时曹军也不是很精锐,其构成主要是:中原各地和到丹阳招募的士兵、黄巾军挑选出的所谓青州军。部队还是以步兵为主,配以部分突阵的骑兵支队。
关键是没有好的将领。责任在谁?自然是身为徐州牧的陶谦。诺大个徐州,最厉害的大将竟然只是曹豹?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4、曹操第二次与陶谦作战时,还没有发生其父亲被劫杀事件,因此,这次作战是正常的军事行动,其间也没有什么过分的杀戮行为。导致泗水不流的原因是陶谦军一次死掉万人,而泗水在冬季水流并不大的缘故。
    从地理的角度看,《后汉书陶谦传》记载曹军回军时绕道南下300多里去屠杀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从兖州经彭城到郯城,中间有戚县、广戚、留县、吕县、傅阳、阴平、武原、襄贲、良成、兰陵等许多县城,距离比什么夏丘近的多,曹军为何要舍近求远南下300多里去攻城屠杀呢?

5、在最后一次曹操进攻徐州时,发生了许多屠杀事件。这是在陶谦劫杀曹操家属之后发生的报复行为。但是曹操毕竟还是屠杀了百姓,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文明理念来衡量1800年前的曹操,在曹操眼里,自己地盘的百姓才是自己的黎民,而对手地盘上的百姓都是潜在的敌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7-10 11: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绕道屠杀的理由很简单——抢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7-10 14: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曹军进军路线的沿途就有许多城市,也可以攻占、抢粮。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绕道300余里呢?无法解释!
如果看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分册》,就非常清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7-10 14: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曹操的性格一路过来能抢的早抢了,回去要走原路鸟毛都没几根给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4-7-10 16: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备的兵力问题:自从公孙瓒势力进入青州以来,和袁绍势力的攻战从来没停止过,袁谭进入青州之后更是全面压制了青州的公孙瓒势力,最后连田楷都不得不退出青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田楷属下的刘备的兵力越拼越少很正常。

另外,陶谦和袁术的关系到陶谦晚年早已不怎么样了,吕范从寿春到徐州接孙策的母亲,就被怀疑为袁术的奸细而遭到逮捕,曹操两征徐州,扬州的袁术则始终没有象公孙瓒一样派出救援,这也是一个迹象。刘备继承徐州后,很快由公孙瓒袁术集团投靠到袁绍刘表曹操集团,这可能是陶谦死前的既定方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7-10 16:3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小郡找富都会择人而为,为什么陶谦就因怀很杀曹嵩就合理呢?

关于曹嵩被杀的原因方面分析还是不够仔细。第一二种可能都不能排除。个人认为陶谦根本不会派人杀曹嵩,即使怀恨,杀曹操的老头子会有泻恨的感觉吗?其次,陶老是怎么知道曹嵩要跑的?难道陶老打从一开始就派人留意住曹操老头子的动向随时汇报了?否则,在古代没有普及户口登记制度的时候。蓄意杀人一般都会在调查其动向后才会动手。所以比较认同一些小毛贼不明所以杀人越货了比较合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7-11 13: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仲德兄言之有理。但不是很清楚刘备救援孔融到救援陶谦之间相隔的时间。DA大致在2年多左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7-11 13: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青蓝兄的怀疑也有一定道理。
陶谦是如何知道曹嵩走呢?在徐州与兖州交界处自然有陶谦的边境哨卡,曹嵩离开自然就会得到报告。
由于曹嵩是举家搬迁,走的很缓慢,而陶谦得到报告后立即派出了骑兵,这样才在曹嵩已经离开徐州进入兖州地面之后追上而杀之。

但是边境守将一是级别低,二是兵力少,一般是没有胆量和实力来搞这样的举动的。
《世语》记载: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可见,曹嵩家也是有不少自卫兵的,如果不是误以为是许劭的兵马来迎接,是可以有防备的。

而《吴书》说陶谦派兵护送,这里就有问题:
1、如果都尉张闿见财起意,其应在什么地方动手呢?应在徐州自己的地盘动手。而不会等到进入曹操的地盘再动手,这样逃跑才方便;
2、进入兖州泰山郡后,随时都可能遇到许劭派来迎接的部队,或者许劭的部队距离已经很近。这时才下手,是非常冒险的;
由此可见《吴书》记载的不合理性。
至于说是小毛贼所为,实在更没有依据。至少目前的最低说法都是;陶谦的部下所为,正规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7-11 23: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通鉴考异:“按谦据有徐州,托义勤王,何藉宣数千之众,而与之合从?”其实道理很简单,陶谦身为徐州牧,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绝无去捧一个乌合之众的天子的可能,事实应该是陶谦讨伐阙宣。

