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宋祖”有资格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么? [打印本页]
作者:
犀牛司令 时间: 2004-12-17 23:53
毛泽东在他的千古诗句中,写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诗句,于是后人就将这四位看作我中国古代最伟大帝王的典范,但是,随着对历史的深入探究,这四人中,有一个人和另三个人十分不一样,他就是宋祖赵匡胤,因为相比其他三位,他并没有缔造什么超凡业绩,也没威震四方,他建立的国家,论强大也远不如前之秦、汉、唐,后之元、明、清,甚至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他没有横扫六国、万里长城的震撼;他没有北伐匈奴、西通西域的业绩;他没降服四夷,“天之可汗”的宏伟;他的帝国无法和秦皇汉武唐宗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人说,宋祖没有资格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后世的元祖(忽必烈)、明祖(朱元璋)、康熙帝都比他有资格!
那么,赵匡胤到底能否与秦皇汉武唐宗相比呢。
其实,就算赵匡胤的文治武功业绩不如他们,但是最起码有几点还是胜过他们的。
1. 秦皇汉武,继承皇位;唐宗虽征,贵族出身;只宋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全军统帅,又登基称帝,当为典型的“职业军人”皇帝。
2. 秦皇汉武唐宗,都迷信、好色;秦皇残暴,汉武好战,唐宗杀亲,唯独宋祖不好女色,不好滥杀,仁德天下。
宋祖虽未缔造庞大帝国,虽未有撼世战绩,但他一生已尽力做了他所能作的一切!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4-12-17 23:58
秦皇是个人物,但是比较专制,性格不好。
汉武么, 理想主义者
唐宗,确实文武双全
至于宋祖,为人比较稳重,自然功绩不够大咯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18 00:48
宋祖当然有资格.
且不说其武功,单其定下的两条祖训,便可使后代帝王汗颜
作者:
先知之城 时间: 2004-12-18 01:33
犀牛司令的帖子总是让人思考啊
作者:
先知之城 时间: 2004-12-18 01:34
宋祖只活了50岁,和秦皇差不多,比唐宗还小两岁,比汉武更小多了
作者:
先知之城 时间: 2004-12-18 01:34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过是毛泽东一时为了压韵和格律写的,不能看做是他对古代帝王的看法。其实毛泽东最喜欢的古代帝王是汉光武。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18 02:42
原帖由光子于2004-12-18, 1:34:54发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过是毛泽东一时为了压韵和格律写的,不能看做是他对古代帝王的看法。其实毛泽东最喜欢的古代帝王是汉光武。
可是他自己拍马也比不上
作者:
浅草沉钟 时间: 2004-12-18 10:15
宋太祖多活几年,就不一样了.
作者:
棉衣 时间: 2004-12-18 10:29
这么简单啊?
蒋光头的手下那班御用文人当死不瞑目。
作者:
JC82 时间: 2004-12-18 13:56
他的精力全花在统一上了~~~是属于第一代打天下的那种
只是他的后世子孙没有象汉武唐宗一般的人物来继续扩大这基业
作者:
koap 时间: 2004-12-18 14:11
能留下可供子孙效仿遵循并且能长时间的维持国的繁荣稳定的制度,这样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宋太祖定下的制度虽也不是很完美,但却有效的遏制了五代以降的骄兵悍将与朝廷离心的弊病。使宋帝国能长时间维持稳定统一。宋太祖的贡献是很大的。
后来顺治曾经以为明太祖比唐太宗伟大,不也是因为明太祖留下了制度,而唐太宗没有吗。
作者:
浅草沉钟 时间: 2004-12-18 16:03
蒙元的奴隶主没资格的说
作者:
yyx101 时间: 2004-12-18 16:48
原帖由koap于2004-12-18, 14:11:52发表
能留下可供子孙效仿遵循并且能长时间的维持国的繁荣稳定的制度,这样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宋太祖定下的制度虽也不是很完美,但却有效的遏制了五代以降的骄兵悍将与朝廷离心的弊病。使宋帝国能长时间维持稳定统一。宋太祖的贡献是很大的。
后来顺治曾经以为明太祖比唐太宗伟大,不也是因为明太祖留下了制度,而唐太宗没有吗。
明太祖留下了制度可是害人不浅啊,而宋太祖以文制武的制度使汉族逐步丧失了尚武的精神啊,以至于出现了好男不当兵的口好。
作者:
青阳 时间: 2004-12-18 16:54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而后来的重文抑武也是太祖定的么?
作者:
koap 时间: 2004-12-18 17:54
明太祖留下了制度可是害人不浅啊,而宋太祖以文制武的制度使汉族逐步丧失了尚武的精神啊,以至于出现了好男不当兵的口好。
虽然这个制度到了后来体现除了很大的弊病,但是在制定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是顺应潮流和十分正确的。
例如宋太祖制定的重文轻武的制度,是为了遏制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将尾大不掉,常常与朝廷离心,甚至以下犯上作乱的不良趋势。他制定这套政策并执行以后,宋就没有像五代的那些政权那样,被手下的武将推翻,而是稳定的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存在了数百年。
至于这套政策是不利于军队的战斗力,这是因为势易时移,法也应随之而变。宋朝后继的皇帝们只知道死板的遵循祖宗家法,而不知道因时而动,在继承的同时根据当前的形势对家法作适当的修正。所以,该怪的是那些死板的继承制度的人,而不能怪制度的制定者本身。
作者:
阳光下的海鸥 时间: 2004-12-18 20:02
单看他提出的“言者无罪”,“不杀大臣”两条规矩,就已经让无数帝王逊色不少。他不怎么出名,不过是因为他没有劳民伤财的去大修长城,宫殿。没有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去滥征滥伐。没有因为别人说他几句不是而将其株灭10族而已。他的出色恰恰就体现在其有所为有所不为上,知道一个帝王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作者:
JC82 时间: 2004-12-19 08:49
太祖一生都在"征伐"~~何为不能?北汉还没打下来就隔屁了~~~是人的生命太短~~来不及了~~~
只怪他后代里没有一个象汉武唐宗那样的人才
作者:
舞天狼 时间: 2004-12-19 18:17
其实感觉他的手段和才能应该不比其他人差~~如果 能再活几年,成就不可能比其他人小
作者:
羽化 时间: 2004-12-19 19:08
宋祖“杯酒释兵权”
所以为历代文人所赞扬。
作者:
elz5000 时间: 2004-12-20 03:33
赵匡胤的老爹是军官出身吧
作者:
鬼眼狂刀 时间: 2004-12-20 06:40
宋太祖是个人物
有情有义
不过是电视里的
现实还不了解
作者:
yanbbo 时间: 2004-12-21 12:38
我觉得宋祖有资格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用老子的学说这一解释:他的作用是看不见的,但确实有作用。难道非得费大力气,千辛万苦,让所有人看得见而取得功绩才算伟大?如诸葛亮般,神机妙算,呕心沥血,取一点成绩才被世人敬仰,而刘邦流氓般,见贤人不敬,吃喝逗玩,赢得大汉几百年基业,却不被世人公认其伟大?真正的高明不应该是被一眼看得见的。
作者:
fahren 时间: 2004-12-21 22:43
宋祖白手起家的。如果那三个不是出身帝王家,李世民也是太原王的王子啊。他们的成就能怎么样呢?
假设秦始皇在韩国当国君,大约也就亡国的命。
如果文景没有给汉武留那么多家当,就留给汉武给汉昭的那个烂摊子,汉武能威震西域吗?
李世民的开国功绩,偶感觉多少是抢老爹老哥的。
--------------------------------
宋祖结束五代乱世,这个功劳很大。
至于疆域的大小和民众的安定比起来,我倾向后者。
宋祖遗憾的是他老家都是辽国的地盘。搞得象外国人。
美国都有非国境内出生公民不能当元首,幸亏宋祖占据洛阳了。
作者:
altitude 时间: 2004-12-22 03:39
如果算整个朝代的话这宋可是名副其实科学技术最发达的时候而且也是最容易发展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环境,只是..............
作者:
zoustar 时间: 2004-12-22 10:48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了压韵加上的宋祖吧,我认为。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2 11:18
原帖由b00095120于2004-12-18, 20:00:41发表
本人最看不顺眼的就是朱元璋和赵匡胤,还有刘邦
卸磨就杀驴
赵匡胤如何卸磨杀驴了?请教
作者:
xh194 时间: 2004-12-22 12:29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2-22, 10:48:19发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了压韵加上的宋祖吧,我认为。
为啥不加上明祖,我觉得朱元璋比他更牛。顺治甚至说朱元璋比李世民更优秀!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4-12-22 14:53
光是太祖长拳就算是个功绩了,呵呵
作者:
叶孤城 时间: 2004-12-22 15:06
原帖由xh194于2004-12-22, 12:29:11发表
为啥不加上明祖,我觉得朱元璋比他更牛。顺治甚至说朱元璋比李世民更优秀!
汉高祖和明太祖,皆是草根出生,而且又在夺得天下后大杀功臣,历来为各代文人所不屑,
毛太祖单以文人讲,必是也不能免俗。
作者:
cumtlq 时间: 2004-12-22 15:27
我来说说,宋太祖在建国初期确实为宋的政权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自宋祖以降,没有一位文治武功的有为皇帝,太宗传位给儿子后,形成了龙虎相斗的局面,就是太总后人和太祖后人总是想方设法笼络朝臣以为己用,力量被牵制了,内耗增加了,对外当然没暇顾及辽、金、大理和西夏。所以才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强大帝国。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2 18:05
什么叫皇位来的不光彩?
都是抢别人的江山,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皇位来得光彩?
说白了都是强盗……
作者:
司空群 时间: 2004-12-23 20:18
原帖由犀牛司令于2004-12-17, 23:53:25发表
1. 秦皇汉武,继承皇位;唐宗虽征,贵族出身;只宋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全军统帅,又登基称帝,当为典型的“职业军人”皇帝。
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云:「宋太祖起介冑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匡胤也是贵族出生啊!!1
作者:
司空群 时间: 2004-12-23 20:19
九七六年,匡胤崩,關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太宗有很大的關係。
按常理推論,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在杜太后降下鈞旨以後,趙匡胤已命趙普擬了傳位詔書,並「藏之金匱」,趙光義是篤定要繼兄位登大寶的根本沒本沒必要搞?\殺。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
这家伙确实死的不明不白啊!!!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4-12-23 20:21
作铺垫的是世宗柴荣,如果他多活10年,天下就统一了
赵只是检他的便宜,而且做的还差很多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3 20:24
原帖由
司空群于2004-12-23, 20:18:01发表
原帖由犀牛司令于2004-12-17, 23:53:25发表
1. 秦皇汉武,继承皇位;唐宗虽征,贵族出身;只宋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全军统帅,又登基称帝,当为典型的“职业军人”皇帝。
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云:「宋太祖起介冑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匡胤也是贵族出生啊!!1
宋祖的父亲是禁军的中级军官,不能算贵族。
而且他后来都是自己闯荡,没有沾他父亲半点光,倒是他的父亲晚年时沾了他不少光~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3 20:27
原帖由帕拉丁于2004-12-23, 20:21:22发表
作铺垫的是世宗柴荣,如果他多活10年,天下就统一了
赵只是检他的便宜,而且做的还差很多
关于柴荣能不能统一天下,我持怀疑态度。他的北伐若不是中途退军的话,其后果还未可知。
宋祖的统一是做的不够,但是那是因为他死得早。
作者:
气流 时间: 2004-12-24 03:28
我到想问问,汉武帝有什么资格和其他几位并列?
