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中国内资品牌为何无法壮大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1-3-29 18:50 标题: 中国内资品牌为何无法壮大的思考
上星期和同事们去一酒店吃饭,走到酒店大厅,见到大厅摆着很多电器商品的包装箱,应该是作为抽奖活动的奖品吧。看了看,有十几年前家里一直用着的三角牌电饭煲,以前一直以为是国内民营企业,原来是香港的,现在要“沦为”作为奖品促销了。饿随口说了说:“原来是三角原是香港的牌子啊,现在很少有得卖了,也难怪,三角斗不过美的。”旁边一同事笑了笑说:“三角牌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耐用了。”饿一听同事这话好像乱说,家电不是越耐用越好吗?但深深想了一下,一言中的,三角牌电饭煲斗不过美的,最大的缺点的确就是太耐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
饿先总结一下个人认为的中国内资新兴品牌(新兴品牌指8、90年代成名的)成名的一些特点:低资本、低成本、低质量、低寿命、高产能、高流通、高更新。
先说说美的电饭煲销售超越三角的事:论资本(特指用于电饭煲生产的资本),80年代起家的美的肯定不如港资公司;论成本,虽然内资企业可以沾低劳动力成本的光,但外资一样沾外资优惠政策的光,双方抵销吧。如果生产同一种产品,外资企业的优势就很明显。但为何三角一直被这个大陆乡镇企业压着?先说说美的的特点:一切都以轻便、轻巧为核心,创业初期想尽办法压低成本,降低售价,以价格优势先把市场占有率提上来。8、90年低大陆消费者毕竟可支配收入不多,价格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市场占有率一提高,资金流通就加快,资金一回笼,马上扩大生产规模并研发新款式增加新生产线,就是这种“蚁多咬死象”的思路。这种思路在中国大陆市场,虽然说代价是低质量低寿命,但对于壮大市场是很管用的。高产能、高流通、高更新,事实上把低质量、低寿命的缺点掩盖,或者说是抵消了,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你第一次买电饭煲或其他电器,打算随随便便找个便宜的就好,美的的价格优势就很明显了,提起来也很轻,于是你买了美的的普通电饭煲。后来你发现这个普通电饭煲用着用着好像不顺心,或者有次不小心摔地上坏了,你不能不做饭,于是你意识到美的的质量不怎么样,就打算买个新的。这时你到商场一看,其他牌子的价格稍高点的更高质量的普通电饭煲出炉了,但美的已经出了新款的“西施煲”,很好看,很轻便,功能更多点,于是你还是买美的的新款“西施煲”。再用一头半年,你还是发现美的的西施煲质量并不那么好,还是很容易坏,于是你再打算换。再进商场,发现其他品牌也出了质量更好些的西施煲,但美的这边已经出了电子煲,功能非常强大,用途非常广泛,怎么办?于是你咬咬牙买了最新款的电子煲。这时,你发现你已经用上电子煲了,你的朋友却还是用原来的其他牌子的比较好质量的普通电饭煲,也许你自己感觉为美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很唏嘘,但你的朋友看到你已经用上这么先进的,也许心里感到落后,决定马上换个美的的电子煲。美的的对手于是渐渐招架不住。就这样,上述那“四低三高”的特点,尤其是“高更新”发挥作用,横向看是掌握了该类产品的“潮流话语权”,牵着竞争对手的鼻子走;纵向看,是消费者虽然对商家的低质量产品有所不满,但商家总是想到办法把部分打算用脚投票的消费者“拦住”。
美的的其他电器产品,也用类似的思路,如电风扇,也是上述的特点,便宜、轻便,轻便到有时螺丝都用塑料的,不耐用这肯定了。也是如此,你看到美的的塑料风扇真便宜,买个来吹吹,但由于材料差,不小心一摔就坏了,于是你再去买新的。但风扇依然是美的的最便宜,而且款式让你花多眼乱,方形的圆形的青蛙形的都有,你还是多会选择美的。这个就是高产能、高更新带来的好处。
但是,现在的美的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发展似乎出现了瓶颈。难以再往高精技术渗透,为了维持利润,急需对外产能输出,到泰国设厂去了。不知不觉走了海尔同样的路,产能不断扩大,技术难以领先,资本还是那么多,总是看不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前进道路。
再说说一件事,就是前年立白洗衣粉销售一举超越汰渍。立白是一非上市的民营企业,才17年历史,立白的主要对手汰渍,是全球最大日化跨国公司之一——宝洁(170多年历史)旗下的产品。论资本,是多个数量级上的差别;论技术、人才(现在大学生研究生一进就上万元/月)、底蕴等等,一小民企怎么比得过跨国公司?而且与传统山寨优势不同,立白完全没有价格优势,甚至还贵点。总之是全面的劣势。饿作为一家庭主妇先说说立白和汰渍的使对比,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立白优点是洁白翻新效果很明显,不那么伤手,缺点是细致除污能力不足,而且用量比汰渍要高(尤其是1.8KG超浓缩筒装,勺子都很大)。汰渍的优点是气味香,细致去污能力更强,缺点是比较伤手,而且衣物柔顺能力不足。先关注一点,就是用量问题。立白既然用量比较大,那就回到“低质量、低寿命”的特色上去了。立白与汰渍抗衡,先看产能问题,小民企的产能怎么比得上跨国公司呢?答案是,立白本部的厂房不可能生产这么多,他在全国各地均有代加工厂,立白为增加产能,与各地化工厂分享了大部分利润,不像汰渍,多是在宝洁自己的厂房大规模集中生产的,这样一能产能就跟上了。但这样一来,不是自己的工厂生产,不是自己管理,质量自然是难以保证的了,还要担心哪些地方的厂把自己的牌子搞臭,而且各地代加工厂是看市场的,立白前景不好的话他们也会用脚投票。于是,立白就用“低寿命、高更新”这招去补救,也就是所谓的“穷则变”。但这一招是很凑效的,用上述美的的思路,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然后针对自身的问题研发出更多弥补的办法,把那些发现问题正想用脚投票的消费者“拦住”。也许是立白他们自己也意识到普通立白洗衣粉细致去污能力不足时,他就出了一个“去渍霸”,但立白本身的优点不能丢啊,于是他们出了“彩奇”,把强力细致除污和洁白翻新两个职能分别明确起来,让消费者去选择。这在短期内,对于喜欢一成不变的宝洁牌子来说是很具冲击力的。宝洁和其他美国品牌都不喜欢随便变,看潘婷海飞丝可口可乐几十年都是那颜色那包装就知道了,也许是美国人不如中国人善变的性格原因。但结果却很明显了,立白的销售就这样超越了汰渍。但超越了又怎样,立白风险一样那么大,说不定锋芒太毕露惹怒了有些对手,资本仍旧匮乏,被外资巨鳄盯上的话很容易被一口吃掉,就靠其老总一个人冥思苦想了。
