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到《二十世纪的巴黎》本身——它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十世纪的巴黎》并非一部典型的凡尔纳式小说。书中预测了许许多多新发明给人们带来的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但这并非重点。重点在于凡尔纳笔下1960年的巴黎和奥威尔在《1984》中的伦敦的类似之处。文学和艺术却在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压迫下大大萎缩,包括文学、艺术、美术、音乐在内的各科学生在工厂般的学术教育信托联合会(本人未必准确的暂译名,原名Societe Generale de Credit instructionnel)里被流水线般的程式“生产”出来。读者随着不走运的主人公米歇尔•杜弗莱诺伊在巴黎漫游。米歇尔在学术教育信托联合会里接受教育时得到了诗歌奖,梦想成为艺术家,毕业后却在银行里工作,无法熟练地使用类似电脑的设备,最后决定抛弃自己与之格格不入的社会去追求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全书就在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