作者:
狄人杰 时间: 2004-12-24 13:20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2-22, 10:48:19发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了压韵加上的宋祖吧,我认为。
同意。宋祖不应该和其他三位并列。如果算上建立的朝代,有宋一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经济、科技发展最快,人口增长最快,人民最安居乐业,也是迄今为止政治最开明、普通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一个时代。宋朝的皇帝不愿穷兵黔武应该不算缺点,即便算白璧微瑕,也不能算在宋祖头上。那三位比宋祖可差远了,怎能并列?如果实在要从我国历史上找一位能排第二的皇帝,那应该是汉光武帝。至于说本朝太祖最喜欢的皇帝,应该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和嗜杀成性的明太祖吧,因为他老人家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
紫罗兰10 时间: 2004-12-24 16:30
宋太祖不好色!?他是北宋积弱的罪魁祸首,沾的只是柴荣的光。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4 16:56
北宋积弱,往根儿里算,也只能算到宋太宗,算不到他。
他所进行的军队改革、官制改革以及一系列的相应政策,都是力纠前代之弊的结果。有人说有些矫枉过正,但是我说,矫枉必须过正。只有矫枉过正了,从前的毛病才不会再出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过正之后还要逐渐再纠回正轨,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而从宋太宗以后,社会已经安定了,宋朝的皇帝却将矫枉过正时期的政策变本加厉,造成冗兵、冗官等一系列积弱的导因。毛病是出在这里,本来应该将过正的政策纠回正轨,而实际做的却恰恰相反。
宋太祖有魄力改革以纠其前代之弊,如果他生活在北宋中期,积弱已经开始的时候,我想他也会一样有魄力来力纠其后世之弊。
只不过,宋太祖死得太突然,不然谁知道他今后的治国、治军方略会是怎么样呢?
作者:
兴汉讨虏大将军 时间: 2004-12-24 17:11
不管怎样,宋祖是中国史上性格突出,有血有肉的给人印象较深的帝王之一,就这点足以让他和汉武唐宗并列。
作者:
cx37 时间: 2004-12-24 17:21
我同意楼主的意见
作者:
真夫瑞 时间: 2004-12-24 18:50
周世宗统治时后周已经空前强大,北摧北汉,力挫辽国、南取淮南。内部灭佛,立法严峻,政治清明。周围各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统一只是时间的问题。宋太祖有点捡现成的意思,自然评价不如秦皇汉武他们了。
另外,那些小国的君主好像也弱智的过分。李后主、刘伥、锰昶。。。政治上都是阿斗级别的。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4-12-24 20:22
原帖由
狄人杰于2004-12-24, 13:20:33发表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2-22, 10:48:19发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了压韵加上的宋祖吧,我认为。
同意。宋祖不应该和其他三位并列。如果算上建立的朝代,有宋一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经济、科技发展最快,人口增长最快,人民最安居乐业,也是迄今为止政治最开明、普通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一个时代。宋朝的皇帝不愿穷兵黔武应该不算缺点,即便算白璧微瑕,也不能算在宋祖头上。那三位比宋祖可差远了,怎能并列?如果实在要从我国历史上找一位能排第二的皇帝,那应该是汉光武帝。至于说本朝太祖最喜欢的皇帝,应该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和嗜杀成性的明太祖吧,因为他老人家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所知道的,宋朝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
作者:
阳光下的海鸥 时间: 2004-12-24 22:53
原帖由关毛于2004-12-24, 20:22:44发表
[我所知道的,宋朝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
宋的腐败程度和明相比简直是小儿科。不知道你那个最是否加错地方了?
作者:
青石 时间: 2004-12-24 23:14
原帖由关毛于2004-12-24, 20:22:44发表
[QUOTE=狄人杰,2004-12-24, 13:20:33] 我所知道的,宋朝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
明朝最腐败吧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4-12-24 23:24
最腐败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X朝!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09:34
原帖由真夫瑞于2004-12-24, 18:50:03发表
周世宗统治时后周已经空前强大,北摧北汉,力挫辽国、南取淮南。内部灭佛,立法严峻,政治清明。周围各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统一只是时间的问题。宋太祖有点捡现成的意思,自然评价不如秦皇汉武他们了。
另外,那些小国的君主好像也弱智的过分。李后主、刘伥、锰昶。。。政治上都是阿斗级别的。
若说捡现成,秦皇汉武都是继承强大的帝国的宝座,捡的现成可比赵匡胤捡的强多了。
唐宗还不错,天下几乎都是自己打的,但也不能不说靠着他老爹的地位,否则哪有那么多人跟随?
而赵匡胤是靠实打实的战功从小兵升到殿前都点检的,然后再利用自己的在军中的威望成事的。周世宗的江山也有他很大的功劳,怎么到很多人的嘴里就好象赵匡胤什么也没干,白白窃取了人家的革命果实似的?
若说敌手的强弱,秦始皇时的六国跟宋初南方诸国也差不了多少。
汉武帝时的匈奴只是个大一点的游牧部落,实力比不上已经成为帝国的契丹。
只有唐宗时的对手还是不错的,而突厥的实力比契丹还是差些。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1:40
秦始皇的对手还有匈奴
赵国的军事实力仍不能小瞧
当然还有地广的楚国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1:42
这是对外
对内
吕不韦难道是吃素的?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3:21
同意。宋祖不应该和其他三位并列。如果算上建立的朝代,有宋一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经济、科技发展最快,人口增长最快,人民最安居乐业,也是迄今为止政治最开明、普通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一个时代。宋朝的皇帝不愿穷兵黔武应该不算缺点,即便算白璧微瑕,也不能算在宋祖头上。那三位比宋祖可差远了,怎能并列?如果实在要从我国历史上找一位能排第二的皇帝,那应该是汉光武帝。至于说本朝太祖最喜欢的皇帝,应该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和嗜杀成性的明太祖吧,因为他老人家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这可不见得
宋朝是唯一的一个从一建国就大小农民起义不断的朝代
因为他的建立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权力分配,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缺乏其他王朝建立时成为稳定基础的小自耕农做为基础
而且,宋朝的民主,文明主要是对于统治阶级内部而言
对于农民的压榨,一开始即是极其残酷的
曹仲德写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宋朝的巨额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
实际上除了所谓的工商业,外贸发展以外,
残酷的剥削压榨也是重要的原因
对外苟且偷安,把民脂民膏拿来换取统治者的一时安逸
这是最没出息的一种做法
不知道为什么 清朝因为这样做而遭到不少人的指责
宋朝这样做倒成了爱好和平了
好歹清朝面对的都是先进的帝国主义列强
宋朝呢
他的对手严格说起来有一个实力超过他的吗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3:29
那是后世的事了,这里讨论的是宋太祖。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3:30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往好里说 是安定团结
往坏里说 说明了他对于自己的不自信
而且那时候明显还不到天下太平的时候
说明他已经把安全放到了进取的前面
假如他要是遇上几次挫折
是否会象李世民那样养兵马以报之
恐怕是难说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3:33
就好像是 洪秀全早早的定都天京
摆明了
这就是觉得已经差不多了
可以消停消停了
有点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3:35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12-25, 13:30:39发表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往好里说 是安定团结
往坏里说 说明了他对于自己的不自信
而且那时候明显还不到天下太平的时候
说明他已经把安全放到了进取的前面
假如他要是遇上几次挫折
是否会象李世民那样养兵马以报之
恐怕是难说
错,他这么做正是对自己的绝对自信。
强干弱枝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能力强,则一切都好说。
若是皇帝能力弱,则一切都弱。
况且,五代之乱的病根不革除,自身难保,焉能统一天下?
“杯酒释兵权是不思进取的表现”这种说法未免可笑了。
如果不思进取,为什么杯酒释兵权之后还要发动统一战争,还要收复燕晋?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3:47
强者不必 也不会急于把自己部下的翅膀都剪掉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3:51
通过淘汰强者来确保安全的做法 通常被视为一种无能的表现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3:54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12-25, 13:47:42发表
强者不必 也不会急于把自己部下的翅膀都剪掉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好莱乌大片?孤胆英雄?
搞政治、搞军事的不会不懂防患于未然吧?
如果自己都保不住,能成什么事?
他这么做,小了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了说为了避免天下再度陷入混乱。
他不同于一般武将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有政治眼光,能够谨慎处事,而不是只凭一时之勇的匹夫。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3:58
通过淘汰强者来确保安全的做法 通常被视为一种无能的表现
================================
搞政治也要讲骑士风度?
那宋襄公不愧是强者!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4:00
那还真不如杀掉他们呢
作者:
无知者 时间: 2004-12-25 14:02
西汉是怎么亡的?东汉是怎么亡的?魏是怎么亡的?西晋、宋、齐、梁、陈是怎么夺取政权的?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怎么夺权的?宋以后这些现象还存在吗?想想这些,就知道宋太祖的重要性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4:04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4-12-25, 14:00:37发表
那还真不如杀掉他们呢
不杀他们又是宋祖的高明之处。
能够如此妥帖地安置好退下来的潜在威胁,而不见血,也只有赵匡胤了。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5 14:11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12-25, 13:30:39发表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往好里说 是安定团结
往坏里说 说明了他对于自己的不自信
而且那时候明显还不到天下太平的时候
说明他已经把安全放到了进取的前面
宋朝之武备孱弱,是太宗朝以后的事
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宋军战斗力并未减弱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4:33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4-12-25, 14:04:51发表
不杀他们又是宋祖的高明之处。
能够如此妥帖地安置好退下来的潜在威胁,而不见血,也只有赵匡胤了。
刘秀呢?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4:35
刘秀的时候,没有武将夺权成风吧?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4:38
总有权臣纂权的事吧
再说,怎么解释刘邦的做法?
作者:
songye999 时间: 2004-12-25 14:47
我还是更欣赏刘秀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4:49
刘邦、朱元璋、朱棣靠杀来消除内患,手段不敢说高明。
的确谋反的固然不能客气,很多人是莫须有的罪名,未免太过。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4:56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4-12-25, 14:49:46发表
刘邦、朱元璋、朱棣靠杀来消除内患,手段不敢说高明。
的确谋反的固然不能客气,很多人是莫须有的罪名,未免太过。
我喜欢朱元璋和刘邦
从出身看,没有一个帝王比的上朱元璋传奇.
他采取那些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就好象你完全可以对秦始皇对跟他一起灭六国的将相们同享富贵表示不以为然一样.
平头老百姓一个,能没点自卑吗?
宋祖的权谋的确很高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5 15:11
原帖由songye999于2004-12-25, 14:47:20发表
我还是更欣赏刘秀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5 15:13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4-12-25, 14:56:47发表
他采取那些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就好象你完全可以对秦始皇对跟他一起灭六国的将相们同享富贵表示不以为然一样.
平头老百姓一个,能没点自卑吗?
刘邦发迹前也是个平头老百姓,咋没像朱元璋这么变态呢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5:14
他,好歹也是个亭长!!!!!!!
他,做过和尚吗?
呵呵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5 15:21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4-12-25, 15:14:37发表
他,好歹也是个亭长!!!!!!!
他,做过和尚吗?
呵呵
愚以为朱元璋那种属于心理变态。
本身心理不正常,阴暗面太多。掌了权就那么滥杀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25 15:24
杀人就心理变态吗?
可能是蒙古人统治下大家退化了
沾染些野蛮的习气,可以理解.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6:20
杀人不算心理变态,但杀那么多……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6:24
不杀他们又是宋祖的高明之处。
能够如此妥帖地安置好退下来的潜在威胁,而不见血,也只有赵匡胤了。
==================================
李世民呢 刘秀呢
朱棣呢 顺治 康熙呢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5 16:33
刘秀还行。
李世民杀功臣侯君集。
康熙搞文字狱。
还提朱棣??他灭了方孝儒十族,杀人无数,不必他老子差。
有名的神童解缙也是他杀的。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5 19:09
你说的赵匡胤也只是对他功臣比较客气吧
朱棣灭十族的是他的政敌
有可比性吗
作者:
司马老儿 时间: 2004-12-25 20:22
都是皇帝有啥没资格?