但毕竟美的、立白对于内资企业来说真算是比较成功了,不过不是每个用这种模式进行扩张的内资企业都会成功。最典型的不成功例子就是比亚迪。汽车是大宗消费品,一个普通人可以随便买两三个电饭煲,两三袋洗衣粉,但车不会随便买几辆。低质量低价格,这没错啊,高产能高更新也没错,仿花冠仿大众仿QQ的车身,开足马力,还把销售任务一级一级向下压,誓要争地盘,总想一口吃掉大肉。结果业绩是残酷的。低价有什么用,饿个人就多次看到电视上很多罪犯都是买比亚迪作案的,有花冠的外壳好看又如何,有本事做成花冠那样低维修才叫牛。除非是垄断行业,否则大宗消费品并不适合这种模式。
总的概括起来,商人不多不少都了解中国消费者的脾气。在中国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多是赤裸裸的利益冲突,水火不容、敌对的,这种关系不比百姓与官员的敌对情绪轻。中国消费者的脾气有双重标准,一方面最大特点是绝不允许商家多赚一分钱,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商人对客人好点客人就会感激乐于给小费。因此中国商人绝不能让客人知道到底赚了多少钱,商家只能暗暗降低产品质量而且要装成血本无归的可怜甩卖的样子,让客人知道客人这次捡了宝。大陆游客多次在港澳地方拒绝消费与导游发生冲突,大多是这种心理作崇。另一方面,对于可以给自己脸上贴光的东西,觉得用起来“很有面子”的东西,多多钱也乐于让商家赚。总的来说,还是第一方面的特征起到重要作用,毕竟第二方面是少数钱多人傻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于是,事实上对于中国大陆人这种消费群体,上述“四低三高”的品牌特征正好适应了这种消费心理。反正在饿的眼中,什么商家真心为消费者服务、什么热心为消费者着想什么“与你在一起”之类的话听了就觉得恶心。商家若真有这种天真的心思那叫傻蛋,因为没多少中国消费者会领你的情。所以大家不要意外为何“四低三高”的商品人家就卖得那么好,我一心一意全为人民服务的却遭到冷落。或者换个说法,比较成功的“四低三高”商品事实上并不意味着他们懂得“讨好”中国消费者,而是懂得如何“对付”中国消费者。
基于懂得怎么“对付”中国消费者,这是“四低三高”的中国品牌获得暂时成功的一种解释。但暂时成功的背后,又轮到思考为何中国内资品牌为何一直无法壮大的原因了。中国消费者的脾气可以帮助一些内资品牌壮大起来,但到一定程度又变成其继续壮大的阻碍因素之一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期的“四低三高”发展,资本难以获得大量积累,若想积累,必定要提高价格增加利润,要提高价格只能是向垄断发展,向垄断发展结果又回到粗放型,资本无法快速积累。即使达到一定的垄断,消费者又不允许你多赚他一分钱不许你提价,否则纷纷转向山寨怎么办?没办法,只能产能输出,尽管很多内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怎么高,一走出国门就生龙活虎,例如华为、海尔。所有,有时我们抱怨国产的东西内销的全是劣质商品,出口或在外投资生产的都很威武,也有中国消费者心理的影子。结果是,中国内资品牌极难出一个高质量高利润的榜样。
毕竟中国大陆是个大市场,各跨国公司巨鳄们都不想放过。为什么外资在内就可以呼风唤雨?一方面他们的确有巨大的资本优势,如联合利华,其实他们也很聪明,他们重点也不放在质量和技术上,而是获得中国市场的稳定收入后,侍机吃进一些前景好的品牌充实自己的资本,然后资本增加加快,再侍机吃下一个品牌。相比之下宝洁就没那么强的侵略性,但他们用传统的美国思维,对传统产品不作太多“变”,重点放在自主研发高尖技术上,以科技含量在市场上立足。外资也了解中国人脾气,单个产品利润也不让你知道,就算他们单个赚得少,也可以蚁多咬死象,谁让他们本身资本雄厚呢,即使他们老总们天天睡大觉也可以稳赚钱。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第二个脾气可以让他们更加获得稳定的饭票。
不过,话说回来,不少口碑不错的老字号内资品牌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老字号一般都不能冒“四低三高”的风险,不少都是走高质量、低利润、低产能的道路。这种模式优点是品牌生命力很强,有稳定的客源;缺点就是资本积累速度实在太慢,而且老字号通常地域性极强,渠道拓展成本很重,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非常困难。不过,如果往后一百年间中国政治事件没那么频繁,没出现大规模经济倒退,用这种模式的中华老字号之一能在世界500强甚至100强中立足也不是没希望的。
PS:
另,解释一下为何副标题要用上“非政府因素”,因为每每说到企业无法壮大问题,必定有人抨击政府税收过重或国进民退等因素。但本文有些例子是比较成功的内资,希望本帖朝纯商业角度讨论而不是一味赖政府的角度吧。
作者:
KYOKO 时间: 2011-3-29 21:22
中国消费者,我看着脑白金的广告就恶心,可到超市却很可能买他送人
不知能不能代表(一部分)中国人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29 21:55
美的和格力的产品还算不错吧(两个厂家销售额都快上千亿了,算很壮大的了),空调,冰箱这块中国国内企业都占据了世界上70,80%的市场了吧, 多少国外企业因为国内的制冷行业壮大倒掉, 如果说质量真的不行的话,也做不到今天,当然他们在大型的商用机组上跟国外品牌有些差距, 但是差距已经很有限了, 而且美的格力的财力现在更强大,除了劳动力优势, 集团采购也使得他们的成本更低。
[ 本帖最后由 congwanshui 于 2011-3-29 21:56 编辑 ]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3-30 09:22
说到质量,国人本身的脾性是有很大问题的。比如同样的东西,如果国产的价格与外国的一样,那么多数人会选择外国的,因为相信外国的质量更好,尽管很多行业已经不是那样了。但是问题是你不可能要求国产的既价格便宜又质量好,所以只有牺牲质量。
