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这个....作为学生仔质疑政府的数学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小KS    时间: 2009-10-8 15:23     标题: 这个....作为学生仔质疑政府的数学能力

因为压力提出很无聊的质疑
现在中学有很多学科都没有意义
比如说生物...你天天上班下班回家吃饭睡觉起床...
这么忙而乱的社会咋会想到这个= =
当然不排除你想做生物学家....

还有语文...我怎么理解语文都是写文章并教你写汉字....
怎么还要背课文= =?有啥用?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 =?
背诗词背论语
我就是我 我干嘛要被那些语无伦次的东西....
不知道现在都用白话文吗= =

政府想要完美的人 这个我理解
真正完美的人又有多少?
成就了个别人,牺牲了上亿人
还好中国人口多,否则一场下来就是倾家荡产
这买卖划算到死......
完美的人的成就与他放弃的东西,成正比吗?
放弃你的童年 你人生里三分之一的时间
你的大部分脑容量,换来的是啥?
所谓的全才这个称号?那你还不是就从事一门行业
又不是古代那就两科 一文一武
文武双全一样拼杀战场 出谋划策
不会有多余的学科

有些人说这些可以充实你的大脑....
好吧,等你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
这些所谓知识你还能记得多少

老师都不一定记得住....

学垃圾用三分之一的时间 睡觉用去三分之一的时间
你这一辈子就浪费了三分之二..真正快乐生活的又有几年

学一些处处用不上只能变成分数和毕业证的垃圾信息来换脑容量和大量时间= =?
政府那帮脑残不会算数吗

以上个人观点...也许我了解的很片面
但也是一点心声....

[ 本帖最后由 小小KS 于 2009-10-8 15:26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8 15:29

这恐怕不是政府的原因
作者: 蓝云    时间: 2009-10-8 15:32

早就怀疑过了的--没用
中国的应试教育就这样,科考的延伸形态
作者: 沈浪    时间: 2009-10-8 15:52

数学能力
作者: 纸风车    时间: 2009-10-8 16:35

在下眼拙没看出楼主想表达什么。。
作者: sdauqd    时间: 2009-10-8 16:52

楼主忽略了联系的普遍性,没有哪门学科是独立存在的。总之,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努力学习才是硬道理。
作者: alance1981    时间: 2009-10-8 18:28

是想质疑政府的教学能力吧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8 18:28     标题: 回复 #1 小小KS 的帖子

现在给你的这些科目都是给你最基础的东西,不是期待你以后成为什么全才,至少要有个了解不是吗?基本上生物,地理,物理,历史知识都不知道,你觉得你可以在这个社会立足,成为有用之才,甚至实现自己的目标吗?如果就这点基础教育都需要抱怨,我很怀疑以后你能专一了解哪方面的知识。政府不是预言家,不可能知道你一生下来就适合哪方面的培养,他们能怎么办,就是把基础知识传授给你们,看你们的喜好以后可以选择专业,难道有错吗?说什么牺牲上亿人的利益,难道废除这些科目就不算了吗?知道国外怎么评价国内的教育吗?虽然说学生的压力大一些,但是基础打得好,这就是为什么出国的学生在国外很容易取得优秀成绩的原因之一。这些学子没有一个后来不是说得益以以前的“血泪史”。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要是总是抱怨,消极的面对,受损失最大的只有你。我并不是提倡什么逆来顺受,但是有时候换一个监督考虑,你才能发现有时候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片面化。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9-10-8 22:48

楼主,高中之前的所有科目最好都学好。因为它们都是最基础的,都学好离全才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不用担心你会变成全才。

一个人要成为天才,基础一定要牢靠。而且根据我所知的所有天才,都不止有一门天下无敌,一般都有两门天下无敌,只不过一门为大家熟知,一门没空发挥而已。想单靠一科打天下的,最多只能达到围棋中的2段到3段水平

而且,高中之前的所有科目,是你大学专业学得好的基础,也是你将来从事某个事业的基础。
当然,你可以说你野心不大,但将来赚钱比别人少可不要眼红。

当然,你还可以说,有些不识字的都赚了好多钱,那我告诉你,每个有点成就的人,都会有一段刻苦努力的过程,就是楼上说的“血泪史”,这个过程里面综合实力大幅度增长,没经历过这个阶段的,永远都是平庸的。
更严重的是,基础不好的,都会很明显感觉到某个阶段会有个瓶颈,以致不能实现更大的成就。很多不识字赚好多钱的,旁观者都可以明显感觉其局限性。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10-8 22:50 编辑 ]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9-10-8 23:01

中学的知识可能没用。但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态度、方法都能保留。
青春期正是学习的最好机会,错过了就没了。
应该没人会质疑小学教育的作用吧。
我理科比较好,我觉得数理化各有特点,很值得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考试通过。

中国的现状决定高考模式。
无论学什么,都会向应试靠拢。
作者: 时间轴空转    时间: 2009-10-8 23:14

没多少用,不过对穷人来说是个成功,赚钱的捷径。你要有钱做生意,炒股更好。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9-10-9 07:27

基础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以后自学的能力。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就什么都会了。大学毕业仅仅是你有机会参与社会竞争和学习而已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9 11:10

其实最好的教育组合,就是在中国上到初三,然后去国外上高中、大学。。。说不定还能在高中时期,混个奥数队员什么的呢。。。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09-10-9 11:26

