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2-19 19:40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会很经常在长安大街上见到皇帝车驾。这时长安的皇家建筑群没有象后代的宫城紫禁城一样用一道城墙包围起来,它和民间建筑是错居的。因此皇帝从一座宫去另一座宫,就要从街道走。但似乎长安百姓们并不因得睹御驾深感荣幸,相反他们厌烦常常要给皇帝让路。最后汉惠帝只好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凌空修了一条阁道,百姓走下面,他走上面。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在你想干什么政府不允许的事之前,最好先弄一把弓或者一支弩来,犯事了就可以拿它来拒捕。这玩意威力不见得比刀剑大,威慑力可大得多,手拿着一瞄,常常是一大群官吏都没有谁敢先上,盖长公主的情人就曾用它把长安县令胡建追得满街窜。因此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曾提议将他列为管制武器,不允许百姓拥有。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不要奢望能把国家法律完全弄清楚,这东西是连专门断案的老吏都未必能读得全的,它繁复得能压垮国家藏书的架子,更何况里面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轻是重常常可以由断案官吏选择。所以你最好不要祈祷法律公正,还是祈祷遇见一个好官罢。
如果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九成九结婚很早。多早?十二三岁吧。这个甚至一度有法律强制,姑娘十五还不嫁就收双倍人头税。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会很希望能活到八九十岁,那时国家每月会给你一石米(约为成年人半月的口粮),二十斤肉,五斗酒。还会发给你皇帝赐的拐杖,称为“王杖”,这时谁欺负了你,就是藐视“王杖”,也就等于藐视皇帝。即使他是官员,也同样是要砍头的。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虽然比较拗口,但牢记以下原则还是非常必要的:在汉初即使你有鸡鸡也不会妨碍你在宫禁中担任职务,但从汉武帝起就专门用没鸡鸡的人担任内勤。后来没鸡鸡的一方出了弘恭石显两个坏人,于是汉成帝时有鸡鸡的人又重新起用。再后来有鸡鸡的一方也出了个坏人,而且比弘恭石显更坏,是给汉明帝戴了绿帽子,从此宫禁里只用没鸡鸡的人。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告诉你一个做官的诀窍,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你不妨把年龄申报大点,在汉武帝时则最好申报小点。最感困惑的还是那些出生在景帝后期的,正如一个人所说:“景帝喜欢用老年人的时候,我还年轻;武帝爱用年轻人的时候,我又老了”。
如果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在拥有十万钱的资产证明前,你有什么本事也做不了官;在拥有百万钱的资产证明后,你什么本事都没有也能做官了,当然只是做郎官。郎署的用度要由你出,你就象是一座金山一样,因此叫做“山郎”。汉景帝时名臣张释之曾做过一段时间山郎,之后跟哥哥说不做了,哥哥问为啥,回答是“派不了实缺,白花钱”。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最好不要“倒插门”去人家做赘婿,这和商人一样是不受法律欢迎的,朝廷发“七科谪”(因为七种情况被罚谪戍),赘婿是上上选。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你会很习惯在未央宫前看到等着上访的人,多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起,对他们皇帝也往往给方便,负责接待上访的公车原本逢反支日避凶忌不办公,就是经过汉明帝指示改掉的。当然,如同现在一样,受到不公的人里只有部分能去上访,而上访的也只有部分能得到满意结果。特殊的上访是成千上万人一起为某事申诉,后来就逐渐有了些向政府施压的意味,这到东汉的太学生那里愈加明显,他们开始搞得很成功,搭救了不少名士,最终则很悲惨,这个大家知道,“党锢之祸”。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要学军事,可以去陇西;要学文化,可以去齐鲁;要学赚钱,也可以去洛阳……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学,只想唱唱歌跳跳舞然后找个大款,@#$%&那你去赵地吧。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谁跟你说当年他在汉朝最有名的南北军中间都服过役,你可以确信他是在吹你,大可以骂一声你丫少糊弄乃公。因为汉朝南军只收京师及附近人,北军相反,只收外地人。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遇见一个儒生大谈“先王”“复古”“圣制”,那么可以确信他是鲁学派;如果是大谈“三统”“五行”“再受命”,那么你可以确信遇见了齐学派;如果遇见一个两样都谈的,恭喜你,你遇见王莽了^_^
作者:
无知无畏 时间: 2006-2-19 19:47
楼主想表达什么意思?不明白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2-19 19:58
lz1月份写的东西,怎么现在才贴过来?