另外,国人还有个毛病,那就是喜欢捧洋人臭脚,对国内企业却有苛责的习惯。比如外国某牌子如果出了质量问题,很多人是看不见的,等风声过后他们会依旧买。比如雀巢、丰田、家乐福之类的,雀巢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态度恶劣,根本不赔中国用户。但是依然热销。同样的事情,圣元那个,虽然有政府帮忙澄清,但是多数国人是不相信的(圣元那个事情我们都非专业人士,也没有去做过实验,所以到底有没有问题谁都不知道。但是相比雀巢那个是肯定有问题,对比一下国人的态度就知道捧洋人臭脚的大有人在了)。丰田不说了,在美国被整惨了,但是在中国拒绝索赔,但是很多国人却依然固执的认为丰田车质量远高于国产车。家乐福之类的外国超市多次出现管理不善引起的事故,而且什么价格标签错误之类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同样的事情如果是出现在中国的企业身上,国人就会苛责很多了。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1-3-30 10:11
这个,捧洋人臭脚也不是予生俱来的。
确实也是国内的产品不争气,就人家召回那些毛病,国产车一大把,更严重的也不见得召回,洋奶粉也会暴露什么什么的问题,但再怎么也不如三聚氰胺危害这么大。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1-3-30 10:14
个人认为,这个国内品牌啊,民族企业发展啊,这些都是大的战略层面的事,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而不是靠消费者根据民族情节来帮助发展,这是没有出路的。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0:43
楼上简直是胡说八道,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中资或外资公司呆过, 敢说这种鬼话。 一个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里, 最终决定于它的质量和成本(最终体现是价格), 大家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财力折中选择,中国消费者也不是傻子, 除了一部分人会盲目攀比外,大部分消费还是理性的。
至于中国政府或是相关部门, 更只会偏向中资品牌, 中资公司出了事情很容易搞得定, 外资公司则相对困难的多, 一是公司内部的机制不允许,一是外部环境。 举奶粉为例, 没有政府的一再纵容, 不会出上次三聚氰胺那么大的事情。 至于车市, 中国卖的最好的是大众, 而不是丰田,说明大家还是有选择的, 大众在国际上也只是平民品牌而已, 但是它在中国质量做出了口碑, 获得大家的认可, 所以它的车子明显比其它品牌高一截, 但选择它的人还是最多。 丰田也不是只在中国卖的好, 它卖的最好的是在北美, 虽然我认为它做法很不厚道, 但比国内某些车厂还是厚道多了(价格除外)。
市场同样需要培养, 所有的企业都是为了挣钱, 但是如果为了短期的挣钱把自己的牌子做砸, 也就不要怪消费者不买账。
至于中国品牌发展, 我觉得有两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分别是中国的制冷产品和中国的电视产品。 大家知道中国的电视行业算完了, 当初的国内的恶性竞争使得各个品牌都没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或不屑),做到最后等新的技术开发出来后就彻底落后了, 现在沦为给日本,韩国等公司打工的份。而制冷行业大家知道国内品牌霸占了全世界家用市场的80%,商用市场国外品牌也在萎缩,除了成本优势外, 也跟这些大品牌的注重质量,注重品牌建设是分不开的,当初制冷行业搞价格战的那些厂家也基本上倒闭的倒闭,残喘的残喘。
所以公司成不成功, 关键在与自己, 而不是所谓的中国人“劣根性”。 市场竞争不充分, 国家越保护, 这个行业失败的可能性约大, 除非你一直处于垄断和保护的情况下。 这点参照马来西亚汽车行业(中国的汽车行业也不行,不过还不如他们的典型)
同样的价格, 人们会选择外资品牌, 如果你分别在外资和中资公司呆过, 你肯定也会这么选(当然中国也有一些优秀的公司), 因为两者做产品的态度真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中国公司完成产品开发后,做完性能和型式试验基本就可以开始批量生产了, 但是外资公司往往还需要半年或一年的可靠性测试和现场测试, 上万成本的免费机组需要做几百台,你认为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成本是一样的吗?)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1-3-30 11:24


先说明一下,饿同意大虫说的品牌“越保护越差”,尤其是大宗消费品。不过有些大宗消费品如果因为技术差距太大,被外资控制了也会产生经济恶果,关键行业适当保护是可以的。
岱公的说法让饿颇感意外,一方面岱公常说国人应该摆脱那种凡事要政府作主的思路,现在又说产业需要政策引导。
不过弱弱的说一下,饿在主帖所举的例子都是小商品,大宗消费品由于人们购买都比较谨慎,所以质量应该要很在乎的。美的、格力空调是非常威武,但这应该不属于小商品范围了。
再提一个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冲突问题,格力专心做空调,而美的产生多种家电,美的就可以使用套装优惠的策略(美的有电器专卖店,例如买美的的空调+洗衣机+风扇等,可以打个折头),让消费者和商家都增加利益,缓和双方敌对情绪。
饿所说的消费者其实大多是小商品消费者,饿比较关注日化这方面的,关注在销售这个具体环节,男同志所说的都是大家电汽车等,看来男女看问题角度有别。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3-30 11:29
原帖由 congwanshui 于 2011-3-30 10:43 发表
楼上简直是胡说八道,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中资或外资公司呆过, 敢说这种鬼话。 一个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里, 最终决定于它的质量和成本(最终体现是价格), 大家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财力折中选择 ...
