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各朝代的建立时间、灭亡时间和著名君主 [打印本页]
作者:
羁绊 时间: 2009-2-6 10:08 标题: 各朝代的建立时间、灭亡时间和著名君主
问题如标题。可以只回答你知道的。谢谢各位了
作者:
夸克 时间: 2009-2-6 10:16
查看中国历史年表,如果我没记错,现代汉语词典后面就有,而且比较详细,各个皇帝都有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9-2-6 10:42
买一本辞典吧,附录里就有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6 10:46
秦:前221~前206
西汉:前206~8
东汉:25~220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南北朝:
南朝
刘宋:420~479
南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
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周:557~581
北齐:550~577
隋:519~618
唐:618~907
五代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元:1271~1368
明:1368~1661
清:1616~1911
作者:
贾芸 时间: 2009-2-6 11:06
我最早看的就是辞典的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2-6 12:34 标题: 借红兄的补充下各代著名君主(昏暴之君除外)
秦:前221~前206 始皇帝
西汉:前206~8 高祖、文帝、武帝、宣帝
东汉:25~220 光武帝、明帝
三国:
魏:220~265 无
蜀:221~263 先主
吴:222~280 大帝
西晋:265~317 无
东晋:317~420 无
南北朝:
南朝
刘宋:420~479 武帝
南齐:479~502 无
梁:502~557 武帝
陈:557~589 武帝
北朝:
北魏:386~534 道武帝、太武帝、孝文帝
东魏:534~550 无
西魏:535~556 无
北周:557~581 武帝
北齐:550~577 无
隋:519~618 文帝
唐:618~907 太宗、高宗、则天、玄宗、宪宗
五代
后梁:907~923 无
后唐:923~936 庄宗
后晋:936~946 无
后汉:947~950 无
后周:951~960 世宗
北宋:960~1127 太祖、仁宗(勉强)
南宋:1127~1279 无
元:1271~1368 世祖
明:1368~1661 太祖、成组、仁宗、孝宗
清:1616~1911 无
[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09-2-6 18:22 编辑 ]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2-6 12:38
此外,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秦宣昭帝苻坚、后燕成武皇帝慕容垂;(五代)十国中的南唐烈祖李昪,都很不错。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9-2-6 12:55
“元和天子神武姿”不够格吗?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2-6 16:23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9-2-6 12:55 发表
“元和天子神武姿”不够格吗?
元和中兴,可算一个。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6 16:27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09-2-6 12:38 发表
此外,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秦宣昭帝苻坚、后燕成武皇帝慕容垂;(五代)十国中的南唐烈祖李昪,都很不错。
苻坚、慕容垂有始无终,李昇偏安一隅,都不算是啥厉害人物。
作者:
因苏阿 时间: 2009-2-6 17:42
徐知诰的隐忍功夫超强,忍者龟中的战斗龟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2-6 18:18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6 16:27 发表
苻坚、慕容垂有始无终,李昇偏安一隅,都不算是啥厉害人物。
红兄对他们的要求太严格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普遍现象。英明如唐太宗,也未完全做到善始善终嘛!
作者:
团队精神 时间: 2009-2-14 20:25
明朝的神宗还是应该算吧
作者:
南宫未明 时间: 2009-2-14 21:12
万历应该能算是半个好皇帝。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09-2-14 21:18
傻子只想知道隋朝是亡于隋炀帝还是隋恭帝,秦朝是亡于秦二世还是秦王子婴,因为有些所谓的“辞典”,居然把恭帝、子婴都不当皇帝,没记录在案的。有些就把中国所有称过皇帝都记录了,比如郑国皇帝王世充、当了一百多天皇帝的袁世凯,都当皇帝了。这皇帝的合法性也是个问题。
作者:
XM8 时间: 2009-2-14 21:28
隋恭帝,我见过的工具书里都算,子婴本来就不是皇帝。
作者:
南宫未明 时间: 2009-2-14 21:57
我用的词典有子婴和隋恭帝,不过元朝的皇帝一直算到了成吉思汗,那么为什么不算魏武曹操之类的追封?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2-14 22:03
原帖由 南宫未明 于 2009-2-14 21:57 发表
我用的词典有子婴和隋恭帝,不过元朝的皇帝一直算到了成吉思汗,那么为什么不算魏武曹操之类的追封?
