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钢吧又一次奋斗史(圣人+非常困难+疯狂) [打印本页]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18     标题: 钢吧又一次奋斗史(圣人+非常困难+疯狂)

为什么要说又呢,原本那贴破产了

游戏版本
HOI2 1.3+MIH0.40+钢吧MOD2.01

(最新版本为2.05,不过貌似沪松会战有BUG。。。暂时观望0 0)

非历史人物部分介绍:
Lt_Tylor :

HOI 吧吧主 简称LT 俗称楼梯 所以钢国又称楼梯国

兰々:

强人。。。有许多经典战报,有个啤酒罐双V难度CHI逆推邪恶联盟(大小胡子联军)

北斗核潜艇:
嘛= =挂大街的一位,曾经是帝国时代2的吧主,近日由于惨败给二战吧的战地,被众人挂大街,有很强的钓鱼能力= =

苏联海军元帅:

IS3 .4的制作者

战地指挥官:

二战吧曾经的吧主,就是把艇座打趴下的那位

其他的。。。见战报



游戏制作组
五原吕奉先 兰 人士舟 WK 250 元帅 铁幕

致敬




一切为了金克拉,冲啊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27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21

继续双V难度,不怕死

PS:吧座头像大亮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29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27

钢国,位于二战之中一直打酱油的地点,澳门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29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29

干涉是必须的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0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30

换个加速度的部长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1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31

么什么,就是说一下我什么都不造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1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32

基本。。。千万不能豆腐渣了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2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33

这次和阿根廷的农业部拼了,上!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2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34

新年快乐,各种关系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3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35

制作组,这里的详细点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3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40

上海租界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3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40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旗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上海租界时间表


      

1840年—1854年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

      1857年—1941年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2年 美英租界合并
  1862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局相似
  1862年 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
  1881年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1881年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
  1882年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47

政策影响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4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48

MIH的贡献者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5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2:49

凡尔赛条约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5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3 13:05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战胜国的目的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法国的目的

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列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了法国民意。
战后法国军队迅速控制了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同时法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德国铁路工人组织了罢工以对抗法国占领者,其中约200人被法国当局处死。
克莱蒙梭的主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的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兰非军事区,甚至要在法德之间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克莱蒙梭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英国的目的

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一般认为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乔治本人在赢得1918年大选时为迎合英国民众提出了德国需为发动战争负责的主张,同时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也要求严惩德国以保证其不再对英国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
同时乔治清醒的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而他和克莱蒙梭都认识到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所以“民族自决”主张在和会召开时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乔治的主张可归为如下几点: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美国的目的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
美国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基于此威尔逊总统感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但欧洲强国普遍认为这种构想过于理想主义且不符合欧洲各国的实际。而且这种政策将会导致美国军事力量过分卷入国际事务。
威尔逊意识到为了达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他的十四点建议需要做出妥协。而且他坚持“民族自决”政策,例如刚从一战后的德国和俄国中重新获得独立的波兰。同时他极力反对建立秘密条约,例如秘密军事联盟等。不过他同意要削弱德国军力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具体如下:
公开的和平条约应该以公开的方式缔结而成。
在各国领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绝对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时或战时都一样。
尽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障碍,并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互相充分的保证各国的军备减少到符合保卫国家内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国对各殖民地的权利的主张,应该做自由,开明和大公无私的调整。
撤退现在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所有军队。
在比利时的占领军应该撤退,其领土应该恢复,并不得企图限制她与其他自由的国家同样地享有主权。
法国全部的领土应该获得自由。被侵占的法国地区应该归还。
意大利和原奥匈帝国的疆界必须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确定。
东欧人民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独立国家。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门的内哥罗独立。同时巴尔干诸国的政治及经济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应透过国际条约予以保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各民族自决前途。
波兰独立,并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际秩序。

谈判过程

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从1919年三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意大利首相维托里奥·奥兰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国甚至不准参与条约讨论。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亨利·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冯·布鲁克多夫-兰祖伯爵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鲍尔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国国会举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条约者以237票比138票胜出,28日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在和约上签字。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主要内容

总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兰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疆界的决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欧本及马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军事上的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征兵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且军官员额不得超过4,000人。
战争责任
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
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战争赔偿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赔款加上利息直到2010年,才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还清[2]。
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
各方对条约的反应