作者:
司空群 时间: 2004-12-25 20:30
楼上的此言差矣。没仔细看看前面的论述。。。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6 09:39
你说的赵匡胤也只是对他功臣比较客气吧
朱棣灭十族的是他的政敌
有可比性吗
===================================
政敌就灭十族??况且方孝儒即使不杀他也没能力跟朱棣抗衡。
赵匡胤只是对功臣客气么?
李筠起兵反宋失败后举火自焚,宋太祖却并没有加害他的儿子,还授官以示安抚。要是换了朱棣,明着反的一百族也灭了。
宋太祖杀也只杀摆明了谋反的,谋反未遂的虽然证据确凿也不杀。据易州“阴有异志”的孙行友最后也只是个削官归第,其子孙全照后来也效力宋朝成为与杨延昭齐名的边将。
这些有几个能做到?
作者:
狄人杰 时间: 2004-12-26 22:41
做得最好的总是难以被人看到,或理解。老赵的伟大恰好是不在容易成名的杀戮上啊。言者无罪,不杀大臣。
做皇帝就要做老赵那样的饿,即便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念头,客观上却做到了。
作者:
狄人杰 时间: 2004-12-26 22:49
好象是到了本朝才将“武功”置于绝对重要的地位而不提“文治”的吧?
济世救民者无人理会,炮灰资格的诸公却在盛赞屠戮成性的暴君。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26 23:03
难道因为这个朝代对百姓温和、不嗜杀、不好侵略(或者说成扩张版图)就一无是处?反感宋朝的各位是不是有人喜欢铁木真和希特勒这类变态的皇帝?
====================================
对百姓温和、不嗜杀、没人会反对
不好侵略(或者说成扩张版图)就一?
问题是它根本不是什么不好侵略,纯粹就是一个不思进取,愿意花钱买安稳
既然清朝割地赔款受非议,宋朝怎么就成了爱好和平了
再说下去就跑题了
打住
还有提请您注意
网上辩论讲的是一个交流,其他无关的话语不会为您增添什么光彩
假如您不愿交流的话,大可不发什么帖子保持沉默
我将像对待任何一位朋友一样的尊敬您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4-12-27 03:11
原帖由狄人杰于2004-12-26, 22:41:57发表
有位仁兄说宋朝的农民起义不断,请举例。如果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之类的,就请不用说了。事实上,不像很多朝代被农民军冲得七灵八落甚至灭亡,宋朝的农民军没有成气候的。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老百姓基本没有到那种“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的悲惨地步。在本朝之前对宋太祖和宋朝的评价一直是相当高的,有南京孝陵的“德隆唐宋”可做一个证据。难道因为这个朝代对百姓温和、不嗜杀、不好侵略(或者说成扩张版图)就一无是处?反感宋朝的各位是不是有人喜欢铁木真和希特勒这类变态的皇帝?
“天下未乱蜀已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宋朝的农民起义太宗晚年的王小波、李顺开始,为此太宗还下了“罪己诏的”。
赵匡胤不错,他弟弟就就不怎么样了。
作者:
三足鼎立 时间: 2004-12-27 10:19
赵匡胤登位后为巩固统治,在內政方面,逐步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设枢密院掌兵籍和发兵之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二者互相制约;将各地精兵锐卒选调京师,编入禁军,以强干弱枝,削弱藩镇势力;对禁军颁行更戍法,分戍各地,定期轮换,使将不得专其兵。削落军人的兵权后,改派文臣出任地方执行长官,加强中央集权,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內的治国政策,使得宋朝不可避免的走上“积弱不振”的命运。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7 20:39
宋太祖那样做也是没办法。
以他当时的眼光,很难想象到后世的恶果,毕竟这些措施以前没人实行过。
而宋太祖这么做的主观目的即防止谋反已经达到,所以是成功的做法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2-27 20:40
宋太祖当然有资格与其他三位并列
宋朝积弱虽然是根源于宋太祖定的制度,但在太祖朝,宋朝丝毫不弱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7 21:03
司马所言极是!
如果万事都要找到根儿,那么历朝的开国之君都要为后来的亡国负责。
单就宋朝以后天下再也没有出现过四分五裂的割据,就可以肯定他的功绩了。
作者:
铁伞怪侠 时间: 2004-12-27 22:43
要说资格,我倒想问问汉武有没有资格跟宋祖并列哩。一个聚敛成性,盘剥百姓,穷兵黩武,糟踏祖宗家底的皇帝凭什么和宋祖这种英雄并列?
作者:
狂乱隐者 时间: 2004-12-27 22:50
有资格,毕竟是一统江山的人物
作者:
songye999 时间: 2004-12-28 14:08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4-12-27, 20:40:29发表
宋太祖当然有资格与其他三位并列
宋朝积弱虽然是根源于宋太祖定的制度,但在太祖朝,宋朝丝毫不弱
所言极是
作者:
italiano 时间: 2004-12-29 10:12
就皇帝而言。宋祖不太适合与唐宗汉武并列。(不是说能力)
唐宗(泛指一下到天宝年间了)汉武作为君主留给后代的不只是领土以及当时的富强,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泱泱大国的风度以及强大的盛世气象,不管在军事、政治、文化还是经济,他们的年代可以说是中国人回味无穷的黄金时代。而宋朝的弱势虽与宋祖无关,但宋祖作为开国者,也许不应该和唐宗汉武相提并论,与隋文明祖比更好一点。
如果说与秦皇比,就更加不可比了,秦皇时代中国甚至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他首无前例地开创了大中国时代(这一点足够流芳百世了),留下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制度等等。除去所谓的残暴和专制,个人认为就伟大而言中国历史君主除轩辕黄帝(如果有的话)外无人可以与之并列。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9 10:22
原帖由italiano于2004-12-29, 10:12:39发表
唐宗(泛指一下到天宝年间了)汉武作为君主留给后代的不只是领土以及当时的富强
你说的是唐玄宗??
作者:
italiano 时间: 2004-12-29 10:23
是的,总之是指盛唐那一段。
我一向是认为盛唐是从太宗开始的。当然最盛是开元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9 10:28
我只认为盛唐是太宗、高宗朝
至于玄宗的时候是表面上的盛,潜伏的危机太多。
作者:
犀牛司令 时间: 2004-12-29 11:42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4-12-29, 10:28:42发表
我只认为盛唐是太宗、高宗朝
至于玄宗的时候是表面上的盛,潜伏的危机太多。
还有武后,呵呵。
作者:
italiano 时间: 2004-12-29 15:07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4-12-29, 10:28:42发表
我只认为盛唐是太宗、高宗朝
至于玄宗的时候是表面上的盛,潜伏的危机太多。
不要误会,我说的唐宗指的是唐太宗。那段的意思是我认为盛唐还包括玄宗前期,也就是开元天宝年间。
作者:
叶萧 时间: 2004-12-29 15:59
有宋一代
没有出过一个昏君暴君
这不能不说是太祖开国时定的制度的功劳
作者:
浅草沉钟 时间: 2004-12-29 16:32
徽宗难道成了明君?
作者:
Tyang 时间: 2004-12-29 16:57
宋朝的武功是不能与汉唐并论的,但它应该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吧。
作者:
kingke 时间: 2004-12-29 17:17
原帖由真夫瑞于2004-12-24, 18:50:03发表
周世宗统治时后周已经空前强大,北摧北汉,力挫辽国、南取淮南。内部灭佛,立法严峻,政治清明。周围各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统一只是时间的问题。宋太祖有点捡现成的意思,自然评价不如秦皇汉武他们了。
另外,那些小国的君主好像也弱智的过分。李后主、刘伥、锰昶。。。政治上都是阿斗级别的。
同意,统一大业周世宗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30 12:12
其实周世宗如果没有赵匡胤,恐怕即位第一战——高平之战就身遭不测了。
还有后来的淮南之战,赵匡胤出场前,淮南是一直僵持,寿州久攻不下,都说南唐弱,周军也没体现出多强。
赵匡胤一出场,战涡口,袭清流,下滁州,守六合,战局马上变样。
赵匡胤一随世宗回朝,战局马上又陷入僵持,还很丢脸的败了几仗。
简短说,周世宗三征淮南,只有老赵出场时,周军才所向披靡。
再说北伐契丹,赵匡胤为水陆都部署,克复两关,收降姚内斌、高彦晖,还是居功至伟。
周世宗在武功上取得的这些成绩(高平、淮南、取秦凤、收三关),都有赵匡胤的很大功劳,赵匡胤说占便宜也只是占了个皇位的便宜而已。
要说占便宜,秦皇、汉武占的便宜更大,怎么没人提?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4-12-30 12:26
没有秦皇,第一次大统一起码推迟几十年
没有汉武,中土还要被匈奴蹂躏几十年
没有宋祖,周世宗的政策能够继续的话,中国好像还是照样统一,而且,对辽、西夏未毕就那么菜吧?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30 12:38
没有秦皇,第一次大统一起码推迟几十年
没有汉武,中土还要被匈奴蹂躏几十年
=============================
这两个都未必。只能说秦皇、汉武是赶上了,换了别人也不一定比他们差。
没有宋祖,周世宗的政策能够继续的话,中国好像还是照样统一,而且,对辽、西夏未毕就那么菜吧?
==============================================
对辽的菜,是宋太宗不知兵,而宋太祖绝对不会。
对夏的菜,是宋太宗不懂得如何处理羁縻民族的政策,换个懂点政策的君主,西夏都成不了气候。
周世宗能不能统一,要看他对契丹那一战的结果,他是因为染病退军了。如果继续的话,是收复幽云,还是象宋太宗那样乘驴车逃回来,还未可之。
历史是没有假设的,说周世宗不死就能统一全国,无根无据。
如果假设,我也可以假设如果宋祖不死得那么早,也能收复幽云呢。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4-12-30 13:04
秦一统,在庄襄王时代就具备条件了,为什么没做到,因为他没有那个魄力!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去击败匈奴,因为他没这个胆识
讨论历史,纯属YY。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想像。至于赵匡胤,如果“烛影斧声”是真的,还有讨论他必要么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30 13:11
庄襄王没有统一中国、汉景帝没有破匈奴,但他们为秦始皇、汉武帝创造了统一中国、击破匈奴的坚实基础,而老一辈在为他们打基础的时候,他们做什么了?
赵匡胤不同,柴荣为他打基础的时候,他可是出生入死,即使柴荣不死,而且统一了,赵匡胤也是居功至伟。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30 13:52
或许秦始皇捡了便宜
秦始皇自己也没有把这个功劳全算在自己身上.
不过,换个人,比如你我,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
当太后和丞相私混的时候
你怎么做?
当老爱发动兵变的时候
你如何冷静处理?
在火头上,而且杀了27个人的情况下,毛焦那番话你肯定听的进去?
驱逐客卿时,你看到李斯的文章就能那么潇洒的改过?
请王翦时的必恭必敬
对李信的宽容
情愿与尉撩同衣同食
你能做到分毫?
10年啊,灭六国只需十年.期间赵国,和楚国还先后战胜过秦兵.
王翦灭楚时,六个月没有动静
这时若是你,你沉的住气?
而且荆棵来刺你的时候,你能记得反击?
若说制度,太祖怎么不把皇帝的称号也改了?
歌颂太祖也就罢了
不必要来贬低秦始皇他们
秦朝的时候皇帝见了丞相的车马还要下来行礼呢
宋朝的丞相可有如此礼遇?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30 14:01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4-12-30, 13:52:11发表
歌颂太祖也就罢了
不必要来贬低秦始皇他们
我从没有贬低秦始皇、汉武帝,也不是为宋祖歌功颂德,只是看着人们总是以成败、功绩这类表面现象论英雄看着不爽。
只是要为老赵争取他应该得到的历史地位和尊重。
要说小辫子,历代帝王哪个没有?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30 14:05
呵呵
说的是啊
不过,上面说秦始皇全赖家底的话我听了很不爽
要是比出身
谁能比的上朱元璋?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30 14:09
说赵统一全赖柴荣的底子我听着更不爽。柴荣留下的底子哪有那么厚?
