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妖刀村正

2008-6-27 00:32


好啊,我们码资料才是探讨的王道,这个比给小白启蒙有趣~

1,“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 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 接,国用大匮。”《明史,宦官传》。

   未知慕容君三大征费银588万两的出处何来?

2,“其后接踵三大征,颇有加派,事毕旋已。”《明史,食货》

   假设国库充盈,如君想象富余200万两白银,为何还要“”派?慕容君也提到了往山东的派银,这还不说明国库空虚?你说山东派银说得振振有词,你明白山东派银的原因不?如果国库富余,为何还要加重税负?“”字明白?难道加重民间负担,苛捐杂税收上来,光凭突发事件后的账本数据反而说明了经济发达,国家富裕?这财务技巧用的,你要不要论证崇祯的各大饷促进了明朝经济增长?羊毛出在羊身上,把羊扒得赤身露体了,还要YY羊毛越扒越多,李自成们自然也就揭竿而起了。看来你完全不懂经济

3,“至(万历)四十六年,骤增辽饷三百万时内帑充积,帝靳不肯发。户部尚书李汝华乃援征倭、播例,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所不加者,畿内八府及贵州而已。”《明史,食货》

    这是有关万历年间加派税收重负的又一条资料,注意三个重点:1,骤增辽饷三百万。2,户部尚书李汝华乃援征倭、播例,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3,时内帑充积,帝靳不肯发。

     这三条说明了什么?
     
     第一,万历朝张居正主政的繁荣时期,年入约400万两,而万历四十六年“骤增”辽饷300万两,3/4的增加比例,这负担老百姓承受得起?或者又要YY国库充盈?经济发达?
     第二,有关户部尚书引用三大征伐倭,播例,说明了“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是对三大征时期加派税收的重复,因此慕容君引用的资料描述国库突增200万两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内帑充裕,而万历帝面对内忧外患,不肯动用私房钱。这是史料记载,不容诸君YY。这说明了什么?万历帝英明神武?

       这之后,增赋更是骇人听闻的达到 了“五百二十万”两,超过了万历朝正常年份一年的总财政收入。哎呀,如此天文数字,账本上竟然一口气多出了五百多万!慕容君不会又开始臆想国库充裕了吧?

[ 本帖最后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6-27 02:20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冒牌 2008-6-27 08:02 +33 支持“码资料才是探讨的王道”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8 15: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77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