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金庸小说配角谱之五----可怜天下父母心之易三娘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0 13:05

可怜天下父母心-----易三娘-你想起了你的妈妈吗?

咱夫妇只求报仇,便送了性命,也所甘愿,于屠龙刀决无染指之意。

这么大的小子,离开妈一天也不成,你还要妈喂奶把尿不成?”
----------易三娘


生命的力量很强大. 为了保护孩子, 一些弱不禁风的女人,也会突然发挥出平时根本想也想不到的气力和勇气. 为了保护幼崽, 一头母野猪可以战退群狼, 母性激发出了生命最大的呐喊.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天性.也是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 有人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 也是最持久的.
回想起严父慈母, 给人安全感,给人温馨,给人信心和勇气.

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呢? 如果这个双方创造的孩子被人残酷的杀害了呢?
你能想象这种深隧的痛苦吗? 你能想象这种愤怒和仇恨吗?

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杜百当和易三娘的故事.一个读来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这对夫妻,小说里着墨很少,戏分也不重. 但是却是倚天这部著作不可不细看的妙思之笔. 他们曾经是威振川西的武林高手, 杜百当向以双钩威震川西,他妻子易三娘善使链子枪.号称贤伉俪.
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因为一个仇人所改变,彻底改变了. 这个人就是谢逊. 他杀了他们的爱子. 对于谢逊杀人的原因, 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都不要紧了.最最关键的是-----他杀了他们的儿子!
对父母来说, 这意味这什么? 爱别离,是佛家所言的人生一苦. 亲爱的人离开了,那么导致离开的人,将会被报以刻骨的仇恨. 他们恨, 恨这个仇人夺去了他们生命的最爱.由爱而恨,这是最自然的转折了. 但是, 他们没有象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那样迁怒旁人,他们相信怨有头,债有主. 所以, 找的,只是谢逊. 身当大难,比起谢逊的胡乱杀人, 至少, 还多了一份天良和理智.
为了报仇,他们为了能挡住谢逊的狮子吼, 杜百当刺聋了自己的耳朵. 他听风辨器之术乃武林一绝,但是,为了报儿子的仇,这点自残,他们是不在乎了. 突然觉得,林平之身上会有他们的影子. 为了报仇,他们舍弃了自己熟悉几十年的兵器, 针对谢逊练了十二柄短刀的功夫. 虽然,也许他们也自己仍然知道不时谢逊的对手,但是, 作为他们, 仍旧要拼命一试.
书中写他们的身份,是通过张无忌偷听他们和青海三道的对话得来的. 书中写道:
马法通道:“贤伉俪跟谢逊有杀子之仇,这等大仇,自是非报不可。既已探得对头在少林寺中,何以不及早求个了断?”易三娘侧目斜睨,道:“这是我夫妇的私事,不劳道长挂怀。”………… 易三娘道:“既跟谢逊并无仇怨,何以苦心孤诣的练这套剑法?咱们双方招数殊途同归,都是克制七伤拳用的。” ………………………易三娘道:“咱夫妇只求报仇,便送了性命,也所甘愿,于屠龙刀决无染指之意。” (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他们但求自己报仇, 对与大部分人参加少林大会是为了屠龙刀来说,他们的动机要纯得多. 而且他们但求同归于尽,亲手报仇. 对自己的生命都早不在乎了, 要这些名利何用? 请注意”易三娘侧目斜睨”这几字,完全体现了易三娘对青海三道对屠龙刀私欲的蔑视和戒心.

报仇, 报仇,成了他们生命的唯一目标. 人,这样活着的确很可悲,但是,杀子之恨,又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吗? 他们,又何尝不是为爱而疯狂的一对人呢?
如果金庸对这对夫妻的描写仅仅限于此,那么, 今天我写这两个人物,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倚天这部书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不但极写了他们的恨,更巧妙的写了他们的爱.

他们的一出场,易三娘就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形象.书中写道:


见山道旁两间茅舍,门前有一片菜地,一个老农正在浇菜,便道:“向他借宿去。”张无忌走上前去,行了个礼,说道:“老丈,借光,咱兄妹俩行得倦了,讨碗水喝。”那老农恍若不闻,不理不睬,只是舀着一瓢瓢粪水往菜根上泼去。张无忌又说了一遍,那老农仍是不理。忽然呀的一声,柴扉推开,走出一个白发婆婆,笑道:“我老伴耳聋口哑,客官有甚么事?”张无忌道:“我妹子走不动了,想讨碗水喝。”那婆婆道:“请进来罢。”二人跟着入内,只见屋内收拾得甚是整洁,板桌木凳,抹得干干净净,老婆婆的一套粗布衣裙也是洗得一尘不染。(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这分明是纯朴的农家,慈祥的老夫妻. 如果是一个武林大豪,平时娇生惯养习惯了, 如何能做到如此神似.看了这段文字,没人不会对这位老婆婆产生好感.

当老婆婆识破赵敏的谎言,赵敏说自己是逃婚出来的以后,老婆婆居然动了侠义之心, 可称难得. 愿文如下:

那婆婆呵呵而笑,连连点头:“我年轻时节,也是个风流人物。你放心,我把我的房让给你小夫妻。此处地方偏僻,你家里人一定找到,就算有人跟你们为难,婆婆也不能袖手旁观。”她见赵敏温柔美丽,一上来便将自己的隐私说与她听,心下便大有好感,决意出力相助,玉成她俩的好事。(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一把年纪却不拘泥于礼法,对真情相爱的人不但认同,而且愿意相助.(当然,用当时的道德观看, 这种私奔是道德败坏). 至于这位易三娘年轻时候到底是如何的风流人物,我们无丛得知了,但是,似有意, 似无意的这么随手一带, 易三娘的个性和形象,突然之间饱满了起来. 实在不得不佩服金庸小处处理上的功夫.
接下来的两处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金庸平淡之中见工夫的典型体现,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赵敏张无忌留下来道谢以后:


原文:
那婆婆笑眯眯的点头,当即让了自己的房出来,在堂上用木板另行搭了一张床,垫些稻草,铺上一张草席。(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对一对素不相识的小情人,她把自己的床让出来, 又给自己临时做了这么简陋的一张床. 你能说,她那个时候,没有想起儿子,没有幻想自己的儿子能娶个这样聪明美丽的媳妇儿? 看到这里,每就想起幼时父母将最好的床让给我睡, 眼泪, 是在这种不经意的地方流的.

接着:
原文:
那婆婆在房外听得他二人亲热笑谑之声,先前心头存着的些微疑心,立时尽去。当晚二人和那老农夫妇同桌共餐,居然有鸡有肉。

从前文的描写来看, 老夫妻的生活非常简朴,而且只看见老农浇菜.可见就算养有家禽,也是不多的. 那么为什么” 居然有鸡有肉 “呢?  如果远行的游子回到家看忘白发苍苍的父母, 纵使平时是青菜豆腐, 又怎么不会杀鸡宰羊, 来给儿子和媳妇吃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易三娘对儿子的爱, 变成了恨,但是,他们没有变态,他们的爱,在对一对素不相识的小情人之中, 自然而露. 怎么不另人心酸?

而以至于主角张无忌,在细微处突然也感受到了这种母爱, 居然想起了自己亡故的母亲,也动起了感情. 在互相陌路的陌生人之间. 居然产生了一种转瞬既逝的奇怪的虚拟的母子感情. 倚天屠龙记乃写情之至尊,可见一斑.
接下来的书中原文,曾经让我青衫湿透, 感慨万千. 精彩之至,怎可不一读再读?

