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秦采取了许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扫平六国以后,法家代表人物丞相李斯提出了极端严厉的建议﹕“史官(书)非秦记者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之、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处以死刑示众),以古非今者族(满门抄斩),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的建议,目的非常清晰,也就是希望只有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一个历史、一个思想。医药之类实用方技之书之所以免于焚烧,是由于它们与“意识形态”无关。
然而,正是秦朝的残暴促使它迅速垮台,汉朝继之而兴,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百家著作又重见天日。汉朝统治者虽然不赞成前朝的极端措施,可是他们也感到,如果要维持政治上的统一,一定要统一帝国内的思想,于是又有了另一次统一思想的尝试,沿着与秦朝不同的路线进行。
汉武帝时,董仲舒进言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学定为国家官方学说,六经在其中占统治地位。儒家为了巩固这个新获得的地位,用相当时间从其它对立的各家中择取许多思想,从而使儒学变得与先秦儒学很不同,其中又以和阴阳家的结合最多。
董仲舒采阴阳家五行之说,以木、火、金、水各主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四时变换则用阴阳运行来解释。
另外,他又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把人性、伦理、政治、历史等全部归结于天人一体。
从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中,我们看见了甚么?
其一,看见了目的的相同与手段的不同。两者无疑都希望只有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一个历史、一个思想;在这里,我不谈这个目的正确与否,只说为达到这个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
秦帝采取的是纯高压的手段,在未有深思熟虑之下使用一刀切的办法,摒弃、禁绝百家思想,做成偏听则暗的一家之言,其它百家当然难以信服;而且采取禁止的办法,则人们并不是甘愿放弃百家,而是被迫如此,即是治标而未能治本,所达到的只是禁止思想,而其终极目的──统一思想,始终未能实现。
在此汉帝比他高明得多,一方面高姿态的把儒学定为官方学说,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样,你可以不去遵循儒家,然而只要想仕官、求富贵的,莫不以儒学思想为自身所求,使得“摒弃百家思想”的方针由直接冲击变为间接要求,由被迫舍弃百家变为你自己主动去追求儒学,追求汉政权所订立、所认可的唯一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又吸纳百家之能为己用者,正是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阴阳家说“阴阳相生”、道家说“上善若水”、儒家说“中庸之道”,这就是为甚么汉景削藩失败,而汉武推恩成功。蒙古残暴,未过百载而亡;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案,又有强迫剃发,却垂史三百年。凡此种种,也和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大有共通之处。
孟子说过,天下要安定,只有“定于一”,谁能统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但是数百年后,秦统一了中国。秦在耕、战两方面,也就是经济上、军事上超过其它国家,秦国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国” ,它靠武力、靠法家残忍的意识形态,胜利地征服了一切敌国;如此观之,孟子似乎错了。然而,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之后,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 始皇帝死后不久,就发生一系列的造反,反抗暴秦统治,帝国由此崩溃了;如此观之,孟子又似乎没错。
我要说的第二点,正是“时势的需要”。比方说,一瓶水对于现在身处城市的我来说,最多不过值几块钱,然而对于一个身处沙漠将要因渴而死之人,又可值几多呢?这是水在不同时势下的变值。同样地,乱世需要重典,所以法家思想能在战国大行其道;及至天下已经一统,这种极端严厉的思想已不再是时代所需,从秦帝的选择中,已经暗埋失败的伏笔。
历史的长河是教训与经验,理哲的思考使人看得更清。以史为镜,联系我们的生活与思维,化前人智慧为己用,将获益非浅、更上一层。 |
春秋儒学的起源是孔子对西周“礼乐德治”的总结与发扬,而法家的起源确是战国争霸。要论意识形态,儒家是对西周道统的一种继承,它比法家根基深厚,更有先天优势。战国时期,儒学对天下争霸没有裨益,但是在各国朝野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公认的天下“显学”。而对法家,各国往往采取一种拿来主义,有用则用,无用则弃。整个战国时期,法家一直躲在阴暗角落里,无法发扬光大。以至于韩非著述,常有悲愤之语。
汉武“独尊儒术”是为“大一统”的国家确立一种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秦皇坑儒,与其说在民间确立一种意识形态,还不如说在民间消灭意识形态。始皇本意决不是“尊法”而是为了“愚民”。
对于意识形态,汉武是淳淳利诱,而秦皇是玉石俱焚。