中国高中的填鸭式教育还是很不错的, 最好是能到国外上大学!
作者: smallpal    时间: 2009-10-9 11:54

楼主别把混社会想的那么容易,你现在学到的知识将来很多都能派上用场.做生意 炒股................有只赚不赔的吗

ps:太早送孩子出国读书,在外头缺乏管束进而废掉的也不少.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10-9 11:54



QUOTE:
原帖由 小小KS 于 2009-10-8 15:23 发表
还有语文...我怎么理解语文都是写文章并教你写汉字....
怎么还要背课文= =?有啥用?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 =?
背诗词背论语
我就是我 我干嘛要被那些语无伦次的东西....
不知道现在都用白话文吗= =

教你写汉字的课程叫做“识字课”,教你写文章的课程叫做“作文课”。

语文的内涵不仅仅是识字和作文,他其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他是在交给你怎么样做一个中国人,在你的血液中注入中国文化的基因。

背诗词被论语有什么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确实没有用。但很不幸的是,这是中国文化根源之所在。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09-10-9 12:01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 其实也是很有用的,跟别人相处,举止言谈很重要吧。 何况中国还是个关系社会呢!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9 13:23

至少语文我是很少背课文的,政治要背那是没办法。所以,我是很佩服那些能背出10本书的人的
作者: 奔波儿灞    时间: 2009-10-9 13:28

楼主表抱怨了,等你过几年大学毕业再回头看,也不过如此~~
作者: 太平清领道人    时间: 2009-10-9 14:46

这孩子太偏激了,高中以前的知识就是一个基础养成而已,况且,小孩子不读书,天天去玩早晚也会腻味的啊
作者: bill_li    时间: 2009-10-10 19:00

问说人只要学会你好、谢谢、再见就能影响其一生了
作者: sylar    时间: 2009-10-10 20:10

当你忘记那些具体的东西后,剩下的就是你学到的。。。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9-10-10 21:14

数理化很关键。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学根本不应该分科,数理化非常有助于建立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11 07:44     标题: 回复 #13 天宫公主 的帖子

顶一下...真的真的
作者: adwq    时间: 2009-10-14 02:32

我支持2楼的意见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0 21:31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10-10 21:14 发表
数理化很关键。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学根本不应该分科,数理化非常有助于建立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中学数理化对人的理性思维毫无帮助。。。基本都是在套公式而已。。。

真正锻炼理性思维的是奥数教育。。。奥物、奥化+奥信也应该很锻炼人。。。不过这些我无缘参加。
作者: 青木风亮    时间: 2009-10-21 00:19

懒人就不要抱怨了 你迟早会发现做实事比考试麻烦得多

只是实事做好了有好处 考试考好了大多数时候没啥实惠

不过考试考不好大多数时候也没啥损失 当练功好了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1 09:46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0 21:31 发表

中学数理化对人的理性思维毫无帮助。。。基本都是在套公式而已。。。

真正锻炼理性思维的是奥数教育。。。奥物、奥化+奥信也应该很锻炼人。。。不过这些我无缘参加。

不大赞同。如果凭兴趣自己看奥数等等那的确是锻炼,但如果只是为奥数就奥数的话那根本就无意义。中国奥数成绩总那么好不是因为参加奥数的人兴趣有多大,只是中国填鸭式的应试方法成功了而已。其他国家的那种得奥数金牌的人含金量要高的多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21 11:48

那奥运会上有多少人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搞体育的?还不是奔着金牌去的,你能说他们金牌的含金量低吗??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1 12:39



QUOTE:
原帖由 wotaifu 于 2009-10-21 09:46 发表

不大赞同。如果凭兴趣自己看奥数等等那的确是锻炼,但如果只是为奥数就奥数的话那根本就无意义。中国奥数成绩总那么好不是因为参加奥数的人兴趣有多大,只是中国填鸭式的应试方法成功了而已。其他国家的那种得 ...

你参加过奥数营么?知道奥数教育是什么么?最烦那种人云亦云的人。。。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1 22:13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1 12:39 发表

你参加过奥数营么?知道奥数教育是什么么?最烦那种人云亦云的人。。。

我还真参加过。高一的时候得了个全国一等奖。后来就是觉得那种所谓的训练根本就很模式化没兴趣了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9-10-21 22:20



QUOTE:
原帖由 wotaifu 于 2009-10-21 22:13 发表

我还真参加过。高一的时候得了个全国一等奖。后来就是觉得那种所谓的训练根本就很模式化没兴趣了

我得过省二等奖  不过是靠老师猜题

后来大学学微积分    怎么都不理解   只好硬背求导公式  现在全望了
倒是中学做过一个老语文教师的课代表   从他那里学了很多东西  现在还在用呢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2 08:42



QUOTE:
原帖由 wotaifu 于 2009-10-21 22:13 发表

我还真参加过。高一的时候得了个全国一等奖。后来就是觉得那种所谓的训练根本就很模式化没兴趣了

奥数题不可能模式化的。国际奥委会每年出的考题,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新。解题的核心技巧以前从来没见过,或非常不直接的出现过少数几次。

如果中国国内比赛都是“模式化”训练的话,在国际比赛的成绩是不可能那么优异的。你想玩题海战术,人家外国人还不干呢。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22 08:57     标题: 回复 #31 wotaifu 的帖子

