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牛和熊的思绪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28 19:49     标题: 关于牛和熊的思绪

中文里经常用"牛"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很强,用"熊"来表示很弱。如果你查字典,牛这个字却没有形容一个人很强的意思,熊在字典里也没有表示什么事情很废的意思。可见,这两种说法明显产生于近代,流行于民间杂谈中。

这两个名词具体的根源,我猜测应该来自于西方股市的哩语,这也是我能找到的,这两个字这么用的最早最正规的记录。如果市场总体上升,英文里叫做牛市(bullish);如果市场总体下降,英文里叫做熊市(bearish)。

但我感觉有意思的是,中英两文化的人,对牛和熊的下一步理解。中国人一般认为,上升的股市之所以称为牛市,是因为牛的力气很大,可以把股市往上拉。把这个意思延伸一下,比较有能力,比较强的人,也被叫做"牛人"。至于熊的理解,中国文化中认为熊是很笨拙的动物,股市如果笨拙了自然只有往下滑这一条路。这个意思延伸一下,很多比较笨的人也被成之为"狗熊"。

英国文化中则不同,英国文化中在大家理解牛市=股票上升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大多是盘子上的烤牛排和葡萄酒。熊市=股票下降,脑子里大多想的是自己被一只可怕的熊追杀。换句话说,牛=我吃,熊=被吃。

感觉有些时候一个意思穿梭两种文化,其扭曲的过程也是满有意思的。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7-8-28 20:52

中国股市,牛,我卖,熊,我买。
作者: 伶州鸠    时间: 2007-8-29 21:24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一时想不到其他的例子,就想起来当年“白象”电池出口卖不动那档子事……
作者: 星义    时间: 2007-8-30 10:03

公主,对于牛市与熊市,本人听过另一种解释。牛角长在头,喜欢往上顶。熊力在爪,喜欢往下扑。这种解释不知道是不是正统。
作者: 乐风    时间: 2007-8-30 10:31

可能是中国传统关吗.说你一个牛可能是对于这种动物本身吧.比如西斑牙斗牛.总是勇往直前.再有就是熊.指得是笨.蠢.但是现在科学已经平反了.说熊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
作者: 靓坤    时间: 2007-8-30 10:35

有意思,今天才发现
作者: hh001    时间: 2007-8-30 11:01

MS指的是牛抬头,熊低头来比喻股市的上扬和下跌吧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0 11:53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28 19:49 发表
中文里经常用"牛"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很强,用"熊"来表示很弱。如果你查字典,牛这个字却没有形容一个人很强的意思,熊在字典里也没有表示什么事情很废的意思。可见,这两种说法明显产生于近代,流行于民 ...

“熊”就是“怂”,方言变化而已。怎么可能是外来语?

“怂”本意为惊,现在意为没用。
《姑妄言》中有一个字为左月右戎,俺觉得可能由这个字发音转变而来,并非由本意引申。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1:36

熊是否是怂演变过来的也只是你的猜测,bear market = 熊市似乎是更直接的证据吧。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1:39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1:36 发表
熊是否是怂演变过来的也只是你的猜测,bear market = 熊市似乎是更直接的证据吧。

如果是英文转化而来,而且确实如你所说的与股市相关。
那这个词应该不早于改革开放,也就是使用不超过三十年。

但“熊”这个字,被使用绝不止这么久了。
而且用这个字的地方,很多都没有“熊”这种动物。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1:42

中国第一次改革开放是 1842 年。改革开放这个东西又不是限制于本朝的产物。

民国 20 年上海股市、香港股市之热和现在有一拼,这样的俗语传入民间完全有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1:45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1:50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1:42 发表
中国第一次改革开放是 1842 年。改革开放这个东西又不是限制于本朝的产物。

很简单的问题,
假如“熊”这个字确实如你所说的那样,是源于股票。
清末也好,民国也好,股票都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那为什么使用者大多是大字不识的农民,包括他们的祖辈都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
而不是在上层流传这个字?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1:53

民国时期股票怎么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

解放初期由于年分红一两块的农民,被打成资本家阶级的不在少数。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2:40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1:53 发表
民国时期股票怎么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

解放初期由于年分红一两块的农民,被打成资本家阶级的不在少数。

俺说的是玩股票,可不是持有股票。
你说的那些农民也不过是等着每年分红吧?
不是隔个几天看见涨了就卖出,跌了买进的那种吧?
就算是现在,又有多少农民会去炒股?

证券交易所也不是能开到农村的。
一般的农民能专门跑到上海、天津等地方去炒股??