成吉思汗的时候应该就是蒙古帝国了吧,有自己的版图疆域,也算是元朝的前身了
不过成吉思汗貌似不是中国人,元朝皇帝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吗?元朝就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吗?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14 22:13
倘若隋恭帝能算正统,则越王侗何以不能算皇帝?仅仅是因为一个是李家的傀儡一个是王家的?
至于子婴,本来就自己降级为秦王,和当时赵王韩王燕王同列,怎么可能归结到皇帝中?要算天下共主,当时可还有个楚怀王心呢。
元朝当然不能从成吉思汗算起。至正八年忽必烈才建国号元。
作者:
XM8 时间: 2009-2-14 22:45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4 22:13 发表
倘若隋恭帝能算正统,则越王侗何以不能算皇帝?仅仅是因为一个是李家的傀儡一个是王家的?
至于子婴,本来就自己降级为秦王,和当时赵王韩王燕王同列,怎么可能归结到皇帝中?要算天下共主,当时可还有个楚怀 ...
隋唐交替是隋恭帝禅让李渊
PS:汗和皇帝应该是平级的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09-2-14 22:46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14 22:53
其实,象隋恭帝这种傀儡,而且是当时天下并立之一的傀儡,其合法性是很值得质疑的。如果有人把他算入隋朝帝系,自然可以,如果有人不算,那也是有道理的。
至于元朝和蒙古,还是有区别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元朝疆域才多大?所以把元朝建国时间上溯到成吉思汗时期,是不妥当的。
作者:
XM8 时间: 2009-2-14 23:01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4 22:53 发表
其实,象隋恭帝这种傀儡,而且是当时天下并立之一的傀儡,其合法性是很值得质疑的。如果有人把他算入隋朝帝系,自然可以,如果有人不算,那也是有道理的。
至于元朝和蒙古,还是有区别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 ...
成吉思汗西征是花剌子模,地跨亚欧还谈不上,而且直到他死,金国都没能灭掉,地盘有限得很。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9-2-15 01:30
6楼所说的著名君主,清居然是无,仇视也没必要无视事实吧。不管怎么说,康熙,乾隆还是不错的。
6楼明显没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无视之。
丰功伟业不重要,国泰民安才是本。
[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9-2-15 01:36 编辑 ]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9-2-15 01:35
丰功伟业不重要,国泰民安才是本。
回复多了,不会删,版主删吧。
[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9-2-15 01:36 编辑 ]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2-15 23:16
一不小心就被戴了顶帽子
康乾盛世是吧?可惜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就是:中国的科技从此衰落,并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直接原因之一。不过我犯不着去“仇视”那个谁
,只不过实在对某些吹捧比较反感而已。
为维护论坛和谐,同时避免帽子越戴越多,还是言尽于此。
ps:补充一位,后唐的明宗也还算个人物。
作者:
绛橙子 时间: 2009-2-16 13:19 标题: 回复 #6 zidaneluo 的帖子
明朝居然有仁无宣,实在不靠谱。仁宗拢共才一年多,宣宗多少年啊。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2-16 14:58 标题: 回复 #6 zidaneluo 的帖子:专列昏暴之君,庸君除外。
先秦:夏桀,商纣,周幽
秦:前221~前206 始皇,二世
楚:前206~前201 项羽
西汉:前206~8 昌邑王,哀帝
新:前 9 ~ 前 23 王莽
东汉:25~220 安帝,顺帝,桓帝,灵帝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后主
吴:222~280 末帝
西晋:265~317 惠帝
东晋:317~420 安帝
十六国:刘聪,石虎,苻生,慕容暐,慕容熙,郝连勃勃。。。
南北朝:
南朝
刘宋:420~479 前废帝,明帝,后废帝
南齐:479~502 东昏侯
梁:502~557 无
陈:557~589 后主
不得不提的一位:侯景