作者:
kingke 时间: 2004-12-30 16:35
争论的好厉害,要不搞个民意调查?呵呵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30 16:40
没有必要,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各执一词,不会有结果的。
其实把不同时期的人拉出来在一起比较我一向是不赞成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
作者:
kingke 时间: 2004-12-30 17:11
是啊,本来就是关公战秦琼的事。
作者:
三足鼎立 时间: 2004-12-30 18:36
送给不喜欢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是中央台即将开播的《汉武大帝》的片头。
当然你可以说电视剧不是历史,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三句话错了。
作者:
浅草沉钟 时间: 2004-12-30 19:38
楼上的话听了就有一股豪气,这是辫戏所没有的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4-12-30 20:05
那比得上秦始皇的片头曲“大地在我脚下,权利握于手中”~~~“那个再敢多说话!”
作者:
xh194 时间: 2004-12-30 21:45
汉武帝是最没有本事的,如果他处在文景时代,象他那样治国用兵,汉朝恐怕早就完了蛋。
作者:
浅草沉钟 时间: 2004-12-30 22:42
原帖由xh194于2004-12-30, 21:45:00发表
汉武帝是最没有本事的,如果他处在文景时代,象他那样治国用兵,汉朝恐怕早就完了蛋。
难道要把汉朝养成一只肥猪,等着匈奴来宰??????????????
作者:
浅草沉钟 时间: 2004-12-30 22:44
原帖由帕拉丁于2004-12-30, 20:05:34发表
那比得上秦始皇的片头曲“大地在我脚下,权利握于手中”~~~“那个再敢多说话!”
个人权欲膨胀的写真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12-30 22:56
我记得秦始皇的片头曲是“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握于手中”~~~“那个再敢多说话
作者:
yingzheng 时间: 2004-12-31 00:41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12-30, 22:56:18发表
我记得秦始皇的片头曲是“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握于手中”~~~“那个再敢多说话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谁人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政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敢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诵我如何叱咤!
作者:
鬼眼狂刀 时间: 2004-12-31 01:59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4-12-31, 0:41:36发表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谁人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政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敢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诵我如何叱咤!
如此豪言壮语也只有秦始皇有这个权力说了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4-12-31 05:42
汉武多年用兵,晚年知道了悔改,从而使延长了西汉的朝权
作者:
三足鼎立 时间: 2004-12-31 10:14
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必然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家,所以我们议论功过也应当从大局着眼。当然,由于文化素养、政治观点、历史知识、个人喜好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差异,每个人的大局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抗日战争时的曲线救国未必就错,而有的人认为毫不妥协的武力抵抗才是出路,有的人痛斥汪精卫,有的人想方设法为他平反,有人论武功,有人讲文治,甚至有的人以杀人多寡来评定封建统治者功过是非。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统治者有功过,议论者无对错(只要是以民族自豪感为根以事实为本的论点就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议论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时不得不以成败论英雄,有的人经常喜欢假设,例如说某人再多活几年就会怎么怎么样,某一战胜了又会如何如何,严肃的议论里掺进这样的假设没有丝毫意义。
作者:
宇文 时间: 2004-12-31 12:39
原帖由三足鼎立于2004-12-31, 10:14:21发表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议论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时不得不以成败论英雄,有的人经常喜欢假设,例如说某人再多活几年就会怎么怎么样,某一战胜了又会如何如何,严肃的议论里掺进这样的假设没有丝毫意义。
道理是正确的 。
可惜,我们在这里讨论并不是要些历史论文或探讨历史课题,说白了,并不是在严肃的议论,纯属在这里YY ,既然是YY,假设就假设罢 ,灌水需要么
作者:
轩辕神剑 时间: 2004-12-31 22:23
分析有理,我赞同!!!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3-31 20:57
赵匡胤是个不错的政治家,他的重文轻武政策是最大的亮点,是权力维持的重要保障,估计其他几个皇帝,作的也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但是论做为帝皇的御人之术是较逊的。而他的统一功绩里决不能少了柴荣,没有柴荣的前期指挥的高平和三征南唐的准备工作,赵匡胤不可能在后来的战争里节节胜利,他本身是个勇将,一流的战场指挥官。但是论战略策划,战役全局的把握他根本无法和柴荣相提并论。他自己亲自指挥的战争根本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名将。
作者:
醉眼看苍生 时间: 2005-3-31 21:08
他的杯酒释兵权太经典了,没通过流血就把兵权掌握到手中,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作者:
吾非鱼 时间: 2005-4-1 07:50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4-12-18, 0:48:06发表
宋祖当然有资格.
且不说其武功,单其定下的两条祖训,便可使后代帝王汗颜
是这样的。有宋一代,他由于早死,武功不如其他三人,但他的仁德,他的文治是有过之的。
作者:
胡无心 时间: 2005-4-1 10:14
我觉得还少了一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其实毛主席这样写 不当只考虑压韵,这也正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几个统一的王朝的存在序列,只所以不写明清是一是因为考虑诗词的压韵,二是考虑朝代的先后序列,再一个是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中,明清扮演的是个不光彩的角色,中国落后于世界起始于这2个朝代。
作者:
yanhy 时间: 2005-4-1 19:36
宋太祖靠一身本事取天下,这点上就是唐太宗也比不上,太宗只是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他只是负责对王,窦等人的战事,平定江南是李卫公的功劳,真正指挥全局的是高祖。而秦皇,汉武仅凭祖宗之力而成伟业,更不可与赵匡胤相比。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1 20:32
宋太祖靠一身本事取天下?从没听说过这种话。他当皇帝时的形势可比李世民要好多了,南唐已被打的没了火气,根本不敢再联合他国对抗,吴越,荆南,湖南均称臣,后蜀失去了秦,凤二州。又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支援。北汉从高平之后就只有招架之力了。辽国又是睡王当权,没有南下之意。后周的综合实力比南方各国都强,南方被分割的各处也被分化了。王朴可是连先南后北的基本战略都给他定的差不多了,然后又碰上南方的一大票草包将领,才给他将南面定下来的。看看他打了二次北汉,哪一次不是给辽的援军撵了回来。柴荣的先难后易,先北后南他不敢学,也没那个资本学,这只有象柴荣那样的战略高手才能做到。赵匡胤可称赞的也就是“杯酒释兵权”吧。他当了18年皇帝也没完成统一大业,最后还是他弟弟灭了北汉。十六州就一直放在外面了。
李世民对手可是要强的多了,王世充,窦建德都是很有能力的人,虎牢关一战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之。唐的势力在隋末一开始可不是最强的。是一点一点的挣起来的。唐的天下是很多人的功劳,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众人的功劳才重现统一。宋的统一也是一样,是柴荣,赵匡胤,赵匡义三代才完成了。赵匡胤只不过是表面上攻城掠地的最突出的人而已。要是让我来选代表,我会选柴荣做为这段统一战争里的代表人物。只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差。
作者:
赵星文 时间: 2005-4-1 22:12
宋太祖曾一厢情愿的认为通过厚利购买辽人首级就可以平定边疆.所以他对宋朝以后的持政方针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1 22:25
原帖由赵星文于2005-04-01, 22:12:52发表
宋太祖曾一厢情愿的认为通过厚利购买辽人首级就可以平定边疆.所以他对宋朝以后的持政方针有很大的影响.
那不过是宋太祖的一句戏言而已,不幸被起居郎记下来了。
只要稍微想一想,赵匡胤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可能真正要实行这个如此幼稚的计划呢?
他的钱首先是用来和平赎买,如果不成在武力攻取,先礼后兵。说用钱买人头只不过表现了他必胜的信心罢了。意思是,辽人不就那么点人嘛,用钱都能一一把人头买下来。
可惜天不假年,他只活了五十岁就暴死。否则燕云真说不准就收回来了。
世宗其实凭借的是魄力和一点点运气,如果没有运气,他只会被批为卤莽,与赵光义一样。
世宗伐北汉最后也是失败,并不比赵匡胤高明。他北伐也是完全恃勇前进,并没有什么奇计,只不过没有碰到辽军主力,才显得如此顺当。赵光义北伐刚开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周世宗幸亏病了,病得真是时候。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3 17:04
你有没有好好看看《资治通鉴》里柴荣在北伐前的准备工作?我给你说一说吧,他伐北之前就和王朴多次商量,然后先施放烟幕做出伐蜀的表象,“帝谋伐蜀,冬,十月,己卯,以户部侍郎高防为西南面水陆制置使,右赞善大夫李玉为判官。”,然后打了一场表面的仗,“李玉至长安,或言“蜀归安镇在长安南三百馀里,可袭取也。”玉信之,牒永兴节度使王彦超,索兵二百,彦超以为归安道阻隘难取,玉曰:“吾自奉密旨。”彦超不得已与之。玉将以往,十二月,蜀归安镇遏使李承勋据险邀之,斩玉,其众皆没。 ”很可能李玉真的有密旨在手。之后在北伐时是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军力,“辛卯,上至沧州,即日帅步骑数万发沧州,直趋契丹之境。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民间皆不之知。”攻辽时辽兵的反应是很迟钝的,就是因为柴荣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掩人耳目的花招。“乙未,大治水军,分命诸将水陆俱下,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太祖皇帝为水路都部署。丁酉,上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己亥,至独流口,溯流而西。辛丑,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表面上是十分的轻松,但为什么这么轻松?是因为兵力悬殊吗?不单单这样,看前期准备“夏,四月,庚寅,韩通奏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宁军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开通水道,用水军进攻。为什么?因为辽军的骑兵强,但在水上就毫无用处。用水军攻城,克制敌军之长,不战而胜。这才叫名将。赵匡义那个不知兵的家伙能和柴荣比?可悲。再看“戊申,孙行友奏拔易州,擒契丹刺史李在钦,献之,斩于军市。”五月四日后周军已经到了易州,要是柴荣不生病,主力部队前进的还会更快,据辽史辽军主力到达幽州是在五月中旬,反应是迟钝的一塔糊涂。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幽州的守将是谁?是萧思温,看看他是个什么人“萧思温以尚主,为群牧林牙,在军中龌龊修边幅,僚佐皆知其无将帅才。后为将,果无功,事穆宗,无所匡辅,士论不与。至是以后戚蒙宠,居显要,寻加尚书令,诸勋戚皆不平。五月,从辽主猎闾山,乙卯,盗杀思温于盘道岭。”这种人能和电帅耶律休哥比?柴荣真的是冒进吗?还是对辽国的内部了如指掌之后做出的决定呢?攻三关是一场闪电式的偷袭,时机稍纵及逝。当辽军到达幽州时,柴荣就已经退兵,这不单单是因为生病的原因,同是因为时机已经不再了。至于他对攻下幽州好象是非常有把握,我没有足够史料,无法证明他的构想。不过当时后周的情报工作是十分的出色,辽的政策也没有对幽州的民众进行巩固。逃民不断(事实上辽对十六州的经营是在辽景宗时开始,到萧太后时完全巩固的)对会发生我不知道,我也不想预测,那是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世宗北伐和宋太宗北伐是完全二回事,竟然说他会坐驴车而回,只能说你没读懂世宗的史料。
建议看看《资治通鉴》里的三征南唐中的后二次,以及战后的外交,政策。你会明白赵匡胤和柴荣之间的政才差距足有十六年之久。战略上的差距是更不用说。五代宋初的名将就柴荣一个,余子皆不足道。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3 17:31
柴荣是硬挺着要进兵,诸将都反对,最后又赶上生病才退兵的。
孙行友是偏师,拿下易州以做犄角之势。
如果说辽军反应速度慢,不妨对比一下高粱河之战,宋军已经打到幽州城下了,辽军援兵才到,不是照样得胜吗?
