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永乐大典》重现于世 [打印本页]

作者: tyzhbaomi    时间: 2015-7-28 10:10     标题: 《永乐大典》重现于世

1983年春季,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在山东省掖县一位农民的家里收藏有一册《永乐大典》,但是它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所以想请专家去鉴定一下。这封信引起了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于是马上派专家到掖县进行实地调查。

当书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时,专家们发现,这本书虽然有些残破,但书的边口《永乐大典》四个字却依然清晰,书上的文字统一用楷书抄写,端庄而秀美,字迹墨色黝黑,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专家忙问,这本书从哪来的?

原来,掖县农民孙洪林,到表叔家去串门,聊天中,表叔很得意地讲起了秦王宫磁石门的故事。
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陕西咸阳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e páng)宫。为了防备刺客,特命工匠用磁石制成阿房宫的偏门。这是外人进宫的必经之路,如果有人进宫行刺,磁门就会把身披铁甲暗藏利刃的刺客吸住。这磁石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安检措施了。

众人一听,大开眼界,孙洪林想,表叔念书不多,怎么会知道这些历史故事呢。表叔说,是从他家保存的一本书上看到的,而这本书就是《永乐大典》。

家里人并不了解这册《永乐大典》的价值,只是觉得书中的字好看,书里的历史故事挺有趣,书的纸张好,很有韧性,所以有人还把它的边边角角剪了下来,做了鞋样,或用来卷烟叶,这本《永乐大典》在这普通的农家里一待就是七十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老太太虽不识字,但从祖上继承了敬字惜纸的传统,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没动剪子。这才让我们看到了如今这本虽没有天头地角但却一字不缺的《永乐大典》。
转载需经我方授权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8 10:28

不是太清楚,现存世的永乐大典是不是不全的??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8 11:20

这是正本,还是副本?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8 11:51

记得现在的永乐大典现存不到全本的百分之五。
永乐大典在清朝就开始被不停的偷出去,再加上毁于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手中。那帮人懂什么啊,说不定就给拍卖啦。
所以说啊,从逻辑上说,老百姓手中有个一两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记得永乐大典原本在嘉靖皇帝坟里。

不过,永乐大典的收藏,那是个特别重要的事情,那东西基本可以说是国宝。
全世界都在收集这个东西,能收到一本的报酬足以养活几代人啦。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么多年啦,这个东西还有流落在普通农民家的可能?这怎么可能?
特别是山东掖县(又叫莱州),那里的农村十分富裕,文化程度也相当高----不是现在才高,是一直很高,莱州又有经商的传统,以前北京的莱州商人到处都是,莱州在东南沿海买卖也是一大堆,眼界也开阔,流通也方便,这种东西怎可能长久保存在普通农家?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7-28 11:53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8 11:52     标题: 回复 #4 tiger1970 的帖子

5%才??不可思议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8 11:59     标题: 回复 #5 KYOKO 的帖子

那有什么啊,那么大一堆书,五六百年后慢慢就剩下一小堆啦。

我记得著名的旧五代史,就是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来的,原书早就没有啦。

谢天谢地,现在有了计算机。
这个东西有了,世界上就不会再有这种消失的书籍的事情啦。只要一个移动硬盘,几小时搞定,一个互联网,全世界都可以拥有。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8 12:08     标题: 回复 #6 tiger1970 的帖子

是的,《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说很多就是从《永乐大典》里辑录出来的

如果现在的只是极少一部分的话,那全本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咱不知道的呢。会不会有《红楼梦》后40回?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8 12:18     标题: 回复 #7 KYOKO 的帖子

当然不会,永乐大典在前,红楼梦在后。
不过我很认同张爱玲这个观点----
红楼梦是一次一次改出来的,从一部短篇,逐渐添加情节,拉成中篇,再拉成长篇,一段一段不停的往上加,在加的过程中,原定的结构、人物命运、人物关系都不断变动,最后在没有完全定稿的时候,曹雪芹逝世。
所以才造成了现在的这个局面。其实现在要是曹雪芹再活过来,说不定他还会继续改下去,很可能最后的定本跟我们设想的不一样,跟他在临死时候的设想也不一样。
我记得张爱玲怀疑,最早的红楼梦是一个凤姐和贾瑞的故事,一个薛宝钗和贾宝玉的恋爱故事,甚至没有林黛玉这个角色。
这个设想石破天惊。不过我比较认同----她是个搞文学的,我也学中国文学,虽然她的水准比我高不知道多少倍,但也多少算是同行,所以我能理解----这个设想,很符合以短篇为基础写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思路。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7-28 12:19 编辑 ]
作者: zeloti    时间: 2015-7-28 12:43