到得午后,张无忌随着杜氏夫妇,各自挑了一担干柴,往少林寺走去。他头戴斗笠,腰插短斧,赤足穿一双麻鞋,三个人中,独有他挑的一担柴最大………..易三娘除下包头的粗布,抹了抹汗,又伸手过去替张无忌抹汗,说道:“乖孩子,累了么?”张无忌初时有些不好意思,但听她言语之中颇蓄深情,不像是故意做作,不禁望了她一眼。只见她泪水在眼眶中转来转去,知她是念及自己被谢逊所杀了的那个孩子,但见她情致缠绵的凝视自己,似乎盼望自己答话,不由得心下不忍,便道:“妈,我不累。你老人家累了。”他一声“妈”叫出口,想起自己母亲,不禁伤感。易三娘听他叫了一声“妈”,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假意用包头巾擦汗,擦的却是泪水。
先是赵敏和张无忌假戏真作, 这里是易三娘和张无忌互相的假戏真作. 都动了真情. 前一段爱情还让人看了甜蜜蜜, 后一段母子真情假意, 却不由得让人热泪盈眶.
这一段, 最出采之处是张无忌那一声”妈”. 他一叫出口, 心灵突然受了感应, 易三娘听到张无忌叫这么一声妈, 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一个想起了儿子,一个想起了妈妈.这种奇怪的真情流露,读来只是让人感叹, 却毫无做作.金庸构思之精巧, 细微之处是精当,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接下来的原文, 我当年读到这里, 既然都不自禁的叫起自己的母亲, 声泪俱下.

张无忌走将过去,在易三娘柴担上取下两捆干柴,放在自己柴担之上,道:“妈,咱们走罢。”易三娘见他如此体贴,心想:“我那孩子今日若在世上,比这少年年纪大得多了,我孙儿也抱了几个啦。”一时怔怔的不能移步,眼见张无忌挑担走出山亭,这才跟着走出,心情激动之下,脚下不禁有些蹒跚。张无忌回过身来,伸手相扶,心想:“要是我妈妈此刻尚在人世,我能这么扶她一把……”

这一段文字,我诚心正义的建议读者,能够静下心来, 带着感情真情的仔细一个字一个字读一遍. 易三娘是激动的路也没法走了. 你能不想起自己的母亲吗?  你想不想在那种时候,也能扶上母亲一把?
如此平淡的文字,却包含了那么多的感情.那么多的辛酸往事.
为张无忌一哭!
为易三娘一哭!
人生得感此至爱, 纵情一哭,何妨?

易三娘在小说里最后出现的几句话,也是让人嘻嘘不已.



原文:
易三娘心想这等天赐良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忙道:“你媳妇儿好好在家中,还怕你妈亏待了她吗?你在这儿,听师傅们话,不可偷懒,妈和你媳妇过得几天,便来探你。这么大的小子,离开妈一天也不成,你还要妈喂奶把尿不成?”说着伸手理了理他的头发,眼光中充满慈爱之色。

金刚不说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说什么都多余了.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还做过母亲,但至少做过别人的孩子.
写到这里,也只能说是: “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尽书,而欲搁笔.”( 典出林觉民与妻书 )


可惜的是,杜氏夫妇没有看到谢逊的认错成佛, 也没有机会知道张无忌原来是仇人的义子,否则,不知道还要生出多少故事. 看到谢逊的坦然受辱,他们会原谅他吗? 看到这个曾经被幻想成儿子的人物,居然是明教教主,仇人的义子,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金庸避开了这些问题,找了一个让人惆怅的解决办法.
另外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周芷若, 夺去了他们本就时日无多的风烛残年. 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儿子的仇被报了. 他们带着对仇人的无限痛恨和对儿子无限的留恋回忆. 走完了他们没有完成的复仇之路.

最后一段提到老夫妻的文字,摘录如下:
次日清晨,张无忌拿了杜百当锄地的锄头,挖了个深坑,将杜氏夫妇埋了,与赵敏一齐
跪下来拜了几拜,想起易三娘对待自己二人亲厚慈爱,都不禁伤感。(摘自第三十六章 夭矫三松郁青苍)



金庸对杜氏夫妇和张无忌赵敏的这段奇怪的缘分. 安排的非常巧妙. 首先是一个假字, 赵敏一开始说慌,后来还是说谎, 自始至终,都没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易三娘,当然也不会向一个普通人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目的. 上山砍柴到少林寺打探消息, 应该说张无忌和杜氏夫妇是各怀自己的打算的. 一个要杀,一个要救,但打探消息情报是有共同点的,居然结成了一种互相尔虞我诈的同盟.
本来,这个假字, 只是情节的一种发展过渡罢了. 可是,给金庸这么饱含热情的这么一演绎,立成绝妙文章.
张无忌和赵敏早互相爱慕,但象如此赤裸裸的表现双方的爱意,却是第一次, 赵敏连生了娃娃都只好说出来, 而张无忌听在心里,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两人的感情发展,这段经历,也许是他们终身难忘的. 但是, 金庸没有局限于此, 笔锋转到了一对为仇恨而生的老夫妇.一个名震武林的易三娘,在和一个乡下少年夫妻的相处中, 触发了对自己儿子的爱, 而幼年失去母亲的张无忌,也突然在她的激发下触动了他对母爱的回应.
   于是呼, 假爱情,真爱情, 假父母,假儿子, 真母爱,真孝心. 一切都在真情假情,在伪装和掩盖之后,在动情和矜持之间, 在虚虚实实当中, 成为一条特别的描写. 综观金庸小说的其他片段, 都没有这一段写真假感情来得精奇诡妙.  若有情,若无情, 真情自然流露却又拼命掩盖.
  在两方面的白日梦幻想当中, 人的真情,在那一刹那,盖过了仇恨,盖过了所有的虚伪造作, 盖过了所有的矜持和沉稳. 这一段,实在是金庸浪漫主义的杰作.

在感情上,易三娘是个普通人.她的感情,虽然普通,却代表着天下的父母心.本来,那种心,就很普通, 但是,却又是最不普通的.
她的慈母形象, 在如此随手挥洒的地方入木三分,唯妙唯肖.
也许, 父母之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侠客行里的石清夫妇.但是那是故事的主线, 着墨及多.
在倚天里, 易三娘是个次要人物, 而她经历的故事,也非情节主线,你会很容易的发现,就算删除了她的一场故事,并不影响故事主线的发展.
用这么少的文字,写出了这么多的感情, 有谁能够?
再一次,希望读者,动情的,去仔细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一个字也莫要错过.
我们错过的爱,已经太多了.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0 14:07



QUOTE:
可惜的是,杜氏夫妇没有看到谢逊的认错成佛, 也没有机会知道张无忌原来是仇人的义子,否则,不知道还要生出多少故事. 看到谢逊的坦然受辱,他们会原谅他吗? 看到这个曾经被幻想成儿子的人物,居然是明教教主,仇人的义子,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金庸避开了这些问题,找了一个让人惆怅的解决办法.
另外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周芷若, 夺去了他们本就时日无多的风烛残年. 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儿子的仇被报了. 他们带着对仇人的无限痛恨和对儿子无限的留恋回忆. 走完了他们没有完成的复仇之路.

