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夏侯雅伯 于 2006-7-21 22:15 发表
咋看都是私锭,官锭还是很光鲜的
实际中用银锭的又有多少,几钱几厘的散碎银两还要搞个造型吗
楼主的说法好像是从棺材里拣出四大美女的某根骨头,然后大喊,这些都是古时美人的真正面目,不像现在电视电影里 ...
见笑,当初并没有带很专业的态度与眼光去发这张帖子,没有做到全面的了解,确实是我的过失,有不负责任之嫌,不过我想这位英雄有点曲解我的意思了,第一,我没有大喊,第二,我没有对官锭外表持任何否定或贬斥态度,第三,即便是下图可以确定的真正官锭,也确实与现今电视电影不同.并不见得比艺术化过的好看多少,当然这是个人审
美的问题.然而以上几枚是官是私,目前并没有定论.不过,由于没有仔细考虑而拟订了这样的题目,不甚严谨,损害了官锭的美好形象,是娉婷之过.因此专门查阅了官锭有关资料,希望可以弥补

清代白银的使用极为广泛,政府的一切开支皆以银两来计算。清中期以后,各地因习俗不同铸行的银锭形状各异。四川银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锭体呈椭圆的半球状,锭面内凹,中心一圆点凸起,正面砸盖铭文,底部蜂窝孔密布,因形状象碗,又称碗锭(上图)。
上缴省库税课锭一般都盖有地名、银匠名和年号,藏家俗称“三排字”。笔者的一枚铭文为“璧山县、二十六年匠、兴隆号”,是清光绪二十六年璧山县官府委托兴隆号银匠铸的官锭。此锭在干燥的黄土中出土,基本未锈蚀,浑身散发一层淡黄光泽,蜂窝孔内金黄莹润,神完气足。
这种官锭有的还带具体税课名,存世较少,如地丁、津帖、捐输、厘金、盐课等等。笔者尤喜藏品中的一个捐输锭“三台县、二十七年捐输、匠周源义”,川锭中的捐输是一种强制性摊派的农业税。此锭铸工精美,铭文清晰,银光烁烁,为我所见川锭中最漂亮的一枚。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娉婷 于 2006-7-21 23: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