|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
|
原帖由 王佐之才 于 2006-3-26 20:11 发表
汉武“独尊儒术”是为“大一统”的国家确立一种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秦皇坑儒,与其说在民间确立一种意识形态,还不如说在民间消灭意识形态。始皇本意决不是“尊法”而是为了“愚民”。
对于意识形态,汉武是淳淳利诱,而秦皇是玉石俱焚。
王佐兄所言也有道理。
村夫
  |
2006-3-26 20:56 | |
原帖由 湘江子龙 于 2006-3-26 20:34 发表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 為恶者能力愈強,禍害愈大啊。
村夫
  |
2006-3-26 20:57 | |
秦王时候独尊儒术是不会得到百家认可的,是因为坑儒使百家削弱的。
两个时势不同,很难比较做法。
天下人的思想太多,是令统治者不安的事
飞将中原
 |
2006-3-27 09:56 | |
其实无论是始皇的坑儒还是武帝的尊儒都没能达到绝对的统一思想。中国在失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背景的情况下有一些学派因为不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自然而然会被淘汰,比如说墨与纵横。另一些学派合为一家比如说道与阴阳。另外比如说法家虽成隐学却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与显学儒家合流。
儒家思想也并不是在汉武帝之后就绝对成为一尊,在魏晋曾经成为主流思想的儒家一度被以道家为基础的玄学所取代。
即使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也能衍生出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比如说宋学中就有理学、朔学、蜀学、荆公新学。到了南宋又有浙东事功学。而在理学内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又不同。
另外在秦皇汉武之后中华文化也不断吸纳外国传来的思想流派,其中最典型的是就是佛教。其余比如摩尼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到了中、晚明西方自然科学也通过传教士的手传入中国。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各种思想的产生和消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并不赞成仅凭坑儒和尊儒就能达到思想单一、倒退,乃至万马齐喑的程度。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3-27 10:41 编辑 ]
慕容燕然
  |
2006-3-27 10:37 | |
统一意识形态有助于领袖统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能就此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尊民还是愚民
在统一的国家内也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桓古
  |
2006-3-27 12:24 | |
总感觉文章展开得还不够
似乎有种言犹未尽的味道
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或者以古论今 
百家争鸣有利于言路的畅通
而独尊儒术又有利于中央皇权的巩固
因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定了会走的路……
|
中国盛于儒家,也败于儒家,一种思想只是固定时间下的产物,世事无常,人也要随着变化,把任何一种思想神化的结果都是可悲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要想强大,就要不断发展。
|
政治上的攻心往往比攻身要好得多,不过,对于儒学这种属于自我修身的东西来说,拿来党当天下的思想力还真有些纳闷了,说它纳百家,它所控制的人却对鬼谷子有多少的反对精神,总之,当今的“民族主义民族优势学”也带有多少“天朝上国”的味道吧,不过这个“天朝上国”却是走排外极端性的…………
|
诸位的回帖都想象理性明智么,8错8错. 
借用外国人的一句话:思想者无罪.
恢复百家争鸣,并对国外思想兼收并蓄.或许对于中国重新找回自我,才是条正道.
碎魂
 |
2006-11-18 01:31 | |
[B]从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中,我们看见了甚么?
其一,看见了目的的相同与手段的不同。两者无疑都希望只有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一个历史、一个思想;在这里,我不谈这个目的正确与否,只说为达到这个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
只是可惜了
儒学与百家。[/B]
|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6-11-27 17:34 发表
流毒华夏,一利百害的非理学莫数。 那就要怪朱熹这个腐儒了。
林冲
  |
2006-11-27 17:40 | |
法家本无罪,罪在秦用其太过。其实我一直认为,如果当年传承下来的是法家思想,如今的中国一定会更强大。
|
汉朝一直是道法并行的,从张释之看得很清楚,汉武帝是儒法并行的,但是汉武不过把法作为工具,法家的地位,在汉武帝的时候,才真正下降了。
|
儒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有两个人为了媚上, 对儒家做了较大的变革, 一位就是董仲舒, 另一位就是朱熹, 以便愚民, 造成的现在的恶果!