辽军骑兵为主,野战占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周世宗虽然整顿禁军,但骑兵仍然差得远。所以除非周军够快,在辽军到来之前先拿下幽州,否则依然胜负难料。
不妨看看高平之战后,周军妄图扩大战果,结果在忻口败于辽援军,全军撤退。可见周世宗当时就没有料到北汉的守土之志之坚和辽援军之速之强。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3 17:34
李世民起兵时本身就有资本,秦皇汉武即位时就更不用说。
只有宋祖,他最初的资本就是自己,从小卒到皇帝。周世宗的武功也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整顿禁军、三伐淮南、北定三关)。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3 19:56
没错,在高平之战后世宗作为战局的指挥犯了和宋太宗一样的错误,但是对高平之战的战前准备还是不错的。他陷落险境也不能全怪他,当皇帝才二十多天,没能对部队进行调整,而且到了三征南唐后他的战略准备越来越好,象宋太祖被人大赞的十八里滩之战,通鉴上说的显然比宋史的要合理,世宗先前在作战前准备了骆驼渡水破敌,“太祖继之”。宋史上变成了宋太祖先驾马过去,也许他一个人能办得到,但是其他士兵可不全是他那样的猛将。还是通鉴说的合理。此外柴荣在三征南唐中还准备水军,开掘水道。变不利为有利。作战时也不再有被粮食,气侯困扰的情况出现,战后的安排更是高明,对南唐安抚怀柔,经济控制。很明显是为了北伐在作准备,而之前伐蜀也是一样的。事实上柴荣和王朴的对手一开始就是辽。看王朴的平边策“先易后难”以南唐为易,先行进攻有人说其实南唐是难,应该象宋太祖一样现打蜀的易。其实这些人都会错意了。说南唐易是指针对辽的实力而言。蜀与南汉对柴荣和王朴这二个人来说根本不够看,他们的对手是辽+北汉,南唐这种有实力一争长短的对手。先攻蜀,南唐使之不敢轻举妄动,然后被上夺取十六州,以地利之险防止辽兵的援兵增援。北汉就能拿下。(事实上宋太祖二次攻北汉均为辽的援军和气候影响而不利退兵,宋太宗灭北汉也是因为击败了辽的援兵,柴荣在首次北伐不利后就看出这一点了)之后再向下消灭被分化的诸国。这个方案几乎是在柴荣攻北汉之后就开始提出了。柴荣准备了五年,我无法相信他最后进攻幽州的决定是心血来潮。到后期他的战略准备是非常周到的,而他的北伐也是在和王朴这个智囊商量之后才实行的。他们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他们的对手是辽国的睡王和萧思温,历史上没看见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绩,也没有对军队进行调整加强,对十六州的人民更是不知养护,年年有逃户进入周境。民心极不稳定。这时的辽军主力不能跟后来的那支比,更接近的是耶律德光时的那支部队,而石重贵曾经二次大败辽军,辽军的装备并不如汉人的军队。要不是杜重威之流卖国,耶律德光打不打的进来还是个问题。柴荣双方的军队并不见的有什么绝对的差距。要是实力悬殊为何辽国后来不抢回三关。之前几次和后周都没有真正的交手。
柴荣是硬挺着要进兵,诸将都反对,最后又赶上生病才退兵的。
诸将都不是战役的真正指挥者,也没一个是真正的名将,说到底只是一帮战场指挥官。柴荣才是完全把握全部情况的人。有些情报是不会让他们都知道的。上面的李玉就是个例子。没有关于柴荣病情的资料,上面的看法只是我的观点。但是足够证明周世宗和宋太宗的差别。
辽军骑兵为主,野战占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周世宗虽然整顿禁军,但骑兵仍然差得远。所以除非周军够快,在辽军到来之前先拿下幽州,否则依然胜负难料。
问题就在这儿。我们无法知道柴荣倒底看到了什么,他是否有足够的把握在萧思温手中夺得幽州,历史上说萧思温在辽军主力到达前还是出兵了,但只是和后周的后军打了一场。这场仗最后就没了……
关于柴荣的战绩里,赵匡胤是他的一张王牌,但是统筹整个战局是柴荣,赵只是其中一个战场的指挥官。二者的作用是不能相提并论。当然阿胤是最抢眼的一个。可是,帅的作用毕竟强过将。
说起来我也很喜欢赵匡胤,但是为了捧高他而糟蹋柴荣我可是绝不答应的,张兄大概见过宋查理的文章吧。那个人最擅长在真相旁挖洞了,可不要上当了。
作者:
cj181818 时间: 2005-4-3 22:46
不知道各位评价帝王 到底是根据什么来评价的。。。
我到是觉得 宋 的老百姓日子过的最好
我只是个小平民百姓 所以我认为 宋祖 的资格不用验证
到是 秦皇 汉武 这两位的资格。。。。。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4 17:55
我的品价第一标准是做为帝皇对民众的态度和养民的政策,然后是在历史上的贡献,之后是作为统治者的能力和开明程度,再往后才是人品。政治家很多是没人品的,但是能对百姓有利就可以了。宋祖唐宗当然入选,柴皇光武也够格,秦皇汉武第一个标准就没办法打高分,至于写那首词的人我认为在第三点上很有些问题……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5 13:51
查理的文章我是看过,但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他为了抬高宋太祖而把唐太宗贬成了禽兽,我就很不以为然。
其实为了抬高一个人而打压另一个人我也是极不赞成的,但是有人为了贬宋太祖把柴荣吹得太神了,这似乎也并不公平。
我还要说一点,柴荣北伐时的总体形势与赵光义时的形势差远了。赵光义北伐时全国除了西北党项还处于羁縻状态,全国已经统一了,只差燕云十六州(除去已经放弃的安南不算)。而柴荣时虽然周围小国孱弱,但毕竟都是祸患。最重要的还有个北汉在西北贼心不死,虽说被周击败,但只要辽人一摆手,他们肯定出兵(事实已经证明了,周军刚从三关撤回,北汉就要出土门袭击)袭扰周军后路。
所以,周世宗冒得险比赵光义要大,万一不利,后果不堪设想。当然,这两个人的军事才能不可同日而语,但依我之见,周世宗北伐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
退一步讲,即使拿下幽州又如何?契丹仍是北方一患(想灭掉契丹几乎不可能),只不过由于重新掌握了地利,威胁稍小了些而已。
赵匡胤当皇帝之后与从前当武将时的用兵的最大不同就是变得谨慎。因为皇帝要为天下计(为了自己的天下计),而当武将只要打好自己的仗就成。
所以他为收复幽云做了两手准备,赎买和进攻。很多人都不理解赵匡胤为什么要赎买?是他自认为打不过契丹吗?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兵连祸结了百年之久,该与民生息了。不能够轻易发动战争,尤其不能轻易地挑衅如此强敌,能够和平解决尽量和平解决。这是赵匡胤从单纯的武将转型为政治家的一大标志。
作者:
杨威利 时间: 2005-4-5 15:01
原帖由犀牛司令于2004-12-17, 23:53:25发表
毛泽东在他的千古诗句中,写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诗句,
...........................................
呵呵,这首诗词实际上不是毛写的.
是胡乔木写的.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5 21:45
我可从来没有贬低宋太祖的意思,他是我最喜欢的帝皇中的第三位,比唐宗还高。他之后采用统一方针先南后北是符合他自身的形势做出的决定,说的上是英明的决断,但是先北后南的方针只有周世宗和那时的形势才有可能做到,我没说过周世宗一定能成功,怎么说我把他吹神了?除了实力差距过于悬殊的战争,有那场的战斗是必胜的。作战前先要周全策划,战场上随机应变,战后合理安排。士兵纪律严明,统率得力,将领掌控全局,巧妙应对。就算这样还是无法排除某些意外的因素造成失败。
柴荣的形势比赵匡义时差远了吗?我认为各个时期的形势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具体分析。当时后周的实力的确是不能和后来的北宋并列,但是这时的辽也是无法和后来的辽相比。内部叛乱频频,是前所未有的颓势,连耶律德光时都比不上。从将领上来看后周当时的将领能力可是比赵匡义时强的多了,此时辽国的将领没有展示出能力不做评论。还有当时的十六州的民众的心理,由于耶律璟的不知养护,双重盘剥,纷纷逃入周境。赵匡义时却因为辽景宗和萧太后的经营融合,在宋军进攻时“间计不行”连策反都行不通,有人就这个问题警告过宋太祖“日久恐人心思变”果如其言。后周北伐时蜀失去了秦凤二洲,进军无门。南唐新败精锐丧尽。当时自保都有困难。北汉是扰边了。但是是等到后周军队撤退时才开始扰边的,而且“己巳,李重进奏败北汉兵于北井,斩首二千馀级。”“六月,乙亥朔,昭义节度使李筠奏击北汉,拔辽州,获其刺史张丕。”一触即溃,并未成大气候。而且北汉和十六州的问题可说在北伐是一个问题,柴荣绝对是考虑到了北汉的问题。“乙巳朔,侍卫亲军都挥使、天平节度使李重进等始引兵继至”李重进是后到的,是不是之前他做为后方的防守者呢?李重进一开始不在北伐军中。而李筠则一直在后方。
幽州都不重要那什么地方重要呢?幽洲是北方最大的险关之一,也是门户之一,北上可前往辽国的上京,守可控制辽军南下,幽州北面地形是限制骑兵的绝好的
地形,凭借此地就向周边一步步图取其他各州。同时可以不再将大量的军队放在边境上防守。扩大军队的机动性。切断辽军的增援,北汉就是弹丸黑子,孤立无援。后来北汉投降是为了什么?
赵匡胤能采用和平措施对待十六州是因为他经过了19年经营后有了大量的资金积累。而且和辽的关系不错。更因为辽的实力也在增加,同时对十六州的统治已经巩固,强行夺取未必能成功。柴荣接手时可没有那种将南北联合在一起的经济网,而且北汉和后周是世仇,一再联合辽人南下入侵,那有和一再打自己巴掌的人作朋友的。要是有能力和平解决,柴荣肯定是会考虑的,但他没有那样的经济基础和外交基础。你认为他想打仗吗?那他三征南唐时干嘛要和南唐一次次谈判,直接打不就行了。柴荣对百姓的关心程度只会比赵匡胤更强,只是当时十六州不能不抢,就象台湾。如果到手,北宋的天下也许还能更持久。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四百八十年的余恨……
话题跑到世宗北伐上去了,本来是想夸阿胤的,结果变成了这样。不如新开一个贴子。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6 16:20
兄若如此说,你我观点应该还算比较接近。
作者:
王佐之才 时间: 2005-4-6 17:52
旁观兄有才辨,轩辕又多一高手了!