.....我从初一到高二都在上奥数校...我怎么没发现教育的结构是题海战术和模式化?章节分得很清晰,而题型变化也灵活,虽然对后来的帮助不大,但是这样让我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的数学收益不少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2 10:52

你们认为不模式化就不模式化好了,你自己去找找看中国冬令营以及奥数国家队的训练资料,也无非那回事罢了
至于LS你说的章节清晰不过就是因为那些教材把竞赛所涉及的知识都讲到了而已,然后所有题目最终解答过程有如搭积木般把那些知识用不同方式拆解,拼装起来。最后那些奥数金牌获得者只是对于这些知识运用的最熟练的人,而不是真的有创新思维。熟练工和艺术家的差别也就在于此

[ 本帖最后由 wotaifu 于 2009-10-22 10:59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22 12:45

俺就很不明白,俺没参加过奥数,是不是俺的思维能力就低那些人一等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2 12:45     标题: 回复 #35 wotaifu 的帖子

还是那句话,中国人想这么办奥数,外国人也不会同意。

另,中国的奥数冬令营,我上中学的时候参加过,也不是你说的那样。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2 13:20     标题: 回复 #36 KYOKO 的帖子

绝对不是。那些人的解题能力要靠做题来保持的。一旦他们上了大学不继续长时间训练的话,解题能力必然下降。说到底是熟练问题罢了。
下面一段是2003年IMO中国队教练组编写的一本书中的原话
    “由于受非典影响,原定于6月10日起在北京开始的国家队培训计划没法进行,为保持国家队队员的水平,我们自5月份起采用邮寄的方式进行了培训,共编拟了10套试题,要求每位国家队队员在四小时内完成一套题。
     6位国家队队员都按时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些要求对非典期间保持国家队队员的水平,调整他们的状态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这些话就可以看出来,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熟练度,而非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可不需要用这种方式“维持”
  
另外可以加句,那些题目的整体难度比起那年东京IMO的试题而言,更甚一筹

[ 本帖最后由 wotaifu 于 2009-10-22 13:23 编辑 ]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2 13:41     标题: 回复 #38 wotaifu 的帖子

废话,不熟练怎么可能创新?

这么给你说吧,奥数题的战略一般分三步:
1。寻找规律
2。总结规律
3。证明规律
寻找规律这一步,如果你连一个 sin(a+b) 都需要查表的话,那就是说别人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做 10 个“试验”,你只能做 2 个“试验”。你的成功率自然不会比人家高。
总结规律这一步,如果你脑海里的“已知规律”非常多,而且能够运用自如,那么它将对你总结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但很少情况,题目中所寻找的规律,和一个“已知规律”完全吻合。
证明规律这一步,奥数中的证明技巧往往需要创新,但无论怎么创新自然也逃不脱结合现有的方法。或者说,如果你对现有的方法不熟悉,很多时候你想也想不到应该在什么地方变一下

要不然咱么把 2009 年 IMO 考题贴出来晒晒?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2 13:55 编辑 ]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2 13:45

随便你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2 13:50

http://www.mathlinks.ro/Forum/index.php?f=580

09 年赛题,大家自己看吧。我不喜欢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2 13:54 编辑 ]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2 16:06

两个小时做出来了两道。另外还有两道题大致思路有了,还有两道题没什么把握。所谓的“新”也没看出新来哪。
与你观点不和则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睁眼说瞎话”,对此我深感佩服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09-10-22 17:03

我没读大学很后悔.


当然了,说实话一般的大学生没准还不如我,但是他们所接受的系统化教育和基础,如果运用得好,前景会很不错.


我现在就需要的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等再赚点钱就结婚,然后去大学读读书,呵呵
作者: tassdar    时间: 2009-10-22 17:11

我小学学了奥数,感觉对我帮助很大,当时得了数学会颁发的二等奖。
当然,没有兴趣是没有用的。
学奥数,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锻炼思维,是真的很有益。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3 07:37



QUOTE:
原帖由 wotaifu 于 2009-10-22 16:06 发表
两个小时做出来了两道。另外还有两道题大致思路有了,还有两道题没什么把握。所谓的“新”也没看出新来哪。
与你观点不和则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睁眼说瞎话”,对此我深感佩服

好吧,我承认对于功底比较好的,第一题和第四题(第一天和第二天的送分题),确实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在中国参加过冬令营的,基本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我所谓“创新”的意思,就是要做一会儿试验,总结规律,才能想出解题思路的。高考题更多是看题,判断已知提型,照着背过的作。。。

我之前说你人云亦云,无非是因为现在网上很多连奥数题都没见过的人,就拍起屁股骂奥数。如果你不属于这类人,我收回之前的话。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3 07:38 编辑 ]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3 08:07