一般的边角人物逝去不会引人多少感慨,易三娘他们却是很让人同情及可惜,当时因为这个颇有点讨厌周芷若,不过倒没想到这是金庸在为后面的问题为难。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0 14:21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10, 14:07:41发表

QUOTE:
可惜的是,杜氏夫妇没有看到谢逊的认错成佛, 也没有机会知道张无忌原来是仇人的义子,否则,不知道还要生出多少故事. 看到谢逊的坦然受辱,他们会原谅他吗? 看到这个曾经被幻想成儿子的人物,居然是明教教主,仇人的义子,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金庸避开了这些问题,找了一个让人惆怅的解决办法.
另外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周芷若, 夺去了他们本就时日无多的风烛残年. 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儿子的仇被报了. 他们带着对仇人的无限痛恨和对儿子无限的留恋回忆. 走完了他们没有完成的复仇之路.

一般的边角人物逝去不会引人多少感慨,易三娘他们却是很让人同情及可惜,当时因为这个颇有点讨厌周芷若,不过倒没想到这是金庸在为后面的问题为难。

金庸的避开,并不是为难.

一者, 他们两个不是主角,不能浪费太多的篇幅.
二者,无论如何描写最后谢逊真象大白的结果, 都不如这一份淡淡的幻想来的优美.
当然后面可以编排很多情节,比如张无忌救了他们的命拉, 以德抱怨拉, 惨烈的结局也好, 大团圆的结局也好,都要花去些笔墨. 如果不交代,又有虎头蛇尾之嫌.
  在最美之处,停格,结束了.这就是金庸.
  这叫收放自如.

  不过当年读书之时,为了杜氏夫妇,为了夏老拳师,为了司徒千钟,我都极其讨厌这个周芷若.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4-6-10 14:53

但我对她们夫妇却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她们的遭遇当然值得同情,我说的是她们的做法),实际从她们决定报仇的那一刻起,她们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早一天遇到谢逊,就早死一日,晚一日就多活一天,而她们的生活完全被复仇所占据,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复仇心切的人总是容易迷失了心智,谢逊找成昆报仇时也是如此,以为通过滥杀可以让成昆出来,为了对付狮子吼而刺聋耳朵,为了对付七伤拳而练一套剑法,但事实上这管用么?颇有意思的是,谢逊练七伤拳不惜损伤自己的身体,也就是为了对付成昆,看来复仇人的心思总是能想到一块去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复仇者都在刻舟求剑,把仇人的武功固定在原来的位置,这如何能成功。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14:55

这个,比较同意马岱的说。

“倚天”都在述说复仇的可怕与无意义(成昆也是为了复仇,才如此搞风搞雨),在这一点上,它与“天龙八部”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如我在另一个贴子里说到过的那样,“倚天”的主角张无忌是“逍遥”于这种迷误之外,但“天龙八部”的主角萧峰却一度迷失在其中。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0 15:03

其实他们夫妇何尝不知道自己不是谢逊的对手, 之所以这样,不过是他们必须要那么去做, 即使复仇不成,给谢逊杀了,他们也是甘愿的.
   复仇的心态,写的最深刻应该是天龙八部. 但写易三娘出色的地方并不是他们自残复仇的一段,而是写她人性流露的一面.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0 15:16



QUOTE:
实际从她们决定报仇的那一刻起,她们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早一天遇到谢逊,就早死一日,晚一日就多活一天,而她们的生活完全被复仇所占据,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我不同意,要说他们的生命不存在,也是从谢逊杀掉他们的儿子那一刻起。

“对父母来说, 这意味这什么? 爱别离,是佛家所言的人生一苦. 亲爱的人离开了,那么导致离开的人,将会被报以刻骨的仇恨. 他们恨, 恨这个仇人夺去了他们生命的最爱.由爱而恨,这是最自然的转折了. 但是, 他们没有象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那样迁怒旁人,他们相信怨有头,债有主. 所以, 找的,只是谢逊. 身当大难,比起谢逊的胡乱杀人, 至少, 还多了一份天良和理智.”

独子逝去,他们此生可以说已经没什么挂念的,是生是死已然无甚区别,既如此,又何惜此身?不如放手一搏。即使不能报仇,也当尽力,死也罢活也罢总得跟仇敌大战一场,为爱子尽了最后的心意。

不过还是如四不兄所言,只有张无忌是“逍遥”于这种迷误之外,这才是最高的境界,但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如此?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0 15:38

说到复仇,还是看教父比较爽。
“不要恨你的敌人,那会让你丧失判断力”老教父的话饱含哲理。
小教父接受父亲的教诲,耐心等待,最后一举铲平四方。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0 15:39

逍遥于这种迷雾只外的,不只是张无忌.  张三丰对赵敏的当年对武当的作为,还不是一笑了之. 殷离最后也没有向周芷若寻仇.
   但是, 这个,和杀子之恨,虽然类型是一样的.程度却有不同.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超越其他的.很多人复仇可能是父仇不共戴天的帽子在压人.
   大家对谢逊对成昆的复仇比武那段,觉得没什么不对,该当如此, 因为成昆已经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
   但谢逊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易三娘他们处心积虑的报仇, 也是受害者.
   最后谢逊坦然受辱, 众多仇家最后都没有要他的命, 那也是宽恕之道.但反而是恶毒的周芷若为杀人灭口动了手.
    居然还有不少人同情周芷若而非易三娘, 实在是个人喜好了.

     至少,我个人在读易三娘和张无忌的假戏真做的时候,是非常感动的. 我的这一贴,主体将的不是恨,而是爱.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15:48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0, 15:39:09发表
至少,我个人在读易三娘和张无忌的假戏真做的时候,是非常感动的. 我的这一贴,主体将的不是恨,而是爱.

这个我同意。我当时读了也觉得感动,感动于张无忌的念头(如果是我妈,我也会这么扶一把),感动于易三娘的戏假情真。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0 15:57



QUOTE:
“不要恨你的敌人,那会让你丧失判断力”

复仇的道路上危机四伏,如果被仇恨蒙蔽了你的心灵,你将沦为伊诺鲁克的工具。
(伊诺鲁克,仇恨王子,其信徒深信仇恨是创造之力,如果没有毁灭,又何来新的创造。爱与仁慈只是装饰门面的遮羞布,其笃信者不是一无所知的愚昧之徒,就是不敢追求心中所愿的懦弱之辈。只有敢于直面对手,蔑视敌人,才能理解无畏的真正力量。同情与怜悯在轻视与恶毒面前一文不值。)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16:34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0, 13:05:37发表
这么大的小子,离开妈一天也不成,你还要妈喂奶把尿不成?”
----------易三娘

我都记不起易三娘的这句话了。我记得很清楚的,倒是“鹿鼎记”中归钟之死,他一生依赖于父母,那么高强的武功,只因不能离开父母,即使归氏夫妇拼死为他创造逃生的条件,他还是要回到父母身边,与之同死。金庸那描写冷静到令人惊心,也写实到令人惊心(想想今天的独生子女们……)。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0 16:59

归辛树夫妇蛮横无礼恃强任性,虽是“神拳无敌”,却无半分令人敬仰之处,对儿子门徒一味袒护,教出来的徒弟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就连他们的死,也让人生不出敬佩之情。