即便是真的永乐大典,也只占全套的不足3%。
作者: ouyangnitian    时间: 2015-7-28 12:55     标题: 回复 #7 KYOKO 的帖子

有,老曹专门为写给朱棣看的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15-7-28 14:03

怎么一股子《鉴宝》的味道?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8 22:28     标题: 回复 #11 sos2290 的帖子

那自然,有这一本就是祖上积德,你10辈子都干不出来
作者: 住持方丈    时间: 2015-7-28 22:34

现在这本是一字不缺的啦?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8 22:45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5-7-28 22:28 发表
那自然,有这一本就是祖上积德,你10辈子都干不出来

随便找点东西,埋起来,按人增寿命70年算,700年后也老值钱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8 22:54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5-7-28 22:45 发表


随便找点东西,埋起来,按人增寿命70年算,700年后也老值钱了。。。

不需要700年

咱就在想,只要咱的爷爷奶奶辈留下1、2套第一套人民币,现在就能换1套别墅了。可事实上,他们什么也没留下。辛苦一辈子,还不如1套人民币实在
作者: cmy77    时间: 2015-7-28 23:29

看资料片说这个是副本,不过比较全。现在存世的都是万历的副本。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08:26

永乐大典原本失踪(据说在嘉靖皇帝坟里),只有抄本。一万多本呢。一本半本流落到百姓手中,情理上是说得过去的。
但现在全国合计也就找回一百多本,加上流落在外的,大约就是三四百本的样子,不到总数的5%。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09:12

永乐大典原本有1万多册,只有一部,存放在南京文渊阁。

嘉靖时,又重新抄录一份,存放在北京。但紧接着原本就不知所踪,所以有人怀疑是被嘉靖皇帝陪葬了。

到乾隆时,检查永乐大典,发现只有8000多册,有人认为是在存放过程中被人偷走流失,也有人认为是当初嘉靖时抄录就没抄全。

英法联军进北京后,抄略翰林院,永乐大典损失严重,到光绪元年检查,发现已经不足5000册。

到光绪20年时,已经只剩800册。

义和团时,翰林院被义和团焚毁,又损失300册。

到清朝灭亡后,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只剩64册。

永乐大典之所以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的监守自盗。官员偷出来收藏,小吏偷来卖钱。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5-7-29 09:31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5-7-29 09:12 发表
永乐大典之所以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的监守自盗。官员偷出来收藏,小吏偷来卖钱。

修<四库>时没毁掉么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09:32



QUOTE:
原帖由 阿巽 于 2015-7-29 09:31 发表

修<四库>时没毁掉么

没有。

修四库时,从大典中辑出佚失古籍300余种。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9 09:41

原本,副本的就算了,原文还在不在?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09:43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5-7-29 09:41 发表
原本,副本的就算了,原文还在不在?

经过各方收集,国图现存161册,美国存40册,台湾存62册,欧洲有5册,此外日本也有收藏。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5-7-29 09:58 编辑 ]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9 09:52

就这么点了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09:57     标题: 回复 #23 小贩 的帖子

是。就这么点了。

所以楼主提到的那事情就很厉害了,CCTV都给做过专题。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9 09:57

只能希望陪葬是真的了,这样也许还能找回来。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0:39

我倒有个想法。
原本就一部,上百年不重抄,好容易抄了一遍,原本接着就埋起来。
清朝就是点了一下数,也没有太好的保护措施,接着大家就开偷。
虽然从中找出几百部书,这是不是也说明,从文献角度来说,值得保护的已经被抄出去,换一句话说----这个东西是否没太大用处,仅有古董价值啦?
其实清朝修四库全书来删改也没多大用处,据说现在他们删改的大部分还能找到原本。

另外,据说探测发现嘉靖皇帝坟里进水啦,也不知道真假。要是进水啦,这些书就完了呗。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0:40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9 11:04     标题: 回复 #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三点:

1.三红所说,《永乐大典》现存世的也就小几百册了。那已经遗失的绝大部分是否连目录也不知道了?(也就是包括连遗失了哪些内容也不知道)

2.原本、副本都只有一部的话。三红说的那些中国、米国、ww、包括如果主楼是真的,必然是嘉靖时的副本?