战胜国对条约的反应

法国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克里蒙梭在随后的大选中下台。从整体而言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如波兰的独立和但泽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认为条约对德国过分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素。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1919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德国对条约的反应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被迫决定接受条约,随后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决定接受条约。
随后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开始质疑条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被他们视为叛国者,因为这些所谓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们“在背后捅了德国一刀”。这种论调在德国投降后具有广阔市场,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取得了东线的胜利并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西线德军仍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但实际上西线德军的春季攻势因给养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评者眼中这次失败被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而他们却忽略了交战双方已经卷入了总体战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尽管如此,这种论点在德国国内仍引起了广泛共鸣并被纳粹党所利用。

德国对条约的破坏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脆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
以下是对条约比较明显的违反:
1919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
1922年4月16日魏玛共和国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签订拉帕洛条约,双方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在双方于29日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条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1936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历史评价

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凯恩斯在其著作《和约的经济后果》中说,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将战胜了德国的法国比作与在布匿战争中战胜了迦太基并将其彻底摧毁的罗马帝国。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给凯恩斯的公开信中发表了他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凯恩斯的战后预言并未成真,如凯恩斯预言欧洲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9年的产量较1913年增加了10%,凯恩斯预言德国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7年德国的钢和铁产量较1913年分别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数据包括了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又如凯恩斯预言战后德国国内储蓄不会超过20亿马克而实际上1925年的数字是64亿,1927年76亿。凯恩斯预言德国在条约生效30年内无法支付高于20亿马克的赔款,曼托索称在1933年至1939年间德国在重整军备上花费了7倍于此数的金钱。
近来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著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二战后的形势对比)。
现在回顾一下,在1919年时德国其实取得了较五年前战争爆发时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了。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声称,与德国所期待的一旦赢得战争后他们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实际上是相当仁慈的。对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产地以及6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巴尼特同样认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在西方只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不如德国的法国和比利时。巴尼特还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英国并未达成自己参战的目的。
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或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例如Z计划)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同观点

史学界对凡尔赛条约削弱并羞辱德国的观点有争议,一些观点如下:
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裁军委员会名存实亡,德国的战争赔偿数额不断减少直至彻底取消,这笔财政负担和受害国的战后重建费用实际上从德国转嫁到了受害国身上。
与协约国相比,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潜力受战争影响更小。虽然德国在战争中也收到损失,但1919年时德国经济较其邻国的优势比1913年更明显了。
一些对凡尔赛条约持否定意见的批评者们认为波兰的建立使德国免受其最大的潜在敌人俄国影响。1920年的华沙战役阻挡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向战后虚弱的欧洲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思潮的泛滥。
战后德国境内仍有以波兰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情况加剧了德意志帝国历史上持续不断的种族冲突。
战后德国保持了对巴尔干诸国的比其东南方的邻国更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简而言之,尽管德国在一战中失败了,但仍有在二十年后再次主导欧洲局势的能力。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1-8-23 13:09 编辑 ]
作者: 贾图    时间: 2011-8-24 10:59

呵呵,贴吧V5~
莫言是想先吞并桂系么?这个MOD也可以接管中国各军阀军队的不?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5 07:35     标题: 回复 #17 贾图 的帖子

这里有很多YD的事件,两广事变的时候桂系原来割给CHI的地盘会归钢国,然后。。。然后落日后统一全国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5 07:38

啤酒罐的制作组们 V587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6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5 07:38

一般规则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7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5 07:39

圣人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7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5 07:40

TG对东北军展开洗脑攻势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8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5 07:40

钢国和葡萄牙的合作   他俩怎么联系的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8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09

吧座你问几次都一样,我是不会入后宫的

PS下面俩难度可自行去IAI体验,。。。。。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9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0

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39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1

鉴于刚刚破了一局,这次小改。。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0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1

将领,从来不嫌多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1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4

各种海军,各种舰队,各种事件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1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5

还是开个基建把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2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6

古吧N大,满赛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2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8

该死的IP党= =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2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18

各种事件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4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20