得知杀错吴六七,归氏夫妇欲自杀抵罪,但被救下。随即改变主意,要到大内刺杀康熙皇帝,那就不但是为吴六奇抵命,也是向天地会将功抵罪的意思了。行刺皇帝,全身而退的机会极微,他们的用意,自是以一死擦洗污名。但较之谢逊忏悔的意味则淡薄得多了。虽然归氏夫妇与谢逊都是决心补过、一死无悔,但是归氏夫妇的出发点有太大成分出于自傲,为了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2个老朽,还有什么英明之处),这种认错,有点宁愿死了也不让人非议的味道。

老实说,我当时看到归氏3人同死处,倒是有些幸灾乐祸。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17:03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10, 16:59:48发表
归辛树夫妇蛮横无礼恃强任性,虽是“神拳无敌”,却无半分令人敬仰之处,对儿子门徒一味袒护,教出来的徒弟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就连他们的死,也让人生不出敬佩之情。

得知杀错吴六七,归氏夫妇欲自杀抵罪,但被救下。随即改变主意,要到大内刺杀康熙皇帝,那就不但是为吴六奇抵命,也是向天地会将功抵罪的意思了。行刺皇帝,全身而退的机会极微,他们的用意,自是以一死擦洗污名。但较之谢逊忏悔的意味则淡薄得多了。虽然归氏夫妇与谢逊都是决心补过、一死无悔,但是归氏夫妇的出发点有太大成分出于自傲,为了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2个老朽,还有什么英明之处),这种认错,有点宁愿死了也不让人非议的味道。

老实说,我当时看到归氏3人同死处,倒是有些幸灾乐祸。

我这里不是要赞美归氏夫妇、儿子三人,他们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在“碧血剑”的时候就已经很讨人厌。自私、自大、狭隘,不一而足。

我感慨的是那里面写归钟的死,其实是死于无法脱离父母自立,而这又恰恰是归氏夫妇过于溺爱他而造成的。所以,可以说归钟其实是死于最爱他的父母手上。爱之适足以害之,信矣。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0 17:24

这个...汗.
我当然知道你不是赞美归氏了,不然你也不会说归钟死于他们的溺爱之下。不过归钟本身缺陷也太大,重病缠身,智力也不正常。
作者: DUKELANCE    时间: 2004-6-10 17:48

想起来,袁承志在孟伯飞的寿宴上揭穿董开山的计策,把关系别人一家性命的货物挖出来送给师兄,虽是最后取悦了师兄和孟伯飞,却坑了别人镖局上下

袁承志高声说道:“这董镖头要是真有能耐给赃官卖命,那也罢了,可是他心肠狠毒,前来挑拨离间,要咱们坏了武林同道的义气。

这句看得莫名其妙,董开山最多不过找人托庇,何来挑拨之想,袁承志这件事情干得实在让人不爽(顺便说那孟伯飞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对袁承志前倨后恭,只不过因为看他的寿礼贵重)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0 18:40

原来NONONONO想起了现在家长对小孩的溺爱. 呵呵.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19:3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0, 18:40:08发表
原来NONONONO想起了现在家长对小孩的溺爱. 呵呵.

可不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我没见有几个不是有重大的性格缺陷的,或者自私、自恋、自大到极点,或者即使本性善良也不懂与人沟通、相处之道。大概是因为没有同辈,再加上家里老的长的都把他们当小太阳了,所以造成这种“我是最重要的,整个世界都要绕着我转”的错觉。

前几天看一份报纸,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好。看那些子女一辈的说法,觉得他们真是很自私,完全不懂为父母着想。父母们在外头为生计奔波,受到多少的压力和委屈,他们一点不关心,只关心自己那芝麻绿豆大小的烦恼,把它们看成天一样大。可报纸的结论,还明显地偏帮那些子女。P!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0 19:45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0, 19:32:24发表
可不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我没见有几个不是有重大的性格缺陷的,或者自私、自恋、自大到极点,或者即使本性善良也不懂与人沟通、相处之道。大概是因为没有同辈,再加上家里老的长的都把他们当小太阳了,所以造成这种“我是最重要的,整个世界都要绕着我转”的错觉。

前几天看一份报纸,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好。看那些子女一辈的说法,觉得他们真是很自私,完全不懂为父母着想。父母们在外头为生计奔波,受到多少的压力和委屈,他们一点不关心,只关心自己那芝麻绿豆大小的烦恼,把它们看成天一样大。可报纸的结论,还明显地偏帮那些子女。P!

nono见过几个独生子女呀,样本容量有多大?
我想没这么差劲吧。
当初美国人称呼二战后出生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完全没有上一代人的美德,叛逆,自私等毛病一大堆),现在不一样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20:31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0, 19:45:34发表
nono见过几个独生子女呀,样本容量有多大?
我想没这么差劲吧。

比我年纪稍小一些的,不少是独生子女了,那时刚刚开始计划生育,抓得比较严,所以那一代的都是独生子女,真的没几个是没有性格缺陷的。不是说他们本性不好,有些本性是不错的,但确实就是有性格缺陷(像杨过那样的人,本性不差,但性格缺陷很明显,活在现实之中是很讨人厌的)。

而年纪比我稍大的一些,现在生下来的也都是独生子女,也没见几个是有家教的。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0 20:40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0, 20:31:46发表
比我年纪稍小一些的,不少是独生子女了,那时刚刚开始计划生育,抓得比较严,所以那一代的都是独生子女,真的没几个是没有性格缺陷的。不是说他们本性不好,有些本性是不错的,但确实就是有性格缺陷(像杨过那样的人,本性不差,但性格缺陷很明显,活在现实之中是很讨人厌的)。

而年纪比我稍大的一些,现在生下来的也都是独生子女,也没见几个是有家教的。

哈哈,看来nono以后可要好好管教你的宝贝儿子(女儿),一定也是独生子女的说。
nono在家里是最小的吧,如果是这样,那么是最幸福的一个了,幸福程度可能超过独生子女呢。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20:50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0, 20:40:54发表
nono在家里是最小的吧,如果是这样,那么是最幸福的一个了,幸福程度可能超过独生子女呢。

呵呵,正是如此。受宠爱,但又不至于溺爱。

有兄弟姐妹的好处是,即使其中一个再怎么受偏爱,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独占,要学习与兄弟姐妹分享好的东西,这是学习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的起点——要与别人分享,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0 20:58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0, 20:50:33发表
呵呵,正是如此。受宠爱,但又不至于溺爱。

有兄弟姐妹的好处是,即使其中一个再怎么受偏爱,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独占,要学习与兄弟姐妹分享好的东西,这是学习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的起点——要与别人分享,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做最小的孩子最幸福了,我上一辈中最小的两个:小叔叔和小舅舅最受宠的了,父母宠他们,兄弟姐妹也宠他们。

我是独生子女,不过我很希望有哥哥姐姐的说,至于弟弟妹妹坚决不想要。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0 21:06

死,原来MM是独生子女(汗!早该想到),说了一大通独生子女的坏话……

不过,看MM的发言,觉得MM是一个很会体贴人的MM哦,反证了我对独生子女的批评一把……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0 21:16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0, 21:06:26发表
死,原来MM是独生子女(汗!早该想到),说了一大通独生子女的坏话……


没什么啦,我在反思自己呢。
nono说的独生子女的毛病我多多少少有一点。
发现我从来没有nono这样宽容平和。
不过,我想这不是独生子女的问题,
这是我个性的问题啦。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0:25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0, 13:05:37发表
也许, 父母之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侠客行里的石清夫妇.但是那是故事的主线, 着墨及多.