联盟根据需要往往有朝秦暮楚之事,在曹嵩被杀之前,陶谦和曹操并无深仇大恨,陶谦改变立场去拍曹操马屁是很有可能的,《后汉书陶谦传》载曹嵩被杀是在曹操第一次征徐州之前(应该是初平三年而非四年),这给了曹操出兵借口,其实就是没有这个借口,曹操还是会找其他的。《应劭传》虽不足为据,但不管陶谦有心还是无意,帐算到他头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操分兵就粮、蚕食徐州不无可能,光凭路线还不足于推翻屠杀数十万百姓的事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真定赵云

成康侯监察御史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369
帖子 3093
编号 7888
注册 2004-5-25
家族 慕容世家


楼主可真是彻头彻尾的贬刘派啊,研讨曹操与陶谦的交战史都不忘顺带质问一下刘备的兵力跑到哪儿去了,言外之意:你刘备根本不出力啊!只是想博好名声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嘉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8581
注册 2004-6-23


发表于 2004-7-12 15: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说在发干之战中曹操刚在兖州站住,就遭到陶谦徐州军的威逼和进攻。
这样说未免有些牵强.
   夫公孙瓚,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程昱传)
  三年冬,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救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武帝纪)
  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武帝纪)
  
   就从三国之上的这三段叙述中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程昱早在刘岱的事件中就已经充分肯定了袁绍在河北的实力。而且曹操和诸位谋士的意见也是很统一的,就是袁绍只能安抚,只有实力成熟时才可以与之作战的。以曹操和他手下诸位谋士的眼界来看实在是不能招惹袁绍的。所以曹操与之共同对抗公孙赞和陶谦的联盟。所以说即便是陶谦先入兖州,也只能说是用兵上的一种策略。兵法云: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所以只是一种策略。而不能说是威逼。而且曹操方也应该是主动的,刚收编了青州兵,上下士气应该是很高涨的,所以曹操也不能所是被动。而且陶谦只是屯兵于发干并不能说是进攻。若是进攻的话,怎能说是屯兵?所以只能说当时发干可以说是以做空城,并没有在曹操的掌控之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4-7-12 19: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7-10, 16:39:02发表
小郡找富都会择人而为,为什么陶谦就因怀很杀曹嵩就合理呢?

关于曹嵩被杀的原因方面分析还是不够仔细。第一二种可能都不能排除。个人认为陶谦根本不会派人杀曹嵩,即使怀恨,杀曹操的老头子会有泻恨的感觉吗?其次,陶老是怎么知道曹嵩要跑的?难道陶老打从一开始就派人留意住曹操老头子的动向随时汇报了?否则,在古代没有普及户口登记制度的时候。蓄意杀人一般都会在调查其动向后才会动手。所以比较认同一些小毛贼不明所以杀人越货了比较合理。

当时陶谦与黄巾贼寇关系不错,与黄巾军的阙宣打得火热并几乎收编了他们,所以徐州没有黄巾军起义波及。
而黄巾确实绝大部分素质很低,挂着正规军的名号杀人越货也不是不可能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angliang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7
编号 7325
注册 2004-5-3


发表于 2004-7-12 20: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徐州古往今来都是战略要地,因为徐州是历来的粮仓,夺下了徐州就没有粮草的
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7-13 16: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嘉良兄:

程昱的观点是从长远看,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但是当时双方还是实力很相近的。就像不少高人很早就看好曹操而投奔其下,可是却不能说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很强。这是两个概念。
曹操当时的主要基地在东郡、鄄城,而徐州陶谦的部队都远离徐州屯到发干,自己家里来了,还不是威逼?这可是敌人联盟的军队呀!
曹操是否主动呢?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以下记载:
——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瓚,瓚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武帝纪)
这都是发生在初平三年冬的事情。由于曹操刚刚与黄巾苦战一场,又连续追击,还要有大批收降人员需要整编、训练,哪里有时间和能力主动?

再看地图,陶谦屯兵发干,显然已经从徐州跨越了若干兖州的地界:
——走北路:已经穿越泰山郡、济北国,而进入东郡;
——走南路:已经穿越泰山郡、鲁国、东平国,而进入东郡;
如果曹操是主动,应在敌人进入自己领地时就进行反击,而不会等待如此久吧?
所以,曹操当时很困难,部队很疲劳,所以还需要袁绍增援数营生力军,才能展开反击。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30 23: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00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