1936年柏林奥运会

      开幕时间
      1936年8月1日
      闭幕时间
      1936年8月16日
  主办国家
  德国
  主办城市
  柏林
  参赛情况
  49个国际奥委会协会成员
  3963名运动员(其中女331名 男3632名)
  129个小项目
  比赛项目(19)
  足球 水球 帆板 篮球
  游泳 击剑 赛艇 射击
  柔道 举重 田径 拳击
  皮划艇 曲棍球 自行车
  现代五项 马术 体操 手球
  大会于1936年8月1日正式开幕,16日结束。参加比赛的有来自49个国家的4066名运动员,其中女选手328人,男选手3738人。德国人数最多,共406名运动员,美国次之,330人,匈牙利列第三,211人。首次参赛的国家有阿富汗、百慕大群岛、玻利维亚、歌斯达黎加、列支敦士登和秘鲁。本届奥运会共设有19个大项的129个小项比赛,首次列入了篮球、皮划艇和队式手球项目。而马球则是最后一次在奥运会中露面。
  1936年奥运会在柏林举行,给人留下最好回忆的就是希特勒未能借由奥运会证明他雅利安人种优越的理论。恰恰相反,本届最受欢迎的英雄是赢得4枚金牌的非洲后裔美国短跑和跳远选手杰西-欧文斯。在跳远比赛时,他的德国对手卢茨-朗甚至在纳粹分子面前,向他表示友好。1936年引入了火炬接力这一形式,火种必须来自奥林匹亚,采取火炬接力方式从奥林匹亚传到主办国。本届奥运会还首次通过电视的方式向全世界进行广播报道。25个大屏幕被架设在柏林各处,允许当地人免费观看比赛。篮球、独木舟和手球都首次亮相奥运会,与此同时马球则是最后一次在奥运会中露面。美国13岁的格斯特林在3米跳板项目赢得金牌,她保持着夏季奥运会历史最年轻的女子金牌获得者的纪录。年仅12岁的丹麦选手因格-索伦森在200米蛙泳比赛中夺得铜牌,她也是迄今个人项目上最年轻的奖牌获得者。匈牙利水球选手哈拉希赢得了他第3枚奖牌,尽管事实上他的一条腿因车祸膝盖以下部分已经被切除。划艇选手英国人贝雷斯福德在双人双桨项目上夺得金牌,这也意味着他在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达到了5枚。埃塞俄比亚的帕卢萨卢在摔跤自由式和古典式重量级级别两个项目上都赢得金牌。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8-26 07:20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
  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酝酿了许久,现在已经揭开七八天了。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也许有人在那里怀疑绥远军队已经在那里抗日了,听说也有些中央军队在那里参加,很是胜利。可见中央已在那里抗日,为什么还要我们这样发动?不!不!事实绝不是这样简单。中央军是摆在晋军与绥军中间,而且只有两师。阎副委员长所要求的二十万大军援绥,中央答复无法抽调。然而到西北打红军的内战却源源而来了几十万大军。由这样的事实,他们所说抗日,不过是欺骗民众的一种办法,绝对没有真正抗日的决心,还不是很清楚吗?
  双十二运动发生的一天,中央飞机数十架一齐发动到西安来侦察,而在绥远的抗日血战中,中国飞机却半架也没有。
  据他们说是因为天气太冷,飞机发动不容易,但敌人的飞机怎么能发动呢?也许我们的飞机不好,那我们为什么必要买那样不好的飞机呢?而且到寒冷和绥远差不多的西北的飞机怎么就能发动使用呢?这种欺骗情形,凡是有知识有眼睛的人,谁看不清楚?我们全是中国人,谁不知飞机献寿为的是抗日。因为有抗日作目标,群众才那样的热烈。而现在我们有飞机却不对外,使我们的抗日战士无可奈何地受着敌人飞机的时时轰炸。这是抗日吗,这是真心抗日吗?如果这样就算抗日,试问我们的东北四省,我们的察北六县,我们的冀东二十二县,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回来?这是敷衍欺骗的抗日,绝对不是我们要求的彻底抗日。
  也许还有人相信抗日的“准备论”,这更是大错。我们不要把日本当傻瓜,认为我们会准备人家不会准备。老实说,我们准备得还不到五分,人家已经准备到十分了,试问这种准备有什么用?这岂不是等人家准备好了来整个吞并我们中国吗?再说,人家也绝对不许可我们准备。在我们准备过程中,人家已经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各种各样的锁枷把我们束缚得死紧,教我们动不得身,抬不得头。试问我们又如何能够准备起来?这不是梦想吗?
  我们因为不信任变相汉奸的,至少也是犯恐日病的抗日准备论,我们因为看破了南京抗日是欺骗,至少也是敷衍民众的一种手段,所以才以极大的热诚劝蒋委员长变更他的错误政策。但我们大胆的赤诚劝谏,都一次一次的失败了。我们为服从全国潜在大多数民意,我们为贯彻我们的也是全民的抗日救国主张,所以才有
  这一次双十二事件的发动。
  我们的希望,只是集合全国的力量去抗日救国,是绝对纯洁的,是绝对发自内心的,无一毫私心,无一点背景。凡是同情我们主张的,不管他是那党那派我们均愿意竭诚欢迎。
  我们的目的在对外,绝对不造成内战,并且极力避免内战。但是如果有违反民意的汉奸,用武力压迫我们,使我们不得贯彻主张,那我们为扫除误国误民的分子,争取民族的最后生存,当然我们要起而自卫,并且要粉碎这种恶势力。这不是我们造成内战,而是实行抗日救国的清道工作。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国家,已到了生死关头,真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我们必须巩固我们抗日救国的战线,去与一切破坏我们的恶势力相拼,方能实现我们的主张,才能收复我们的失地,才能湔雪我们的一切国耻。这是我们由理论而实行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团结,我们需要奋斗,我们必须不辞一切光荣胜利的牺牲。
  我们的基础是民众,必须用尽我们的智虑爱护他们。我们所要贯彻的是我们的主张,所以必须确信我们的基本理论。我们需要以不顾一切的精神来冲破我们的一切困难,这才是我们抗日救国战线上忠实同志所必要的精神和勇气。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我们具有坚强民族意识的亲爱的将士们,这是我们起来的时候了!白山峨峨,黑水汤汤,我们光荣的胜利,就在目前,我们一定要到黄龙痛饮的。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我们热血沸腾的亲爱的将士们,我们一定要不辞一切艰险牺牲,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去达到我们最后的胜利!
  张学良、杨虎城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作者: 天下奇痒    时间: 2011-12-27 09:29