这里不能同意的说。我觉得石清夫妇的父母之爱那一段写得很假,很做作,我一点都不感动,没有共鸣。金庸太刻意营造了,效果反而很差。当时我看了那一段,就觉得其实父母之爱是最难写得好的,连金庸都在此跌跤了。

现在看了你写的易三娘,才觉得金庸也是擅长写父母之爱的,但这种爱本来就是应该用这种平淡中见波澜的手法来表达才最合适。

我以前在日记中也提到过,父母之爱的特点,是它就像空气一样,很重要,不可或缺,时时刻刻都包围着你。但你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很容易就忽略了它的存在。因此,描写父母之爱的困难也在这里,怎么去描写如此重要却又很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空气?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1 10:35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1, 10:25:43发表
我以前在日记中也提到过,父母之爱的特点,是它就像空气一样,很重要,不可或缺,时时刻刻都包围着你。但你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很容易就忽略了它的存在。因此,描写父母之爱的困难也在这里,怎么去描写如此重要却又很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空气?

父母之爱有很多种,个人的感受也不同。
对石清夫妇的父母之爱,我还觉得比较自然,
反之易三娘,感情过浓,有点怕怕的。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1 10:46

天涯上在大肆讨论父母的问题,有兴趣者一观。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77&strItem=no01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e=104818&flag=1



nono如有兴趣, 看完以后,发表一点意见好吗?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0:49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1, 10:35:28发表
反之易三娘,感情过浓,有点怕怕的。

那是因为她的儿子惨死了啊。我说写得好的是她与张无忌假戏真做那一部分。

闵柔见到石破天回来,向观音祷告,说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儿子平安(大意如此)。这里我觉得描写太直露了,不好。这就如很多小学生作文,写父母之爱,就说自己病时父母如何悉心照顾,千篇一律,没有意思。父母之爱的深沉,是无需也不适宜通过描写突发事件来表达的。就是需要类似“倚天”的这种细水长流式的平淡中见不凡的描写,才最有感染力。

我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那篇日记,再打上来吧。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1:04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1, 10:46:17发表
天涯上在大肆讨论父母的问题,有兴趣者一观。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77&strItem=no01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e=104818&flag=1



nono如有兴趣, 看完以后,发表一点意见好吗?

瞟了一眼,发现那里讨论的问题跟我这里说的无关。

我不是谈孝道的问题,而是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不会与人相处(不仅仅是说对父母了),不会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为他/她而设的。这种极端自私、自恋、自大的性格一旦形成,以后出来,要过集体生活,要在社会上与人相处,那怎么能行?

孝顺不孝顺,我认为不是问题的关键。即使那不是你的亲生父母,但与你一同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为你提供了这么多的条件,怎能没有半点感恩之心?有些的父母要求是过份,但怎么就从来没有人提子女的要求也太过苛刻了呢?虽说是孩子,但十五六岁的时候,心智也应该有一点成熟了吧?我见过家教好的孩子,不过十二三岁,都懂得如何体贴他人,如何不卑不亢地待人接物。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家教。
作者: 钱尘往事    时间: 2004-6-11 12:00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1, 11:04:38发表
我不是谈孝道的问题,而是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不会与人相处(不仅仅是说对父母了),不会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为他/她而设的。这种极端自私、自恋、自大的性格一旦形成,以后出来,要过集体生活,要在社会上与人相处,那怎么能行?

孝顺不孝顺,我认为不是问题的关键。即使那不是你的亲生父母,但与你一同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为你提供了这么多的条件,怎能没有半点感恩之心?有些的父母要求是过份,但怎么就从来没有人提子女的要求也太过苛刻了呢?虽说是孩子,但十五六岁的时候,心智也应该有一点成熟了吧?我见过家教好的孩子,不过十二三岁,都懂得如何体贴他人,如何不卑不亢地待人接物。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家教。

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的抚养和管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父母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不闻不问,不但要考虑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考虑如何教他做人,父母身上的担子很重啊。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1 12:27

粗看了下天涯的贴子,好像其楼主正是四不兄批评的对象。他们不是想着亲恩似海,而是计较父母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1 12:46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11, 12:27:47发表
粗看了下天涯的贴子,好像其楼主正是四不兄批评的对象。他们不是想着亲恩似海,而是计较父母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可惜没有人反过来看的。
原作者的动机和用心我一点都不关心。
我只是忽然觉得做父母权利是很大的,将来我怎样合理地运用这份权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汗,那两个贴我自己也只看了个开头,就让大家去看。
现在发现里面吵成了一锅粥,那两贴实在不值得看。
作者: 旖旎从风    时间: 2004-6-11 14:19

金钢兄的系列,看了很多篇了,唯有这一篇,让我心动。
心动者,不是文章,天下文章多如牛毛。。。好坏都有一大抄,金钢兄的文章是好了,却也只好应着“文无第一”这四个字。
但我还是心动,还是佩服,何也?因为我知道金钢兄写了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一个“爱”字。
无论如何,易三娘虽然是非常地恨谢逊了,已经不再为着自己存活了。。。但请注意,她夫妇俩还是一个凡人,是一个凡人,就有爱。
也许他们是为了恨活着,如果消失了那恨,他们就一如当初乔峰识了父亲后的那种感觉,空空落落,一无所有。
但正因为这恨,他们有了爱。
一个人能活着,必然是平衡着的,如果光有恨,极端的失衡只会让他们寻求最极端的方式:死。
所以他们有爱,只是,在燃烧着的恨中,他们心中可能也不自知。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也逐步苍老,悟得了生命的许多意义。
如果,谢逊跪在他们面前,随他们砍那一刀,他们也许砍,也许不砍,但不管砍不砍,在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是他们悟通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们的心中,必定是充满着悲痛与慈爱。。。可惜,我们没有等到这一幕。

PS:说说对独生子女的看法。
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他们家人的错,从个体来说可能有错的地方,但从整个群体来说却肯定是谐调的。
为什么独生子女却产生了这么多问题?其原因就出在:他们是独生子女。
错的不是他们,而是这个“国策”。
当然这个国策还要继续下去,但我们整个群体是否能够抵制原来的惯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帮助他们就是至关重要的事了。
这一方面,必定需要有一个引头者或者应该有指导方。。。可惜的是,看不出什么迹象,该担任这方面责任的,连他们自己的惯性都还没有克服哪。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09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11, 12:27:47发表
粗看了下天涯的贴子,好像其楼主正是四不兄批评的对象。他们不是想着亲恩似海,而是计较父母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不仅仅是他们这样,就是我前几天看的报纸说独生子女的问题,最后一总结,居然错都在父母。

不是说父母一方就完全没有一点错误,而是现在的舆论都一边倒地认为责任都只在父母。当然,我也觉得归根到底,是父母没有好好管教子女,是父母自食苦果了(就像归钟最终是被他的父母的溺爱所害死的那样)。但子女一方这样一味地指责父母、归咎于父母的态度,难道就没有问题了?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10



QUOTE:
原帖由旖旎从风于2004-06-11, 14:19:36发表
错的不是他们,而是这个“国策”。
当然这个国策还要继续下去,但我们整个群体是否能够抵制原来的惯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帮助他们就是至关重要的事了。

国策当然有很大的问题,而且这个国策已经在改了(早就知道有这个结果,环顾世界各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无不以此为下场)。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1 16:16