我也想谈谈宋太祖,首先是北宋统一中国的战略问题:
北宋统一中国,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我觉得这个策略是符合当时战略形势的明智之举,是比较稳妥的。
按当时天下形势,赵宋代后周而拥有中原,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蜀楚吴越。北宋所处中原腹地,实为内线态势。处于内线作战的一方,必须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契丹视北汉为制衡中原的砝码,若有不虞,必倾力入援,而北汉国家虽小,但士马精锐,且依托契丹外援,急难图之。然而南方分裂以久,不能形成统一政权,且南唐、吴越、荆楚、后蜀、南汉、樟泉各个割据政权,相互猜度,矛盾以久,难以形成合力。南方虽地域广大,但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体而言,都无法对抗中原。五季时期,南方的战略态势与三国、南北朝时期大相迥异,客观上为赵宋用兵南方,铺平了道路。在统一南方的战事中,宋太祖同样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使用谋略,或攻心,或笼络,利用南方割据政权,势单力薄,矛盾重重,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用很小的代价,将其各个击破。
应该说宋太祖外豪爽而内有机谋,胸怀韬略,尤善攻心。从“杯酒释兵权”到“笼络吴越”都展现了他的攻心技巧。归纳起来,有几点颇值得后人玩味:
(1)开门见山,一针见血,震慑对方心理。
(2)注重笼络与攻心并举,迫之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让对手不敢有所妄动。
(3)善于站在对手的角度上,利诱对方,“指条明路”“找个台阶”让对方心甘理得的就范。
“杯酒释兵权”不流血而削武将之权;吴越、漳泉主动纳土,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背后都体现了宋祖非凡的攻心技巧与政治手腕。
宋太祖用兵上,可取之处甚多。太祖用兵谨慎,善于谋划,慎重初战,不打没把握之仗,正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伐蜀,灭南平,讨南汉,征南唐,秉承“先易后难”的打击顺序,且战前谋划精当,战时兵贵神速,均是一战而定。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得中原四战之地,而成就大业者,能有几人?无非光武、魏武、宋祖三人而已。
总体来看,宋祖文筹武略,应不在唐宗之下,可惜壮年早逝,不能成就非凡之文治武功,也是时也!命也!岂非人力所能扭转。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6 18:14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4-06, 17:52:29发表
旁观兄有才辨,轩辕又多一高手了!
我也想谈谈宋太祖,首先是北宋统一中国的战略问题:
北宋统一中国,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我觉得这个策略是符合当时战略形势的明智之举,是比较稳妥的。
按当时天下形势,赵宋代后周而拥有中原,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蜀楚吴越。北宋所处中原腹地,实为内线态势。处于内线作战的一方,必须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契丹视北汉为制衡中原的砝码,若有不虞,必倾力入援,而北汉国家虽小,但士马精锐,且依托契丹外援,急难图之。然而南方分裂以久,不能形成统一政权,且南唐、吴越、荆楚、后蜀、南汉、樟泉各个割据政权,相互猜度,矛盾以久,难以形成合力。南方虽地域广大,但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体而言,都无法对抗中原。五季时期,南方的战略态势与三国、南北朝时期大相迥异,客观上为赵宋用兵南方,铺平了道路。在统一南方的战事中,宋太祖同样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使用谋略,或攻心,或笼络,利用南方割据政权,势单力薄,矛盾重重,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用很小的代价,将其各个击破。
应该说宋太祖外豪爽而内有机谋,胸怀韬略,尤善攻心。从“杯酒释兵权”到“笼络吴越”都展现了他的攻心技巧。归纳起来,有几点颇值得后人玩味:
(1)开门见山,一针见血,震慑对方心理。
(2)注重笼络与攻心并举,迫之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让对手不敢有所妄动。
(3)善于站在对手的角度上,利诱对方,“指条明路”“找个台阶”让对方心甘理得的就范。
“杯酒释兵权”不流血而削武将之权;吴越、漳泉主动纳土,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背后都体现了宋祖非凡的攻心技巧与政治手腕。
宋太祖用兵上,可取之处甚多。太祖用兵谨慎,善于谋划,慎重初战,不打没把握之仗,正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伐蜀,灭南平,讨南汉,征南唐,秉承“先易后难”的打击顺序,且战前谋划精当,战时兵贵神速,均是一战而定。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得中原四战之地,而成就大业者,能有几人?无非光武、魏武、宋祖三人而已。
总体来看,宋祖文筹武略,应不在唐宗之下,可惜壮年早逝,不能成就非凡之文治武功,也是时也!命也!岂非人力所能扭转。
王佐兄与我的观点甚为契合。
我觉得南方诸国虽弱,却不可以掉以轻心。宋祖把弱敌当强敌打,战前必有充分准备,不光是军事上,经济、外交、宣传都做得很到位。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有些时候,敌人看起来很弱,根本不堪一击,但如果不慎,很可能被弱敌羞辱一番。如前秦符坚。
宋祖在用兵重视战前准备上类似于杨坚。杨坚在灭陈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不同的是宋祖并不象他那样,几路出师,每段边境都有军事行动,我觉得这样大可不必,只要抓住几个重点即可。宋祖在平南各战役中,没有几次兵力上占优势的,但以少胜多频频上演。征西马步水陆六万人66日收全蜀即是一例。准备工作如收南唐前训练水军、计除林仁肇
还有,我最佩服的就是宋祖的攻心手段,荆南虽小,若动起兵来,也要费些时日、精力、兵力力和财力。而宋祖一招假途灭虢,荆南三州兵不血刃即告得取。
平南诸战前,都是先为即将掳来的国君造府邸,一下子就把国君的死战决心打消掉了,都知道事不济归降也没什么打不了,自然斗志顿减。
作者:
王佐之才 时间: 2005-4-6 18:49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4-06, 18:14:22发表
王佐兄与我的观点甚为契合。
我觉得南方诸国虽弱,却不可以掉以轻心。宋祖把弱敌当强敌打,战前必有充分准备,不光是军事上,经济、外交、宣传都做得很到位。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有些时候,敌人看起来很弱,根本不堪一击,但如果不慎,很可能被弱敌羞辱一番。如前秦符坚。
宋祖在用兵重视战前准备上类似于杨坚。杨坚在灭陈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不同的是宋祖并不象他那样,几路出师,每段边境都有军事行动,我觉得这样大可不必,只要抓住几个重点即可。宋祖在平南各战役中,没有几次兵力上占优势的,但以少胜多频频上演。征西马步水陆六万人66日收全蜀即是一例。准备工作如收南唐前训练水军、计除林仁肇
还有,我最佩服的就是宋祖的攻心手段,荆南虽小,若动起兵来,也要费些时日、精力、兵力力和财力。而宋祖一招假途灭虢,荆南三州兵不血刃即告得取。
平南诸战前,都是先为即将掳来的国君造府邸,一下子就把国君的死战决心打消掉了,都知道事不济归降也没什么打不了,自然斗志顿减。
建昭兄评价的不错!
尤其是有关宋太祖的战略运筹、军事谋划与政治策略的论述最好。
还有,我也觉得赵宋消灭南平、武平两个割据政权,平定整个荆南的战役,是外交迷惑与军事打击结合的非常漂亮的一次战例。
作者:
以史为鉴 时间: 2005-4-6 19:33
作为开国皇帝,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其实这些不同时代的明君还真不好比较,所以并列也是比较好的做法。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6 20:46
才辩愧不敢当,只是崇拜柴世宗,多看了些相关资料。当时形势就是这样,北上进攻就要打硬仗,而且不能打长期的仗,因为国力经不起。如果向南进攻,也要分化对手,各个击破。但是也无法速战速决,因为割据政权比割据势力要难安定。同时会让北方坐大。从长远考虑来说,北宋让第一对手辽既拥有十六州,同时又得以发展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宋祖刚上台根基不好,威望比他高的人有的是,不得不对部下进行削减。这样一来就不太可能北上快速取下幽云,而且世宗的北伐多少会打草惊蛇,辽人定会加强防备,再靠突袭得手也不太行的通。估计柴荣不死之后也只能先攻蜀吧。等到宋后来提拔的那些“名将”实在是各有缺陷,但考虑到宋的政策,那些将领无法发挥全部才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从后周到北宋对南方的各个势力都是在分化,拉拢。对互相联合的势力就打,柴荣的所面对处境显然是最困难的,外交上除了吴越,荆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南唐是可以一争长短的对手。所以他必须靠征战来削弱对手,把实力最强的南唐打的差不多就先安抚,之后采用怀柔没有进一步进攻下去。(打下去最大可能是持久战)他在攻辽之前先伐蜀攻唐分别抢占了南下的门户,消弱其实力,即可利于以后的南下,也能控制南方各国北上,证明他没有对南方掉以轻心,而是极度重视的。
到赵匡胤时,外交形势好多了,周围除了要进攻的蜀都可以发展外交,辽和北汉也可以建交了。自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也是超群。外交资本是大大的增强。远交近攻,正得其时。方法稳妥之至,这是由其性格和当时的威望而决定的。楼上二位已经说的很充分了,我就不赘述了。做为军事家宋祖是相当有可取之处的。就是他直接的战役不是很出色,攻蜀,南唐,南汉的几个敌方将领太无能,又不是他直接指挥,因此名将一词就没办法给他了。
赵匡义,个人是极其不喜欢他的,但是中国基本统一在他的手里,……无语中,二个绝代英雄为这个二流的家伙做嫁衣……算了,政治上总算有点可取的地方。
功过四六开吧。
说一句吴越是宋太宗时投降的,后周时就已经有相当强大的水军了。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6 20:58
个人看到平定荆南时认为南方已定了,南方各地已经完全暴露在北方的军队之前。要说五代末宋初决定天下的几场战役,就是高平,三征南唐,秦凤四州之战,平荆南这四场。最后的二场幽州决战是打败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硬要把陈桥兵变做为代表?这只是场权力交接的游戏,不能说是什么决定性的大战啊。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6 22:13
宋太宗我也素来不喜,众多大王朝中的太宗们几乎数他最差。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5-4-7 02:08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12-25, 13:21:52发表
同意。宋祖不应该和其他三位并列。如果算上建立的朝代,有宋一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经济、科技发展最快,人口增长最快,人民最安居乐业,也是迄今为止政治最开明、普通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一个时代。宋朝的皇帝不愿穷兵黔武应该不算缺点,即便算白璧微瑕,也不能算在宋祖头上。那三位比宋祖可差远了,怎能并列?如果实在要从我国历史上找一位能排第二的皇帝,那应该是汉光武帝。至于说本朝太祖最喜欢的皇帝,应该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和嗜杀成性的明太祖吧,因为他老人家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这可不见得
宋朝是唯一的一个从一建国就大小农民起义不断的朝代
因为他的建立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权力分配,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缺乏其他王朝建立时成为稳定基础的小自耕农做为基础
而且,宋朝的民主,文明主要是对于统治阶级内部而言
对于农民的压榨,一开始即是极其残酷的
曹仲德写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宋朝的巨额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
实际上除了所谓的工商业,外贸发展以外,
残酷的剥削压榨也是重要的原因
对外苟且偷安,把民脂民膏拿来换取统治者的一时安逸
这是最没出息的一种做法
不知道为什么 清朝因为这样做而遭到不少人的指责
宋朝这样做倒成了爱好和平了
好歹清朝面对的都是先进的帝国主义列强
宋朝呢
他的对手严格说起来有一个实力超过他的吗
宋祖是文人比较喜欢的一类型.
1)不杀大臣.
2)指定了一些规矩,后君没有特荒淫好色的.
所以,在小说形象里,自然是比较好的一种类型.
但若以传统道德论来说,虽黄袍加身,仍不能掩盖篡位欺负孤儿寡母的事实-柴荣之有幼子,但并非无叔伯兄弟,承古制,立长君也应该别立贤能为是.
其他三位,秦帝政,外攻伐得天下,6国之地,6国之民广秦数倍.以年少讨逆弟,逐相父,孤亲母;定法郡县替分茅,整顿度量.唯一的缺点就是逆民情大兴土木,焚书坑儒.
其他人的功绩就不叙说了.
宋祖么,窃国自居,进不能扫荡天下,退无治国之策,未不戮大臣以为德政,岂不可笑.
内政的功绩不能用简单的政治功绩来衡量,战功也要攻臣略地来衡量.
至于多活几岁能不能做的更好???-只论成就-重耳62岁立,63岁主盟天下.姜尚80岁遇文王.
袁绍在官渡前,绝对是吞并天下之势,曹操赤壁之前谁能知道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来不得假设.~~~~~~~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5-4-7 02:15
衡量一个君王,战功,修德,内政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其中修德不是会搞政治斗争,至少要同时收买世家心和草民之心.
