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tiger1970

2010-10-13 14:17


我从单纯军事观点上说。

明的灭亡,不是威宗(崇祯)的死亡而宣告的,而是安宗(弘光)的被俘所预示的。

威宗在位期间,在北方虽然屡遭失败,但始终没有让明强清弱的局势逆转。虽然清兵多次入关抢掠,但是总体上是依然对已经形成危城的北京没有太大威胁能力,更不能深入淮河流域。
在中原,李自成虽然拥众数十万,但是仍处于流窜时期,最终仅仅在陕西站住脚,而且还遭到甘肃明朝力量的强烈抵抗,导致其东征时将相当大一部分军队留在陕西镇压。张献忠也仍处于流窜时期,根本未能安定下来,即使在四川,也有相当强的明朝势力与其对抗。
因此,威宗即使在最后,面临的军事形势也不是不可以挽救的。

问题在于----
1、经过连续作战,李自成逐步扳回战局,明朝的机动力量,当时仅剩一支部队:湖北左良玉。而左良玉的部队要担负追击张献忠的任务。因此,对于李自成来说,明朝是没有机动部队制约的。对于清朝来说,则依靠长城和吴三桂的兵力,尚可以处于守势。而张献忠比较惨,有人总在“团转舞”“随我行”。
2、对于广大的江浙、江西、福建、两广、甚至湖广等地,相对局势比较稳定,甚至经济也相对稳定。
3、因此,明朝虽然仍然比较安稳,但危机已经出现----山西防线一旦被击破,李自成将采用“斩首战术”,攻克北京。因为广大中原,竟然没有一支机动部队!
4、威宗敏锐地看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局势尚有可为,特别是威宗一旦离开北京将引发整个中原战区的崩溃,因此,威宗选择了不离开北京。而且也没有让太子离开北京。因为在中原和江南被阻隔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类似唐肃宗的情况。这对于内外交困的明朝,是致命的打击。
5、在此种情况下,威宗的第一希望是山西防线不能被攻破。但是,事实证明了山西防线是不牢固的。在宁武关战役以后,山西官员,特别是前线防区军事指挥官出现了大规模的叛变!整个山西,只有一个周遇吉!这说明山西官场烂到了何种程度!
6、河南当时基本是一摊烂帐。因此,刘芳亮可以迅速利用无政府的状态取道河南进入北直隶。但遗憾的是,北直隶也没有一支机动部队可以击破刘芳亮偏师,甚至没有遇到较大的抵抗。这也可见北直隶官场烂到何种程度!
7、在此种情况下,威宗试图再次提出南奔----但是很快也被否定。因为刘芳亮的偏师已经截断陆地通道并威胁海口。因此,南奔的危险大于守城危险。威宗终于打出最后一手牌----命令吴三桂入关。这手牌其实很烂,烂在清兵可能乘机入关。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强大的吴三桂兵团能进入北京守城,李自成十分可能在北京城下遇到清兵。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自成和清兵能达成妥协,这就为北京能被守住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
8、其实很多人没有看到,刘芳亮的偏师是李自成的一手好棋。这手棋直接把威宗锁住,导致“斩首行动”的成功。
9、山西和北直的不抵抗,表明各级官员的素质和责任感下降到一个令人惊讶的程度。威宗对这个是十分了解的,所以在遗诏中才有对官员的指责。
10、但是,吴三桂没有来得及进京。由于官吏的彻底腐烂,导致北京被迅速攻陷,威宗崩殂,太子被俘。在此种情况下,整个中原处于李自成微弱的控制之下----“斩首行动”成功,但是,李自成同样也没有准备好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来稳定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局势。
11、于是,中原的混乱开始啦。吴三桂明确的看到了这个局势。他认为只要能顶住李自成的首次进攻,并在进攻中消灭其主要机动力量,李自成将全线崩溃。因此,他向李自成发动了进攻。吴襄也好,陈圆圆也好,其实都和吴三桂反抗李自成无关。关键的是,吴三桂发现局势尚有可为。因此,他向清朝借兵,在关键性的一片石战役中,击溃了李自成主力机动部队。而他所以长驱直入的原因,就是要尽量让李自成的溃散转变为崩溃----他十分清楚李自成军的实力和当时的情势。而清朝则还是比较茫然----清军可是不太愿意继续追击的。他们起初还是想稳扎稳打。