以史为趣,以趣写史,当真不错。
汉代铁器尚未普及,弓、弩的杀伤力不在刀剑之下,尤其是弩,操作简便,不像刀、剑、弓、戟等需要一定力量和训练才能发挥威力。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2-19 20:18
原帖由无知无畏于2006-02-19, 19:47:42发表
楼主想表达什么意思?不明白
没想表达虾米意思,如果要看主题明确的文文,可以看《汉朝故事》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2-19 20:19
原帖由恨地无环于2006-02-19, 19:58:58发表
lz1月份写的东西,怎么现在才贴过来?
以史为趣,以趣写史,当真不错。
汉代铁器尚未普及,弓、弩的杀伤力不在刀剑之下,尤其是弩,操作简便,不像刀、剑、弓、戟等需要一定力量和训练才能发挥威力。
现在也才二月嘛
作者:
慕容十二郎 时间: 2006-2-19 21:23
有趣,長見識了,這等好文很少看見了
作者:
凝雪幻 时间: 2006-2-19 21:25
弩在汉代可以合法持有,唐代变成了管制兵器,尺度越来越严,所以现在剥夺大家持有武器的权力很顺应潮流啊~~
汉代的法律压垮书架偶认为不完全是条文太多,它只说明简书太重了,而且不使用帛书,表明朝廷对法律部门拨款太少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2-19 21:49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6-02-19, 21:25:27发表
汉代的法律压垮书架偶认为不完全是条文太多,它只说明简书太重了,而且不使用帛书,表明朝廷对法律部门拨款太少
这个解释强
作者:
人在江湖 时间: 2006-2-19 22:37
偶在长沙看到出土滴简书时,才发现小时被电视剧误导了~~简书滴竹片都削滴很薄,上面是密密麻麻滴小字~~不像偶小时看滴好些个电视剧里,都是又宽又厚一根上就几个字一卷好几斤沉滴那样~~~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2-20 11:00
没见过真的汉简,看手上的一些汉简释文的资料,一片简文长的有五六十字的。
东方朔上书求官,用了三千片奏牍,要两个人抬着走,假设是三十公斤,那么每片简是10克
作者:
apes 时间: 2006-2-20 15:19
在汉朝还是当豪强地主,发号施令,管理自己庄园的这个“独立王国”比较爽。
作者:
wrcxy 时间: 2006-2-20 16:24
哈哈一笑,特别是在茶座里看了一会贴以后再看到这贴时。
作者:
冰祁步 时间: 2006-2-24 19:09
看着曹仲德的这篇短文
不禁觉得其乐无穷啊
真是属于在史区难得一见的趣文
但又包含着众多的史学知识
赞一句 ^0^
作者:
柑蕉桔梨萝柚 时间: 2006-2-25 15:51
汉朝还是很有意思的.
作者:
紋刀狩易 时间: 2006-2-25 20:56
很有趣,感觉汉朝很多东西,现在还是值得借鉴的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2-25 21:24
删除yy灌水回帖
请众人戒之
作者:
风使 时间: 2006-2-25 21:47
通俗易懂,有趣好看。其实历史不一定要酸酸的,活泼些多好!