昨天凌晨又思考了一个小时,前5道都解决了,最后一道也差不多明白了。不得不说今年IMO题目实在很简单,往常我基本只能做出3-4道
      我从一开始指责的是中国奥数培训现状。小学和初中的情况我不了解,没接触过,高中接触过一会。上海的模式是这样的:10月第二个星期日是全国数学联赛的时间,然后第三个星期日有个培训班资格考试,是举办"希望杯“的那一伙人办的(不参加培训就没参加那竞赛的报名资格,因此对很多人少了高考加分的机会),取前200名,然后每个周日下午13:00-17:00都在浦东的一个进修学院上课,请了很多老师,基本上每次去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发习题卷子,20多道题,然后老师上面不停讲,回去的时候再发个卷子,还是很多题,要学生回家去做。
一年差不多有30多个礼拜上课,上两年则要面对1500道甚至更多的题目。这样根本就和填鸭没什么两样,我高一时候上了一个多月就不想上了,我自学数学是处于兴趣不是强迫自己搞题海。
上海近些年也有些进IMO国家队的,他们都是这样走过去的,至于他们初中和小学是怎么样的很难说,但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说中国奥数培训模式有问题。至少我不认同我所见的方式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23 08:11     标题: 回复 #43 sos2290 的帖子

回去读书意思不大,国内的大学也学不出来什么,无非就是一个文凭而已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9-10-23 09:28

奥数还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小学奥数。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23 12:12

话说回来,俺现在的水平也就做做小学奥数了,大家指的IMO是指高中奥数?有没有大学奥数的?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3 12:27



QUOTE:
原帖由 wotaifu 于 2009-10-23 08:07 发表
昨天凌晨又思考了一个小时,前5道都解决了,最后一道也差不多明白了。不得不说今年IMO题目实在很简单,往常我基本只能做出3-4道
      我从一开始指责的是中国奥数培训现状。小学和初中的情况我不了解,没接触过,高中接触过一会。上海的模式是这样的:10月第二个星期日是全国数学联赛的时间,然后第三个星期日有个培训班资格考试,是举办"希望杯“的那一伙人办的(不参加培训就没参加那竞赛的报名资格,因此对很多人少了高考加分的机会),取前200名,然后每个周日下午13:00-17:00都在浦东的一个进修学院上课,请了很多老师,基本上每次去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发习题卷子,20多道题,然后老师上面不停讲,回去的时候再发个卷子,还是很多题,要学生回家去做。
一年差不多有30多个礼拜上课,上两年则要面对1500道甚至更多的题目。这样根本就和填鸭没什么两样,我高一时候上了一个多月就不想上了,我自学数学是处于兴趣不是强迫自己搞题海。
上海近些年也有些进IMO国家队的,他们都是这样走过去的,至于他们初中和小学是怎么样的很难说,但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说中国奥数培训模式有问题。至少我不认同我所见的方式

今天上班时间,我也认真的看了看 09 年的题目,确实比往年容易很多。但很奇怪为什么各国的分数并不明显的高很多。。。

两年做 1500 道题还好吧,我这几年一直兼着澳洲队教练(在悉尼营上课,参加小测验+选队考试批卷,还对一些入选学生做点私人辅导),所以我知道澳洲真正能进队的那些学生,也得差不多是这个题量的。

澳洲每年主要靠 AMO 成绩选墨尔本夏令营(12 月)(参加 AMO 的必要充分条件我还真的不清楚。。。我当年靠一个 Westpac Maths 比赛拿了个全国前 20 就邀请我参加 AMO 了),两周时间,每天两节课+一个四个半小时的考试,每节课大概给 20 - 50 道课后练习题,做多少随便不过真正能进队的那些还是会都做完大部的。墨尔本营的考试成绩,结合 第二年 APMO 的成绩(3 月),决定进悉尼秋令营的名单。墨尔本营大概 25 人,悉尼营大概 10 - 12 人。和墨尔本营一样,两周时间,每天一个考试+两节课,最后两天每天一个大考试,没课。选队一般大考试成绩占 33%,墨尔本+悉尼诸多测验成绩占 50%,AMO/APMO 占 17%。。。这还不算平时每个中学的校内训练,2 年 1500 道题还算比较正常吧。

我觉得单单是题量大并不能算题海,因为真正的高考题海是题量大,重复性强。。。奥数班在打基础那几年,重复性也挺强的,高中以后题与题之间的相似度就非常小了。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3 12:45 编辑 ]
作者: wotaifu    时间: 2009-10-23 13:32

如果只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一通百通,那么对于技巧性很强的竞赛型题,不需要1500道那么多,只怕300道就够了。而且他们出的题目并不是那种对思维有启发性的,而是需要在已经对知识运用很熟练的情况下还要花半个小时(或更多)才能解答的问题(不一定巧妙,可能很繁琐)。因此绝大多数听课的学生是自己几乎解决不了那些题目(自己会做那还去听课干啥),只是机械地从课堂上老师那获得答案,可以说这钟培训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虽然也有些人因此解题能力增强,但他们做题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遇到过相似题目的时候解决方法,然后以求变一变解决这道问题;而非真正从题目条件自然而然地展开思考,寻求解答的钥匙。我大学同学不少竞赛得奖的人都处于这一层次,他们提到当初的竞赛会说“第XX题类似的见过太多了,稍微变一变就能弄出来”
    要真正锻炼思维能力,还不如多引导学生注意些趣味性更高的事物,比如几何中的九点圆,梅内劳斯定理,帕斯卡定理,牛顿线等共点,共线,共圆之类的结论;史上著名尺规作图不能问题:三等分角,倍立方,化圆为方,以及尺规作图能力限制的依据。这些都值得看看(虽然对提高竞赛成绩没什么直接帮助),几何中甚至有以法国皇帝命名的拿破仑定理,只怕大多数参加奥数培训的人都不知道。用射影变换仿射变换等方法从圆的性质可以推得二次曲线的诸多性质,菱形蝴蝶定理也存在……讲这些可比干巴巴地死讲题有趣多了,也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3 14:27     标题: 回复 #51 wotaifu 的帖子