北朝:
北魏:386~534 无
东魏:534~550 无
西魏:535~556 无
北齐:550~577 武成帝
北周:557~581 宣帝
隋:519~618 炀帝
唐:618~907 德宗,懿宗,僖宗
五代
后梁:907~923 太祖,末帝
后唐:923~936 庄宗
后晋:936~946 高祖
后汉:947~950 无
后周:951~960 无
北宋:960~1127 徽宗
南宋:1127~1279 高宗,理宗,度宗
元:1271~1368 顺帝
明:1368~1661 万历,天启
清:1616~1911 道光,咸丰,同治,宣统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2-16 15:36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16 15:02
蜀后主平庸而已,谈不上昏暴二字吧。
要真是昏暴之君,早把诸葛咔嚓了。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2-16 15:25
执政 40 年把蜀国整亡了,说他是昏君并不为过。。。虽然近些日子说他“智商也许比平均人高”的也不在少数。。。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9-2-16 15:30
好像中国历史上执政40年还一直英明神武的皇帝几乎没有啊......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2-16 15:38
执政 40 年,晚期可以有点毛病(例如,李世民),但有毛病不等于说会亡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了很久要不要把箫衍放到这个名单上。。。不过考虑到箫衍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刘后主,所以到现在还没有 100% 肯定要不要。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2-16 15:45 编辑 ]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9-2-16 16:01
列一个当40年皇帝的名单吧......
汉武帝、汉后主、梁武帝、唐玄宗、宋仁宗、宋高宗(勉强算吧)、宋理宗、明神宗、清圣祖、清高宗。
里面没有唐太宗。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9-2-16 16:06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16 16:19
唐太宗的贞观一共才二十三年,离四十年还差得远得很呢。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9-2-16 16:24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9-2-16 16:01 发表
列一个当40年皇帝的名单吧......
汉武帝、汉后主、梁武帝、唐玄宗、宋仁宗、宋高宗(勉强算吧)、宋理宗、明神宗、清圣祖、清高宗。
里面没有唐太宗。
明世宗15岁即为到60岁死,如果勉强算的话 清德宗光绪帝也是了
(1872-1908)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9-2-16 16:51
别跑题 只论著名的话 嘿嘿 很多人啊
秦:前221~前206 始皇帝 二世(我还知道他名字时胡亥,一般不出名的皇帝你知道他什么名?比如宋理宗)
西汉:前206~8 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
新:王莽
东汉:25~220 光武帝、明帝、灵帝、献帝
三国:
魏:220~265 文帝
(别和我说曹操的大儿子不出名)
蜀:221~263 先主(名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后主(名言是:参加乐不思蜀
)
吴:222~280 大帝(绿眼睛紫头发,他妈可是波斯人来的)
西晋:265~317 司马昭指心路人皆知
虽然没几个知道他帝号庙号
东晋:317~420 无
南北朝:
南朝
刘宋:420~479 武帝 刘寄奴啊 太有名了 可惜 本名还没那么出名呢
南齐:479~502 无
梁:502~557 武帝萧衍
陈:557~589 武帝陈霸仙
北朝:
北魏:386~534 道武帝、太武帝、孝文帝 这仨里头我就知道一个叫拓跋珪,具体是哪个武帝我不清楚
东魏:534~550 无
西魏:535~556 无
北周:557~581 武帝(不说他是宇文泰四子谁知道这个武帝是弥罗突啊?)
北齐:550~577 北齐文宣帝(529—559)高洋【初中历史最记得,他们父子高洋高欢】
隋:519~618 文帝 炀帝名气难道小了?
唐:618~907 太宗、高宗、则天、玄宗、宪宗、代宗还有中学历史都写了被黄巢吓唬得在朝廷上哭鼻子的僖宗
五代
后梁:907~923 无
后唐:923~936 庄宗 李存勖?
后晋:936~946 无
后汉:947~950 无
后周:951~960 世宗 这个很肯定 柴荣 相应的 后奏太祖郭威郭雀儿难道您不知道?