3.乾隆时有所辑录,那我们现在所知的占《永》全本的多少?

[ 本帖最后由 KYOKO 于 2015-7-29 11:05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1:48     标题: 回复 #27 KYOKO 的帖子

1、是。但不是你理解的那种意思,具体怎么个情况下面我会说到。
2、是。
3、因为这部书到底有什么内容都不完全知道,所以占比也不知道。

需要解释的是,永乐大典不是一部丛书集成,也就是它的格局,不是第一册是某本书、第二册是某本书,一共多少本书,像中华书局出的《二十四史》这种情况,第一二三册是史记,第四五六册是汉书......不是这样子的。
永乐大典其实更像一本字典或者词典,你找到一个字,下面就有解释,不过这个解释不是一般的解释,是所有古书上的原文引用,更像《辞海》《辞源》这种东西。原书的内容,在里面是打乱的,也未必是全书。
所以这东西被称为“百科全书”,因为这就是个百科全书的体例。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11:52     标题: 回复 #28 tiger1970 的帖子

对,永乐大典就是百科全书。

它是把各种古书拆散进行组合的。

先列很多条目,比如主帖说的“门”,永乐大典列一个“门”的条目,然后把各种古书中关于“门”的记载摘出来,抄在这个条目底下。

我说修四库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300余部古书,之所以用这个“辑”字,就是表示永乐大典打散了原书的结构,后人必须重新进行整理编排。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9 12:00

类似于 辞海???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2:07     标题: 回复 #30 小贩 的帖子

有点像,但还不是。
辞海是一个字,下面是字义,在下面是相关的词,再下面是词义,并引用一两句话做证明。

这个永乐大典是一个作为纲目的字,下面就是古书的引用。
比如说:
这一部分是“门”这个纲目。开头就一个大标题:门。
下面就是各种古书上关于门的记载。什么某书上记载秦始皇有磁门啊,什么古书上记载阿房宫有多少多少门啊,什么古书上记载宋朝的城门有两道啊......一段一段的。(当然例子都是我编的,不是人家原著)

我看过其中一本的照片,网上下载的,那一本的纲目是“宋”。开头就是一个大字“宋”。然后下面全是关于各种古书上记载的宋朝的事情。从语义上当然是一段一段的,但他们实际抄写起来不分段,就是红笔写书名来分开,累眼啊。
字还写的可以,典型馆阁体。不过不是笔笔都好,很多地方的笔画处理有问题。
照片旁边有个尺子,根据尺子看,每本长不到50厘米,宽大约在20厘米左右,黄色封面,每页8栏,每栏中一般写两行。一本是100页左右,换一句话说就是约50张纸对折装订。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2:17 编辑 ]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15-7-29 13:19

全本据说很巨大?这个是残缺版本?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9 13:34



QUOTE:
原帖由 关内侯 于 2015-7-29 13:19 发表
全本据说很巨大?这个是残缺版本?

侯爷不看的咩?

全本1w+册,这只是一册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9 14:18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2:07 发表
有点像,但还不是。
辞海是一个字,下面是字义,在下面是相关的词,再下面是词义,并引用一两句话做证明。

这个永乐大典是一个作为纲目的字,下面就是古书的引用。
比如说:
这一部分是“门”这个纲目。开 ...

这样的几万部门,一张光碟就就可以搞定吧?其实,就是把所有的书,人为的做成了“索引”。
弄个 书 数据库,然后再 全文搜索就搞定了。然后按字所在的位置 的 行 段 章 本 显示内容及批注。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4:34     标题: 回复 #34 小贩 的帖子

我觉得需要多用几张光碟才能搞定,一张似乎少了一点。这书按照记载才不到四亿字。
我根据见到那一本书的格局算,约100页,每页16行,每行约30字,一本书四万八千字,一万本书不过四亿八千万字。
最多五亿字的书,用多少光碟来装?

不过,你的设想是对的,这本书完全就是你那个设想路子。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14:47

举个栗子吧:

这个图就是主帖中所说的那本永乐大典中的一页照片:



这张图有点小,再看另一页的照片:


作者: 小贩    时间: 2015-7-29 14:58

那些红圈是虾米东西?句号?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9 15:04     标题: 回复 #36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三红的意思是主楼说的就是永乐大典副本了?