机械地从课堂上老师那获得答案,这种学生的确不少,但他们的水平应该都离进队很远吧?我承认在奥数上,争取到自由想象权的门槛确实比较高,但这个世界上干什么的自由想象权没有门槛?况且,对比一下高考题,甚至奥物、奥化题,奥数选手们在越过这个门槛后,最终比较的还是自我创造力。所以说,你不能说因为它有门槛,就说奥数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权。借用老夫子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巩固基本技巧为的是更高质量的自我思维,这也是奥数精神之所在。

至于说多引导学生注意些趣味性更高的事物,我恰恰很反对这样做。奥数教育和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奥数式思维永远可以给向你回答“为什么”。几何中的九点圆,梅内劳斯定理等(后面的就不一一列出了)在奥数班上其实都会讲,而且老师会证明给你看为什么它成立(好点的学生会自己证明,再好点的学生会自己发现)。至于尺规作图不能三等分角,倍立方,化圆为方,授予这种知识恰恰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而更像普通的中学教育(除非你很细致的把高瓦理论一起讲了)。因为孩子被灌输了这个以后,他不能问为什么这个东西成立(问了也白问,除非他已经具备了一些抽象代数的知识)。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死记硬背一大堆自己以为明白,但其实不知所云的“知识”,我认为这种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因为尺规作图不能三等分角,和一台图灵机不能在有限步内计算出“大多数”实数的准确值,它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实数子集 S 含有“大多数”实数,当且仅当 m(R \ S) = 0,这里 m = R 上的 Lebesgue 测度)。一个孩子只有在真的理解了为什么尺规作图不能三等分角之后,他才有希望猜到甚至证明一台图灵机不能在有限步内计算出“大多数”实数的准确值,而后者对于计算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我个人而言,我从奥数中的最大获益,就是我意识到别人给我说什么的时候,我是应该问他要证明的。这是很多没有受过严格竞赛训练的孩子,所没有的一种重要意识。因此,我认为授予学生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背后的工作原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而奥数教育正是让孩子们熟悉掌握原理之后,再来运用这些原理模仿一些新知识的创造过程(当然,中学生理创造新的知识还差太远)。至于说中国奥数金牌得主,日后很少在数学专业研究中取得显著的成就,这个恐怕得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负责了。反之,上次 ICM (2006 年) 发出的四个费尔茨奖中,有两个(澳大利亚的陶哲轩和俄罗斯的佩雷尔曼)都是奥数金牌得主。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3 16:02 编辑 ]
作者: 秃头老帅    时间: 2009-10-23 17:31

我很能够理解楼主的这些想法,毕竟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楼主的苦恼大部分我们其实也遇到过。不过就事论事,同情归同情,还是应该提醒下楼主一些地方。
    对于生物这方面,我个人也不喜欢生物这门课,上学时经常不及格,就不讨论了,免得人笑话。我还是重点谈一谈语言吧。
    语文其实是很重要的学科。所谓的背课文、背诗词,其实并不是这些课文和诗词有什么用处,而是因为这是一种基本的训练。注:并不是训练背诵能力,而是训练你的语言逻辑能力。比方说“你好,请坐”和“请坐,你好”就是两种不同的语义。而如果当你有很多话想说出来的时候,先说哪句后说哪句就更是体现你的语言能力了。而你的语言能力如何训练出来的?就是背课文。课文当中的语句都是很合理的搭配,而且含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及论证手段,能够让你今后在与人的交谈中能够用最贴切、最能打感染对方的语言来达到你说话的目的。
    至于文言文,楼主可能觉得现代人都不那么说话,就用不着背了。也不尽然,要知道古人其实也不这么说话,写成这样是因为那是书简太麻烦,所以能少写一个字就少写一个字,而文言文可以帮助你尽可能用最简炼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
    当然,文言文最主要的作用不是在这里,而是用来辅助你对现代文的学习的。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文言文学得好的同学,语文一定学得很好。那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文中的修辞方法都是由古文演变而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外文演变而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课本里有外国名著),你单纯碰到一种修辞方法的时候有时可能很难理解,但只要你联想到其他的几处用到同样方法的地方,你很容易就能明白过来。怎样才能让你马上就联想到其他用到的地方呢?没错,背过!让你背下来之后,哪怕你后来忘了,但是这些相关的东西已经深入到了你的潜意识当中,当你说话的时候你自然就随心所欲了!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背诵的内容:数理化要背公式、历史要背年代、地理要背……等等等等吧,就是让你用的着的时候,至少你还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比如你解一道数学题,解半天解不出来,后来知道,原来有一个公式可以直接得到结论,而你根本就不记得这个公式的存在,你就败了。试想,如果你以前背过这条公式,哪怕你现在忘了,你至少知道:有这么一条公式可以解这个式子,具体公式我记不起来了。那这样你可以借助工具书,去查这条公式,你一样能解得出来。这就是背和不背的区别。简单的说,就是:背过+忘了>没背过。
    这也可以顺便解释一下后面的内容,没错,很多东西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万一有些东西你要用到的时候,你至少可以知道到哪儿去查,更何况很多东西其实你都在潜移默化的使用之中,只是你没有觉察到而已。