QUOTE:
原帖由旖旎从风于2004-06-11, 14:19:36发表
金钢兄的系列,看了很多篇了,唯有这一篇,让我心动。
心动者,不是文章,天下文章多如牛毛。。。好坏都有一大抄,金钢兄的文章是好了,却也只好应着“文无第一”这四个字。
但我还是心动,还是佩服,何也?因为我知道金钢兄写了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一个“爱”字。
无论如何,易三娘虽然是非常地恨谢逊了,已经不再为着自己存活了。。。但请注意,她夫妇俩还是一个凡人,是一个凡人,就有爱。
也许他们是为了恨活着,如果消失了那恨,他们就一如当初乔峰识了父亲后的那种感觉,空空落落,一无所有。
但正因为这恨,他们有了爱。
一个人能活着,必然是平衡着的,如果光有恨,极端的失衡只会让他们寻求最极端的方式:死。
所以他们有爱,只是,在燃烧着的恨中,他们心中可能也不自知。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也逐步苍老,悟得了生命的许多意义。
如果,谢逊跪在他们面前,随他们砍那一刀,他们也许砍,也许不砍,但不管砍不砍,在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是他们悟通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们的心中,必定是充满着悲痛与慈爱。。。可惜,我们没有等到这一幕。

PS:说说对独生子女的看法。
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他们家人的错,从个体来说可能有错的地方,但从整个群体来说却肯定是谐调的。
为什么独生子女却产生了这么多问题?其原因就出在:他们是独生子女。
错的不是他们,而是这个“国策”。
当然这个国策还要继续下去,但我们整个群体是否能够抵制原来的惯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帮助他们就是至关重要的事了。
这一方面,必定需要有一个引头者或者应该有指导方。。。可惜的是,看不出什么迹象,该担任这方面责任的,连他们自己的惯性都还没有克服哪。

承从风错爱. 愧无寸言以对.
  至于易三娘看到谢逊的认错会如何反应,倒真是仁者见仁的问题.
  金庸对这对次要人物轻轻一点有安排了他们的突然亡故. 他们能否由爱尔恨,由恨而复爱,就不再成为小说的问题了.

  目前独生子女的问题,并非是国策的问题.
  而是家长教育风气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并非是溺爱. 讲究养不教父之过. 我小的时候, 严君的管教是很严格的,什么都要守礼. 绝不象现在的父母这样的.
  要讨论这个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就是不是我这个贴子的内容可以包含的了.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16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1, 10:49:38发表
我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那篇日记,再打上来吧。

一时找不到那篇日记,却找到一篇刚进大学一年级时写的日记,就是谈父母之爱的,录入到此处:

父母之爱

(9月8日)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为感受不到母爱而焦灼不安,乃至曾有轻生之念。后来,我养成了善于捕捉的目光,从微小这中反复地感受这份爱。

母爱有两层,一个是动物性的爱,一个是人性的爱。

所谓动物性的爱,那是一种与生俱来,母亲对子女的爱。那是一种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是存在于整个动物界之中的爱。母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女,随时随地的为子女们担惊受怕,这就是动物性的爱。一般所谓歌颂母爱的文字,大我都停留于描述这么一种牺牲自我、为儿为女的爱。

我不能说这是一种低级的爱,只是觉得用于人类的母亲,未免太单薄、太单调,也太表面化了。人类的母爱还有第二个层次,即人性的爱。

人性的爱又可分两个成递进关系的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宽容的接纳。孩子不管有多么荒唐的错误,或在母亲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言行思想,母亲总能宽恕他们,乃至包容这些“异端”。一个没有被教条或自大所扭曲的母亲,总能做到这一点。

小时候的我,看到什么希奇古怪的书,心中想到什么希奇古怪的念头,我总大胆地告诉母亲。她总是微笑着,一言不发地听着我的“胡说八道”。她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着,或许出于不理解,或许出于宽容,或者两者都有,却使我真正尝到言论自由的快乐与舒畅,真正是童言无忌。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23

(9月9日)

第二个部分是努力地理解。这是在宽容的接纳的基础上而来。宽容的接纳,可能对你的话并不以为然,但出于爱——或溺爱?——母亲容许你自管自的说,自管自的干。她不干涉你,却也不容你影响她。

但是,在第二部分中,母亲出于爱,她愿意靠拢你,不仅仅容许你有自己的主张,不仅仅满足于了解你,她还想理解你,甚至成为你的朋友、知己,乃至真正意义上的同志。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看过有关陈独秀的一些文章,再加上其它一些书的感染,不禁发出“越伟大的人越孤独”的想法。我跟母亲说了一通类似的感触,而后便忘了。

不料第二天中午,母亲兴奋的叫住我,道:“我今天看到一句诗,与你昨晚说的真一致!”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工整的抄了一句诗:“自古圣贤皆寂寞!”是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

霎时之间,感动之情溢遍全身。我在此之前一直以为,母亲之聆听我的“胡说八道”,只是春风过耳罢了。即使在我自己,一切感触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淡去。母亲却不仅是在用耳朵听,而且是在用心灵听。她用心牢牢的记,还仔细的留心,一有与我说过的话有关的事物就记录下来。我感到她一直在努力地进入我的思想,与它们溶为一体。

这种事情并非仅有一次。一直以来,我都在读金庸小说。只因它的形式是武侠小说,我总怕母亲会有偏见而误会。所以开始时我不动声色,从不提我看金著的事情。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28

(9月10日)

后来与她谈起三毛等的文章,见她对流行文学也抱颇宽容的态度,便渐渐的开始与她说起金庸的小说。见她并不作反对之声,便越加频繁地谈论金学。母亲仍是一如既往的听说,并不说什么。我虽已不羞于在她面前谈论金庸,但在我内心深处,仍是认为母亲不以我的赞赏为然,只是在爱的屏蔽下容忍着我的“越轨”与“胡闹”。

但有一天晚上,我又情不自禁的与她谈起金庸。我谈得那样忘情,以致于很晚了仍依依不舍的不想停止我的谈论。到最后,我终于强忍着继续畅所欲言的欲望,去洗澡了。

正洗着澡,忽听到妈妈走到门外,说:“我很想看看金庸的小说,你能借给我看吗?”那大概是我迄今为止最快乐的时刻。因为那是我对母亲的爱与对金庸的爱合二为一的一天。我发梦也从不敢痴心妄想会有这一天。我只是一直在努力使这两种爱不要相遇,不要发生矛盾。然而,母亲圆了我这一个一直也不敢发的梦!

