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naniwa

2010-12-16 08:53
透视战国真实的兵力数据

某一个时代的战争规模是有规律可循的,跟这个时代的科技、生产力、人口等等直接挂钩。大战一般是什么规模,中型战役是什么规模,小型战役是什么规模。兵力不可能瞬间扩大或缩小,或者相差的离谱。

笔者在质疑《史记》中庞大的兵力数据后,试分析战国时代真实的兵力数据。

先看看和战国时代关系最密切的春秋时代,军队规模如何?

周制曰:“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史载:“晋有上中下三军,楚有左中右三军。”

春秋初期,齐桓公以 3万精锐首先称霸中原,到了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北上,大败齐国,又逼迫晋国低头,在黄池会上称霸,其所带之兵也是3万,而越国乘吴国主力北上,偷袭了其空虚的国内。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一个中等国家的主力部队的数量了。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兵力或会有起伏,但大体应相差不远。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激烈,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是无疑的,那么会扩大的五六十万人吗?否。

要了解战国真实兵力,不妨看看第一手资料和战争亲历者的记述。

战国第一手资料和亲历者的记述在哪里?

且看《孙膑兵法》。

该书为孙膑本人和其弟子编撰。

孙膑不但是战国时代的人,而且是战争亲历者,更重要的是,他是齐军实际上的总指挥,对齐军实力当然了如指掌。此前孙膑还曾在魏国活动过,是魏军统帅庞涓的老朋友,对魏军虚实恐怕也知道不少。这些方面的优势是任何史官都无法相比的。故孙膑的兵书里所记载的兵力因该是有权威性的。

齐魏桂陵之战,《孙膑兵法》明确记述:“庞涓率魏军8万攻打赵国,孙膑率齐军8万救赵。”
之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孙膑分析魏军主力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先直逼大梁,逼迫庞涓回救,继而在桂陵截击仓促回援的魏军主力,大破之。

由此可见,8万人已经是魏军主力的规模!!!

之后的马陵战役,孙膑第一天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是“五万人吃饭的灶”。
《中国军事史》认为,马陵战役,双方各投入10万人。

马陵大败后,魏国立即一蹶不振,可见10万人已经是魏国的老本。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魏国的主力部队,大致在8—10万人。这个数字可能是指纯军人,也可能包括后勤人员。我们就暂且认定为纯军人。主力部队是这个数字,加上国内防卫的少量部队,估计魏国的总兵力也就10万略出头。

我们知道,这一时期乃是魏国最强盛的时期,其兵力亦不过如此,那么魏国衰弱后兵力可能还达不到此数,也就是说低于10万。



有了这样一个标准,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当时各国的兵力。

齐国兵力,从桂陵、马陵两次战役出动数量看与魏国相当,两国实力接近,应相差无几。
赵国兵力,赵国前期比魏要弱,后期稍强,大体相差不大,估计总兵力在10万上下波动。

秦楚两个大国最强,地大人多,估计兵力或比赵齐魏要多出一个级别,接近或达到20万,但绝对不会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多到60万、80万甚至百万,那是离谱。

当然,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兵力是应该有波动的,不过大体上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轮廓。

王霸国家的主力部队从春秋时代的3—4万人,发展到战国时代的8—10万人,秦楚甚至更多。我们可以看出,规模扩大了数倍,这比起那些四十万六十万的数据,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变化。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了这些数据,再分析长平之战的情况。

从长平战后,赵国还和秦国打过好几次并且获胜的情况看,赵军仍有一定实力,远没到被杀光的地步。

如赵军总兵力为10万,那么出战长平的,最多不会超过6—7万人,这部分军队基本覆灭,可能有少数逃回。

秦军投入兵力相当,可能稍多于赵军,7—8万左右,后期有增兵,可能接近10万。秦军伤亡如果按“过半”来看,至少4万人。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6 09:06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麒麟子 2010-12-19 13:07 +200 原创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5 07: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42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