北宋:960~1127 太祖、太宗(比不得哥哥有才,可名气不小啊)、真宗(多亏潭渊之盟)、
仁宗(狸猫换太子,包公、柳永,苏轼;说起来很多名人都和他发生了点什么啊,还有七侠五义!!
不能老用政治军事片面的看么)
神宗(多亏王安石和新宋让他名气大涨)
徽宗、钦宗(维二父子被抓肉票的亡国君主啊,名气大大的!!!)
南宋:1127~1279 高宗 秦侩的老板怎么会没名气
元:1271~1368 世祖
明:1368~1661 太祖、成组、(仁宗不算,才当多久皇帝啊)、宣宗(宣德炉)、
(孝宗不算)他唯一的儿子武宗正德皇帝太出名了,看过天下无双没?知道李凤姐不?
跟着就是海瑞的老板,世宗嘉靖,知名度不低啊。
他孙子,神宗万历
还有 亡国的 毅宗崇祯(思宗是满人给谥的)
清:1616~1911 太祖 努尔哈赤 太宗换台机 顺组顺治 圣祖康熙 世宗雍正 高宗乾隆 还有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没办法 辫子戏闹的
我就嘉庆的庙号不太记得 其他大小事情我到背啊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9-2-16 16:56
原帖由
白木 于 2009-2-16 16:24 发表
明世宗15岁即为到60岁死,如果勉强算的话 清德宗光绪帝也是了

(1872-1908)
我的“勉强算”指宋高宗皇帝时期加太上皇时期。和清德宗不同。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2-16 18:24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9-2-16 16:01 发表
列一个当40年皇帝的名单吧......
汉武帝、汉后主、梁武帝、唐玄宗、宋仁宗、宋高宗(勉强算吧)、宋理宗、明神宗、清圣祖、清高宗。
里面没有唐太宗。
如果算夏商周三代天子的话,几乎半数都在为四十年以上。(顺便提一嘴,很多西方学者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水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夏商周天子的在位长度明显高于秦以后的朝代。这里的一种解释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在位时间有夸张成份)
作者:
XM8 时间: 2009-2-16 19:00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2-16 18:24 发表
如果算夏商周三代天子的话,几乎半数都在为四十年以上。(顺便提一嘴,很多西方学者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水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夏商周天子的在位长度明显高于秦以后的朝代。这里的一种解释就是夏商周三 ...
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个人印象里好像达不到几乎半数都在为四十年以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16 20:37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2-16 18:24 发表
如果算夏商周三代天子的话,几乎半数都在为四十年以上。(顺便提一嘴,很多西方学者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水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夏商周天子的在位长度明显高于秦以后的朝代。这里的一种解释就是夏商周三 ...
夏朝吾不知矣。
商朝时间400~600年,共31王。即使按照最长的600年记载,平均每王在位时间不足20年。在商王中,貌似除武丁在位50余年外,都没时间很长的。
至于周朝,若以断代工程所定前1046年为克商之年算起,则两周一共790年,共34王(若算共和,则为35代),若按34王算,则每王平均23年。共和之前有争议,但说共和之后,除宣王46年,平王50年,襄王33年,敬王43年,显王48,赧王59年之外,再无在位三十年之上者。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9-2-16 22:04
哦,我主要记得就是商代有个太戊,在位 75 年。。。还有就是尧,也活的变态的长。。。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9-2-17 09:08
公主啊,我说得很清楚,就是“皇帝”。
因此,没有皇帝称号的不算。
要是君王都算,五代还有个王审知。可惜他也没称过“皇帝”。
为啥不算?因为秦始皇帝以前的世系,我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啊)是半信史时代。商开始才有考古成果支持,但秦前面的很多历史还是有模糊之处的。因此,我就画了这一个范围。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9-2-17 09:09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2-16 22:04 发表
哦,我主要记得就是商代有个太戊,在位 75 年。。。还有就是尧,也活的变态的长。。。
传说中的五帝实在只能算传说。我家老版新华上这五位随便一个在位都时6、70年,甚至上百年。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9-2-27 14:48
西汉:前206~8 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
-----------------------------------------------------------------------
西汉哪里出来个高祖啊?庙号“汉高祖”的那个人在西汉之后一千多年才出生呢。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27 15:30
原帖由 五袋石果 于 2009-2-27 14:48 发表