从普遍性上说,外国产品质量是比国产的好,这点我也没有否认。但是光这样比是不行的。因为按照自由经济的方式来看的话,发达国家更早进入市场,他们具有先入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宣传优势、垄断优势,总之各方面都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产企业要从中分一杯羹依靠的是什么呢?西方希望我们搞自由经济,很简单,他们不是雷锋,他们的目的就是发挥他们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产企业没有任何机会。国产企业要发展,一是依靠国家扶持(阁下似乎是在外资工作过的,所以接受了西方的“自由经济”观点,反对国家扶持。但是阁下有没有想过,没有国家扶持,你这个国家的企业凭什么与发达国家竞争?任何好的企业都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不扶持别人就垄断了,你这个国家就只能当经济殖民地。当然扶持也有坏处,这是双刃剑。从这次经济危机来看,难道西方国家就没有扶持本国企业吗?难道他们就没有贸易壁垒吗。只不过因为他们普遍占优势,所以平时就没有表现出来,一旦遇到问题,底裤就露出来了。)二是靠低价格,三是靠对国民的了解,四是靠国民对本国企业的民族感情。任何国家都是这样的,包括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起家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他们已经发达了,所以整天叫嚷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
在外国各方面占优的前提下,本国企业要发展,只有利用自己的武器,利用低价格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有立足之地,才谈得上后面的发展,总之无论你的产品是好是坏,终究必须要卖出去才行。但是既然是低价格,而且技术处于劣势,那么质量差就是必然的了。你要求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企业搞出低价高质的产品,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便你真的搞出了,由于外国占有先入优势,可以扼杀你,占有资金优势,可以收买你,占有宣传优势,可以忽悠,所以也不见得你就一定能成功)。日本的企业在发家的时候一样靠抄袭,一样质量差,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不过现在他们成功了,而中国企业仍然在发展中而已。
国人就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中国企业本来就各方面处于劣势,质量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处于劣势却什么都好,怎么可能?)而且国产产品已经以低价格做了补偿了,国人实在没有必要一边买低价商品,一边大骂质量差。
当然了,一个国家要想好好发展,肯定不能一直卖低价劣质品,所以这就涉及到产业升级的问题。要想产业升级,一方面需要自己投入科研,一方面需要进行科研交流(比如购买专利)。可惜人家都不愿意卖给我们(这也是发达国家在保护本国利益,和贸易壁垒性质是一样的)中国要发展,必然会从发达国家那里抢夺利益,那些发达国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想方设法遏制你。包括通过宣传优势,到处贬低中国抬高他们。而中国企业本来就是处于劣势,自身毛病多是事实,当然就被一抓一个准了。要想本国企业发展,首先需要他们能够真正有足够的盈利。(亏本还发展什么?)第二要自己的战略正确。(一些企业不思进取,只想依靠国家扶持。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通过提高质量来发展,这些企业肯定要淘汰才行)三是要有充足的缓冲。(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是一开始就好的,总要有缓冲来建立)四是要靠机遇。(机会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努力能够换来相应的回报,如果你投入了科研却没有成果,那就很倒霉了。二是发达者战略失误。别人怎么都占优,不失误你就很难发展)五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矛盾的过程,如果政府能够控制住局面,通过良好的引导,导致一批旧企业倒闭后有一批新企业站起来,那就成功了。但是假如控制得差,没有新企业站起来,或者站起来很少,那就非常不秒了。中国现在是关键时期,国人不要自乱阵脚,让外国有可乘之机。
我们恨中国企业不争气,恨他们卖劣质品甚至不安全的产品来祸害国民。没有错,我们该怪。但是怎么办呢?让他们全部倒闭吗?到时候我们会更惨。我不会为类似三鹿这种企业说话,他们是罪有应得,但是我依然希望国民正视事实,我们国家产品质量差这是客观原因决定的,我们可以鞭策他们越来越好,但是请不要太苛责,这是一个矛盾的事实。国企倒闭了,市场就留给了外企,中国自己的老板没有了,剩下的就都是打工仔。说白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其实都是绑在一起的。消费者受到损害,国家企业也必定会有损失,而国家企业有了损失,作为国民的消费者也会间接被影响。
[ 本帖最后由 luke19821001 于 2011-3-30 11:39 编辑 ]
作者:
harp 时间: 2011-3-30 11:33
我觉得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少有独门技术,喜欢硬拼成本和营销.
作者:
马岱 时间: 2011-3-30 11:44
原帖由
☆慕容泪☆ 于 2011-3-30 11:24 发表


先说明一下,饿同意大虫说的品牌“越保护越差”,尤其是大宗消费品。不过有些大宗消费品如果因为技术差距太大,被外资控制了也会产生经济恶果,关键行业适当保护是可以的。
岱公的说法让饿颇感意外,一方面岱公常说国人应该摆脱那种凡事要政府作主的思路,现在又说产业需要政策引导。
政府少干点具体的事,多管点宏观政策方面的东西。外企所得税前不久才和民企一样,这个优惠期实在是有些长了。
早期确实需要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但到现在,还是不少地方一味还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就不妥当了。优惠政策反过来说就是对其余人的不公平。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3-30 11:50
越保护越差,但是也有企业是从保护中崛起的。差的是我们不希望看见的,但是更危险的是连差的都没有。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不保护本国企业的,只不过越是发达的国家就越是保护得少(因为他们都已经处于食物链最高端了),越是发达的国家,他们越是希望别的国家不要保护。(别人不保护,他们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发达国家从本国的保护政策中获利少,从别国的保护政策中损失的多,所以他们宣扬大家都别保护了,自由竞争吧。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3-30 12:27
欧美产品“质量高、技术高”的印象,其实是个营销制造出来的误会。
对于商业而言,一件产品,总有基本入门技术水平,只要达到这个基本技术水平,就能造出这种商品。
而这种商品是否有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完全是商业策略的结果,比如欧美等国,走的是高精尖,而中国现阶段走的是短平快,于是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能够短平快,本身说明了一个问题:基本入门技术水平掌握非常成熟,所以能够拼成本,能够拼快速制造技术水平,能够把耐用消费品变成快速消费品,把高端贵重商品普及寻常百姓家,推倒市场规则。
举个例子,就是山寨机,低成本和快速换代,使得其对质量要求不高,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情绪周期,低成本更换手机,一般常识下的“质量技术”对于这个市场来说,都是浮云。这个市场的所谓质量,就是用户在换代周期内能穩定使用,也就是保证基本质量,但不保证过期的质量,虽然这个保证期很短,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足够长了;所谓技术,就是用户能根据自己喜欢获得喜欢的功能。而这些技术,欧美都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发展成熟,但作为快速消费品,对技术的成熟度要求没有耐用消费品那么高,在消费者厌倦之前能用够用就行。
能够高精尖,说明了其技术的高度,能够获得该领域高附加值,但这不代表其基本入门技术水平掌握成熟,典型的如苹果手机,竟然连信号这个摩托罗拉几十年前解决的基本问题都能出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苹果基本技术其实也不咋样,其实,熟悉电子产品相关技术的也应该清楚,苹果高水平技术也是不咋样的。高精尖的做法是一种以做耐用消费品的市场观念来做市场。
所以,用做快速消费品的技术和质量来和做耐用消费品的比技术和质量,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实际上是个市场主流到底是谁的争论,而不是爱国主义与否的争论。
为了更方便说明问题,我举个外国的例子,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竞争故事。
在摩托罗拉时代,所谓的技术,就是信号强度,那个时代,信号好不好,是问题关键。但诺基亚时代之后,信号这个基本问题已经解决,诺基亚不会再在营销上宣传其信号如何,而是宣传其多么漂亮,所谓“科技以换壳为本”。如果此时我们以摩托罗拉标准来衡量诺基亚,那么诺基亚的技术高度,肯定不如摩托罗拉,因为其信号问题,解决肯定没有摩托罗拉的好,但问题是市场主流已变——当然,这要归功于诺基亚的市场营销。如果以诺基亚的标准来衡量摩托罗拉,那么摩托罗拉的所谓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
切换到当下,市场主流声音从诺基亚以换壳为本切换到苹果以网络为本,是否能够敌得过山寨机的科技以快速换代为本呢?我期待这个战争。
同时,我也要说,针对发展中国家几十亿的市场,市场主流不会是声音最大的,毕竟像苹果之类的市场营销水平还是很顶尖的,但却会实实在在的无可逆转,是市场营销忽悠不了的。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1-3-30 12:50 编辑 ]
作者:
颖颖 时间: 2011-3-30 12:33
中国人真的很有意思,一方面的确很贫穷,另一方面奢侈品比谁都能消费。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1-3-30 12:35
原帖由 luke19821001 于 2011-3-30 11:29 发表
我们恨中国企业不争气,恨他们卖劣质品甚至不安全的产品来祸害国民。没有错,我们该怪。但是怎么办呢?让他们全部倒闭吗?到时候我们会更惨。
这种问题就不用你瞎操心了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3:25
原帖由
☆慕容泪☆ 于 2011-3-30 11:24 发表


先说明一下,饿同意大虫说的品牌“越保护越差”,尤其是大宗消费品。不过有些大宗消费品如果因为技术差距太大,被外资控制了也会产生经济恶果,关键行业适当保护是可以的。
岱公的说法让饿 ...