他迎合了儒家的道德规范,迎合了当权,却并没有迎合老百姓吧.
吏治糟糕透顶.
另外,宋重文轻武不只是因为后代的原因吧.如果仅仅是释兵权,很正常.但国家没有完全统一有外患的情况下就弄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不光是后代迂腐的问题吧.-感觉他如果干脆杀了柴家的后人和以前的同行,再老实搞实物,如唐太宗,结果会更出色.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7 19:27
宋祖的养民方面可说的不多,宋朝“田制不立”实在是对百姓的不恤,但是宋朝就是为“士大夫治国”,所以是对土地兼并听之任之,如果不是被金和蒙古腰斩,最后还是会亡于农民战争的。宋祖时空闲的土地还有很多,矛盾未显现出来。但是宋祖安定人心,维持统治的手法很是高明,对百姓和部下都是不错。做为军人皇帝还是不错的。到了统治末年,他也开始从全局来考虑了,象要迁都洛阳,后入长安的计划。不过说他肯定能夺回幽云还是太夸张了。看看他打了二次北汉的指挥,坐驴车而回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秦皇大兴土木实在是好大喜功的表现,象联接长城这种大工程还是应该慢慢来,刚刚统一天下,应该珍惜民力。
汉武竟能让黄河决口二十余年而不闻不问,我是服了他了。要不是文景的基础打的好,象他那样子是要亡国的。
柴荣之有幼子,但并非无叔伯兄弟。承古制,立长君也应该别立贤能为是.
柴荣死时除了一个生父,还有一帮幼儿,已经没兄弟姐妹了。都被杀光了。关于他的传位我是有个很有趣的看法。张兄要是看了肯定要说我把柴荣说神了。
感觉他如果干脆杀了柴家的后人和以前的同行,再老实搞实物,如唐太宗,结果会更出色.
他当时是不能杀柴家的后人的,后周二代皇帝的威望极高,其他比他威信高的人多的是。要是一杀,后周必然四分五裂,他能不能保住皇位都是个问题。后来情况安定了,人心归符后。柴荣四个儿子其中三个,一个下落不明,二个在太祖朝早夭,唯一善终的一个隐姓埋名改为卢,其中猫腻极大的说。
五代军队里义气是很重的,赵匡胤毕竟还不是黑心到了极点的人。只要不是危及皇位他还是作不太出这种完全绝情的事。
说来说去自己的立场都不太明确了。不过历史人物总有长处和短处。全面的看比较好吧。
作者:
silverfox 时间: 2005-4-7 20:17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4-12-18, 0:48:06发表
宋祖当然有资格.
且不说其武功,单其定下的两条祖训,便可使后代帝王汗颜
支持
宋朝经济达到顶峰哈
作者:
瑶姬小公主 时间: 2005-4-8 11:04
与秦皇汉武,还有伟大的唐太宗一齐比,还是有点不显眼,但他也当之无愧,而我认为……
唐宗宋祖历史上名声同响,但我还是以为不对,宋祖应该与隋文帝齐名
一:宋君与隋君为开国明主,在乱世分割的天下,开了国,而他们是从周朝而立的国(宋为后周,隋有北周)他们是因为少主年小,为群臣推举为帝,再说了,他们以前的先帝,都是明主,将要一统江山 ,可惜都是三十六岁而亡,出师未捷空有恨(宋以前的是后周柴世宗柴荣,隋以前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历史问题>
二:他们都很简仆,这是共同点<人品问题>
三:他们都死于自己最亲之人手里,(宋太祖为弟弟光义杀害;隋文帝为儿子杨广杀害)然当时,他们都不知道,只到临死前才发觉<命运问题>
作者:
苏西坡 时间: 2005-4-8 15:17
宋祖与他们比一点也不差,就是命短了些,死得不明不白。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8 19:13
原帖由瑶姬小公主于2005-04-08, 11:04:05发表
与秦皇汉武,还有伟大的唐太宗一齐比,还是有点不显眼,但他也当之无愧,而我认为……
唐宗宋祖历史上名声同响,但我还是以为不对,宋祖应该与隋文帝齐名
一:宋君与隋君为开国明主,在乱世分割的天下,开了国,而他们是从周朝而立的国(宋为后周,隋有北周)他们是因为少主年小,为群臣推举为帝,再说了,他们以前的先帝,都是明主,将要一统江山 ,可惜都是三十六岁而亡,出师未捷空有恨(宋以前的是后周柴世宗柴荣,隋以前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历史问题>
二:他们都很简仆,这是共同点<人品问题>
三:他们都死于自己最亲之人手里,(宋太祖为弟弟光义杀害;隋文帝为儿子杨广杀害)然当时,他们都不知道,只到临死前才发觉<命运问题>
二人都有不错的政治制度出台。也是相同之处。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05-4-8 22:19
可能毛主席只是为了押韵才这么说的吧?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9 10:02
原帖由关内候于2005-04-08, 22:19:38发表
可能毛主席只是为了押韵才这么说的吧?
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如果是压“汉武”的“武”字的韵,历史上的“祖”那么多,他完全可以用明祖什么的来代。
之所以用宋祖也不是主席喜欢他,主要是秦汉对唐宋这么个关系,因为唐宋无论是文还是制度都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5-4-9 14:52
宋朝领土虽然不大,但太祖对握眼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只是屑去了兵权,没有杀戮。真是开国大将的福气~~~~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9 16:51
是大将的福气,却不是百姓的福气。从开国就纵贪,养出一帮蛀虫。宋太祖应该先解兵权,然后树立威信。最后找机会罗织罪名处死,整顿吏治。救一人,杀十人,妇人之仁。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9 17:21
宋祖毕竟是讲义气,对于帮着自己打天下、守天下的哥们还得纵容。就算是看不过眼,也只是警告一下,毕竟用得着。如关南李汉超。
退下来的哥们里就石守信过分了点,“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果然是将太祖“多积金钱”的话当圣旨了。
相比之下王审琦就不错,“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9 17:33
我是指要树立吏治清明的风气。后来伐蜀不是出问题了吗。到曹彬攻南唐时他的行动也可以表现出宋初军队的某种风气已经到了必需大力压抑的地步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9 17:38
伐蜀出现的问题可不是宋朝开始的,那是五代骄兵悍将的整体作风。
这个宋祖一直要整治。
不过曹翰破江州后又出现了这种行为,当时由于赏功没办他,几年后曹翰不法,被流放到登州沙门岛,估计也与这件事不无关系。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5-4-9 19:00
呵呵,一路哭,不如一家哭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9 19:21
在后周时,虽然地方节度使的军队还是糟糕,但是中央军队的风气还是过的去的。“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军还,或负糗以送之。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趣寿春。”“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就是赵匡胤自己也是持身为正的。不敢扰民的。朝内大臣也是战战兢兢,为首的宰相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有人说柴荣好杀,但是我看在吏治上他做的非常对,那种骄兵捍将只有用杀才威慑的了。宋太祖时提拔的将领有劣迹的却也不少,石守信,曹翰,连他的宰相赵普也是贪得无厌,太祖吏治能力稍逊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可能是他的根基不够而不的不先纵贪来巩固权力。但是,毕竟是不太好的方法。
作者:
耶律楚才 时间: 2005-4-10 09:39
太祖刚刚登基,正是用人之际。
不用他们用谁?难道旁观兄有更好的人选?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10 13:32
他的根基不够而不的不先纵贪来巩固权力
有这方面原因。但他对贪可不是一味的放纵,而是分对什么人的。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10 15:18
同意张兄的观点,他对关系好的人要松一点,到了后期权威日盛就开始注意了。说到人选,我是没有好的人选,又没活在那个时代,根本不了解那些人。但是,法子还是有的,欲先扼之,必先扬之。可以对某个较贪心大臣重用恩宠,树立自己对他的另眼看待的形象,到其恶行已著后,一刀砍了,杀一儆百。就象京剧里的郑恩一样。这个人可以是赵匡义,也可以是赵普。我更中意前者。方法残忍是残忍了点,但是谁叫那个人持身不正呢?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4-10 17:32
赵匡胤对异姓兄弟都那么讲义气,对自己的亲兄弟肯定不肯办。虽然我也希望他把赵光义除了。
赵光义也太没良心,太祖对他那么好。他病了太祖给他亲自敷药,他私养武士太祖看了都不管,并且爱屋及乌对他的儿子都那么好,也不知他的心是不是肉长的,害死太祖属于“莫须有”且不提,又逼死太祖的儿子,害死自己的弟弟……
赵普也是混蛋,不说了,已经在另一文里说过了。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4-10 18:47
选赵匡义倒不是为了本人的好恶,是因为他是皇弟,杀一儆百效果显著,同时还能排除子孙的竞争对手,还有大义灭亲的美名。多好啊。完美无缺的一号牺牲品。
不选赵普是因为他还是有些能力,将就着用吧。当然,历史上的赵匡胤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要是能做到这一点,我就不会把他排到李世民之上了。
作者:
冷月寒竹 时间: 2005-7-9 18:30
宋祖已经在极其有限的条件里作出最大的努力,作出最大的贡献了。他作为皇帝,作为开国君主,其人格力量是其他几位明君不能比的,在这一方面,是其他几位明君望向其背了。
作者:
天山一剑仙 时间: 2005-7-9 18:45
宋朝文化之发达鼎盛,这是历代难以比较的。
这和宋太祖开始定下的政策有关,这是他最大的资格。虽然与此相对应,宋朝的军事很成问题的说。
宋太祖的个人魅力指数也挺高~^_^
作者:
东方未明 时间: 2005-7-9 21:02
原帖由犀牛司令于2004-12-17, 23:53:25发表
1. 秦皇汉武,继承皇位;唐宗虽征,贵族出身;只宋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全军统帅,又登基称帝,当为典型的“职业军人”皇帝。
南北朝很多皇帝都是军人出生
作者:
江东美周郎 时间: 2005-7-9 22:15
宋祖还是比元璋,康熙强的多的。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7-9 22:25
其私德嘛,除了对柴家的几个小孩太恶心外还过的去,要是吏治上能再狠一点我会称他为明君的,现在只能称为名君了……一个朝代太偏薄某一方面还是不太好,唐代让武人乱了天下,道德沦落,文化发展中断,宋代以文遏武,结果武力低落,亡于异族,文化发展也中断,连开明的风气也断送了……
作者:
复仇者I 时间: 2005-7-9 22:47
存在自有他的道理
不过我对不尚武力
禁军臃肿,指挥不灵的
宋朝不敢恭维,虽然经济是超级发达
作者:
复仇者I 时间: 2005-7-9 22:48
文明是一张白纸,
若是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的文明
很快就会被游牧民族的蛮荒所取代
作者:
百灵羽 时间: 2005-7-11 07:20
总觉得,赵太祖不适合与其它几位人物相提并论~~~或许是气度上差了一些吧~~
作者:
落花有意 时间: 2005-7-11 09:10
无论论什么宋祖都是没有资格的。
字同文,车同轨,钱同两,路通八方。秦始皇创建了中华。悠悠长城,为中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文景后,汉武长驱直入,大战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华民族与外界的交往写下了新的篇章。李广,卫青,霍去病为后来安定和平的盛世打下基础。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刻。唐太宗将整个国家的文明与兴旺又提高了一个台阶。
宋祖做了什么?辽、金、西夏的崛起,他似乎没有一丝抗争,这才导致了后来的靖康之辱。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5-7-11 09:14
原帖由落花有意于2005-07-11, 9:10:58发表
宋祖做了什么?辽、金、西夏的崛起,他似乎没有一丝抗争,这才导致了后来的靖康之辱。
辽崛起在五代、西夏崛起在太宗以后、金在北宋末崛起,你想让他抗争什么?