西汉:前206~8 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
-----------------------------------------------------------------------
西汉哪里出来个高祖啊?庙号“汉高祖”的那个人在西汉之后一千多年才出生呢。
我知道你的意思。
你是说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是吧?你要表达这个意思,我不吭声。
可如果你把话说成“西汉无高祖”,只怕司马迁地下有灵,也会泪流满面的。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9-2-27 15:46
这个.....我学理科的,只是业余看点历史书,不对之处还请谅解。
两汉二祖五宗,太祖高皇帝刘邦,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平襄侯说西汉有“高祖”这个庙号,那是谁?若在西汉就有人用过“汉高祖”这个庙号,刘知远还会得到这个号吗?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27 16:01
高祖未必是庙号。
但最起码司马迁时代,就称呼刘邦为高祖。
《史记》中有《高祖本纪》,司马迁《自序》中称:“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也许“高祖”二字是习称,也许真是庙号,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西汉没有高祖。否则,司马迁的《高祖本纪》是纪谁的?
至于说刘知己称高祖的,我个人觉得和刘邦没关系。
譬如李渊的爷爷李虎追赠庙号太祖,李克用依旧被追赠庙号太祖。这还是号称继承唐统的后唐便是如此,后汉和汉相去千年,就更不用说了。
对了,还有司马懿庙号晋高祖,石敬瑭依旧是晋高祖。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27 16:03 编辑 ]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2-27 16:26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27 16:01 发表
至于说刘知己称高祖的,我个人觉得和刘邦没关系。
劉子玄何時稱帝了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9-2-27 20:49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27 16:01 发表
高祖未必是庙号。
但最起码司马迁时代,就称呼刘邦为高祖。
《史记》中有《高祖本纪》,司马迁《自序》中称:“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
举一个例子。《明史·成祖本纪》:“(成祖)知人善任使,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这里的“高祖”很明显是指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史的作者在这里就用了非正规的称呼,类同于称汉太祖高皇帝为汉高祖。
主要是司马迁习惯这么叫,后人以讹传讹。胡说的人多了,就是正说。如此而已。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27 20:55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9-2-27 20:49 发表
举一个例子。《明史·成祖本纪》:“(成祖)知人善任使,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这里的“高祖”很明显是指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史的作者在这里就用了非正规的称呼,类同于称汉太祖高皇帝为汉高祖。
主要是司马迁习惯这么叫,后人以讹传讹。胡说的人多了,就是正说。如此而已。
到底是司马迁这么叫而后人以讹传讹,还是时人如此称呼而司马迁因之,这貌似是个问题。
但我还是倾向于后者。
==============
对于楼上的楼上的揪辫子行为,偶代表全国人民BS奶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2-27 21:03
原帖由 白木 于 2009-2-16 16:51 发表
别跑题 只论著名的话 嘿嘿 很多人啊
秦:前221~前206 始皇帝 二世(我还知道他名字时胡亥,一般不出名的皇帝你知道他什么名?比如宋理宗)
西汉:前206~8 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
新:王莽 ...
基本同意
不过西晋司马昭不是皇帝,更确切的说他活着的时候就是魏国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9-2-27 21:17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27 20:55 发表
到底是司马迁这么叫而后人以讹传讹,还是时人如此称呼而司马迁因之,这貌似是个问题。
但我还是倾向于后者。
==============
对于楼上的楼上的揪辫子行为,偶代表全国人民BS奶
时人是这么称呼的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史记》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太后,太后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太后,以哙言为然。布曰:“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汉书》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2-27 21:38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9-2-27 21:17 发表
时人是这么称呼的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 ...