作者:
昭福 时间: 2006-2-26 17:29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会很希望能活到八九十岁,那时国家每月会给你一石米(约为成年人半月的口粮),二十斤肉,五斗酒。还会发给你皇帝赐的拐杖,称为“王杖”,这时谁欺负了你,就是藐视“王杖”,也就等于藐视皇帝。即使他是官员,也同样是要砍头的。
平均寿命22-26岁,
活到60就求神拜佛了
作者:
慕容十二郎 时间: 2006-2-26 17:38
原帖由
昭福于2006-02-26, 17:29:17发表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会很希望能活到八九十岁,那时国家每月会给你一石米(约为成年人半月的口粮),二十斤肉,五斗酒。还会发给你皇帝赐的拐杖,称为“王杖”,这时谁欺负了你,就是藐视“王杖”,也就等于藐视皇帝。即使他是官员,也同样是要砍头的。
平均寿命22-26岁,
活到60就求神拜佛了
這個是因爲新生兒死亡率太高的緣故吧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2-26 21:00
原帖由昭福于2006-02-26, 17:29:17发表
平均寿命22-26岁,
活到60就求神拜佛了
当时活到五十岁才不算早死,刘备遗诏:“人年五十不称夭”,《汉书》《后汉书》各传可以作这个的佐证。
这个22-26,估计是把新生儿死亡当成0岁算进去了
作者:
云中野鹤 时间: 2006-3-7 11:05
桑弘羊出来以前的汉朝令人向往.......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6-3-7 11:58
原来汉朝就有救济基金了…………不愧是我刘家的祖先…………
作者:
死亡骑士赵子龙 时间: 2006-3-7 14:57
呦 不知各位的汉之心 这么强烈 呵呵 领教 领教
作者:
万人刀 时间: 2006-3-7 23:36
李广好可怜
作者:
吴下小蒙 时间: 2006-3-8 07:50
原帖由曹仲德于2006-02-19, 19:40:15发表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你会很经常在长安大街上见到皇帝车驾。这时长安的皇家建筑群没有象后代的宫城紫禁城一样用一道城墙包围起来,它和民间建筑是错居的。因此皇帝从一座宫去另一座宫,就要从街道走。但似乎长安百姓们并不因得睹御驾深感荣幸,相反他们厌烦常常要给皇帝让路。最后汉惠帝只好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凌空修了一条阁道,百姓走下面,他走上面。
想不到那时代就有这种技术,
唉,大概有许多技术已在战火中毁了
作者:
昭福 时间: 2006-3-10 22:01
原帖由
曹仲德于2006-02-26, 21:00:34发表
原帖由昭福于2006-02-26, 17:29:17发表
平均寿命22-26岁,
活到60就求神拜佛了
当时活到五十岁才不算早死,刘备遗诏:“人年五十不称夭”,《汉书》《后汉书》各传可以作这个的佐证。
这个22-26,估计是把新生儿死亡当成0岁算进去了
应该是的,总体而言,人的平均寿命是不断变长的
作者:
yjm1984 时间: 2006-7-20 14:25
见谅了 ZL显然是在搞笑 一笑而已
作者:
姚亚 时间: 2006-7-21 16:20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算蛮不错的啊
作者:
awei4life 时间: 2006-7-21 20:14
看了楼主这文才知汉已有"武器管制"
不知道那时期的汉所管制的武器是哪些?
作者:
冰冰郡主 时间: 2006-7-21 22:57
汉朝还没有纸张的,所以只能用竹简了。
作者:
大树将军 时间: 2006-7-25 16:29
原帖由 轩辕苍龙 于 2006-3-7 11:58 发表
原来汉朝就有救济基金了…………不愧是我刘家的祖先…………
也许你家祖先是匈奴人呢?呵呵,开个玩笑。
作者:
杨过 时间: 2006-7-25 22:41
很有趣的说。
作者:
神武军师 时间: 2006-7-28 16:08
认识王莽倒是不错啊
作者:
三国博士 时间: 2006-7-28 16:48
原帖由 冰冰郡主 于 2006-7-21 22:57 发表
汉朝还没有纸张的,所以只能用竹简了。
"汉朝还没有纸张"这个知识是从哪学来的?