但很快地,我从亢奋中清醒过来。我马上意识到,母亲不见得如我一般爱上了金庸的小说。她是因为爱我,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爱我。她渴望通过金庸的小说为桥梁,了解那已变了的我;她渴望能像从前一样理解我,从而可以一直与我笑傲同行。

是的,这,就是母爱!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34

(9月11日)

当然,除了母爱,还有父爱。

若果说母爱像大海,汹涌澎湃且直露而不加掩饰;那么父爱就如林中幽泉,地下暗流,深藏却一点不逊色于母爱。

在我从前的观念中,我很少感觉到父爱,也不在乎是否感觉到父爱。在我印象中,反正父亲是白天挣钱养家,晚上黑板着脸,赤裸着上身,在昏黄的灯下和摇曳的风扇里,不苟言笑的一个可敬却不可亲的巨人。

但有时反省一下往事,却又发现父亲的形象与以上的印象不尽重合。

在我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或进修,只有周末周日才回来。我记得夏天时,他常常一回来就给我缠得马上骑车载着我去买五分一条的雪条(按:冰棍)。我至今犹记得最后一次他载着我去买雪条的情形。他不断的说:“这是最后一次啦!以后就长大,不能再这样啦。”我口中答应着,也不并不感到如何伤心和留恋。也许年纪少,根本没有对“最后一次”有何感触。

还有,他常常骑车载我上幼儿园。那时幼儿园对面是妇幼保健院,一路上我们谈谈笑笑,不知不觉就会驶过了保健院,也就是过了幼儿园。我们便会大笑着说:“又过龙啦,又过龙啦!”(按:“过龙”是粤语,指过了头。)掉头回去。

简单的情形,简单的对话却在年月的锻造中日益硬化为挥之不去的感情之石,积淀在心头,每每被它们触痛之时,沉重中透着甜蜜。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6:40

(9月12日)

除此之外,也就觉不出多少父爱,却也不在乎是否有。然而,近来离家读书,才忽然发觉父爱的深沉与博大。

第一次从学校回家,一到家中,我就叽哩呱啦的说了一通要求,然后就忙坐在电视机前看录像。我双眼紧盯着电视机,一开始时全心沉浸于剧情中,心无旁骛。但渐渐地,我的心思开始游移起来。眼睛依然紧盯着电视机,却拂不去从眼边映入脑中的身边那忙碌如黄牛的身影——是父亲在忙着将我刚才说要带回学校的用品收拾起来,装进包里。

我蓦地感到,这就是父爱吧。不用言语——热烈动人的言语,却用行动——默默的行动。深沉而不华丽,却朴实而别有一番动人的滋味。

看罢电视,妈妈舀上粥。久别了家中的食物,吃起来格外的美味。一抬头间,却见父亲坐在一旁,温厚地笑着,满足地看着,似乎比他自己吃着还要更快活,更畅快。那一刻,我又再次感受到父爱。除了攒钱养家、严格教导子女外,更有温情柔和的一面。

勤劳如黄牛,温厚如老马,父爱就是这么的吧。其实,不论母爱或父爱,不都是这样的吗?

(完)
作者: 旖旎从风    时间: 2004-6-11 16:49

在这里看帖,多是敢看不敢发言的,特别是四不先生与金钢先生的帖子  
一是怕班门弄斧贻笑方家;
二是怕将帖子的内容给破坏了。。自问水平不足呵。

金钢兄说的是,这个人物毕竟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安排,我们无法去确认它。
我们只是在这里根据人性对他们进行我们的思考。

恨这东西,很容易发生。
人生活在这世界中,总是要进行一番的挣扎的,很容易遇到极多的不如意事。
而遇到这些事时,是否有足够的素质或者悟心解脱它们,从而从爱事恨事中都达成快乐,这是一件要求非常高的事情。
易三娘他们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被恨所包围了。
当然话说回来,儿子惨死。。。这个恨绝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轻言解脱的事。

我读书不细,但慢慢看着金钢先生列出的三娘的诸番行为,我就开始觉得,她已经累积了一段很长的过程了,她不是没有爱,而是将它隐藏了,积累了。
所以遇到无忌两人时她自然而流露了出来,这是天生的母性,也是人天生的爱。
如果说她心里只有恨,那么她绝不会这么对待无忌赵敏,但她经历了长年的隐居生活后被这件事所引发出来了她的爱,我很希望能慢慢将她的人生慢慢地解脱出来。

当然情节是金庸安排的。
我只是在想象,如果站在谢逊面前,易三娘这一剑,会刺入多深?

回了这两帖,我只是很感概,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及时地收住恨意,找寻爱心呢?

PS:从风就是从风,一普通人尔,金钢兄不弃,我就叫你一声兄了。
楚王这样的称呼累人,我想我这么说,金钢兄和四不先生都是很明白这意思的。

再说到那个教育问题。。。去茶座开一帖,恐怕会热门得很。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1 17:20

其实我倒觉得从风兄可以另开一贴,讨论一个话题:
  杜百当,易三娘如果没给周芷若打死,而是给张无忌给救活了.
  面对谢逊之忏悔, 张无忌之求情,易三娘会如何做呢?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1 17:24

都别开贴了,就在此贴讨论把,对子女的爱,杜百当、易三娘如果没死又当如何,这些都和主题贴是有联系的。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1 19:59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1, 17:20:01发表
其实我倒觉得从风兄可以另开一贴,讨论一个话题:
  杜百当,易三娘如果没给周芷若打死,而是给张无忌给救活了.
  面对谢逊之忏悔, 张无忌之求情,易三娘会如何做呢?

呵呵,金刚兄总是怕走题。其实这样才热闹啊。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2 22:10

既然如此, 就请诸位谈谈吧.
  我的感觉,如果是我写,根据易三娘的发展,我会让她选择最后放弃报仇.但是非常痛苦.他不会象萧远山或者谢逊那样的有佛的觉悟,也许是伤心的走开.
作者: 晕菜    时间: 2004-6-12 22:16

收一对义子义女?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3 08:5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2, 22:10:59发表
我的感觉,如果是我写,根据易三娘的发展,我会让她选择最后放弃报仇.但是非常痛苦.他不会象萧远山或者谢逊那样的有佛的觉悟,也许是伤心的走开.

我倒觉得金庸现在的处理最好。因为小说中写大家向谢逊复仇时,已经写过一个无名角色,只向他吐一口痰就算了结恩怨,小说中还写到大家虽然不认识这个人,但他这份气度,令人心折(我觉得那也是很精彩的一个人物形象啊,描写不但简单,但姓名都没有,却依然深入人心,令人难忘)。如果再写易三娘,那就有重复之嫌了。但现在这样处理,她那份永远的遗憾(其实也是谢逊永远的遗憾了。即使你已经知错了,但你这份抱歉之心永远不可能让对方了解),不是更动人吗?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3 09:03

根据我的感觉,易三娘如果活着不会放过谢逊的。
如果一个男人最后杀了谢逊,大家虽能理解但仍会认为他乘人之危。
但如果一个因谢逊的故意犯错而一辈子沉浸在悲痛中的女人杀了谢逊,众人只会同情她和哀叹整个悲剧。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3 09:5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3, 9:03:13发表
根据我的感觉,易三娘如果活着不会放过谢逊的。
如果一个男人最后杀了谢逊,大家虽能理解但仍会认为他乘人之危。
但如果一个因谢逊的故意犯错而一辈子沉浸在悲痛中的女人杀了谢逊,众人只会同情她和哀叹整个悲剧。

呵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更不能把她的故事写下去了。金庸怎么能让已经忏悔了的谢逊死啊?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3 10:03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3, 9:52:44发表
呵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更不能把她的故事写下去了。金庸怎么能让已经忏悔了的谢逊死啊?

所以那个讨厌的金老头刻意载赃嫁祸我们芷若mm。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3 10:1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3, 10:03:18发表
所以那个讨厌的金老头刻意载赃嫁祸我们芷若mm。

喂喂喂,诋毁我们共同的偶像老金大人?你不想活了?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3 10:21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3, 10:12:50发表
喂喂喂,诋毁我们共同的偶像老金大人?你不想活了?  