你所引述的是惠帝时期的,去高祖未远,或许此时称为高帝。
看看此后文景武时期的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史记·陈相国世家》)
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
武安侯为太尉,时迎王至霸上,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史记·魏其武安列传》)
=============
其实不论你楼上所引季布传,还是我后来所引陈平、魏其武安传,其实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这不是他们的谈话原始记录,而是经过司马迁二次创作的。所以无论高帝也好,高祖也好,说不定都是司马迁自己的口气。
譬如《荆燕世家》:汉六年春,……,欲王同姓以镇天下,……群臣皆曰:“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岂有汉六年就有群臣称刘邦为高祖的道理?
所以偶的意见是这个问题暂时无解,除非我们发现了汉初时的汉简。
但就偶内心而言,偶还是认为起码在司马迁时代,大家对刘邦的习称是高祖。否则就必须认为是司马迁的恶趣味了。偶想以司马迁如此一个严谨的学者,恐怕不会有这种恶趣味的。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2-27 21:48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恶趣味的学者~~~~~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9-2-27 21:57
司马迁因为木有小JJ的关系,在其作品中报复社会是很明显的。
作者:
heyday3636 时间: 2009-3-2 14:13
在这么多朝代中汉、唐比较厉害的,年数都很常!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9-3-3 19:46
《史记》更象是文学书,“无韵之离骚”么,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至于严谨,“史家之绝唱”,史书是不应该这样写的,以后也没有人这样写。以《史记》中的称呼来做论据,是不是真的能靠得住呢?也许《汉书》更靠谱点也说不定。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3-3 20:10
原帖由 五袋石果 于 2009-3-3 19:46 发表
《史记》更象是文学书,“无韵之离骚”么,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至于严谨,“史家之绝唱”,史书是不应该这样写的,以后也没有人这样写。以《史记》中的称呼来做论据,是不是真的能靠得住呢?也许《汉书》更靠谱点 ...
在汉初部分,《汉书》是照抄史记的。只要把两本书稍微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点。
举个很简单、也是偶经常举的例子,《汉书·陈胜传》照抄《史记·陈涉世家》,最后连“至今血食”四字都照抄不误。西汉时期,因为陈涉首义之功,朝廷一直对陈涉进行祭祀——也就是所谓的血食,而这一制度在王莽时被废除,东汉也就不再进行。作为东汉人的班固,居然还照抄司马迁说陈涉“至今血食”,已经是非常搞笑了。
其他的文章,虽不如这四个字极端,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两书在文字上极为相似,所差别的,仅仅是一些虚词、句式的调整而已。
譬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李广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
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书》)
试比较一下。
所以说,《汉书》比《史记》更靠谱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古人修史,往往直接将史料抄录于文中,而不加修改。这就是所谓的“作文唯恐不出于己,作史唯恐不出于人”是也。《史记》是《汉书》的最主要的史料来源,所以在这部分,班固往往照抄司马迁,这也丝毫不意外。
也正因为如此,在汉初部分,《汉书》和《史记》记载基本重合,不存在《汉书》比《史记》可信的话来。
《史记》的文学性高于《汉书》,但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并不冲突的。并不是说成“无韵之离骚”了,就不可能是“史家之绝唱”,《史记》的的确确是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高度统一的典范。
其实,说到文学性,《汉书》又何尝不高?苏轼不照样以《汉书》下酒?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9-3-3 20:20
班马异同很复杂,不是简单的谁比谁更可信,最好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称刘邦为高祖的问题,我觉得当时必有这么个称呼,否则司马迁何苦舍“太祖高皇帝”不用而生造一个?违背常理。至于原因,恐怕和庙号制度的初创、对刘邦尊崇而用不在谥法内的“高”有关。
作者:
大蚊子 时间: 2009-3-4 05:42
原帖由 疯猫 于 2009-2-15 01:30 发表
6楼所说的著名君主,清居然是无,仇视也没必要无视事实吧。不管怎么说,康熙,乾隆还是不错的。
6楼明显没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无视之。
丰功伟业不重要,国泰民安才是本。
别人怎么评价管你什么事?