    当然,以上言论只是针对楼主而言。我个人也认为,国家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我觉得,这些弊端更多的是体现的体制上,而非学习的内容上。至于学到的内容嘛……呵呵,没有什么是没有用的。
作者: 七七白菜    时间: 2009-10-23 22:22

小学是知识是为初中做准备

初中的知识是为高中打基础

高中的知识是高等专业教育的基础

个人虽然不太认同国内的教育体制,但是高中以及高中之前的基础还是很有必要打好的

作为学生嘛,你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学到手,还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如何去学习.
作者: 63690479    时间: 2009-10-23 22:32

似乎楼主就跑题了....至少题目跑了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9-10-24 07:56

高中奥数又2个作用。
对那些数学稍微好点的同学,可以做为兴趣学习。

对最好的学生,参加竞赛就必须要做题。
至于你说的只会听不会想,有个原因是时间不允许。
真正对数学等有兴趣又想有所作为,不妨考上大学继续,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有充足的时间。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9-10-24 08:09

学习不仅仅培养思维能力。

如果想取得最高的成就,需要长期枯燥的训练。
我觉得现在能静下心来做科研的人也少了。
作者: 天下奇才    时间: 2009-10-24 19:30

""还有语文...我怎么理解语文都是写文章并教你写汉字....
怎么还要背课文= =?有啥用?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 =?
背诗词背论语
我就是我 我干嘛要被那些语无伦次的东西....
不知道现在都用白话文吗= =""

LZ经典的文章真的要背下来,我原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这是真的,经典的东西背下来以后,在日后的生活中,你会突然想起其中的道理,豁然开朗,而没有背下来的,也就没什么印象了
作者: 无事公    时间: 2009-10-24 19:37

我完蛋了,智力衰退到只有普通人的程度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24 22:36     标题: 回复 #59 无事公 的帖子

你是说衰退还是说进步了?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24 22:47

智商250是高了低了?
作者: 崔浩    时间: 2009-10-25 15:51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10-24 22:47 发表
智商250是高了低了?

在国外应该没有二五仔一说吧。

250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9-10-25 19:12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10-24 22:47 发表
智商250是高了低了?

不用太在意智商测试。
1、现在所有的智商测试用的问题,都是西方人根据自身的思维特定设定的,是不是适合中国人呢?——明显不适合。
2、智商测试,所用的问题,是根据某个人(教育最成功的理想模型)为标杆设定的。于是,智商最高的,并不是真的智商高,而是和某人的思维模式比较契合而已。
作者: 崔浩    时间: 2009-10-25 19:15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09-10-25 19:12 发表

不用太在意智商测试。
1、现在所有的智商测试用的问题,都是西方人根据自身的思维特定设定的,是不是适合中国人呢?——明显不适合。
2、智商测试,所用的问题,是根据某个人(教育最成功的理想模型)为标杆 ...

不是吧!事实上现在先进的东西都是西方人搞出来的,如果不按他们那样的思维方式方法玩的话,根本就是偏离轨迹的高智商。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0-25 23:10

那智商同智力又有啥关系呢?
作者: tonyget    时间: 2009-10-26 00:53

美国大学里搞研究的几乎都是外国人,本国人没兴趣
作者: 结尾的    时间: 2009-10-26 02:30

中国的应试教育...惨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6 10:19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09-10-25 19:12 发表

不用太在意智商测试。
1、现在所有的智商测试用的问题,都是西方人根据自身的思维特定设定的,是不是适合中国人呢?——明显不适合。
2、智商测试,所用的问题,是根据某个人(教育最成功的理想模型)为标杆 ...

Average IQ of indigenous populations according to World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lligence of indigenous peoples from Lynn (2006) p. vi


显然智商测验如果有自身的思维特定倾向,占便宜的也是中国人。。。
作者: 青木风亮    时间: 2009-10-26 16:18     标题: 回复 #68 天宫公主 的帖子

不同意 有可能中国人整体的素质更高 被西方人发明的东西削弱过后还有这个水平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7 12:08     标题: 回复 #69 青木风亮 的帖子

。。。。。。。。。。。。。。。。。。。。。。。。。。。。。。。。。。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9-10-27 15:33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09-10-25 19:15 发表

不是吧!事实上现在先进的东西都是西方人搞出来的,如果不按他们那样的思维方式方法玩的话,根本就是偏离轨迹的高智商。

思维方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方法,并没有高低之分。西方先进的不是智力,也不是思维方式,而是智力成就。我们智力成就也不少,只不过有段时间偏离了方向而已。想偏了和智力有关么?智力再好,他能避免阴沟里翻船搞错方向么?