那这情况国家会怎么处置?不说文物、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国家出个几百、上千万(咱觉得值这个价)回收咱觉得不可能,你要人家献出了也是强人所难(当然,咱是小人之腹)。再退一步,就算不回收,把这册录个副本人家同不同意还两说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15:05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5-7-29 14:58 发表
那些红圈是虾米东西?句号?

差不多吧。

有个词叫“句读”,就是说读古文断句的,韩愈《师说》里说“句读之不知”就是指这个东西。

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说完了,古人就在这里画个小圈。

所谓“读”,就是一句话还没完,但应该在这里停顿一下,古人就在这里点个小点。

后来白话文运动,引进标点符号时,中国的句号就是一个小圈,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个小点。

至于“读”,引进标点符号时把它的功能分成两种,一种是逗号,采用了西方的符号,但读音采用了中国的读音,“句读”的“读”,读作“dou”,引进标点符号时改写成了“逗”。另一种功能就是顿号,西方没有顿号,这是中国独有的,就是从古代句读的“读”中分化出的,符号也采用了中国古代的“读”号。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9 15:07     标题: 回复 #39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中文的标点同西方(英文、德文、法文标点都一样??)标点还是有差别的,不过源头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15:17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5-7-29 15:04 发表
三红的意思是主楼说的就是永乐大典副本了?

那这情况国家会怎么处置?不说文物、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国家出个几百、上千万(咱觉得值这个价)回收咱觉得不可能,你要人家献出了也是强人所难( ...

这本书该户人家已经上缴国家了,现在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经过修复后好像已经公开展出了。

中央电视台对这本书的经过有过一个纪录片,我看过。

至于这册书的价值,当然是无价之宝,但说到价格却未必有多高。很简单,这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拍卖行拍卖过《永乐大典》,所以也就没有一个参考价格。

这样的文物,其所有权应该属于全民,而且也只有在国家手中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复,在私人手中很有可能只是让它毁灭而已。所以这书理应上缴国家。国家给上缴人几百、上千元,不是购买文物的价格,而是对“上缴”这种行为的奖励。

文物到了博物馆,经过修复后,免费向公众展出,受惠人也是全体民众。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5:24     标题: 回复 #40 KYOKO 的帖子

应该这样说----现代汉语的标点是根据西方的标点符号参照中国传统的句读,确定下来的。
古代汉语的句读,那纯粹是中国的土产。

汉语分两块,一块是现代汉语,我们当时学的是以鲁迅等一些现代文学家的白话文行文方式为标准的。
另一块是古代汉语,这个又包括几小块----一小块是上古汉语,是三代的书面语,这个的代表作是《尚书》;一小块是先秦以来的文言文,当然散文骈文韵文都算在里面,这个的代表作是《史记》;另一小块是元明清白话文,这个的代表作是《红楼梦》。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现代汉语。

说到句读,想起古人读书方式。
古人读书时用红笔的。一边读,一边点,就是在书籍上断句、分段。
所以古人看这书你读过没有,读的用不用心,一看书就知道,甚至你的学问一看你读的书也知道----要是没学问,那就断错句呗。
其实断错句就是大家也不可避免----校订二十四史那帮老爷子都是拿出一个就能吓死人的大家,不也是有断句断错的?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对曾纪泽的读书方式十分周全的做了指导和说明,主要就是这个办法。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5:37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5:31     标题: 回复 #38 KYOKO 的帖子

看三红的话,这事情是真的。
1983年,那时候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上缴国家吧。
这种国宝是无价之宝,没有收藏在自己手里的道理啊。
这种国宝,对于本分人来说,卖不能卖(因为文物价值太大太招眼,这种东西任何国家都不会让外人随便买卖或者带出境外),用不能用,放在手里是招祸的根本(珍宝在你手中难保坏人不算计你),时间长了还不好保存(看看宋版书的价格就知道了),真不如献给国家,有个好名声,还断绝了坏人的心思。
作者: KYOKO    时间: 2015-7-29 15:37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5:31 发表
看三红的话,这事情是真的。
1983年,那时候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上缴国家吧。
这种国宝是无价之宝,没有收藏在自己手里的道理啊。
这种国宝,对于本分人来说,卖不能卖(因为文物价值太大太招眼,这种东西任何 ...

