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whws

2007-4-7 10:24


其实,无论是《海的女儿》还是《夜莺与玫瑰》讲的都是爱与美的问题,我却喜欢把它上升到善的层面。

《海的女儿》讲的是己爱,纯粹的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欲,而将对方的生命代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对方生命本能的附属与奉献。这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欲望的因素在内。童话的处理,会把欲望的显性存在抹去。大约人们习惯于把欲望看作自私的和功利的。其实欲望是自然的本能,因而必然可以有恶的表达,也会有善的表达。所以欲望同样可以爆发出强大的善与美来,只是根植于欲望的善与美,必然是局限的。

而《夜莺与玫瑰》却作了进一步的升华。它讲的也不再是单纯的己爱,而是因为一种对“爱”的信念,而产生出的更为广泛的博爱来,这种博爱促使夜莺不是去从自己的欲望出发,而是去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去对一些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人或事,给予纯粹的乃至于自我牺牲的关爱,这是一种“我与他们”的关系。因而《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或许更为高尚,也因而更加悲壮。

这两篇童话都是讲述“爱”的,而“爱”是自然的本能,所以“爱”虽然必然是美的,却未必是善的。这两篇童话的主人公都用一种善来作出对“爱”的表达,这种善,便是因爱而起的奉献。我说,他们所表达的是“真善”,并不是说其它形式的善是“伪善”,是恶的或假的。并非如此,只是这两部童话中的主人公所表达的善,是纯粹的,不搀杂任何杂念的,因而也是完全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后天教导所得来的善,同样是可贵的。但是先天而来的善更加珍贵,因为它是本能,因此不计得失。因为它是本能,所以不问回报。因为它是本能,所以它不在乎有没有结果。

这种善是如此真挚,以至于自然界中往往无力去承担它,也无力去回馈它。因而这种善的表达,从结果上看,往往是唯美的悲剧,因而也越发显得残酷。

这两部童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被割掉了舌头。《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的所言所想,大学生听不懂,因为人禽言语不通。这两者造成的共同结果是,奉献者都无法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因而无法取信,也不能求证。这似乎象征了一个事实,真善之人是无言的,也是无力取证的。所有的故事似乎指向了一个事实,真相或者事情的结果,并不鼓励真善。所以真善之人不能求证,因为一旦求证,也许便无力将善全力持续下去,因为只是丝毫的犹疑,也会让人鱼公主或夜莺丧失自我牺牲的勇气。因真善而产生的真爱或真信,也是如此。

有时会想到耶稣受难。我始终认为,耶稣的受难,并不是以人类的“信”为交换代价的。他因爱人而受罪,因而更加崇高。所以我会觉得耶稣复活的传说显得虚伪和功利。神子不当为了取信,而拿神迹做交换,那是市恩,不是爱。

所以从真善的角度出发,爱,或者信仰,都是不可求证的,因为存了求证的心,这爱或这信便不再纯粹,因而就可以被诱惑和扭曲。这原本是人的本性,无可非议。只是因为人的这本性,使得那出自本性的善、爱和信,显的弥足珍贵吧。

[ 本帖最后由 whws 于 2007-4-7 10:45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TOP 2007-4-7 12:51 +10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 10: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29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