智商不等于智力——当然,当人们对自己了解足够多的时候,是可以等于的,不过现在离那个程度,还远着呢,乐观点,一百年后吧。

另外,公主所列的中国人智商水平高,也不代表中国人的智力高,或者是智商测试适合中国人,占这种测试的便宜也没意义。
恰恰相反,如此高于普通水平的智商,正好说明这套题目对中国人来说是真的偏了《《====中国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口(图显示还包括日本,中日人口加起来的权重更重了),对全球智商的平均水平的影响因素会很大(可能只有印度这种级别才能平衡这种影响了,但显示结果却是澳大利亚在平衡中国的影响,荒唐了。),理论上、统计意义理想上,世界平均智商水平都应该和我国的平均智商差别不大——这对于统计来说,已经不是误差了,而是明显的错误。

再仔细看了下图:发现,各个水平的人口总数都是差不多的,除了和澳大利亚水平一样的那部分。也就是说,西方的这套智商标准测出来的结果就相当于在说:智商最高的人数有1人,中上的有1人,中的有1人,中下的有1人,最低的有1人。这样的话,还要这套量表干吗?这不是在开玩笑嘛。——————这里的判断完全根据的是西方的统计学逻辑标准来做的。有没问题?我暂时不负责任。

刚翻了下网,好像现在国内对这套题目本土化做了很多事情了,不过,很明显一个倾向是:题目怎么都是脑筋急转弯型的?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10-27 22:53 编辑 ]
作者: 崔浩    时间: 2009-10-27 18:53

我想说的是这个调查应该都是抽样的那种,按理说应该是数量越大的才越接近真实。可想接近的话他们怎么来实施这么大范围的测验?可别忘了还要分年龄段,分地域,分性格等等,想着就头疼。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9-10-27 20:46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09-10-27 18:53 发表
我想说的是这个调查应该都是抽样的那种,按理说应该是数量越大的才越接近真实。可想接近的话他们怎么来实施这么大范围的测验?可别忘了还要分年龄段,分地域,分性格等等,想着就头疼。

理论上,
数量越大,需要越接近平均数,否则这量表就是废的。
所以,基本上判断一个衡量人类自然特性的量表是不是第一步就废了,只要看中印两国初测结果是不是处于平均数附近,如果是,才下一步看看其他因素。

当然,如果说是抽样,那这里还表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抽样的时候犯严重错误了。

————当然,上面的判断也是基于西方的抽样统计方面的理论。(当然,有些假定是有严重缺陷的)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10-27 22:52 编辑 ]
作者: 青木风亮    时间: 2009-10-27 21:40     标题: 回复 #70 天宫公主 的帖子

投降 要钱有点 要命一条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7 22:14     标题: 回复 #71 黑传说 的帖子

本来想驳的,看了您 73 楼的言论,算了。。。真不知道西方统计理论哪点得罪你了?

如果你是那种逢西必反的小愤青,我直接闭嘴。。。如果你觉得你眼中的西方统计理论哪里有问题,还请你详细道出。。。我本人认为数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也是没有国界的。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7 22:17 编辑 ]
作者: 时间轴空转    时间: 2009-10-27 22:33

中国人智商当然高啊,有汉奸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了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勾心斗角,就有损人利己,毒大米,地沟油,毒面,假鸡蛋,假药~~~就连那些刚刚降生的婴儿也不放过!毒奶粉!三聚氰胺~~~,官商勾结,利益蒙心。智商用在这上面,低些不是更好!
       中国人普遍都是主要用右手,左脑发达,智商高很合这个有关么?或许智商高的同时想象力极差!可是哪个更重要呢?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9-10-27 22:49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10-27 22:14 发表
本来想驳的,看了您 73 楼的言论,算了。。。真不知道西方统计理论哪点得罪你了?

如果你是那种逢西必反的小愤青,我直接闭嘴。。。如果你觉得你眼中的西方统计理论哪里有问题,还请你详细道出。。。我本人认 ...

俺非逢西必反,只是这个是不是西方独有的?我只知道这一套是从西方引入,然后目前中国学术界全部以此为据,并没做过大的改进。

问题就在信度和效度规定里面,怎么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方法倒是通用的。————社会可不是物理世界能够理想化——————当然,这是公认的缺陷,我好像没必要特别拿这个说话吧?上面注明的文字只是为了严谨起见,突出强调西方文化背景的执行人,根据其本身发展的理论,竟然搞出了个和本身理论相悖离的怪异结果,那么这种结果,有没错?哪错了?谁的错?连他们自己都内部打架,我们还有没必要过分注重IQ测试这方面的结果呢?——好像我也说了,暂时不负责任吧?不负责任就是不讨论,哈哈。

ps:多谢公主提供的图,提供了这么典型的量表设计失败例子,发给搞这方面的同学,他拿去当教案了。
另外,我更多了解的是社会统计方面,也多年不搞了,所以对纯数理的统计方面俺认输。


[ 本帖最后由 黑传说 于 2009-10-27 23:18 编辑 ]
作者: 拇指精灵    时间: 2009-10-27 22:56

其实,中国千年都没有变过……歌颂领导的思想、领导永远是对的(这跟古代皇帝有啥分别?)、官场上的裙带(且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哥哥,他会因为自己的弟弟做了美国一哥就会飞黄腾达么?再看看现今中国的太子党……)、再有就是LZ所说的应试教育,本质上跟科举差别不大。
作者: smallpal    时间: 2009-10-27 23:03

中日平均这高,我又拖后腿了........

说起来各位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测的IQ,我貌似是做了一堆卷子外加十多分钟的问答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9-10-28 03:42

LZ真逗,这种牢骚还是第一次见到。你现在初中毕业了吧,9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你不喜欢可以不上学啊,有什么可牢骚的。

BTW,每天8个小时学习就叫苦,我上了大学最忙的时候还每天14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呢。高中时每天几个小时没算过,记得的就是高考结束后收拾高三一年做过的练习题,仅保留下来的就轻轻松松地堆了个齐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能回想起来幸福的全是这些“苦日子”。现在倒是声色犬马家庭琐事一大堆,没有当年那种集中精力干什么的劲头了,可一点不觉得幸福。
作者: Oskarlre    时间: 2009-10-28 04:32



QUOTE:
原帖由 拇指精灵 于 2009-10-27 22:56 发表
其实,中国千年都没有变过……歌颂领导的思想、领导永远是对的(这跟古代皇帝有啥分别?)、官场上的裙带(且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哥哥,他会因为自己的弟弟做了美国一哥就会飞黄腾达么?再看看现今中国的太子党… ...