大家共同的偶像是金老头的作品,而不是金老头本人。
就象钱钟书说的“只要有好的蛋,不用管生蛋的老母鸡”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3 10:23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3, 10:21:16发表
大家共同的偶像是金老头的作品,而不是金老头本人。

但你诋毁他的正是他创作小说的手法啊,不是他本人与作品无关的东西嘛。

悄悄地告诉你,其实我很早很早的时候就觉得,最像金庸本人的,就是他笔下的岳不群,所以对于他本人,我是很不喜欢,很不以为然的。我狂爱他的小说,但鄙夷他的为人。
作者: happytime    时间: 2004-6-13 10:30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3, 10:23:47发表
悄悄地告诉你,其实我很早很早的时候就觉得,最像金庸本人的,就是他笔下的岳不群,所以对于他本人,我是很不喜欢,很不以为然的。我狂爱他的小说,但鄙夷他的为人。

不会吧,岳不群,大吃一惊的说。  
我看过老金的传记,印象还蛮好的耶;不过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岳不群,印象也会蛮好的。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3 10:3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3, 10:30:58发表
我看过老金的传记,印象还蛮好的耶;不过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岳不群,印象也会蛮好的。

传记那种东西,会有说传主不好的吗?
作者: kesin    时间: 2004-6-13 10:36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3, 10:03:18发表
所以那个讨厌的金老头刻意载赃嫁祸我们芷若mm。

不觉得有什么栽赃的地方,按周芷若的性格,作出这样的事毫不奇怪。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3 10:38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13, 10:36:41发表
不觉得有什么栽赃的地方,按周芷若的性格,作出这样的事毫不奇怪。

呵呵,看来人家不会为周MM翻案了。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4 16:12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3, 10:23:47发表
但你诋毁他的正是他创作小说的手法啊,不是他本人与作品无关的东西嘛。

悄悄地告诉你,其实我很早很早的时候就觉得,最像金庸本人的,就是他笔下的岳不群,所以对于他本人,我是很不喜欢,很不以为然的。我狂爱他的小说,但鄙夷他的为人。

当浮一大白.
  但我们欣赏小说,不必对小说家本人的人品和道德过于苛求. 我们欣赏的是小说,不是作家. 我们也不会搞什么偶像崇拜.
   潘岳的人品不怎么样,但他的文章依然锦绣.
   宋徽宗祸国殃民, 但他写的瘦金体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对于艺术家本人的品行,如果再要求高大全,那么真是太冤枉了.

    金庸小说的确不错, 但现在社会上夸张的过誉我也不同意. 他本人我虽有一面之缘,但亦无了解.
   名人传出来的东西,别人写的东西,都未必是真.真的名人,也许真就只存在他自己心里和身边的几个熟人心里. 是好是坏,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我们又何必在意呢?
作者: 青钢剑    时间: 2004-6-14 18:02

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父爱同样伟大。
记得倚天开始不久吗?在冰火岛上,张翠山夫妻和谢逊在一处,谢逊会不时的发狂。殷素素要生下无忌的时候谢逊也发狂了,但是这时候无忌的哭声把谢逊搞清醒了,这是为什么?爱,谢逊对过早夭折的幼子的爱,父爱让他清醒,这不值得尊敬吗?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4 19:04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4, 16:12:23发表
但我们欣赏小说,不必对小说家本人的人品和道德过于苛求. 我们欣赏的是小说,不是作家. 我们也不会搞什么偶像崇拜.

对这种东西,我向来分得很清的。

类似的东西多着啦。似乎音乐家里最多这种卑鄙的天才。瓦格纳的音乐无与伦为,但他人品之卑下,也无与伦比;莫扎特的天才,不用再说了,少有人知的是他的贪财。

所以,“笑傲江湖”中刘正风说爱音乐的曲洋不可能是坏人,这个,咱们也就听听好了,不要当真的说。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4 19:05



QUOTE:
原帖由青钢剑于2004-06-14, 18:02:04发表
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父爱同样伟大。
记得倚天开始不久吗?在冰火岛上,张翠山夫妻和谢逊在一处,谢逊会不时的发狂。殷素素要生下无忌的时候谢逊也发狂了,但是这时候无忌的哭声把谢逊搞清醒了,这是为什么?爱,谢逊对过早夭折的幼子的爱,父爱让他清醒,这不值得尊敬吗?

同感同感!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5 16:05

谢逊在冰火岛上的觉悟,写的人已经很多了.
  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是他骂武林人物的那段,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古往今来都给骂了, 而且说也不是一味乱骂,往往也切中要害.
   看来他神智虽然不清,才学本事,还是有的.
作者: 文烈    时间: 2004-6-15 16:27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4, 19:04:48发表
所以,“笑傲江湖”中刘正风说爱音乐的曲洋不可能是坏人,这个,咱们也就听听好了,不要当真的说。

曲洋行事还是有点邪气,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刘正风的看法倒应该是出于至诚,像他那样爱音乐的人,碰到一个知己,自然是拿最喜欢的来比拟了。他也是老江湖了,其实是断不会因为曲洋也爱音乐而就认定是好人,必有其它的考究。在别人面前这样说,更多的是一种知音难得的感慨与推崇吧,呵呵~
文章音乐之类,多半是潜心默想又加推敲的结果,即便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修饰过的,可信度不大;而且艺术也不是纯讲真实性的东西。所以文如其人自然应该是没什么道理啦。。。不过,还是会有一鳞半爪的痕迹罢,然而正当其时,又有多少人能察觉呢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5 20:12



QUOTE:
原帖由文烈于2004-06-15, 16:27:39发表
曲洋行事还是有点邪气,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刘正风的看法倒应该是出于至诚,像他那样爱音乐的人,碰到一个知己,自然是拿最喜欢的来比拟了。他也是老江湖了,其实是断不会因为曲洋也爱音乐而就认定是好人,必有其它的考究。在别人面前这样说,更多的是一种知音难得的感慨与推崇吧,呵呵~
文章音乐之类,多半是潜心默想又加推敲的结果,即便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修饰过的,可信度不大;而且艺术也不是纯讲真实性的东西。所以文如其人自然应该是没什么道理啦。。。不过,还是会有一鳞半爪的痕迹罢,然而正当其时,又有多少人能察觉呢

我这里不是说曲洋是坏人,而是说刘正风那个理论(爱好音乐的人不可能是坏人)是不可信的。

文如其人早就被大量事实反证了。(马上条件反射想到的一个例子是:李世民的诗风很阴柔,过份地华丽修饰,他本人的性格显然与此截然相反。)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9 13:39

既然文如其人不对, 四不先生本人, 在下是不敢见了.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9 14:55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9, 13:39:57发表
既然文如其人不对, 四不先生本人, 在下是不敢见了.

金刚兄又绝对化了。文如其人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只是说“文”与“人”本身没有任何的逻辑必然联系而已。

不过,虚拟网络之交,神交最好,何必非要见面?
作者: 金刚捣锤    时间: 2004-6-19 15:08

和足下开一个玩笑, 你却又认真起来.呵呵.也许我玩笑开的太少了.
作者: nononono    时间: 2004-6-19 15:38

没有没有,只是随便灌灌水而已,当然知道老兄是开玩笑的。
作者: 韩曦雅    时间: 2005-6-27 23:18

这里的界限是讨论,而那些被删除和锁闭里就是吵架,总是有许多自认高明者冒出来找人吵架,而后却对别人群起而攻之不满。如今评文论书,有四不和金刚认真的人,不多了。

引文引的恰到好处,雅雅自认永远无法相比。金庸的书,我不敢评。
作者: 心照不轩    时间: 2005-6-28 12:00

这是倚天里最让人动情的一幕了.
作者: 住持方丈    时间: 2014-10-26 21:49

老金文笔好,没办法. .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