作者:
东方未明 时间: 2005-7-11 11:01
宋朝前期还是宋辽问题最引人注目
宋朝的疆域较小,算不上一统天下,这点上宋祖就不能与汉武等并列。
经济上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就当时的世界地位,没有汉唐来的威武!
作者:
眯眯卡 时间: 2005-8-20 11:13
宋祖当然有资格.
且不说其武功,单其定下的两条祖训,便可使后代帝王汗颜
成就了宋代的文化巅峰.
作者:
5288123 时间: 2005-8-20 12:19
宋太祖当然有资格,他先灭武平,南平,再降后蜀,进而剿灭南汉接着南唐也成为历史,文治武工毫不逊色,只可惜时不与我,最后暴死,可惜,可惜
作者:
songye999 时间: 2005-8-20 14:15
原帖由先知之城于2004-12-18, 1:34:54发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过是毛泽东一时为了压韵和格律写的,不能看做是他对古代帝王的看法。其实毛泽东最喜欢的古代帝王是汉光武。
也不尽然啊,那四大天王确实各领风骚的.不过个人来说,俺确实最倾向刘文叔同学.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8-20 21:04
原帖由眯眯卡于2005-08-20, 11:13:14发表
宋祖当然有资格.
且不说其武功,单其定下的两条祖训,便可使后代帝王汗颜
成就了宋代的文化巅峰.
那二条祖训宋祖他自己就没做到,多半是宋高宗时编出来的。他对文人的态度在那一段时期算是比较差的了,某些方面还不如前朝的二位。
作者:
无名小卒子 时间: 2005-8-21 04:22
宋一朝的积弱现象是有很多原因引起,重文抑武制度并不能成为其的根本原因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5-8-22 11:22
当然不能,小赵的功绩确实太小了,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唉
作者:
zhangzhang 时间: 2005-8-22 11:37
还不是半路截了周氏的家底。。。
作者:
wcy2222 时间: 2005-8-22 12:25
难说,各个人见解不同
作者:
zhaoxijack 时间: 2005-8-23 17:46
呵呵,实际上是因为这四个人是中国帝王的4个代表
秦皇,是两千年帝制的缔造者
汉武,是我中华明文规定的版图最大的时候
唐宗,不多说了
宋祖,他所创造的王朝是人民生活水平最高,国家GDP最高的时候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8-23 19:28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
宋朝的大部分居民根本谈不上生活水平好,反到是苛捐杂税从开国就多如牛毛,感觉宋的经济被现在的网上捧上了天,这些人大多只看规模经济不看质量经济。想想也对,宋朝军事是无论如何都捧不上去的阿斗,只有夸大经济来说宋朝的好了。要是真的经济宽裕,何必到神宗时期来搞什么变法!
作者:
赢任好 时间: 2005-8-24 15:49
太祖武德皇帝以一条齐眉棍打得天下四百军州都姓赵,再有“千里送京娘”,我还是很佩服他滴!
作者:
姚亚 时间: 2005-8-24 19:53
原帖由西狂杨过于2005-07-11, 11:01:20发表
宋朝前期还是宋辽问题最引人注目
宋朝的疆域较小,算不上一统天下,这点上宋祖就不能与汉武等并列。
经济上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就当时的世界地位,没有汉唐来的威武!
这和宋祖有什么关系吗?他灭了南唐后就暴死,当时宋国力还是十分强盛的,太宗多次北伐都失败了,局面逐渐变为相持,只不过宋后来出了几个太昏君,但还苟延喘息了那么多年!
作者:
铁骑绝尘 时间: 2005-8-24 20:30
宋祖少了几年命,作为时空有限。客观上看确实比不上前几位。始皇帝唯我霸权,武帝雄才大略,唐宗才兼武备。中华多几位这样的大帝就好了。
作者:
旁观者 时间: 2005-8-24 23:08
原帖由
姚亚于2005-08-24, 19:53:02发表
原帖由西狂杨过于2005-07-11, 11:01:20发表
宋朝前期还是宋辽问题最引人注目
宋朝的疆域较小,算不上一统天下,这点上宋祖就不能与汉武等并列。
经济上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就当时的世界地位,没有汉唐来的威武!
这和宋祖有什么关系吗?他灭了南唐后就暴死,当时宋国力还是十分强盛的,太宗多次北伐都失败了,局面逐渐变为相持,只不过宋后来出了几个太昏君,但还苟延喘息了那么多年!
就算多几年命也难说,这要看赵匡胤的经济赎买能不能成功了,要是不行就是北伐,凭他的战略准备能力很危险的说,看看他打北汉连个扎营的地方都选不好……
作者:
七公主 时间: 2005-8-25 07:15
毛泽东不止只是列举了这四位君主,还有成吉思汗,以及结尾“还看今朝”中所指的自己。
作者:
马克思 时间: 2005-8-31 09:22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4-12-25, 14:02:38发表
西汉是怎么亡的?东汉是怎么亡的?魏是怎么亡的?西晋、宋、齐、梁、陈是怎么夺取政权的?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怎么夺权的?宋以后这些现象还存在吗?想想这些,就知道宋太祖的重要性了。
你先看下宋是怎么亡的吧.汉人王朝第一次被少数民族全灭,是从宋开始的.
作者:
5288123 时间: 2005-8-31 10:58
原帖由七公主于2005-08-25, 7:15:59发表
毛泽东不止只是列举了这四位君主,还有成吉思汗,以及结尾“还看今朝”中所指的自己。
公主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作者:
zhangzhang 时间: 2005-8-31 12:25
500年必有王者兴
作者:
world113 时间: 2005-8-31 16:14
有史以来,宋应该算是比较清明的朝代,至少,宋代没出现过象唐明那样厉害的太监干政.这于宋开朝即宣明:不杀士大夫有关.
作者:
Linkham 时间: 2005-8-31 16:39
个人感觉宋祖和其他三位还有差距,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中国重新统一了起来。
作者:
huangdaren 时间: 2005-9-26 23:35
和大家相比,才知道自己读的历史简直是太少了
作者:
落花雨林 时间: 2005-9-29 10:52
我不认为他可以前面3位齐名,宋太祖的传奇更多的是在其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等等。他的主要功绩是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而其政绩和其他3位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他的集权措施,加强了皇权却削弱了军队,使北宋长期处于挨打的状态,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作者:
斜出正入 时间: 2005-9-29 11:00
宋祖还是很强的。要说他后辈不行的话,那秦皇岂不更差?只是秦灭亡得太快了,大家都没印象了吧?只记得始皇帝一个了,嘿嘿。
作者:
赵子龙帅 时间: 2005-10-5 15:02
原帖由
yyx101于2004-12-18, 16:48:00发表
原帖由koap于2004-12-18, 14:11:52发表
能留下可供子孙效仿遵循并且能长时间的维持国的繁荣稳定的制度,这样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宋太祖定下的制度虽也不是很完美,但却有效的遏制了五代以降的骄兵悍将与朝廷离心的弊病。使宋帝国能长时间维持稳定统一。宋太祖的贡献是很大的。
后来顺治曾经以为明太祖比唐太宗伟大,不也是因为明太祖留下了制度,而唐太宗没有吗。
明太祖留下了制度可是害人不浅啊,而宋太祖以文制武的制度使汉族逐步丧失了尚武的精神啊,以至于出现了好男不当兵的口好。
现在这个 社会不是也是重文轻武吗!
国乱思良将,国安思良相!
作者:
扶楠 时间: 2005-10-5 21:44
原帖由斜出正入于2005-09-29, 11:00:55发表
宋祖还是很强的。要说他后辈不行的话,那秦皇岂不更差?只是秦灭亡得太快了,大家都没印象了吧?只记得始皇帝一个了,嘿嘿。
嗯,确实,如果是比较宋祖与秦皇这些人的话,从个人角度来讲,确实不该拉上后代来比。
但要比朝代,就得是都拉出来比比了。我个人是不喜欢宋朝的,羸弱。对于宋祖,也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主要是小时候看《飞龙全传》看的很头疼……
作者:
铁骑绝尘 时间: 2005-10-5 22:43
我觉得是兄弟就比不上了。
作者:
faywong 时间: 2005-10-6 07:14
宋朝的经济达到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
作者:
麟之舞者 时间: 2005-10-6 11:56
当然不可以并列啊!
这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就好象一个厨子用刀用的再好,那也只是菜刀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5-12-12 22:53
喜欢朱元璋和刘邦,也欣赏刘秀
作者:
格奥尔吉 时间: 2005-12-13 23:11
怎么不可以。主席这么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作者:
yjz99s1 时间: 2005-12-14 09:46
宋朝的经济文化极为发达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朝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也很完善
论武功也许宋祖不如
秦皇汉武唐宗
可是文治方面秦皇汉武就难以比得上他
作者:
白衣赵子龙 时间: 2005-12-17 13:38
原帖由埃尔温于2005-12-13, 23:11:28发表
怎么不可以。主席这么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同意
虽然毛的错误不少
但却是白手起家
没有一定的本领是不可能统一国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的。
并且在建国之后造成比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核弹,航天,潜艇,以及回归联合国。
并且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经济
作者:
犀牛司令 时间: 2005-12-17 14:59
或许赵匡胤有一点胜过秦皇汉武唐宗呢——没有出身皇室贵族,从士兵成长为将帅,又从将帅成为皇帝,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还算很重要的朝代。
作者:
犀牛司令 时间: 2005-12-17 15:02
中国其他开国帝王,如嬴政、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好像没一个是赵匡胤这样的“职业军人”吧,呵呵。
作者:
无知无畏 时间: 2005-12-17 15:34
李世民不算职业军人?唐朝的江山莫非不是他带人打下来的?
作者:
悲情史可法 时间: 2005-12-17 17:21
宋太祖自己闯荡,没有沾他父亲光,凭个人实力当上皇帝,宋朝也很富裕。有资格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
作者:
犀牛司令 时间: 2005-12-17 20:03
原帖由无知无畏于2005-12-17, 15:34:32发表
李世民不算职业军人?唐朝的江山莫非不是他带人打下来的?
李世民是贵族统帅。赵匡胤是士兵将军。
作者:
犀牛司令 时间: 2005-12-17 20:17
原帖由无知无畏于2005-12-17, 15:34:32发表
李世民不算职业军人?唐朝的江山莫非不是他带人打下来的?
从普通士兵逐级成为将军,才是标准的职业军人!!
作者:
foglove 时间: 2005-12-22 16:11
个人认为老毛把宋祖列上去是因为文章的需要:要压韵。
作者:
lzwqq 时间: 2005-12-23 01:43
应该是秦皇汉武没资格和唐宗宋祖并列吧~~~~~~`前面两个可是中国史上有名的暴君~~~~而且都不注意人民的生活~~~~~~横征暴敛~~~~不过话说回来~~~~~毛太祖本来也就是这一类人~所以才会赞叹吧
作者:
敦煌沙魂 时间: 2005-12-23 15:39
宋祖为人和措施很贴近百姓,这比其他太祖好。
作者:
寄奴 时间: 2005-12-27 10:09
宋的军事真的很弱吗?
历史上有几个朝代能有效抵抗全民军事化的游牧民族?中国为什么要费力修长城?如无贾似道误国,蒙古能打得下南宋吗?
作者:
zsl0101 时间: 2005-12-27 11:29
我认为的四大明君是1汉文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这四位对比其他名君而言高了一个档次。另朱元璋的治国很不错,就是杀人太多,有暴君倾向。
作者:
东风吹醒英雄梦 时间: 2006-9-10 03:42
宋太祖结束五代乱世,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又留下了完整的巩固统一的制度.宋以后再也没出现长期的割据,元明清都是大一统.宋太祖功不可没,宋是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大发展时代,宋代百姓生活稳定,农民起义很少.
对外,宋太祖并不保守,他对辽积极战备,可惜死得早.但他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绝对名列前列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