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孙悟空与宋江招安之比较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神 见 愁
时间:
2006-12-7 20:05
标题:
关于孙悟空与宋江招安之比较研究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
他勇敢、智慧、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但研究至今仍有不少争议
,
比如
,
认为孙悟空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理想的英雄豪杰”
,
是“代表劳动人民的神话英雄”
,
是“新兴市民的化身”
,
是屈服于封建统治的“改邪归正”者及“投降变节”者等等
,
议论不一。
[1]
抛开这些观点
,
从《西游记》全书中孙悟空的行为倾向来研究
,
孙悟空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被招安。说他是潜意识
,
是因为他不像《水浒传》中宋江的招安那样显而易见
(
恐怕这也是吴承恩写小说时没有意料到的
)
。孙悟空从石头里出世到拜师学艺
,
再到上天宫为官又到大闹天宫
,
最终败倒在如来手下
,
与唐僧一起取经
,
这其中包含着孙悟空既想上天为官
,
但又反对玉皇大帝的思想
,
到孙悟空最终服务于天上的玉皇大帝和地上的李世民
(
虚构
)
两个皇帝
,
算是招安成功。不过被招安是孙悟空也没有意识到的。
宋江的招安在《水浒传》中描写得十分详细
,
今拿宋江和孙悟空作一对比
,
看一看孙悟空的最后结局是否可称为招安
,
以此观点
,
求教于大家
,
并请斧正。
一、
孙悟空、宋江对招安的态度
《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招安态度的描写
,
是这样几个过程
,
即幻想、幻想破灭、大闹天宫等。孙悟空学道有成
,
由于卖弄“学问”
,
被逐出师门后返回到花果山
,
做了美猴王。因没有适合于他的兵器而去龙宫夺宝
,
接着又大闹阎罗殿。玉帝得知后让太白金星下凡招安。太白金星对孙悟空进行了一番美言
,
带有欺骗性
,
然而孙悟空并不知道
,
很高兴地上天去了
,
以为上天可做官了
,
当然是很荣耀的事
,
这方面与宋江的心态有些相像。宋江出身于中小地主
,
本郓城县一名押司小吏。他虽重江湖义气
,
爱结交江湖英雄好汉
,
但他在对皇权的妥协性方面是根深蒂固的。宋江没上梁山就注定了他血液中的招安意识倾向。他出于无奈和愤怒杀死了阎婆惜
,
但他不愿上山落草
,
而是逃到了官僚花荣、大地主柴进和孔太公等处躲藏
,
企求皇上能大赦天下
;
大闹清风寨之后
,
大批人马跟随他投奔梁山
,
中途接到家中为他父亲宋太公报丧的“假信”
,
他就丢下兄弟们坚决回家奔丧
,
回家以后便报官自首
,
被官府发配江州。在发配途中
,
被劫上梁山
,
仍不肯留下
,
毅然随同公差到了江州
;
他在江州浔阳楼写了所谓反诗
,
被抓下狱
,
梁山英雄劫了法场
,
救了他生命
,
这才被逼上了梁山。然而他心中的那种希望做个“正人君子”的愿望却始终没有泯灭。比之孙悟空
,
孙悟空则比宋江的幻想程度要轻得多
,
孙悟空是受了太白金星的蒙蔽
,
不像宋江那样在骨子里对招安充满着希望。
当孙悟空得知玉帝给了他个弼马温的官是对他的侮辱时
,
就便打回了花果山
,
去当他的齐天大圣了。于是玉帝就派遣天兵天将前去捉拿“妖猴”。但当天兵败师后
,
玉帝又派太白金星前去招安
,
并答应封孙悟空做“齐天大圣”。孙悟空以为真正做大官了
,
又上天做官去了。以为自己以后与玉皇大帝一样被人尊重了
,
没想到还是受人歧视
,
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
,