举个例子吧。
俺有个朋友,是丽水的,他家那里大概发音为xon。
四十多了,所以改革开放后学会这个字的可能可以排除。
他们那里也没出过假洋鬼子,他们的祖先会不会有股票俺不敢说,但炒股的可能性俺想基本没有。
更关键的一点,他们那里有熊,但不叫xon(叫什么俺忘了)。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3:27

语言渗透性永远是从高往低走的。现在北方人语言中有多少南方话,南方人语言中却几乎没有北方话的痕迹。一个完全没有见过洋鬼子,完全没有炒过股的人,不等于说就从来没听过富庶地方人说类似的话。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3:36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3:27 发表
语言渗透性永远是从高往低走的。现在北方人语言中有多少南方话,南方人语言中却几乎没有北方话的痕迹。一个完全没有见过洋鬼子,完全没有炒过股的人,不等于说就从来没听过富庶地方人说类似的话。

你觉得一个完全不知道股票是啥的人,会去学人家说什么牛市熊市么?
而且还很多地方都跟着学,你觉得可信么?

再者,俺前面也说了。
俺朋友那边“熊”(动物)跟“熊”(无能)根本不是一个发音。
这足以证明“熊”(动物)跟“熊”(无能)并非同一来源。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4:29

中国人现在说"拍拖"的有多少?非广东人说这个的,就一定知道"拍拖"是怎么来的么?

你的理由仍然不能解释,北洋/民国的天津/上海人看见熊市也开始说人熊,然后熊以废的角色在全国蔓延,最后到每个农民头上,他们也都开始说熊(音:xiong,而不是当地的动物熊的发音)。

这个是语言传播的最基本规律,反而两个语言之间,完全无联系的巧合不那么常见。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4:41

"拍拖"的例子不一样。
他们未必知道"拍拖"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们有"拍拖"的时候,或者见过别人"拍拖"。
所以这个"拍拖"这个词是有机会用的。
你觉得不知什么是股票的人有机会使用“熊市”“牛市”么?

“熊”“牛”之类的词语,是农村使用更多,而不是城市。
在一些大字不识的人之间大谈由股市变来的“熊”“牛”等词,
反倒在城市这个词销声匿迹,可能么?

"拍拖"一词,现在是城市使用频率高于农村。
所以能说明是城市传到农村。
“熊”“牛”之类的词语,农村使用频率高于城市,
说明这些词是农村传往城市。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5:59

你既然选择忽略语言学最基本的规律,我也不想忽视论坛讨论的最基本规律,掐来掐去何时了?例子我给了,恰不恰当大家自己看,我就不多解释什么了。因为不可能有 100% 吻合的例子,而如果你存心挑错的话,我怎么解释也没有用。到此为止!

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爱怎么讨论怎么讨论吧。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6:12 编辑 ]
作者: genes    时间: 2007-8-31 16:05

熊应该硬过牛啊~~~~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6:16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5:59 发表
你既然选择忽略语言学最基本的规律,我也不想忽视论坛讨论的最基本规律,掐来掐去何时了?到此为止!

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爱怎么讨论怎么讨论吧。

你认为“熊”字是从高层渗透下去的。
俺认为是固有的。有哪里违反该规律么?

从高往低仅仅是个大概的说法。
事实上很多时候从高往低也是渗透不进去的,尤其是方言。
无能一意,如果各地方言中本来就有该词,就不大可能被随随便便取代。
除非方言里本来没这个词,或者这个新词影响极大。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6:35

如果“熊”“牛”是外来语的影响,无法解释两个问题:
一、假如这两个字的使用已经影响很大,大到要让农民们改变自己的方言了。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地方这么叫,而且分布得很零散?
二、假如是外来语的话,这两个字并没什么不雅的,当时崇洋媚外之风不少。
按道理影响很大的话,当时文字记载应该出现不少,但在书面记载中基本没有。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流传到后来只在农村有这种说法,而在城市反倒基本销声匿迹?

如果是固有的方言的话,这两个都不是问题。
方言本来就各地不同,发音略有变化不足为奇。
而作为不雅的俗语,在城市不被应用,不见于书面文字,再正常也不过。

至于语言之间的巧合,虽然不常见,但例子也不少。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7:03

百度大神的指示:

七、【牛市一词的来源】
〖说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资料来看,在1785年的英国,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书上,已经出现牛和熊这两个名词。但是,当时牛、熊的意义跟现在不同,当时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简称小街。
    从这本书作者的说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义比现在明确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涨的人,而是等于今天靠保证金买进股票却遭到亏损的人。
    荷兰的郁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纪中叶,就已经发明了保证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伦敦,买股票似乎不用保证金,“牛”可以身无分文,就买进股票,希望在必须缴款前卖出获利。根据当时的作法,一个人即使全部财产不到10英镑,也可以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大买股票,例如,这个人可以在3月时购买价值4万英镑、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资倍数高达四、五千倍。
    这个人在结算前,可以想尽办法,把自己买进的股票卖出去,解脱肩上超级沉重的负担。如果整个市场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会遭到重大亏损,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须跑遍整个交易所,从一家号子逛到另一家号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满希望和恐惧,表情阴晴不定,情绪低落、满脸不高兴、脾气不好,跟牛的行为差不多,因此这种作手被人称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观看法的作手,还是实际放空的人,也就是卖出一批股票或公债,同意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交出他实际上没有的东西,因此他不断的要找人,希望低价买进他未来必须交出来的证券,因此对所有不幸的新闻、坏消息、能够压低证券价格的谣言等等,他都会很高兴,十足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因此,当时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忧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断东张西望,拿坏消息吓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价上涨,熊希望股价下跌。后来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涨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说法二〗
    据记载,这两个股市术语出现于19世纪早期美国股市。首先出现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记载,最早指因为预计股价会跌就卖掉将来才发行而现在还没到手的股票,这样就使得投机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入股票。这样的投机商就被称为牛皮批发商,源自词组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这个词组就表示对于股价越来越不乐观。 为了区分市场的升跌,他们把健步向前的牛作为涨升的象征,寓意向上的趋势不可阻挡.而把倔强好纠缠的熊作为下降的象征,表示下跌结束的遥遥无期.牛市的用法出现于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响而产生的。

〖说法三〗
    因为牛是往上攻击 (牛角往上顶),所以代表多头市场,代表利多和股价往上走;熊是往下攻击 (熊掌向下挥)代表空头市场,代表利空和股价下跌。


中文里牛是厉害熊是无能,这三种说法似乎跟中文的意思都颇有出入。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8-31 17:08

汗,你还真执着。。。可惜你没好好读我首贴的因果关系。叹叹。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31 17:11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31 17:08 发表
汗,你还真执着。。。可惜你没好好读我首贴的因果关系。叹叹。

倒不是执着了,刚才看小说的时候看到,顺便就贴过来了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07-9-1 14:06

我认为股市的牛熊应该是来自于西方,民间的牛熊跟西方没关系,,
作者: KYOKO    时间: 2007-9-1 14:40



QUOTE:
原帖由 toushion 于 2007-9-1 14:06 发表
我认为股市的牛熊应该是来自于西方,民间的牛熊跟西方没关系,,

nod

你真牛逼!~完全是中国本土语言吧!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07-9-1 14:59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7-9-1 14:40 发表

nod

你真牛逼!~完全是中国本土语言吧!

对阿,,我没说不是阿。。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7-9-1 16:06

牛那里有毛的力气大啊……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9-1 17:12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7-9-1 14:40 发表

nod

你真牛逼!~完全是中国本土语言吧!

有些地方称呼男性器官为“牛子”,俺怀疑这是“牛”的来源
作者: K将军    时间: 2007-9-1 22:27

在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篇报道 不知大家还记得当年的"芳草"牙膏吗 这个的拼音就是"fang cao" 当时出口到国外却无人问津 因为"fang"在英语里是"牙;犬齿;毒牙;牙根"的意思 所以外国一看 谁还敢买啊...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07-9-2 16:01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1 17:12 发表


有些地方称呼男性器官为“牛子”,俺怀疑这是“牛”的来源

恩,,陕西就把那话称作“牛牛”。。
作者: mymei    时间: 2007-9-9 02:46

呵呵,有意思。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7-9-27 18:26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8-28 19:49 发表
中文里经常用"牛"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很强,用"熊"来表示很弱。如果你查字典,牛这个字却没有形容一个人很强的意思,熊在字典里也没有表示什么事情很废的意思。可见,这两种说法明显产生于近代,流行于民 ...

牛逼与熊兵的关系…………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9-27 21:40

股市牛熊应从民俗语言而来,如东北对笨和无能者冠以熊样,熊色等土语,这种用语不知始于何时,但不应少于百年,因任何偏僻之东北都明白而常用。牛应是吹牛皮的简谓,因为乡下人取牛皮得吹牛皮,而且精瘦的牛被吹牛皮的吹得伟岸惊人,故这个伟岸是气吹的,具夸张意函,比喻股市泡沫极贴切,所以用之。当然比公主介绍的英国,用的高明多多
作者: startale    时间: 2007-10-4 09:23

这个我不是很同意
"牛B"和"熊样"这两个词是西方股票市场出现前就有的俗语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