12、李自成的机动部队失败后,他迅速西撤。其实李自成也是人精----他的意图是迅速撤回陕西,把安定后方的部队拉上来。而这一任务换别人去都不可能----他自己的亲信大将不过刘宗敏(可能还不是亲信)李过两人,抵挡吴三桂还是问题呢。而他也不能离开大军,否则会出现前线大军号令不一的情况。不说别的,郝摇旗(在以后的混乱中迅速发展,超过其顶头上司袁宗第)、刘芳亮、张鼐(以后竟然投降,顾诚《南明史》)等人就未必能听刘、李的话,而刘李又未必能协调好。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亲帅大军迅速撤回。
13、但是,吴三桂更是人精。他紧追不舍,导致李自成根本无法收拢部队。清朝这时候也搞清楚局势,阿济格等人协同吴三桂狂追不舍。导致李自成只能裹挟部分新兵和民众南下,而李自成大军从此分为两路。李自成的已经失去相当老兵,也就是失去战斗力的军队,则在吴三桂和清兵精兵的追击下,一败再败,最终覆灭。
14、而此时,明朝局势尚大有可为。如果此时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迅速建立防线,十分可能出现南北对抗的形势。但是----变局出现了。
15、首先就是朝廷上党派的争执,直接延续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朝廷各派,在皇帝新立,权力无法掌控的情况下,争相拉拢武人,造成了左良玉放弃防区东进,而与四镇对抗的局面。在初步失败后,左镇竟然全部投降清朝----明朝西部防线从此崩溃!
16、但幸运的是,清朝并无法从西部入寇。这是由于河网地带不利于北方军团的大规模侧面突击行动。因此,北方的夺取淮河防线则成为必然,但是,对明朝来说最坏的结局再次出现----防区军事指挥官的叛变!这叛变直接导致南京被攻陷。从此,明朝最后的机动部队也完全消灭,只能依靠地方卫戍部队进行节节抵抗。清朝的优势开始确立。
17、从这个事实看,明朝官场的“腐烂”,成为明朝失败的最重要因素。而这腐烂,则是当时情势下不可避免的。腐烂(不仅仅是腐败)、党争、皇帝权力的被暗地架空,都构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18、说句题外话:李自成如何避免自己斩首行动后的失败?一是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在中原处于无政府状态时,配合精干的武装分队,迅速接管地方。二是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依靠力量。鉴于明朝官场腐烂的现实,应该对明朝地方官进行全面清洗,以贫民为基础、以有良好声望的绅士为配合,建立联合执政机构。三是必须加强对明朝残余力量的收编,并从中选择相当的军事力量组建机动部队。在控制区实行军区制度以防守地方,并建立机动的野战军团进行机动作战。所以说,李自成的“斩首行动”,从实施上看,是急了些。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
19、但是,我自己设身处地想想,李自成、威宗、吴三桂、安宗、左良玉、马士英等人,在那个时候,只能采取那种措施。我们所提出的任何改进方法,在那时很可能是不可行或者结果不确定的,至少不比已经产生的事实更保险。也就是说,我们只不过是在妄自评论,前人已经走出了他们最佳的选择。
20、所以,最终想想,居然还是历史上的评价是准确的:一是明朝亡于“流寇”;二是明朝亡于内争;三是明朝亡于政治腐败。其实,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全面。如果能把这些综合起来考虑的话,就有点意思啦。明朝在这时间段的灭亡,是肯定的,但未必就是确定的那个时间、那个场合甚至那个人物。这也算必然中的偶然了吧。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0-10-14 10:44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麒麟子 2010-10-13 14:44 +200 讨论积极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1 19: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733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