嗯 有俩问题(老虎伯伯不是法律达人,肯定不知道)

1.像《永乐大典》这种属于私人的东西(文物)国家有禁止出境的规定吗?

2.如果有,海关检查这种纸质物品也不好检查啊(有开包率的,一般情况下就50%左右——前些天刚看见)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5:39     标题: 回复 #44 KYOKO 的帖子

你说对啦,我真不知道。

不过,我觉得像这种东西,国家肯定禁止出境,而且我相信,任何类似的东西,任何有秩序的国家都不会允许出境。
至于怎么检查----反正宋版书元版书也是书吧,这种东西好像从来没有能从海关漏出去过的报道吧?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5:41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15:44     标题: 回复 #43 tiger1970 的帖子

其实倒卖文物这事情,一般老百姓哪里有渠道去倒卖,一般只有两条途径可以走。

一条是合法的,上拍卖行拍卖。但开拍卖行的哪个不是精明到极点的人精?拍卖行的一个原则就是来路不明的东西他们不卖,你要上拍卖行,先把手中东西的祖宗八辈讲清楚再说别的,但凡有一点含混可疑,拍卖行才不粘手这猫腻。——所以你看近些年拍出天价的文物,全部是明清两代的传世品。之所以是明清两代,是因为这两个时期离我们近,东西可以保留下来。之所以是传世品,就是说那些东西在这几百年时间里的经历明明白白,都有据可查、有证可考。根本没有一样是糊里糊涂上去拍的。你手里的东西要是说不清源流,人家才不拍呢。

另一条途径就是非法的,你卖给文物贩子。可你手里又没有贩卖文物的渠道,要卖就只能作为最底层的被文物贩子们压榨而已。就算那个东西能卖出几千万,贩子们能给你几千元算是有良心了。要是东西几千万,也给你几千万,你以为贩子是雷锋呢?——而且这种行为还是非法,要是被抓到,等着坐牢吧。

所以,手中要是有从土里挖出来的文物,老老实实上缴国家,还算落个好名声。指望这个发财?那还真是呵呵了。

当然,如果真真切切是祖上留下来的,那自己保存着也合适。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6:06     标题: 回复 #46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长知识啦。
作者: szwd1997    时间: 2015-7-29 16:48     标题: 回复 #46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好像你说的这个方法不叫倒卖吧,倒卖是自己没这个东西,然后花巨资买过来赚差价,80年代俗称投机倒把。

自己家挖出来的,这叫“原始”出土者。直接卖给贩子,比上交国家的收益大。偏远不懂法的乡村人,自然就卖给贩子了。几k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5-7-29 17:04



QUOTE:
原帖由 szwd1997 于 2015-7-29 16:48 发表
好像你说的这个方法不叫倒卖吧,倒卖是自己没这个东西,然后花巨资买过来赚差价,80年代俗称投机倒把。

自己家挖出来的,这叫“原始”出土者。直接卖给贩子,比上交国家的收益大。偏远不懂法的乡村人,自然就 ...

不,法律明文规定,地下出土的文物,所有权是国家。

因为既然是地下出土,说明没有持有人,那其所有权自然就属于全民所有,但“全体民众”这个概念太宽泛,必须要有一个实体来代表,这个代表就是国家。这也是世界通行的做法。而国家得到这个文物后,进行修复并妥善保存,然后免费公开展出,受惠人依旧是全体民众。这是最好的、双赢的做法。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地下的文物如果很少,国家也就懒得管了,挖出来自己保存就可以,如美国。

但如果国家地下的文物非常丰富,那挖出来就必须上缴国家。因为如果可以自己保存并自由转让,那就等于是鼓励所有人都去随意挖掘,给文物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这方面我们有惨痛的教训。关毛他们那地方,有个大堡子山,是秦国前期国君的陵寝所在地,结果被文物贩子、盗墓贼勾结当地百姓,大肆挖掘,据关毛讲,是把整个山给挖成了蜂窝煤,无数文物被毁灭、破坏、流失,损失极其惨痛,基本上是全灭了。直到最后,民间传说我蛤去日本访问,日本人告诉长者说你们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真不错balabala的,国家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赶快派人保护,抢救性发掘,但为时已晚,基本所有陵寝都被盗掘过了。

