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徐庶的结局? [打印本页]

作者: tangjiancool    时间: 2005-4-19 09:57

徐庶在赤壁之战后有干了什么事情?他的结局是什么?
作者: 匿名拖拉机手    时间: 2005-4-19 10:21

徐庶原名徐福,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作者: tangjiancool    时间: 2005-4-19 10:25

我其实很喜欢许庶的,但看到赤壁之后就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迹了。
有他的传吗?
作者: 小轲    时间: 2005-4-19 12:28

徐庶投刘备时并没有化名“单福”。《魏略》记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单家子者,孤寒人家子弟也,罗贯中误为姓单人家的儿子了。徐庶少年时有点像今天的“小混混”,老是找人打架斗殴,曾被官府抓去示众。后来他浪子回头,弃武从文,与诸葛亮、石韬相善。

  徐庶也并不是在举荐了诸葛亮后马上就投曹营去了,事实上他还跟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共事过一段时间。徐庶去许都是在刘备离樊城南走途中,徐母被曹操俘虏了去后。至于《三国演义》中徐母骂曹责子的故事也不见于史传,估计是小说家参照或移植汉初王陵母亲的事迹而来的,故事如出一辙。《汉书.王陵传》记载∶王陵跟了刘邦,项羽就抓陵母想招王陵来降。王陵母偷偷派人去告诉儿子∶“好好地侍奉汉王,不要因为我而有二心。”说罢伏剑而死。显然,徐母骂曹故事从此演化而来,罗贯中只是把“伏剑而死”改为“上吊自尽”而已。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演化移植技巧用得很多,多读几本自然看出其中雷同。

  徐庶进曹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韬也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听说后感叹道∶“魏国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都不见用!”事实上,像诸葛亮这般春风得意的人,此时已很难理解徐庶的落魄了。当然也只有春风得意的人,才会同情敬重落魄的人;两个落魄的人,尤其是两个春风得意的人,都不会互相敬重,互相同情,只会互相倾轧。

  徐庶在曹营中做的实在是一种绝望的反抗。绝望乃包括对现状险恶的全部接受∶曹营中杨修、孔融等不合作者的下场,不能不使他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险恶,从而绝望,但绝望同时也包括了对非人性的根本拒绝。因为曹操把徐庶弄进曹营,本就是看中他的才华。张绣的谋士贾诩、袁绍的谋士辛毗、刘表的谋士蒯越投了曹操都得以重用,如果他徐庶肯全心全意投曹操,倒也不必绝望。然而徐庶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与曹操大破大立的性格,从根本上格格不入,他也就不愿摧眉折腰,泯灭自己的人性了。所以说徐庶的绝望也表明了自我存在的勇气。它是对于自我肯定的力量的体验,是相对于“奴隶道德”的“主人道德”。徐庶是个悲剧人物,同时,又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有一种说法,认为徐庶实在是个随风倒的滑头,因为他去曹营的时候,正是刘备最艰难,几乎生存不下去的时候。持此论者实在是不了解徐庶啊!如果要随风倒,刘备什么时候势力大于曹操过了?徐庶应该一开始就去投曹操,何必先投刘备再降曹操呢?徐庶临去之日,刘备依依不舍,知人之明如刘备者,岂能为一滑头而不舍?

  徐庶进了曹营后,确实没做什么事。当然也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识破庞统的连环计,把个庞统吓得魂飞胆战,因为那时他根本不在赤壁军中。按史料记载,他应该与臧霸一起配合张辽等攻伐袁术余部陈兰去了。顺便说一下,赤壁之战中,曹营许多大将如张辽、徐晃等并未随曹操大军。因为曹操的战线不止江东一处,这些大将都已独当一面了。《三国演义》写曹营诸大将均跟着曹操狼狈逃命,实在是为了出曹操的丑而已。

  徐庶进曹营后终生不设一计,他是以固有的诚实和勇气,表明个体存在对于处境的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而这与各种失败主义无缘。从明哲保身的角度讲,徐庶的一言不发也较杨修、孔融的乱发议论更为高明。从这一层上讲,徐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也是诸多懦弱的知识分子可以效法的楷模。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5-4-19 12:54

徐庶有那么伟大么?大汗!

最讨厌那种,一生什么都没干,编造一大堆理由说,这不得以,那不舒坦的主。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5-4-19 13:54



QUOTE:
原帖由tangjiancool于2005-04-19, 10:25:25发表
我其实很喜欢许庶的,但看到赤壁之后就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迹了。
有他的传吗?