基础学科这块, 中国确实很差, 但这个光靠某个企业还真难提高, 象精密机械, 日化等都需要技术积累, 需要国家的投入(可惜贪污腐败太盛, 投入的钱10%都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象其它技术含量稍低些的小家电这块, 外国人那是对手?
说道技术壁垒, 这个原本就是企业竞争的一种方式, 否则别人凭什么把自己的技术转交给你, 不过在日用品方面和军用方面倒是不一样, 只有你出钱, 始终是能买到的, 不存在
不卖给你的说法, 一些国家层面上的我们就不讲了, 有些重要的东西我们国家也不会卖。
保护(或垄断)的恶果就是消费者买单, 比如,电信,石油,汽车,保险......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3:31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11-3-30 12:27 发表
欧美产品“质量高、技术高”的印象,其实是个营销制造出来的误会。
对于商业而言,一件产品,总有基本入门技术水平,只要达到这个基本技术水平,就能造出这种商品。
而这种商品是否有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完 ...
营销能骗一时, 不能骗一世, 如果你了解海尔和西门子的产品开发模式, 你就不会说这种话, 人家的好名声也是一天一天积累出来的。 技术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问题, 既然大家都能做的话。 差别在于各自在产品上下的功夫,投入的成本。 100元的成本和50元的成本能一样? 1年的试验和1个月的试验能一样?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3:34
我们恨中国企业不争气,恨他们卖劣质品甚至不安全的产品来祸害国民。没有错,我们该怪。但是怎么办呢?让他们全部倒闭吗?到时候我们会更惨。
这些企业就该淘汰掉, 只要能挣钱, 大把的民营资本能够进入, 我们绝对不会更惨, 就算买外资东西也没错, 外资公司难道就不交税, 给出的工资难道不更高?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3-30 13:50 标题: 回复 #17 congwanshui 的帖子
100块钱、50块钱的成本差距只能说:在100块钱的标准下,50块钱是偷工减料,但如果是在50块钱的标准下呢?很可能100快钱是小事当大事做,做了太多无用功,没捉住主要需求。
一年的试验和一个月的试验,也要看用来做什么,如果一个功能人家兴奋期只有一个月,那么为了这个月而花一年,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技术快速换代的领域,更是如此。而如果一个功能,是需要长期穩定持续运转的,那么一个月的试验明显是有问题的。
另外,虽然有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但也要看是什么货,做什么用。如果50块钱的质量降低一半,但价格也降一半,竞争力还是有的,而如果50块钱的质量降低并没有多于一半,价格降得也不止一半,性价比大幅提升,那竞争力就大大提升了,如果换代速度快点,甚至可以做到我所说的:把耐用消费品做成了快速消费品。
营销不是骗一时还是骗一世的问题,而是市场主导权是什么的问题。海尔西门子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同样的事情,在手机、互联网领域发生的次数不胜枚举,资金投入不代表什么,技术也不代表什么,抓得住当前市场主流,顺势而为才是关键。
所谓名声,也是有区别的,可能西门子的名声是:穩定。但你让快速换代的公司也获得穩定的名声是不可想象的,人家要的是快速响应的名声。还是那个问题,用耐用消费品的名声衡量标准来衡量快速消费品,同样是不合适的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1-3-30 13:59 编辑 ]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4:01
有些零部件能用5年, 有些能用10年, 有些失效率是1000PPM,有些是100PPM,他们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每个产品做出来后他们的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浮现, 做1个月的测试也许能解决80%, 做一年的测试是需要解决其中99%的问题。
看来阁下对手机行业比较了解,那国内手机某阵子还很红火, 后来怎么衰落的你知道原因吗?
作者:
dimeterio 时间: 2011-3-30 14:16
樓主最好還是先說一下“中国内资品牌”的定義,否則無從討論。
比如說吧,QQ是個“中国内资品牌”,但是突然有一天爆出新聞,馬化騰原來是個美國人,那QQ還是不是“中国内资品牌”?
又或者說,可口可樂是個“美國品牌”,哪天被中資收購了,是否就是“中国内资品牌”了呢?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3-30 14:20 标题: 回复 #20 congwanshui 的帖子
你不能老用耐用消费品的标准来衡量快速消费品啊。
你提的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测试的,没错,但是,市场并非只有这个市场,一个市场,总有各种层次,每个商人不是都一样思路的,有些人就不喜欢把产品往高端做,比如有些国内日化用品,我看他们并非没有实力,而是没有动力。
虽然都卖手机,但卖给军用的手机、卖给潮人用的手机、卖给经常丢失手机的手机,卖给农民的手机,能一样么?能全部用诺基亚或者苹果技术标准来统一衡量么?明显不能。
七八年前的那批手机热潮,你认为是真热?我倒认为是在以己之短击敌之长,起码是不明智的。
我感觉海尔和西门子对比,也是这种,但具体了解不多。
反倒是山寨机,彻底颠覆了市场规则,让全世界快速普及手机。这个过程如果要靠那些大厂,慢慢搞测试、推品牌、调整产品线,还需要等几十年。
让原来注重价格、品味、质量的市场着重点,转变为注重快速换代、新颖、廉价、随手可扔的作为真正的“主流”市场重点(这个主流是以人数来算,并非算市值)。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1-3-30 14:27 编辑 ]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4:58
这样讲大家没有好谈了, 我想泪楼主的意思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山寨这种东西的存在本就是我国法律不作为的产物, 如果把这个作为常态的话,我国就真的杯具了!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3-30 15:22 标题: 回复 #23 congwanshui 的帖子
回到楼主的问题,我觉得是:中国内资品牌,该以何种方式壮大的问题。
是直接按照对方的思路,硬碰硬呢?还是利用自己的优势,暗渡陈仓呢?作为观察或者参与者,我觉得不能老是按照已有前人设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低资本、低成本、低质量、低寿命、高产能、高流通、高更新”的特性,注定是用来做普及型产品的,因此,不能以高端消费品的标准来衡量其名声,所谓的品牌,其实中国企业很多是已经具备了的,只不过不是高端的,所以不怎么被宣传,不怎么被认可。
高端品牌认可度高,几乎普世性的认可,但又如何?市场只是在高端,真正做到落地的还是低端品牌在做。
高端品牌在厂家积累了足够实力之后,做起来并不难,钟表原来还是地摊货、蓝领象征呢,不也能做成现在奢侈品。
如果现在就谈和西方高端品牌的对决,还太早,那东西要时间的,短期内是出不来的,也是我们急不来的。
附:
你对山寨有偏见,我眼里的山寨,是在手机上搭上超大喇叭,或者投影仪这种有创新性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复制苹果手机的那种。
华为曾经流传过一个片子:山寨手机的蓝海战略,里面说的才是我认可的山寨。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1-3-30 15:44 编辑 ]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3-30 15:34
我说的你也不懂, 你说的我也不懂!
