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tiger1970

2010-6-9 09:26
“虎”看早恋

所谓“早恋”,我的看法是:

1、我不承认有“早恋”。恋爱就是恋爱,是可能发生在人生的任何时候(甚至包括童年,因为据育儿专家研究,孩子至少在3周岁就可能拥有性欲和有关性的思维)。爱情是人生最美好、最无私的感情。因此,当这种感情到来时,你将整个陷入这种美好的感情中,而你将通过恋爱而得到道德升华。
爱情,是没有早晚的。

2、我觉得爱情的前提是对爱人的了解以及了解引发的世界观认同,还有责任感。而人稳定的世界观至少要到初中毕业之后才能形成,这是由于心理学家认为,16岁以后的少年,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超过激素控制能力。
而人对于自身一生的初步规划,也至少要到初中毕业之后才能有眉目。这是由于初中义务教育结束后,你能上啥样的中学才能确定,或者说你才有机会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不认为一个连自己世界观都不稳定的人,能和爱人达到世界观认同。
我不认为一个无法形成自己一生的初步规划的人,能对爱人负责,保证尽力给她一生幸福(虽然可能会失败,但至少他去做啦,不是吗?)。

3、因此,我认为,在初中以前,对异性的爱慕,事实上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在性激素下激发的本能。
也就是说,那不是爱情,而是和畜生一样的情绪----那叫“发情”。

4、我不认为人类“发情”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那是人的本能。本能,是无所谓好坏,也是不必羞耻的。但是,我反对用“爱情”来指代“发情”,因为这根本是两种东西。

5、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不享受爱情的甜蜜,简直就和动物无异。
而在现行道德体系的约束下,如果你屈从于“发情”,则必然会影响对“爱情”的追寻。因为现行道德体系的长久影响,我们会有把自己完整的交给爱人的意愿。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和身体完整的交给爱人,长期以来的道德熏陶必然会使我们有罪恶感,从而导致我们否定事实上存在着的“爱情”,而直接用“发情”代替“爱情”,并导致对爱情的错误认知。

6、所以我建议,至少在初中或者16岁之前,不要谈所谓的“恋爱”----因为那不是恋爱,而仅仅是性激素引起的好感,即“发情”而已。根据中国的情况,我甚至建议把“恋爱”的时间后延到18岁之后----事实也是不到18岁,你根本无法预计你的人生走向,因此也就谈不上责任感和为爱人负责。那,还叫啥“爱情”?

7、我不认为高中时期不谈恋爱就是不完整的人生。因为,爱情,是不分早晚的。无论何时,只要有过爱情,你就没有白白度过一生。
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除了父母的爱,爱情是唯一的火光,也是在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唯一陪伴你的火光。
爱情,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是拯救我们灵魂的最直接桥梁。
只有经历过爱情,人生才是明朗和完整的。
爱情,来源于无私的付出,但却会给付出者本身带来最大的快乐。感谢上帝。是他给了我们这种快乐,这种与所有物种完全不同的快乐。

7、所以,劝孩子们一句:
酒,到时候喝才是最甜的。
爱情,到时候就会自己来。
爱情,不在于那个女孩。
爱情,在我们自己心里。

[ 本帖最后由 星眸白衣清歌 于 2010-6-9 09:37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星眸白衣清歌 2010-6-9 09:38 +96 好帖奖励
星眸白衣清歌 2010-6-9 09:38 +96 好帖奖励
邓仲华 2010-6-9 12:00 +1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5: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387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