如我所料太监了。
每个事件都贴图,怎么可能不太监。
作者: 织履舍儿    时间: 2011-12-27 13:23

这国旗的设计霸气~~ 可以看出 个中政治理想。。。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1-12-27 18:30     标题: 回复 #35 天下奇痒 的帖子

目测寒假更新。。。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1 17:52

钢国。赌城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4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1 17:55

      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次子,1892年封为约克公爵以及嘉德骑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内斯伯爵、海峡群岛领主、加里克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等爵位。1893  乔治五世年,与泰克公爵的女儿玛丽结婚。1901年,爱德华七世即位,封乔治为康沃尔公爵、威尔士亲王。1910年,乔治即位,称乔治五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治五世为了安抚民心,舍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将王室改称“温莎”。1936年,乔治五世驾崩。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5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1 17:56

广田三原则




      广田三原则的始作俑者是广田弘毅。是指1935年8月1日日本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经多次商议达成,并于同年10月在日本五相会议上通过的对华政策。“广田三原则”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实质来说它是灭亡中国的原则,就其地位来说它属日本政府全面侵华的纲领性文件,在日本对外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质是(1)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抛弃依赖英美政策,与日本合作;(2)中国要承认伪满洲国,借以促进华北与“满洲”的经济文化关系;(3)中国应与日本合作,“防俄”、“防共”,旨在绞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广田弘毅的对外侵略政策得到了军部法西斯的支持和信任,“二二六”兵变以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下,广田弘毅出任内阁首相,从此,日本军事法西斯专制体制正式确立。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5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1 17:59

37年军工可以研究了。但是暂时不研究

附:不许研究玩相对应年份的军工才可以研究相对应年份的科技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6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1 18:00

大沽事件




事件简介

  1926年3月,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

事件背景

  大沽口地势险峻,历来为京津屏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为实现其「威胁天津、压服北京」的阴谋,兵临大沽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大沽和北塘地区成为北方主战场,雄伟的大沽炮台成为抗击英法侵略的坚强堡垒。从那时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多次染指大沽口,给天津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事件发展