你说丰功伟业不重要,可你推崇的那个乾隆看重的就是这个。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09-3-12 20:54
夏:前20世纪~前16世纪
禹
启
商:前16世纪~前1046
成汤
盘庚
周:前1046~前256
西周 前1046~前771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郑庄公
齐桓公
楚成王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晋悼公
齐景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战国 前475~前221
魏文侯
齐威王
秦孝公
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
秦:前221~前206
秦始皇
汉:前206~220
西汉 前206~8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东汉:23~220
光武帝
汉明帝
新:9~23
王莽
三国:220~280
魏:220~265
魏明帝
蜀汉:221~263
先主
吴:229~280
吴大帝
晋:265~420
西晋 265 316
晋武帝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南北朝 386~589
南朝 420~581
宋:420~479
宋武帝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34
道武帝
孝文帝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隋文帝
隋炀帝
唐:618~907
唐高祖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五代
后梁:907~923
太祖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世宗
辽 917~1125
辽太祖
辽太宗
辽圣宗
宋:960~1279
北宋 960~1127
宋太祖
宋太宗
南宋 1127~1279
金:1115~1234
金太祖
元:1271~1368
元世祖
明:1368~1644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孝宗
明世宗
明神宗
后金:1616~1627
清:1627~1911
清太祖
清太宗
清圣祖
作者:
小菠萝 时间: 2009-3-14 15:52
那个喜欢把大臣阉了的是哪位啊?
作者:
小菠萝 时间: 2009-3-14 15:59
苻坚、刘裕、慕容垂、赫连勃勃、拓拨硅,再加上未当上皇帝的王谢两家和造反失败的孙恩,那个时代真是群雄并起、人才济济啊。
看来我中《边荒》的毒太深了。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14 17:16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09-2-6 12:34 发表
秦:前221~前206 始皇帝
西汉:前206~8 高祖、文帝、武帝、宣帝
东汉:25~220 光武帝、明帝
三国:
魏:220~265 无
蜀:221~263 先主
吴:222~280 大帝
西晋:265~317 无
东晋:317~420 ...
觉得老兄的观点有失客观
西汉景帝,清代的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也算名君吧。
就算把雍正、乾隆抛出在外还有皇太极和康熙呢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14 17:27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9-2-16 14:58 发表
先秦:夏桀,商纣,周幽
秦:前221~前206 始皇,二世
楚:前206~前201 项羽
西汉:前206~8 昌邑王,哀帝
新:前 9 ~ 前 23 王莽
东汉:25~220 安帝,顺帝,桓帝,灵帝
三国:
魏:220~265 ...
说到西周,厉王该算一个啦
三国魏的昏暴之君不太了解,但我想魏作为胜利者的前身,史料被美化也不好说
西晋的武帝个人觉得也挺昏的。。。
清代的有点多。。。。。。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14 17:30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9-2-16 15:30 发表
好像中国历史上执政40年还一直英明神武的皇帝几乎没有啊......