作者:
路遇 时间: 2011-3-31 00:38
资源由官配,市场不是企业存活的必要因素.
企业生存和市场关系不大的时候,谈什么品牌.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怎么可能不谈?
市场不是企业存活的必要因素.后面这一句话,你说,没有前面"资源官配"的前提,后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市场才需要品牌,而官配需要的是关系(从原材料到销售),或则叫"利益分配".做品牌,树形象,多浪费啊!而且枪打出头鸟,这么有名,各种"捐"本不知你在何处,好嘛,自己跳将出来……捐门槛吧你!
纯市场因素……,在中国,马洛斯需求层次中"尊重的需求"由于压抑反而变态的突出.只要是品牌就大行其道,没有资源制约的纯品牌产品"脑白金"大行其道就是最经典的证明.
你知道么?高阶经理人在谈企业发展的格模瓶颈时,不是谈质量\生产\品牌,而是在谈,×千万时要打点好那个层次的关系.×亿时关系要通到哪一层.不敬神,请不到题词供着,小鬼都可以缠死你.
市场基础政策不稳定,这样的企业经营理念,赚了钱,跑路吧,要不贪腐东窗事发,得受池鱼之灾.开玩笑,品牌搞什么搞!搞出来,能立定多久呢?
顺便讲一下,其实这才是有钱人搞移民的最主要的原因.赚的钱,来路正么?赚了钱,落袋心不安啊.
[ 本帖最后由 路遇 于 2011-3-31 22:19 编辑 ]
作者:
飒露紫 时间: 2011-3-31 12:59
国内新兴的品牌就没有几个想做百年以上企业的,很多是投机赚一票的心理,能壮大才怪,最多不过是养肥了给外资宰。
作者:
越骑校尉 时间: 2011-3-31 16:45
国内的经营环境能让你有“百年大计”考虑的吗?多数中小企业能熬过第3年已经算本事了。而大型企业的话能活的长些,不过不是靠长远的规划而是靠一系列的临时措施来应付一关关的危机,一旦换老总企业就算能挺下去也元气大伤。黄光裕入狱后国美的风波就是例子。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11-4-1 12:25
原帖由 dimeterio 于 2011-3-30 14:16 发表
樓主最好還是先說一下“中国内资品牌”的定義,否則無從討論。
比如說吧,QQ是個“中国内资品牌”,但是突然有一天爆出新聞,馬化騰原來是個美國人,那QQ還是不是“中国内资品牌”?
又或者說,可口可樂是 ...



这个问题多简单啊,就看拥有(注:这里指品牌所有权,不是使用权)这个品牌的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什么的,如果是合资的就看控股权在谁手上来判断。外资企业或外资控股什么的一查工商就知道了。像霸王洗发水在座绝对99%认为是“国货”,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加拿大企业,因为它的名称是“霸王(中国)”看到有,有个括号的100%是外资。至于QQ,QQ是腾讯公司拥有的品牌,那腾讯公司在工商注册时是内资就内资,外资就外资,没所谓的。内资外资区分的意义饿认为很重要一点是,除非发生品牌所有权内外资易手,否则一般可以反映这个品牌创造的资金来源于哪个币种区域。
若发生内外资并购,还要看是完全收购还是部分收购,有的只收购厂房,但品牌所有的公司没死,有的买了品牌所有权,厂房还是他们自己的,但他们不能无条件生产原来自己的品牌了。主要还是看品牌所有权,购买了品牌所有权,可以决定谁、在哪里来生产这些东西,也可以把这个品牌杀死。一般甲收购乙的品牌之后,若甲和乙是竞争关系,一般甲会将原来乙所有的品牌杀死以壮大甲自己的品牌,实际上是排挤自己竞争对手的手段。即使甲不杀乙,也要让乙臣服于甲。例如联想收购IBM笔记本系后IBM的笔记本为什么这么烂?联想还会傻到提高IBM笔记本质量帮竞争对手的品牌造势么,当然只做自己品牌的笔记本了。
你提的另一个问题,还要看是大吃小还是小吃大(大小指品牌影响力),若大内资公司控股了可口可乐,一般来说,这内资公司肯定不会再为可口可乐造势,把可口可乐这个牌子打压到让它无法死灰复燃。若是七拼八凑的孤掷一注的收购,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典型的小吃大,你就只能保证原可口可乐的利益,起码不能让它更差,才能让自己获得收购带来的好处,一般不会傻到“抱着一起死”吧。既然题目都说是“内资品牌”,就是“内资企业拥有的品牌”,就看“拥有这个品牌的企业的控股方是内资还是外资”……
作者:
颖颖 时间: 2011-4-1 12:32 标题: 回复 #29 ☆慕容泪☆ 的帖子
雖然大家都這麼說,但我沒覺得聯想收購 IBM 之後,IBM 的筆記本較之前明顯變爛。
作者:
harp 时间: 2011-4-1 13:33
联想的变化还是有的啊,故障率上升而且外观也少有变化。北美的IBM本子都快绝迹了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1-4-1 14:25
原帖由 luke19821001 于 2011-3-30 11:29 发表
从普遍性上说,外国产品质量是比国产的好,这点我也没有否认。但是光这样比是不行的。因为按照自由经济的方式来看的话,发达国家更早进入市场,他们具有先入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宣传优势、垄断优势, ...
质量差 和 劣质品 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安全都做不到,这样的公司让他倒闭吧。
一些伪造证书,不管消费者死活,以圈钱为目的的厂商,你觉得他会升级么?