呵呵, 奥巴马不算世家,自然不会.

看看老布什的几个儿子. 你能说这个不是太子党?  小布什总统, 小布什弟弟佛罗里达州长,小布什表哥FOX 新闻台台长...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28 06:30     标题: 回复 #78 拇指精灵 的帖子

你以为这些东西只有国内才有?别总觉得月亮是国外的圆(虽然有时候确实是某些角度国外的大,^_^)。歌功颂德,每个国家都在这么做着。裙带关系...你以为那些总统的子弟哪个不是太子党?没有点背景你能当总统?总统能不能并不是代表全体利益不好说,但是能代表起身后团里的利益这点是肯定的。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10-28 06:37     标题: 回复 #61 KYOKO 的帖子

.....你就是个250.....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9-10-28 07:46

智力测试成绩高,可能是因为应试能力强。包括中国和日本。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0-28 12:06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09-10-27 22:49 发表

ps:多谢公主提供的图,提供了这么典型的量表设计失败例子,发给搞这方面的同学,他拿去当教案了。
另外,我更多了解的是社会统计方面,也多年不搞了,所以对纯数理的统计方面俺认输。

有了什么研究成果,还请联系违纪百科,让他们把错误纠正过来。
作者: 陶心    时间: 2009-10-28 13:43



QUOTE:
原帖由 wotaifu 于 2009-10-21 09:46 发表

不大赞同。如果凭兴趣自己看奥数等等那的确是锻炼,但如果只是为奥数就奥数的话那根本就无意义。中国奥数成绩总那么好不是因为参加奥数的人兴趣有多大,只是中国填鸭式的应试方法成功了而已。其他国家的那种得 ...

1、“奥数”本身当然是很有价值的。
2、而对于我国目前奥数的快速普及一事,其实有两种思路去看待:
一   种是“广种薄收尖”式的思路  ————  
万人里总有少数既有兴趣又有天赋的,用广撒网的方式去收集,用广泛参与的方式去引发竞争。则这种思路,对大普及是持肯定态度的。
另一种是“各得取所需”式的思路  ————  
没兴趣或者没天赋的对可能的尖子其实构不成竞争,不如各取所需。则这种思路,对大普及是持否定态度的。
至于背后的营利问题是另一个方面了。
两种思路哪个更对,难说。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9-10-29 10:31 编辑 ]
作者: nevill    时间: 2009-12-3 01:54

任何学科确实都有其共通性,只是程度未到,暂时还体会不到。估计这种教育制度是想打造出大批量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认知的人,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或许能在不同的领域为社会提供更多对进一步探索认知有贡献的人才。楼主你也说了,15亿人口,对中国来说经济上是负担,但是普及教育以后,难保不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这对以个人为单位来说确实不公平,我也很痛恨这应试教育,限制我的喜好。但是渐渐大了后,才知道这对于宏观社会来说,是有利的。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矛盾,站在在社会宏观角度来看的个人利益是自私的。
但是也要有个时间性,大学还是这种教育制度就真的是无谓的浪费时间了...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9-12-3 04:14



QUOTE:
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9-10-28 12:06 发表<br />

<br />

<br />
有了什么研究成果,还请联系违纪百科,让他们把错误纠正过来。<img src="images/smilies/kuso.1.09.gif" smilieid="43" border="0" alt="" />

你难道不知道wikipedia是人都可以改的么?不过这个是系统性错误,要推翻的是整个智商测试体系。

回到主贴。
大学其实也是这种制度的,只不过不再是学校来灌输,而是自己了。
大学已经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老师强制你必须学哪个学科,反正图书馆在那,想学那个学科就去学。实在不知道,那就顺着图书馆的架子读下去,遇到不感兴趣的就跳过,总有一种东西会吸引你进去深入研究的。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12-3 07:08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09-12-3 04:14 发表

你难道不知道wikipedia是人都可以改的么?不过这个是系统性错误,要推翻的是整个智商测试体系。

回到主贴。
大学其实也是这种制度的,只不过不再是学校来灌输,而是自己了。
大学已经没有升学压力,也没 ...

好啊,那你去改好了,然后现作者肯定会改回来,你再改过去。。。你们互相之间争论,我也好从旁学点东西。
作者: lichunhui    时间: 2009-12-3 10:48



QUOTE:
原帖由 陶心 于 2009-10-28 13:43 发表


1、“奥数”本身当然是很有价值的。
2、而对于我国目前奥数的快速普及一事,其实有两种思路去看待:
一   种是“广种薄收尖”式的思路  ————  
万人里总有少数既有兴趣又有天赋的,用广撒网的方式去 ...

奥数:“广种薄收尖”
英语:“广种薄收尖”
……
731当年在中国作细菌试验怕也是这么想的。
中国人够多,浪费点没啥。


PS:天朝对给别人播种这么感兴趣?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