无论什么原因,没能作出点事业的人哪有被立传的资格啊.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4-19 14:07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三国志诸葛亮传正文: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曹公。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这个字数不算少,勉强可算的上有传了。
作者: 曹仁子孝    时间: 2005-4-20 09:35

那只是在别人的专里引用一下罢了,不算有吧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5-4-20 10:27

不做事是不可能当上正三品官的啊,呵呵
作者: 真假仙    时间: 2005-4-23 13:27

董和传中还有一段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不过看不太明白,麻烦哪位高人帮解释一下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5-4-23 17:01

这个谈不上是评价徐元直。大意是诸葛亮感言说,理想的参谋部应该是这样的:....徐元直处兹不惑,董幼宰勤快认真....都象他们两个就好了....以前早些时候,我就经常接受州平的批评,又受元直的启诲;幼宰、伟度也总是直言谏止。我虽然没有全听他们的,但是跟他们四个关系一直是不错的。

这里仅仅提到徐元直“处兹不惑”而已,受元直的启诲,显然客气话了,不必去考证诸葛亮到底那些功课是受徐庶启诲的。

只有“不惑”是对徐庶的评价了。这个词,个人也许有不同的理解。我以为就是头脑比较清醒、不人云亦云、在参谋们激烈的争辩中保持自己清醒的态度和立场。
作者: arrowblue    时间: 2005-5-26 14:58

徐庶什么时候成了懦弱的知识分子了?
作者: 仇雠    时间: 2005-5-26 22:02

徐庶的观念是属于:忠臣不侍二主。
作者: 云川    时间: 2005-5-28 00:07



QUOTE:
原帖由zhenmake于2005-05-26, 13:14:24发表
纵才高八斗,然不为吾所用,死不足惜。  

谬也~~
纵然只半斗之才,也望能为我所用,不为敌所用已经是最低条件了,一个“死不足惜”却也看出你对人才的看法了
作者: 陶心    时间: 2005-5-28 10:16

从三国志中张辽、于禁等人的传记来看,张辽进攻陈兰之时,有被梅成放了鸽子的于禁作张辽的后应。有臧霸屯兵于安庆(舒)西北夹石,连拒韩当、孙权主力部队。有二张纵马仗剑翻越天柱山。好像就是没徐庶什么事儿。如果他出了什么好谋,那么陈寿应该不会不落一笔。真想不出他到底去干了些什么,游山玩水?
政、谋上对他无贬无褒。孝道尚可。
作者: 魔枫灵    时间: 2006-4-20 11:50

其实我觉得他是聪明人,在曹操那里好吃好喝多舒坦,哪比像诸葛一样在大耳那里劳碌一生,个人观点不同而已。后人看来那个强,那个厉害~“强”“厉害”换在当时要付出多大的危险,有多少骨枯,各位又可曾想过,所以其不为智的一种表现吧!再说,人家吃吃呵呵也混了个正三品的御使中丞啊,不错了!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4-20 17:39



QUOTE:
原帖由 魔枫灵 于 2006-4-20 11:50 发表
其实我觉得他是聪明人,在曹操那里好吃好喝多舒坦,哪比像诸葛一样在大耳那里劳碌一生,个人观点不同而已。后人看来那个强,那个厉害~“强”“厉害”换在当时要付出多大的危险,有多少骨枯,各位又可曾想过,所以 ...

这位老兄挺实惠嘛
作者: xnvi1980    时间: 2006-4-20 20:40

徐庶。可惜了一个人才啊。
不记得在哪看到的,说是诸葛亮后来听说徐庶在魏仅为御史中丞时,感叹道魏国何其才多耶?
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徐庶是有才能的。

http://xnvi.ik8.com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4-20 20:41



QUOTE:
原帖由 小轲 于 2005-4-19 12:28 发表
徐庶进曹营后终生不设一计

晕,出自何典?不会是三国演义吧?

QUOTE:
原帖由 xnvi1980 于 2006-4-20 20:40 发表
徐庶。可惜了一个人才啊。
不记得在哪看到的,说是诸葛亮后来听说徐庶在魏仅为御史中丞时,感叹道魏国何其才多耶?
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徐庶是有才能的。

http://xnvi.ik8.com

诸葛亮心中有才能的?呵呵

引一句话说: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 本帖最后由 萧云飞 于 2006-4-20 20:46 编辑 ]
作者: liyuetian    时间: 2006-4-20 23:25

徐庶进曹营后终生不设一计,标准的三国演义原话,小徐自己说的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4-20 23:50



QUOTE:
原帖由 萧云飞 于 2006-4-20 20:41 发表
诸葛亮心中有才能的?呵呵

引一句话说: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莫非诸葛亮看到了不算见?

再者,大哥知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该故事的主角再后面又补充了一句(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不知云飞兄可曾听说过?
作者: 匡匡匡    时间: 2006-4-21 00:03



QUOTE:
原帖由 liyuetian 于 2006/4/20 23:25 发表
徐庶进曹营后终生不设一计,标准的三国演义原话,小徐自己说的

也不算,
偶記得我看過正史
徐庶算有出過一些計謀
還打敗諸哥
B過都是些小戰役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6-4-21 00:09



QUOTE:
原帖由 匡匡匡 于 2006-4-21 00:03 发表

也不算,
偶記得我看過正史
徐庶算有出過一些計謀
還打敗諸哥
B過都是些小戰役

《魏略》: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作者: xudch    时间: 2006-4-21 14:33



QUOTE:
原帖由 匿名拖拉机手 于 2005-4-19 10:21 发表
徐庶原名徐福,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 ...