竟不请他赴宴。于是他又恼羞成怒
,
大闹天宫。至此
,
招安的计划好像是破灭了。玉帝决心要彻底斩尽杀绝
,
可是又无法治服“妖猴”
,
玉帝只好请来了如来佛祖。孙悟空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
饥餐铁丸子
,
渴饮铜汁液
,
受尽了折磨。仔细分析
,
孙悟空比之宋江仍是有进步的。如来问悟空
,
为什么这么粗暴
,
悟空说
:
“皇帝轮流坐
,
明年到我家。”他叫玉帝搬走
,
把天宫让给他。而宋江呢
,
也是皇帝先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
在不成功的情况下被迫实施招安
,
但宋江从没想过自己做皇帝
,
他一心想做宋臣
,
想做良民
,
但他终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
最终在招安的外衣下
,
含恨身亡。孙悟空如不是神猴
,
恐怕也与宋江下场相像吧。
《西游记》写到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
500
年后
,
被唐僧救出
,
后保护唐僧一路取经
,
好像没有了招安的影子。其实
,
这时的悟空恰恰是在行使招安下的使命
,
“大闹天宫的神魔英雄形象
,
变为取经路上的孙行者
,
金箍加顶
,
受制于人
,
总带有一种悲剧的意味。无论如何
,
人们是不会把金箍作为‘经律’的象征看待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
那位‘耳软心善’的老师父
,
大念紧箍咒以折磨‘仁义双全的美猴王’
,
是很不得人心的
,
更何况有时还是受了‘劣货’猪八戒的撺掇和挑拨。当然
,
在西行路上
,
为了保护唐僧取得真经
,
孙悟空冲破和征服那么多的艰难险阻
,
却又不是受制于那‘紧箍儿咒’
,
而是靠的‘自觉自愿’
,
以取经大业为已任。哪怕是被师父逐回花果山
,
他还是‘身回水帘洞
,
心逐取经僧’
,
‘念念不忘’师父‘步步有难
,
处处该灾’。”
[2]
况且
,
唐僧取经是将故事情节从天上转移到了地上
,
给唐太宗取经
,
而唐太宗取经的目的又是因为没有救龙王性命之故
,
要取经度亡脱苦
,
永保江山。这样
,
孙悟空取经一举侍奉了天上地下两个皇帝
,
并且伺候了救命恩人唐僧
,
难道这种招安还不彻底吗
?
可是
,
孙悟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他在五行山被压了
500
年
,
又戴了金箍咒
,
就开始像宋江一样
,
做起“良民”了。
至于孙悟空一路降妖除怪
,
被认为是为民除害
,
在这点上
,
宋江反贪官恶霸也未尝不与之相像。因此
,
从对招安的态度上看
,
孙悟空比之宋江虽有进步
,
但还是没逃脱招安的笼子。
二、
招安的背景
孙悟空和宋江在招安的背景上有些相似
,
即都是在取得反抗尊权、皇威的胜利后
,
而进行的不公平的和平谈判。孙悟空大闹龙宫、阎罗殿
,
玉皇大帝就派太白金星与之谈判
;
孙悟空在受到歧视时
,
于是起来反抗
,
大闹天宫
,
就又谈判
,
直至被压在五行山下
,
再到西天取经
,
孙悟空好像变得温柔多了。“对于《西游记》写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
,
因此反抗归于失败
;
写他以后‘皈依佛法’还被套上‘紧箍儿’
,
我们也不必否认
,
这和吴承恩的封建正统思想有关
,
和他民主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有关。他虽然认识到‘民灾翻出衣冠中’
,
却不想推翻这吃人的制度。他还希望改良政治
,
‘为我致麟凤’
,
‘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孙悟空对西天路上的那些昏君也经常作‘望你把三教归一