坚决打倒一切利用爱国主义情怀 逼迫我们 消费伪劣国产商品 的新传销行为

[ 本帖最后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11-4-1 14:29 编辑 ]
作者:
颖颖 时间: 2011-4-1 14:43 标题: 回复 #31 harp 的帖子
问题是 IBM Think Pad 被联想收购前,就已经故障重重,在北美已经大势已去。如果没有这些问题,IBM 能随便卖 Think Pad 么?但很多说联想不好的人,往往使拿 IBM 鼎盛时期和现在对比。但让 IBM 走向衰落的不是联想,而是 IBM自己。
作者:
58642modemeng 时间: 2011-4-1 15:27 标题: 回复 #24 黑传说 的帖子
传说兄的确说的都很切中问题要害
但是大虫跟传说讨论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大虫说的内资品牌是指厂商的品牌效应,传说说的是产品品牌
如果从泪姐的论题来考虑,应该说大虫所说的才能跟泪姐的论题相对应
就拿任何山寨厂厂家都不可能是一个品牌,但是他的产品却有可能成为品牌
举一个例子,不管脑白金到底是多么差的一个产品,史玉柱就是凭密集广告投放这么基本的一招取得胜利
销售成绩说话,这是史玉柱营销的奇迹、也是广告策划的奇迹
脑白金在低廉的成本基础上如何被赋予了高附加值?
不外乎就是广告效应产生的无形资产
这种广告效应也注定是有时效性的
在这个案例上也可以看到,脑白金这个产品本身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家喻户晓的广告使其产生品牌价值
但是中国又有多少人知脑白金是那个厂子生产的呢?
失去了短期投资获利完毕的史玉柱这厂子本身又能因为脑白金的广告产生多少品牌价值呢?
所以传说所说的案例是永远也无法解读泪姐提出的论题的,因为本身就不是在说一件事
作者:
潜水潜规则 时间: 2011-4-1 16:12 标题: 地方之劝
你们可以专贴讨论什么上帝什么神灵,这里不是有你们认为的神,控制着精神病患者,在这里
说着他们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话?
电脑软件和程序用于生产中,可以让生产线规范化、系统化;
新技术和新仪器用于生产中,可以让生产规模扩大、产品性能提高;
未知的领域和未开发的技术,可以让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让人民生活水平彻底改变.
而愚昧无知的一群东西,喜欢带着宗族劣狗,暗控某人在世间受尽孤独和贫穷,在当事人
即将回到统治阶级内部中去时,依然在社会底层欺骗那些地痞无赖和心术不正的官员,
似乎还从京城带来戏班子,营造为残害人促成婚姻、辅助生子的假象......
我从没有和这些喜欢权钱又不知道谁该拥有它的人有过任何正面的接触,在此也警告下
地方上的人,要害你们的人都是一脸的无辜和真诚,或许背后躲有贪官,那也是即将被处理的;
或许身后藏有富商,那肯定是不久会被清理的.你们只需要相信这一点,我在的地方,不会有
任何灾难,因为你们的第三代领导人集团,从没有给我真正有意义的保护,经济保障也没有.
或许,黑东西控制着无知的愚民,依然在装腔做势,或许,投机取巧者巧设名目蛊惑不知真相
的人,但相信这句话:远离杜贫!否则,无妄之灾会随时光顾.也有这句话:相信贫派的力量.不过,
这贫贱命令不是给你们的,也不是给你们的愚帝的.依靠天灾人祸建立威信的人,对你们那些拥有
权利却与自身具备的能力不成正比的人,不抱有好感.如果让你们可以控制的人员暗里欺伤,
戏报凌辱,结果是很明显的,国家的权利可以建立秩序建设家园,也可以让反对着得到应有的下场!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11-4-1 17:01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1-4-1 14:43 发表
问题是 IBM Think Pad 被联想收购前,就已经故障重重,在北美已经大势已去。如果没有这些问题,IBM 能随便卖 Think Pad 么?但很多说联想不好的人,往往使拿 IBM 鼎盛时期和现在对比。但让 IBM 走向衰落的不是联 ...
附议, IBM本来就是已经很没落了, 在北美被戴尔打的抬不起头(虽然戴尔质量不怎么样,但是价格和服务优势大)。
作者:
碳纤维拖拉机 时间: 2011-4-1 19:29
IBM比较擅长面向高端企业级用户,不擅长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包装和营销。Thinkpad以前的感觉就是傻大粗笨皮实耐用的类型,笔记本业务对IBM来说本来就只是个无足轻重毫无利润的鸡肋。论技术实力IBM还是IT界一哥,英特微软还要排后面,戴尔只是个大型攒机商。
作者:
颖颖 时间: 2011-4-1 20:01 标题: 回复 #37 碳纤维拖拉机 的帖子
這麼說也不準確,IBM 的客戶群是企業,Dell 的客戶群是個人。但後來企業為了省錢,也都奔向 Dell,IBM 就只有死路一條了。不過話說回來,IBM 和 Dell 我都不看好,我永遠用的都是 Apple。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4-1 20:03 编辑 ]
作者:
碳纤维拖拉机 时间: 2011-4-1 20:51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1-4-1 20:01 发表
這麼說也不準確,IBM 的客戶群是企業,Dell 的客戶群是個人。但後來企業為了省錢,也都奔向 Dell,IBM 就只有死路一條了。不過話說回來,IBM 和 Dell 我都不看好,我永遠用的都是 Apple。
IBM就不是卖PC的,它的PC部门早就卖掉了。大小型机,超算领域Dell就没法比了,IBM最赚钱的是靠卖各种商务级的管理服务方案,还有专利池里一堆专利啊标准啊,所以其NB之处终端消费者不能直接感受到。呵呵公主也是“果粉”啊
作者:
颖颖 时间: 2011-4-1 20:59 标题: 回复 #39 碳纤维拖拉机 的帖子
我自然知道在大型計算方面 IBM 無人可比,我也知道 IBM 的主要財源來自於企業服務。但比較悲哀的是,既然你的主打是企業服務,你還沒有能忽悠企業界買你的產品為主,這是 IBM 很值得反省的一個問題。
作者:
碳纤维拖拉机 时间: 2011-4-1 21:44 标题: 回复 #40 颖颖 的帖子
但是IBM的年营业收入比Dell高得多阿,千亿美元级别的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4-1 22:45
以后不送脑白金,送花生油算了!真有心送礼的,最好送些电器,起码送生活必需品,这傻子对送礼的讲究。过年送什么苹果、饼干太多了没什么好处,个个都这样送,真个想吃坏傻子!
作者:
zeloti 时间: 2011-4-2 01:22
原帖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11-4-1 14:25 发表
坚决打倒一切利用爱国主义情怀 逼迫我们 消费伪劣国产商品 的新传销行为
我认为的,利用爱国主义情怀间接“逼迫”我们消费伪劣国产商品的典型例子:真功夫连锁快餐店
作者:
harp 时间: 2011-4-2 02:24
汗一个,切记不能和mac用户谈本子 投降~
继续歪楼...linux用久了我只关心硬件质量和兼容性好不好,每次开会就看到一排亮闪闪的被啃过一口的苹果,反倒是非果粉显得think different.
