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历史到底应该怎么看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胖娃    时间: 2007-2-2 23:23     标题: 历史到底应该怎么看

这是我想问的很不情愿的一个问题

比如 五胡入中原灭了 西晋 然后又是北方灭了南方 只是因为 现在的中华民族有那些民族的繁衍的结果 就把那些当成中国的历史
比如 元灭了宋 就当时而言 元当然是外族入侵 中国整个江山都被外族占了 当然会在中国土地上繁衍 所以“融合” 所以也把那些当成中国历史

如果
(我很爱国哈)
60多年前日本把中国占完了   我是说如果
然后在中国土地上繁衍
.......
然后有了融合 几百年后 又由“中国人”光复了

那再过几百年之后的中国历史书 也会把日本那段也认为是中国历史吗??

我只是想知道下这个圈内的共识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7-2-2 23:26

这个,说起来深了。

个人的观点是元朝不算--因为蒙古民族还存在,蒙古国也正庆祝玩建国800年。
倒是清朝,既然满族完全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不妨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
作者: 昔时人已没    时间: 2007-2-3 00:06

历史总是很难说清楚的,每个国家都有他不同的历史,这个是服从政治需要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只要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看待历史就够了。
作者: 宇文铭    时间: 2007-2-3 03:09

历史一是提供成功的示范和失败的教训。
二是政治的筹码和争权夺利的依凭。
作者: mom4xwj    时间: 2007-2-3 04:33     标题: 回复 #1 张胖娃 的帖子

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少数民族里就要多一个“大和”族咯……
作者: 哥舒夜扛刀    时间: 2007-2-3 08:33

日本人怎么融合?日本人要的是殖民地,如果中国当时战败日本无非是多了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殖民地和傀儡国,LZ还指望日本人把首都迁到中国?当时世界已经进入近代,不要拿蒙元来比较。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2-3 09:46

说一下我的看法。中原地区在古代一直是经济、文化中心。它算是一片善于生产黄油,但不善于生产步枪的土地。这也就意味着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命运是一种迟早的必然(有钱人手里没有好抢使唤,自然迟早要被人劫持)。可是亡国之后,外族却更喜欢中原人的生活,故而逐渐的融入了华夏民族。亡国不灭种的这个过程今天的人应该正面对待,而这个过程也只在古代才成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的海外入侵者,他们不但在军事方面强于中国,在经济方面也强于中国,文化方面也已经有了他们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西方列强以及东洋日本再像五胡、契丹、蒙古、女真那样融入华夏是不可能的。反之,出现的结果是华夏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融入。

如果日本真的灭掉了中国,东南亚共荣圈的首都仍然会在东京,大家的官方语言将会成文日语,共荣圈里的文化也将是以日本文化为中心。

如果英国灭掉了中国,我们的命运可能更惨。看英国在印度的所作所为便知道英国本无心把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作为他们的殖民地。更大的可能性是把中国像印度那样作为奴隶国。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一件幸运的事情,被英国看上做殖民地的澳洲和北美洲,土著人基本上都被赶尽杀绝了。面对这么一个对手,指望他们像以前胡人那样的接受中国传统是不可能的。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7-2-3 11:41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2-3 09:46 发表
如果日本真的灭掉了中国,东南亚共荣圈的首都仍然会在东京,大家的官方语言将会成文日语,共荣圈里的文化也将是以日本文化为中心。

其他观点同意公主的说法,尤其是文明--高等文明必然会侵蚀低等文明的。这就是为什么草原文明屡屡消失在中原,但是西方文明却在印度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说起日本人,他们的自卑心理还是很强的。丰臣秀吉当年不就是想让天皇驻跸北京,自己定居宁波,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帝国嘛(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以日本一个贫乏的岛国,还真不排除他们将首都定在中国的可能。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2-3 16:01

如果丰臣秀吉时代的日本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二战日本攻克了夏威夷,甚至美国加州,全部日本文化美国化倒很有可能,但日本攻克中国类似情况则未必出现。关键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完全信奉西方体制,如同昔日诸胡崇拜汉族文化一样。那么他们如果攻克并长期治理中国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个失去中华自我的中国。

关于楼主的提问,如果丰臣秀吉真的打下了北京,并且迁都于此,那么日本就会被历史记为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是伊藤博文、东条英机之流的灭掉了中国,那么历史会记成中国是日本的一部分。

[ 本帖最后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2-3 16:04 编辑 ]
作者: 高木知之    时间: 2007-2-4 15:23     标题: 回复 #9 天宫公主 的帖子