没有建功立业么?还是自己不愿意去做呢?
作者: xudch    时间: 2006-4-21 14:41

庶进曹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韬也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听说后感叹道∶“魏国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都不见用!”
不见用不代表魏就多人才了,反而看出魏不懂用人
作者: 密林繁星    时间: 2006-4-21 14:44



QUOTE: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4-20 17:39 发表

这位老兄挺实惠嘛

秦桧享尽身前福,岳飞留得身后名.

走哪种路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
当然,徐庶比秦桧的名声可好的多!
作者: xwhero    时间: 2006-4-21 14:56



QUOTE:
原帖由 xudch 于 2006-4-21 14:41 发表
庶进曹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韬也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听说后感叹道∶“魏国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都不见用!”
不见用不代表魏就多人才了,反而看出魏不懂用人

若说是孔明这样的人,魏不能用,可以看出魏不懂用人还可以,徐庶之才,虽然不错,但恐怕与之相匹的不少!
作者: elz5000    时间: 2006-4-21 15:06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的评价
作者: xwhero    时间: 2006-4-21 15:18



QUOTE:
原帖由 elz5000 于 2006-4-21 15:06 发表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的评价

我说徐庶是有才,但未到魏不会用的地步。
作者: zmgo    时间: 2006-4-21 15:28

诸葛亮北伐听说徐庶的官职时,为曹魏人才的丰富感叹不已。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4-22 02:18

诸葛这句话似为反话
作者: 八阵图里喝早茶    时间: 2006-4-22 08:51

一直在曹营里做着本职工作吧,平淡地度过他的后半生。最后是病死的吧。
作者: 风起云涌    时间: 2006-4-22 21:50



QUOTE:
原帖由 xudch 于 2006-4-21 14:41 发表
庶进曹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韬也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听说后感叹道∶“魏国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都不见用!”
不见用不代表魏就多人才了,反而看出魏不懂用人

不是魏不会用人,而是徐庶拿着俸禄不干实事,能到正三品已经不错了
作者: 绿色子龙    时间: 2006-4-23 10:31

就是白领工资不做事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4-25 12:19

如果史上没有记载就是白领工资不做事
那在下亦为“白领”矣!
作者: 风飘逸    时间: 2006-4-25 16:12

个人选择问题,人生岂能无憾,但求无愧我心,咱们也是空闲时间咬文嚼字空发感慨,仅此而已
作者: 匡匡匡    时间: 2006-4-25 16:20

跟帖問下,徐庶在史實裡不是因為老母被曹操做為人質而投奔阿瞞的,那到底是為什麼阿???
作者: xwhero    时间: 2006-4-25 16:25



QUOTE:
原帖由 匡匡匡 于 2006-4-25 16:20 发表
跟帖問下,徐庶在史實裡不是因為老母被曹操做為人質而投奔阿瞞的,那到底是為什麼阿???

我记得是长坂坡刘备战败,徐庶虽逃脱,但其母被捉,加之曹操招揽荆州人才,徐庶便投降了!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6-4-25 17:46



QUOTE:
原帖由 匡匡匡 于 2006-4-25 16:20 发表
跟帖問下,徐庶在史實裡不是因為老母被曹操做為人質而投奔阿瞞的,那到底是為什麼阿???

《诸葛亮传》: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作者: 匡匡匡    时间: 2006-4-25 18:48



QUOTE:
原帖由 xwhero 于 2006/4/25 16:25 发表

我记得是长坂坡刘备战败,徐庶虽逃脱,但其母被捉,加之曹操招揽荆州人才,徐庶便投降了!

是這樣阿,不過為什麼不如法炮製,把諸哥和龐士元的老母也抓來呢???要是偶是阿瞞‧‧‧嘿嘿‧‧‧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6-4-25 22:32

现在看来元直在曹魏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完全是因为他没背景啊.....
在士族掌权的地盘,小徐能混到三品不错了
作者: 紫色换日线    时间: 2006-4-26 22:16

忠臣不侍二主??那他妈死了之后他怎么不自杀
作者: 高木知之    时间: 2006-5-1 01:19



QUOTE:
原帖由 匡匡匡 于 2006-4-25 18:48 发表

是這樣阿,不過為什麼不如法炮製,把諸哥和龐士元的老母也抓來呢???要是偶是阿瞞‧‧‧嘿嘿‧‧‧

诸葛亮当时好像在撤走的时候就已经安排自己一家人的后路了。
作者: 笑谈三国    时间: 2006-5-2 23:07     标题: 回复

他在曹操军中没有轻易出过一计一策~
[qq]569382652[/qq]
作者: sleeper61    时间: 2006-5-3 02:04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估计他能官拜三品是因为以前的名气吧?阿瞒来了个“千金买骨”吸引人才。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