作者:
路遇 时间: 2011-4-2 12:09
原帖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11-4-1 22:45 发表
以后不送脑白金,送花生油算了!真有心送礼的,最好送些电器,起码送生活必需品,这傻子对送礼的讲究。过年送什么苹果、饼干太多了没什么好处,个个都这样送,真个想吃坏傻子!
送RMB最实在。过年直接封红包……
送礼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为人情往来的成本。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4-2 15:26
楼上,我上面所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有实力,当然有魅力,只是现在还无法靠卖弄魅力而已。任何品牌,都需要一只有实力的团队来运作,而商业团队的活力,远比现状重要,现状就是被商业团队用来改造或者维护的。
那么,中国现有企业的商业活动能力和能量,都是如日中天的,要形成品牌,不难,但这还需要时间。
或者换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需要的不是品牌,而是普及度,品牌一般都是精品化的,很影响普及度的,所以,我个人对产品品牌不怎么喜欢,但我喜欢“团队品牌”,也因此我不看重苹果产品,但我看重创造苹果产品的团队。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11-4-2 15:28 编辑 ]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4-2 16:29
原帖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11-4-1 14:25 发表
质量差 和 劣质品 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安全都做不到,这样的公司让他倒闭吧。
一些伪造证书,不管消费者死活,以圈钱为目的的厂商,你觉得他会升级么?
坚决打倒一切利用爱国主义情怀 ...
劣质品生产者当然必须打到,但是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才叫劣质品,我国很多产品质量也许不如外国,但是绝非劣质品。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劣质品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打到劣质品,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我国现在的阶段下,劣质品比例高于发达国家一定值也是正常的。不要凡是都上纲上线归结到体制问题。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1-4-4 13:30
原帖由 luke19821001 于 2011-4-2 16:29 发表
劣质品生产者当然必须打到,但是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才叫劣质品,我国很多产品质量也许不如外国,但是绝非劣质品。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劣质品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打到劣质品,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我国现在的 ...
不知道是你没有明白,还是混淆概念。
以目前的生产水平,完全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商品,当然质量大多数比不上国外的,这不是问题。
所以质量一般是技术问题
劣质品是商家品德问题,因为完全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东西,却为了利润偷工减料
质量差可谅解
劣质品不可饶恕
坚决打倒一切利用爱国主义情怀 逼迫我们 消费伪劣国产商品 的新传销行为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1-4-4 20:37
质量差没人要,卖不出,那就只能靠劣质品瞒过消费者的金睛火眼,蒙混过去了!
主要还是中国教育教不出我们(可能我们也不想学)会制造优质国产品的本事,优质的都是外国的。仅仅合格,大家怎会稀罕,什么都要尽量最好的,不达到优秀水平,一般也很难销售。瘦肉精怎么来的?不就是大家都希望猪肉瘦点好么?于是就加上去了。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11-4-4 22:05
中国现在是招商政策,给招商越是放松,对国内产品打击越大,不等壮大就被打死在萌芽状态
作者:
asky 时间: 2011-4-4 22:20
劣质品跟爱国有什么关系啊,国家要是鼓励消费劣质品还搞三一五干嘛啊。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4-6 22:25
原帖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11-4-4 13:30 发表
不知道是你没有明白,还是混淆概念。
以目前的生产水平,完全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商品,当然质量大多数比不上国外的,这不是问题。
所以质量一般是技术问题
劣质品是商家品德问题,因为完全可以生产出合格 ...
我本来就说要打到劣质品的,只是不必上纲上线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4-8 07:59 标题: 回复 #48 游戏爱好者 的帖子
一般市民其实并不追求优,只追求两样:一,便宜;二,合格无公害。
现在便宜出现公害,优质产品买不起,因此叫苦。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1-4-8 16:01 标题: 回复 #53 吃饭猛喷罗大傻 的帖子
同意,
如果 合格为0, 那么
不同程度的劣质品就是 -1到-9
质量差的是 1到3
质量中等的是4到6
质量高的是7到9
奸商的行为就是哪(-)当中等 的来卖
拿质量差的当高的来卖
比如三鹿牛奶以后,市场上只剩下7 8 9,和 - 了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4-11 13:06
现在社会缺乏公信力,比如有一家企业认真做产品,质量做到了10,但是有谁知道呢?说给你听你会相信吗?市面上那些虚假广告哪家不是吹的NB哄哄的。结果真正好的产品被拖累到破产,劣币驱逐良币。
作者:
游戏爱好者 时间: 2011-4-11 14:59 标题: 回复 #55 luke19821001 的帖子
劣币驱逐良币,也并不是常态。
比如海尔冰箱就比以前的冰箱好
按你的意思,是否社会公信力是让企业做质量的必须条件?
而质量是品牌的前提?
那么如何提高公信力?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11-4-11 19:17
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在一个充满虚假广告,专家教授谎话连篇的世界,仅仅想依靠优质来提高竞争力实在是太难了。好比海尔,事实上中国并非只有一个海尔,只是其他的海尔都竞争失败了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11-4-14 17:26 标题: 回复 #53 吃饭猛喷罗大傻 的帖子
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是非常实在的,不怎么追求花里呼肖,也因此,那些搞花花肠子的,搞品牌的,会比较吸引人眼球,但市场都局限在高端,吸高端的血利润丰厚;而不搞的,当然品牌也上不来,但市场在底层,虽然低利,但量大。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11-4-21 21:38
不过傻子总觉得是不是现在的技术不如以前了,傻子的城市有八条地铁线路,最初设计一号线、二号线时,从没有问题,现在动不动就搞到地面塌方,出现了地陷。
现在也是如此,以前虽然都存在有害货物流入市场,但也只是极少的,没现在那么多,现在居然连大品牌都出事了,是不是我们的技术有问题了。我们那处厂长总是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技术,连最基础的手工活都不会,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因为没有技术做到保证合格,因此只能靠假冒产品来蒙混过关了。看来必须从中国的教育抓起,过了技术关,才能让他们上岗。可惜现在的大学是应试教育,不注重这些,那样只会越来越多问题的。但老一辈技术人员全都退休了,新一代技术人员又不过关,那就麻烦了~!
作者:
巴卡斯博士 时间: 2011-4-22 11:00
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1)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的税收倾向于外资,民营企业生存困难。
(2)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舆论导向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通过宣传包装,那些不值钱的东西变成了名牌。
比如:LV包、意大利名牌服装、施华洛施奇
施华洛施奇的玻璃变成了水晶,其实那东西根本不值钱。纯粹是设计包装。还有很多首饰根本不纯确买高价。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