  1926年3月7日,驻守天津大沽口的国民军(冯玉祥领导的部队,正在对奉系军阀作战),发现奉系的军舰在大沽炮台附近活动,立即开炮将其击退,并于3月9日在大沽口设置水雷及封锁港口,以阻止奉舰侵犯。3月10日,英、法、日、美、意等国驻华使馆开会,指责国民军封锁大沽口违反《辛丑条约》,要求撤除一切入京障碍。
  国民军被迫于3月12日宣布开放大沽口岸。可是当日下午,日本驱逐舰在进入大沽口时,未按事先与国民军约定的信号和时间联系,并有另一驱逐舰跟随。国民军随即鸣枪示警,令其停止,而日本军舰却开炮轰击大沽口,以致多名国民军士兵死伤,酿成「大沽口事件」。国民军被迫还击,将日舰逐出大沽口。

事件结果

  事后,国民军向日本公使提出抗议,而日本政府反以破坏《辛丑条约》为借口,公然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辛丑条约》八个签字国的公使, 于3月16日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工事、北京至出海口的交通不得发生任何障碍等无理要求,并限北京段祺瑞政府在48小时以内答复。17日,八国军舰云集大沽口,对中国进行威胁。
  大沽口事件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3月14日,国共两党在京组织曾联合召开「北京国民反日侵略直隶大会」,抗议日舰炮击大沽口。 3月17日,两党再次召开联席会议,针对最后通牒,一致通过:即日驳复通牒、不许日舰带奉舰入港、驱逐八国公使离京等决议。同时,会议决定请国民军改变作战目的,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战。
  此后,国共两党代表开会准备分别向北京政府外交部、国务院请愿,遭到镇压,酿成「三一八」惨案。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6 编辑 ]
作者: 鸡肋    时间: 2012-2-1 18:55

貌似这mod很逆天,可惜是da平台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2 13:41

      继续和太祖拉关系


      


      德国纳粹党的武装组织。因队员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队。简称SA。冲锋队于1921年8月3日成立。在成立的宣言中,冲锋队发誓愿作“钢铁的组织”为纳粹党效力和“心甘情愿地追随领袖”。慕尼黑陆军第七军区参谋恩斯特·罗姆上尉任参谋长。
  冲锋队最初主要从事破坏革命运动、冲击其他党派群众集会及进行街头殴斗等活动。
后参加1923年11月8日的啤酒馆暴动。
      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出狱后,委托罗姆重建冲锋队,但两人在冲锋队的性质及与纳粹党的关系上发生争吵,1925年罗姆与希特勒闹翻,后参加玻利维亚军队。1930年底罗姆重被委任为冲锋队头目,H.希姆莱的党卫军隶属于冲锋队。
希特勒执政后,H.戈林宣布冲锋队为辅助警察,冲锋队员人数不断膨胀。
      1934年已达250余万人。由于冲锋队与德国国防军矛盾的加剧,1934年2月28日希特勒召集国防军和冲锋队首脑会谈,议定国防军是第三帝国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冲锋队则负责入伍前的青年和退伍军人的军事训练。但以罗姆为代表的冲锋队上层企图取代国防军,主张实行“第二次革命”,全面实施《二十五点纲领》。柏林、汉堡、埃森、弗赖堡等地的冲锋队员发生骚动。1934年6月,希特勒在戈林和希姆莱协助下,将罗姆开除出德国军官联合会。

      6月30日夜,戈林的特别警察和希姆莱的党卫军对冲锋队大肆镇压,枪决了罗姆和150多名冲锋队头目,后冲锋队为党卫军所取代。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7 编辑 ]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12-2-2 13:50

       长剑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和慕尼黑制造“长剑之夜”,对纳粹冲锋队头目恩斯特·罗姆等人进行了清除行动。当日,希特勒从波恩飞抵慕尼黑,以冲锋队头目企图进行政变为由,将罗姆等人逮捕并处决。此次事件中,大约有数百名冲锋队头目被处决。希特勒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利,而党卫队则逐渐取代了原先冲锋队的位置。1934年6月30日。一些人称之为“血腥清洗”,另一些人则称之为“长剑之夜”。在德国和普鲁士,阿道夫·希特勒采取迅速而无情的行动,平息了他称之为即将发生的、由冲锋队领导的叛乱。

[ 本帖最后由 moyanxiawei123 于 2012-6-30 13:48 编辑 ]

图片附件: 39.jpg (2012-6-30 13:48, 228.94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3
http://www.xycq.org.cn/forum/attachment.php?aid=121989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