前几年我们单位的人去那里和一个当地人谈一笔业务,那人酒喝多了,开始吹牛说他有宝贝,我们的人就怂恿他说有宝贝就拿出了看看呗。那人也是喝迷糊了,打开一个保险柜,从里面拿出一个直径50多公分的玉璧。

所以,我们必须要严厉打击私自从地下挖掘文物的行为。如果无意中挖出了文物,也必须上缴国家。国家会对这种上缴行为进行奖励,——但绝不是国家用钱去买文物。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5-7-29 17:09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15-7-29 17:08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5-7-29 17:04 发表
因为既然是地下出土,说明没有持有人,那其所有权自然就属于全民所有,但“全体民众”这个概念太宽泛,必须要有一个实体来代表,这个代表就是国家。这也是世界通行的做法。 ...

我觉得这个做法既然世界通行,就没有必要再说什么啦,照做就是。
作者: 阿巽    时间: 2015-7-30 08:28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5-7-29 09:32 发表


没有。

修四库时,从大典中辑出佚失古籍300余种。

我的意思是修完四库后原本不就顺手毁了咩

另,二月河的清宫小说中就有诸王子从宫中搬永乐大典的情节,铁三角的《纪晓岚》中也有破永乐大典失窃案的故事

没找到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大典丢失的记载,只说他编四库的时候读了不少
作者: 梦幻军师    时间: 2015-7-31 15:02

我只看过研究,大典原本要么在永乐陵里,要么在嘉靖,说嘉靖是因为他生前很喜欢看这书,而且当年有次失火差点烧了,下令抄副本的也是他,当然永乐那里的说法可能是纪念,原本有两份,一份存世到了嘉靖,一份自己带进去了,这些猜测跟兰亭序在武妹陵里的说法差不多

有时想,如果有天能看到就好了,但想想定陵也是个杯具,不过万历活着那么扑街,后面也算报应
作者: cmy77    时间: 2015-8-1 00:24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0:39 发表
我倒有个想法。
原本就一部,上百年不重抄,好容易抄了一遍,原本接着就埋起来。
清朝就是点了一下数,也没有太好的保护措施,接着大家就开偷。
虽然从中找出几百部书,这是不是也说明,从文献角度来说,值得 ...

有好多书没抄出来。因为可以看到书的人有限,百科全书,有的书比较偏门,要遇到喜欢的人才会抄出去。比如这本写门,如果没遇到对这个有兴趣的,就不会抄。四库全书是经史子集,对于这些类型以外的书就不会抄到四库全书里面。
这些书,大多数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有些是孤本
作者: cmy77    时间: 2015-8-1 00:27



QUOTE:
原帖由 阿巽 于 2015-7-30 08:28 发表

我的意思是修完四库后原本不就顺手毁了咩

另,二月河的清宫小说中就有诸王子从宫中搬永乐大典的情节,铁三角的《纪晓岚》中也有破永乐大典失窃案的故事

没找到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大典丢失的记载,只说他 ...

没有毁掉,就放在翰林院,是被人偷偷带回去的,后来八国联军时期因为放火还有救火,烧掉好多,被偷走好多
作者: cmy77    时间: 2015-8-1 00:31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5-7-29 15:24 发表
应该这样说----现代汉语的标点是根据西方的标点符号参照中国传统的句读,确定下来的。
古代汉语的句读,那纯粹是中国的土产。

汉语分两块,一块是现代汉语,我们当时学的是以鲁迅等一些现代文学家的白话文行 ...

关于断句,古代的形式很多种,没有统一的标准
作者: szwd1997    时间: 2015-8-3 12:45     标题: 回复 #55 cmy77 的帖子

所有才有纪晓岚的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的段子?
作者: cmy77    时间: 2015-8-6 15:44

看知乎的文章,有很多古书的图,介绍很多种断句方法,比如有点间隔
作者: key1986    时间: 2015-8-7 14:38

永乐大典,太可惜了~~~~~~
作者: 赵子龙A    时间: 2015-8-24 00:51

《永乐大典》多历战乱,现在已经没有原版存世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15-8-24 11:28



QUOTE:
原帖由 赵子龙A 于 2015-8-24 00:51 发表
《永乐大典》多历战乱,现在已经没有原版存世了。

永乐大典原版明朝就没了,不是什么战乱。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