:
也敬僧
,
也敬道
,
也养育人才
,
我保你江山永固’之类的说教
,
这是作者正统、改良思想的不可抑止的流露。但上述主题的局限和‘西游’故事本身的佛教色彩有关
,
也和它在吴承恩之前已经构成了基本轮廓有关。我们今天或许可以设想一个由大闹天宫向西天取经过渡的更好情节
,
借以避免孙悟空‘投降’的讥诮
,
但在吴承恩的时代这是不现实的
:
吴承恩还从来没有看到过人民反抗真正胜利的记录。”
[3]
而《水浒传》中的宋江在史料记载中并不是战胜了才被招安的
,
宋代李焘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中记载
:
“宣和二年十二月
,
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
,
至是入海州界
,
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可见
,
宋江是被捕后才招安的。《水浒传》中的宋江一开始就有招安之心
,
至于宋江两次打败童贯
,
又三败高太尉
,
可谓大快人心
;
但宋江偏偏又要大设筵席
,
款待高俅
,
以求招安
,
应是施耐庵的有意安排。
孙悟空和宋江都是连战连胜
,
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的人。这是人们久久被压抑的心声的流露。人们希望他们战胜
,
但历史上农民起义胜利者毕竟不多
,
所以最终还是免不了要失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谓是个“神魔”
,
所以他招安还不至于死。孙悟空在西天路上能得到玉帝及其下属的帮助
,
那是因为孙悟空已被招安了
,
是玉帝自己的人了
,
当然要护卫着。宋江则是身心方面完完全全被招安了
,
孙悟空比之宋江
,
孙悟空像是对招安一直是糊里糊涂
,
认识不清的。
三、
招安的结果
《西游记》的主题比较复杂
,
孙悟空的招安问题也就显得比较复杂。因为
,
他在西天取经时好像既是在维护天上的皇帝又是在维护地上的皇帝
,
并且皈依了佛门
,
被不同的系别同时招了安。
表面上看
,
孙悟空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怪
,
保护师父
,
像是与统治者脱离了直接关系
,
但实际上
,
不但没脱离关系
,
反而更加紧密了
,
唐僧正是“奉旨取经”者。而且
,
孙悟空对唐僧的“愚”也是无可奈何
,
必竟胳膊拧不过大腿
,
况且头上还戴着紧箍咒
,
“这样
,
在写定《西游记》时
,
取经故事显然背着较为沉重的因袭负担
:
其中一个是他本身的佛教性质
;
另外一个就是如何把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一往无前的反抗性格统一到做唐僧弟子
,
促使唐僧取经的所谓‘皈依佛法’中来。我们不能说吴承恩解决这两个问题已经尽善尽美
,
但应当认为吴承恩确实已经煞费苦心
,
基本上做到了孙悟空前后性格的一致和全书两大部分主题的统一。”
[4]
然而
,
孙悟空在取经成功后
,
被封为“斗战胜佛”
,
头上紧箍也去了
,
是真正一心一意地服从招安了。只是由于孙悟空一路打打杀杀
,
掩盖了本质
,
迷惑了读者的注意力。孙悟空招安的结果是成了佛
,
而佛是要保护“江山永固”
,
使人民安定团结
,
信奉因果
,
安身乐命
,
这正是天上、地上两个皇帝所愿意的。吴承恩把佛写成也有私心的佛
,
恐怕是把佛的力量也揉合进了皇权之中。
再看宋江。“招安后
,
宋江更感激‘皇恩浩荡’力图报效
,
竟把十万革命军变质为反革命专政的工具
,
而亲自率领这批人马北剿田、王
,
南征方腊。这样
,
叛徒宋江又成为反动王朝赖以屠杀数十万起义者和无辜人民的凶手。他时时恪守王朝法度
,
口口祝颂天子圣明
,
立誓
:
‘宁可朝廷负我
,
我衷心不负朝廷
,
至死不改
!