作者:
阿尔塞斯 时间: 2006-7-31 19:48
真是,汉朝人比咱们现在好玩多了
作者:
sosou 时间: 2006-7-31 21:50
有意思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7-31 23:27
原帖由 大树将军 于 2006-7-25 16:29 发表
也许你家祖先是匈奴人呢?呵呵,开个玩笑。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多少有点匈奴血统吧?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8-1 01:55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7-31 23:27 发表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多少有点匈奴血统吧?
应该说唐朝是北方的很多人都有五胡的血统,如李世民就有胡人血统。唐末年有五胡的血统的人应该很多很多,因为统治阶级有五胡的血统。明朝是应该有很多北方人又有了契丹和女真的血统。
南方人则应该有很多有越人血统的人。所以现在南方人和北方人根本长得不一样。
拿我来说,我至少应该有鲜卑人的血统。
作者:
飞将奉先 时间: 2006-8-3 10:13
有点向往了~~~
楼主的文真不错
作者:
虎豹狼 时间: 2006-8-4 20:49
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和现实相对照的,讽刺意味非常浓啊
作者:
ajaxray 时间: 2006-8-7 18:23
是楼主自己原创的吗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6-8-7 20:08
原帖由 万人刀 于 2006-3-7 23:36 发表
李广好可怜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所谓景时年尚少 至武年已衰是说的冯唐
不过李广也确实可怜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8-8 23:04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2-19 19:58 发表
lz1月份写的东西,怎么现在才贴过来?
以史为趣,以趣写史,当真不错。
汉代铁器尚未普及,弓、弩的杀伤力不在刀剑之下,尤其是弩,操作简便,不像刀、剑、弓、戟等需要一定力量和训练才能发挥威力。
我从国内买了个连弩,杀伤力还不小,可以用来打靶的那种。要是在汉代就爽了~~~
作者:
力量 时间: 2006-8-9 00:32
看点这样的文章,了解一下历史也是好的.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8-9 04:59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8-8 23:04 发表
我从国内买了个连弩,杀伤力还不小,可以用来打靶的那种。要是在汉代就爽了~~~
公主在哪里买的,印象中弓弩不是管制的么,对外国人无效?
作者:
crayfish 时间: 2006-8-9 07:22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那么告诉你一个做官的诀窍,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你不妨把年龄申报大点,在汉武帝时则最好申报小点。最感困惑的还是那些出生在景帝后期的,正如一个人所说:“景帝喜欢用老年人的时候,我还年轻;武帝爱用年轻人的时候,我又老了”。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你会很习惯在未央宫前看到等着上访的人,多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起,对他们皇帝也往往给方便,负责接待上访的公车原本逢反支日避凶忌不办公,就是经过汉明帝指示改掉的。当然,如同现在一样,受到不公的人里只有部分能去上访,而上访的也只有部分能得到满意结果。特殊的上访是成千上万人一起为某事申诉,后来就逐渐有了些向政府施压的意味,这到东汉的太学生那里愈加明显,他们开始搞得很成功,搭救了不少名士,最终则很悲惨,这个大家知道,“党锢之祸”。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谁跟你说当年他在汉朝最有名的南北军中间都服过役,你可以确信他是在吹你,大可以骂一声你丫少糊弄乃公。因为汉朝南军只收京师及附近人,北军相反,只收外地人。
有些印象不深了,就这几段,文字大意绝对是《读者》上发表过的。
作者:
周伯言 时间: 2006-8-22 11:25
写的好啊
这种给人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容易记住
作者:
星义 时间: 2006-8-22 19:49
假如你是一个汉朝人,遇见一个儒生大谈“先王”“复古”“圣制”,那么可以确信他是鲁学派;如果是大谈“三统”“五行”“再受命”,那么你可以确信遇见了齐学派;如果遇见一个两样都谈的,恭喜你,你遇见王莽了^_^ 
这个最搞笑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