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Z_Artemis

2008-3-18 03:43
随笔三则

(一)

寒冬的风刃,一刀接着一刀,割得疼痛彻骨。人们都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我下了车,先紧了紧身上的风衣,把头探出来四下望了望,找一个合适的点,准备过马路。

清晨靠近环线和汽车东站的公路上,车不多,双向八车道的大马路看来有些孤寂。因为车少,车速普遍有些快,时不时有各式各型在眼前呼啸而过,留下一阵锐利的刀锋。没有日头的冬天早晨是阴沉的。还好内车道时常有轿车一个急刹,再一个漂亮的三百六十度弧线,堪堪压着双黄线,从过来的方向去远了,多少增添一点新意。

没有交警值班的近郊公路,很难有什么秩序可言。面前农民工打扮的兄弟身手敏捷得可以,一晃已经穿过马路,到那边买路边摊的早点去了。前面五米内的人行地下通道,扶手上的灰已经积了寸许,向人们昭示着它的形同虚设,或许,根本没有人在乎去看它一眼吧。

严格说我有点畏惧长沙的马路,车辆太多,也太无序,好在这路上交通状况不错,我于是一咬牙,小跑了过去。

过去之后我觉得,其实这马路是十分危险的。驾驶知识教材上写着,行人是道路安全隐患,因为他们行为的随意性。然而对行人来说,各种汽车、卡车,又何尝不是无序而随意的呢?你永远不知道车什么时候回来撞你,你甚至不知道驾驶人的行为是有意或是无意的。那么,这短短十秒钟,长度三十米的将远远不如想象中来的那么轻松自如,而是一段充满未知凶险的旅程。

另一方面,人行地下通道的存在,是为了给过马路的行人提供一个安全的路线。正如设置交通信号灯和停车线的初衷一样。长沙有一条法令,不遵守交通规则擅自横穿马路罚款二十元。法律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甚至使用强制的手段,为何人民对自己的安全却要如此铤而走险呢?有的人说,就算拼了那二十块钱不要,我也要过这个马路。难道他不觉得,这局背后的真实赌注,要远远高于这区区的二十元么。

我不禁企盼起更严厉的防范措施来。比如说,或许沿着双黄线上,加置围栏,就像城中许多主干道上和绿化带边上用的那一些。翻过围栏在人民心目中通常是形象恶劣的一件事。我想,这样应该能制止他们横穿马路了吧。

晚边上回来的时候,我几乎已把此事忘记。下班高峰,车水马龙之际,穿越者依然大有人在。“这是这个城市的风景。”我一边等着车,一边这样想着。

可第二天我又忍不住把这件事想起来。原因是当我经过那一点准备过马路的时候,一长练齐胫骨高的雪白的护栏竟一夜之间竖了起来,不禁想起了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时一夜筑城的轶事。我在感叹人民政府的工作效率之余不忘感叹人民群众的锲而不舍。农民工、带的小孩的大人,甚至老头老太太,鱼贯加入到马路中间,悠然跨过栏杆,为原本尚算有序的马路“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摇了摇头,钻进了地下通道。“妈的,居然没灯。”我咒骂了一句,却随即哑然失笑了,“本就没人用,要灯做什么!”我摸着黑走过去,回过头看那些横穿马路的人。

他们中的某些跨越栏杆的动作不是很专业,有的甚至力有不逮,还有的抱着小孩翻过去,令人感觉到抱着孩子的大人的紧张情绪和难以察觉的恐惧。或许,可以拆掉一段栏杆,这样他们就不必要辛苦地去跨过它了。

第三天,早上更冷,夜里好像有毛毛雨,路面上的湿气与寒气混杂在一起,张牙舞爪。我换了一件更暖和的衣服,过马路的农民工都是新面孔,栏杆已被拆掉了一截,只有路还是那条路。

我并不知道新修的栏杆是谁拆掉的,尽管我曾有过那样的想法,但我保证那实践者不是我。那栏杆本来就是一段一段的,每段约是两米长。拆掉了一段让整条栏杆变的很有艺术感,像是吟哦中的顿挫,像是写意里的留白,我甚至觉得拆掉了的一段正处整条栏杆的黄金分割点上。我没工夫也没能力去推断拆掉栏杆的到底是有关部门还是无关个人,只是快步的、乘着栏杆之间的间隙,通过了去。

过去之后才突然想起,我原来真的是个很灵的人,但我始终无法理解在车灯闪烁,引擎呼啸的马路上的无所畏惧的过路人的心态,尽管我本身就是。

再后来,是过了很多天的时候,大约一个礼拜的光景吧。我再去那个地方,发现紧邻着缺口的第二段护栏,也被拆掉了,形成了两个缺口中间一段护栏的格局。我倒没有猜到这个,不过也没有必要了。

[ 本帖最后由 Z_Artemis 于 2008-3-18 03:44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水镜门生 2008-3-19 14:53 +10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05:5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91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