’有的奸臣
,
不大理解这个宋江的耿耿忠心
,
尤其妒忌他的得宠
,
因此用毒酒谋害他。但他服毒酒后
,
却没半句怨言
,
反而担心‘反心兀自未除’的李逵会起来造反
,
竟丧心病狂地把李逵骗来亲手鸩杀之
,
怕为革命留下半粒种子。”
[5]
这是对宋江招安结果很好的概括。宋江的招安是这样一个结果
,
不免令人感到遗憾。《水浒传》起初最重要的有四种本子
:
一是
,
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
,
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
,
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为《英雄谱》
;
二是
,
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
,
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
,
罗贯中编次”
;
三是
,
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
,
也题“施耐庵集撰
,
罗贯中篡修”
;
四是
,
七十回本《水浒传》
,
是清初金圣叹的删改本。
197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金圣叹的删改本
,
加以整理校勘为七十一回本出版
,
包括了《水浒》故事的主要精华部分
,
但没有宋江被招安以后的情节。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
1962
年上海书局的编辑所根据各种版本整理较勘印行的
,
是我们所见的《水浒传》中故事情节最完好的版本。其实
,
无论何种版本的《水浒传》
,
宋江被招安已是固定了的
,
并且宋江被招安的结果像是也已成为定局的。
施耐庵生于
1296
年
,
卒于
1370
年
;
吴承恩生于
1500
年
,
卒于
1582
年。①从施耐庵去逝算起
,
也比吴承恩早了
130
多年
,
而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朝政混乱
,
奸臣当道
,
他自己参加科举考试也屡试不中
,
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推测他应该看过《水浒传》
(
当然
,
考证起来比较困难
)
。于是他在写《西游记》时
,
就尽量美化孙悟空的英雄主义
,
但结果还是落入了招安的巢穴
,
这恐怕是吴承恩本人也没意料到的。
然而
,
孙悟空招安的结果毕竟比宋江招安的结果要好得多
,
可以说孙悟空的招安结果有点喜剧色彩
,
而宋江的招安结果则完全是悲剧。因为孙悟空斩魔除妖
,
在佛教上讲
,
是修了大善果
,
最终他成为“斗战胜佛”
,
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要求。仔细分析起来
,
悟空的归宿实际有很大的隐蔽性
,
不易被人们察觉。宋江的招安结果则明明白白是一个失败、一个悲剧
,
一百零八将
,
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因为以前的版本为《忠义水浒传》
,
可能作者写小说的目的主要侧重在了“忠”、“义”二字上
,
对于起义的结果
,
则认为
,
是一种必然。
四、
皇帝对招安的心理
无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还是《水浒传》中的皇帝
,
在对待招安的心理上
,
只一个字
,
就是“怕”。正是由于这种“怕”的心理
,
才造成了招安后又不放心的心理状态。玉皇大帝对孙悟空进行招安完全是出于怕悟空再闹事的心理
,
收伏又收伏不了
,
只有靠安慰的方式。然而招到天宫后又不放心给他官做
,
两次给官
,
一次是芝麻大的官
,
一次是个闲职。在怕孙悟空的同时
,
还有个心理就是瞧不起他。不光玉皇大帝瞧不起孙悟空
,
就连天上的官员也瞧不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孙悟空的斗争是失败了。但他决不是败给了皇帝
,
因为他败在了佛祖手里
,
并且在他取经遇难的时候
,
请求救兵
,
大多数时候也是与观音、太上老君等佛、道人物打交道。最后
,
孙悟空由与玉皇大帝的斗争转变成了与妖魔鬼怪的斗争
,
与宗教成为了一体
,
这也许是《西游记》研究起来比较复杂的一个方面。孙悟空表面上没有失败于玉皇大帝
,
也是比之宋江招安进步的一个地方。
宋江被招安后
,
宋徽宗也有和玉皇大帝一样的心理
,
既怕又不放心
,
同时还看不起。而更看不起宋江一伙更害怕宋江一伙的
,
则是童贯、高俅一帮奸臣。他们要赶尽杀绝宋江一帮人
,
甚至利用宋江去征伐辽国
,
去攻打田虎、王庆
,
去讨伐方腊。表面上看是蔡京、高俅等奸臣在进谄言
,
谋害宋江一伙
,
但如果皇帝没有惧怕的心理
,
高俅他们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综上
,
孙悟空算是个被招安者
,
这主要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受正统思想的局限有密切关系。故事中只是由于孙悟空没意识到自己是被招安了
,
仍然积极奋斗
,
大展雄威
,
降妖除怪
;
再一方面《西游记》中神猴降妖伏怪
,
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没有给读者造成明显的招安线索
,
因此
,
孙悟空的招安不明显。另外
,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招安与《水浒传》宋江的招安相比较
,
虽有不同
,
但仍有异途同归之处。
参考文献
:
[1][2]
李希凡.
<
西游记
>
研究
[
M
].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3][4]
胡光舟
.
吴承恩和西游记
[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5]
张国忠
.<
水浒
>
与金圣叹研究
[
M
].
郑州
:
中州书画出版社
,1981.
[
本帖最后由 神 见 愁 于 2007-1-16 14:40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www.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