公主的观点确实有道理,一个文化已经固定的国家,尤其是文化也比较高深的,确实不容易被同化。
作者: 张胖娃    时间: 2007-2-4 16:55

但是 当时 还是现在 日本依然是地小 耕地少 资源少 依然需要类似与中国一样的大陆 而融合很可能在不经意中就发生了
作者: 风中的羽毛    时间: 2007-2-4 17:22

西方诸强和他们的殖民地比起来,资源和面积来说也都不算多,不一样只是利用殖民地的资源吗……
虽然会有些日本人移居到中国来,就像欧洲人来移居到新大陆一样,但对本国的政治影响不大,最多也就是这部分移居过来的人被感化成独立体……
而且被感化的前提是日本当时在东北推行的文化侵略最终失败……
作者: ghostdance    时间: 2007-2-4 18:26

当然是中国人的历史,只要中国人没有灭种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只不过是被侵略的历史,而历史学家又没有找到好的名词替代,!至于算不算中国历史偶就不知道,历史问题向来混乱,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2-6 22:31

不是历史问题混乱,而是我们习惯评价历史的尺度过于简单。一般对于什么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我们更习惯于给一种二元性评价:什么东西非好即坏。最近人们有些进步,开始用一维尺度去评价了,就是在好和坏之间来一个连续过渡,评价历史的尺子就好比一条直线。但即便如此,这个尺度可能仍然过于简单。一个在高维空间存在的事务,是无法“合理的”展现在一个一维空间的尺度上。最后用这个尺度分析来分析去,自然会推出各种矛盾,甚至荒谬的结论。这个真的不怨推理者,该怨的是我们“习惯”用的尺度。因为这个尺度不够精确,它根本无法收纳历史的万千变化,我们读尺的时候也自然会得到“说不清楚”的结论。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正面对待历史,先看清楚历史事件的原貌,再考虑什么样的尺度适合它,然后再来测量它。
作者: 平生最爱周公瑾    时间: 2007-2-7 14:28

关于楼主的提问,如果丰臣秀吉真的打下了北京,并且迁都于此,那么日本就会被历史记为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是伊藤博文、东条英机之流的灭掉了中国,那么历史会记成中国是日本的一部分。

=========================================
说的太有道理了。

文明是文化的积极部分(马克思如是说),更先进的更潮流的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将决定谁同化谁。

也部分同意上面江城子兄说的,请大家不要夸赞成吉思汗是中国的英雄,他分明没来中国当过一天皇帝,而且又有蒙古国在。而至于元朝(忽必烈正式建元后),到可以接受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旭烈兀、拔都这些开疆拓土的人不该被称作是中国人,打下的那些疆土也不是中国国力强盛的象征。
作者: colin4k    时间: 2007-2-7 15:09     标题: 回复 #8 江城子 的帖子

那个时候现代国家和现代民族的观念还没有产生,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和理念去套到古人的头上
作者: colin4k    时间: 2007-2-7 15:12

那个时候,整个东方文化圈实际上都还没有现代的国家观念,那个时候是“天下”,以中国和中华文化为中心的天下,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愿意接受中华文化,都可以来占据这个“天下”
就好像明亡了以后,朝鲜认为中华文化已经在中原消失,而朝鲜反而保留了中华的古文化,于是他们自认为当时朝鲜是天下的中心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7-2-7 15:18



QUOTE:
原帖由 colin4k 于 2007-2-7 15:12 发表
那个时候,整个东方文化圈实际上都还没有现代的国家观念,那个时候是“天下”,以中国和中华文化为中心的天下,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愿意接受中华文化,都可以来占据这个“天下”
就好像明亡了以后,朝鲜认为中华 ...

还真没听说过这种说法。汉人的家天下倒是可能,夷夏之防岂能没有?
作者: colin4k    时间: 2007-2-7 15:30     标题: 回复 #18 江城子 的帖子

传统儒家的夷夏之防,其标准不是人种,而是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是接受还是拒绝
作者: colin4k    时间: 2007-2-7 15:34

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二)
2、子曰:诸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夷狄而诸夏者则诸夏之。
以上两者都是一个意思,所谓夷狄,所谓诸夏,不是种族的差别,只是文化的异同。夷狄而接受诸夏文化的,则夷狄也是诸夏,诸夏而采取夷狄文化的,则诸夏也变为夷狄了。
作者: colin4k    时间: 2007-2-7 15:36

其实现在美国人不也是这种思想么,只要接受和认同美国文化的,不论什么民族,加入美国就是美国人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