汉武帝还可以啦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14 17:48 标题: 回复 #60 hahaku719 的帖子
老兄的评价基本客观,只是隋炀帝该去掉,否则评价标准前后不一致(通篇都是明主)。
另外,个人觉得夏有少康,商有太甲。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09-3-16 10:19
我评价帝王的标准不是以个人品行来看,不管他是明君还是庸君还是昏君还是暴君,最主要的是看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功绩。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等都是他不灭的功勋。这两项措施使国家机器进一步有效运转,改变了汉晋以来士大夫掌控国家土地的局面;即便开凿大运河的初衷是看琼花也好,是看美女也好。虽然这两点都不太靠谱。客观上使南北水路交通运输更加便利。这两项功绩足以和他老子媲美。
晋武帝,结束了将近一百年的分裂局面。从他初期的用人来看,杜预、王睿、张华等等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
汉景帝,守成之主,也造就了国家的短期混乱局面,汉朝在他手里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比他的前任和后任都差了不少。
至于清朝的皇帝,本来是一个都不想加。整个清朝,使中国历史足足倒退300年。明朝末年无论从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而国家机器已经陷入失灵状态,中央集权控制无力,传统的儒家思想、封闭保守的程朱理学应该在这一刻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王阳明的心学理念,进而发展为黄宗羲的先进民主思想,这应该成为取代明朝的新的统治理念。明末的中国正迎来一个社会制度巨大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即将出现的关键时期。明朝末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但之后应该是曙光。而清朝的到来,毁灭了这一切,把明朝的巨大发展成就统统抹杀,又重新把早已过时的董仲舒儒家理论拿出来,是历史的大大倒退,把明末的黑暗又延长了300年。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17 00:21
汉景帝,守成之主,也造就了国家的短期混乱局面,汉朝在他手里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比他的前任和后任都差了不少。
===========================================================================================================================================
景帝毕竟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这个功绩也是不该抹杀的。而且历史上有个文景之治而没叫文帝之治也说明景帝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比隋炀帝更有资格一些。
至于清朝的皇帝,本来是一个都不想加。整个清朝,使中国历史足足倒退300年。明朝末年无论从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而国家机器已经陷入失灵状态,中央集权控制无力,传统的儒家思想、封闭保守的程朱理学应该在这一刻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王阳明的心学理念,进而发展为黄宗羲的先进民主思想,这应该成为取代明朝的新的统治理念。明末的中国正迎来一个社会制度巨大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即将出现的关键时期。明朝末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但之后应该是曙光。而清朝的到来,毁灭了这一切,把明朝的巨大发展成就统统抹杀,又重新把早已过时的董仲舒儒家理论拿出来,是历史的大大倒退,把明末的黑暗又延长了300年。
===========================================================================================================================================
此话非常有理,但我想清朝三百年太宗、圣祖、世宗还是不错的。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09-3-17 08:21
景帝毕竟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这个功绩也是不该抹杀的。而且历史上有个文景之治而没叫文帝之治也说明景帝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比隋炀帝更有资格一些。
====================================================
景帝的七国之乱是他自己一手造就的,“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完全没有全盘的计划,无谋。根本解决藩王问题是汉武帝的推恩令。
清朝从一开始就与历史的轨道背道而驰,因此太祖、太宗、圣祖等越有作为的皇帝,越是对国家整体不利。所谓船开错了方向,开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屠杀汉民、大兴文字狱等等都是中国的切肤之痛,文化思想成就统统被抹杀。康熙朝的经济规模比明朝初期大幅度萎缩,丝绸、茶叶、瓷器等主要外汇来源的产量跌入冰点。乾隆修订的四库全书居然把中国科技的抗顶之作《天工开物》列为禁书。清朝从开国一直到乾隆驾崩统统是在胡作非为。
单就思想文化领域来说,一直到仁宗亲政彻底消灭文字狱后,清朝才开始逐渐恢复,但是已经比明朝末年的辉煌差了10万8千里,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恢复到明朝的水平。思想上的禁锢是最可怕的东西!!!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18 00:00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09-3-17 08:21 发表
景帝毕竟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这个功绩也是不该抹杀的。而且历史上有个文景之治而没叫文帝之治也说明景帝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比隋炀帝更有资格一些。
================================= ...
其实诸侯王的叛乱在文帝的时候就有很多,这不是景帝的过错,而是诸侯王与皇帝血缘关系渐疏导致的必然结果。所谓"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说得不无道理,何况吴王与景帝可有杀子之仇。吴王是当时实力最大的诸侯王(好像是楚王其次,记不得了),平定了吴王起到了杀一儆百的的作用,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武帝推出推恩令彻底解决分封问题不假,但要是没有景帝创造的条件,恐怕也是不易做到的。
清朝的问题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什么多说的,不过个人觉得太宗还是很有学习精神的嘛
作者:
zhly291 时间: 2009-3-18 04:44
zidaneluo 清朝竟然无明君?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09-4-1 16:57
对满族来讲有,使当时的奴隶制晋升为半奴隶制,生存空间大大优化,对整个中华来讲确实没有,使中国回到半奴隶社会状态!
[ 本帖最后由 congwanshui 于 2009-4-1 16:59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