|
政治从来都是现实的。
坑儒也好,尊儒也好,都是手段,巩固政权才是目的。
问题是一旦某种东西占据位置,就有了排异性,并不断自我繁殖,侵占其他事物的生存空间。
所以,无论什么意识形态,法也好,儒也好,若没有其他政治制度来配合为其解毒,最终都会唯我独尊。
|
通篇说的是秦焚书,而不是坑儒。不过坑儒这个称谓可不是大家都公认的,司马光这种卫道士不过说秦“坑术士”。“坑儒”的说法一直到近代才有,好像是郭沫若首先提起来的?我记不清楚了。至于法家“残忍”,法家可是起源于儒家的,外儒内法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方法。汉景削藩失败,不知从何说起?七国之乱三个月就被镇压,这也算失败的话不知道怎么才算成功了。
|
阿老兄,所以呢,「坑儒」是用了引号引起來的,不是專指该事件,是兩个王朝对「儒」的做法與態度。
阿哥哥仔,削藩削得做反了,而且阿景帝哥是多么的怕啊,那还算是成功嗎?阿武帝时咋沒事。
|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11-27 17:40 发表
那就要怪朱熹这个腐儒了。 朱熹就是个伪君子,哪里腐了
没有秦始皇的坑,就没有汉武帝的尊,儒以文乱法,始皇帝开千古未有之局面,统一思想靠的是打压而不是扶植,到了汉武帝时,有了天下一统的大好形势,再来独尊儒术也就顺理成章的了
阿巽
 |
2008-3-8 15:36 | |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08-2-26 19:34 发表
通篇说的是秦焚书,而不是坑儒。不过坑儒这个称谓可不是大家都公认的,司马光这种卫道士不过说秦“坑术士”。“坑儒”的说法一直到近代才有,好像是郭沫若首先提起来的?我记不清楚了。至于法家“残忍”,法家可 ... 先秦之时,“儒”并非儒家专用。
《论语·雍也第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若秦汉之际,有“坑儒”这一说,那肯定是泛指术士之类的,不会专指儒家。
而《汉书》就有“坑儒”之记载了。
《五行志》: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奢淫暴虐,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故大人见于临洮,明祸乱之起。后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陈胜发。
《地理志》: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但班固大致还是泛指,因《儒林传》还是称为术士。
《儒林传》: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后世虽有引用此说的,但大抵影响不算太大。
明确认为是针对儒家的,那自然是近代马列史学家了,不过这似乎是太祖定性的。
冒牌
  |
2008-3-10 09:41 | |
原帖由 湘江子龙 于 2006-3-26 20:34 发表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 扯句其他的话,相比起恶搞红楼梦的续书,高鹗之续就和武帝兴儒一样的效果,不知不觉中把红楼梦糟蹋成三流小说,不曾想许多三流的观众到今天还对此拍巴掌叫好
悼红狐
  |
2008-3-10 12:10 | |
原帖由 桓古 于 2006-3-27 12:24 发表
统一意识形态有助于领袖统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能就此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尊民还是愚民
在统一的国家内也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当要统一意识形态时, 就是要每一个体放弃一些自己的想法, 迁就于统一的整体. 个体无形中就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会造成很大的资源耗费. 这种结构模式, 在协同学中称为极限环. 时间一久, 趋于极限. 其最终结果是会崩溃的.
只是国人看着朝代变更了N次, 但始终少有走出其框框的.
[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4-9 15:12 编辑 ]
|
我相信即使汉武帝尊的是法家甚至是基督教,经过许多年后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跟现在我们认为的儒家是差不多的。
|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3-27 10:37 发表
其实无论是始皇的坑儒还是武帝的尊儒都没能达到绝对的统一思想。中国在失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背景的情况下有一些学派因为不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自然而然会被淘汰,比如说墨与纵横。另一些学派合为一家比如说道与 ... 这次赞成JJ的看法!
....
其余的还是删了
[ 本帖最后由 骥尾 于 2008-4-9 19:59 编辑 ]
骥尾
 |
2008-4-9 18:56 | |
但他们最终目的还是想收住人心。不过看起来“尊”比“坑”更好!
但无论如何还是扼杀了一大部分人的思想!
|
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与解放后中国的情况很象
开会见
 |
2008-5-5 13:41 | |
原帖由 湘江子龙 于 2006-3-26 20:34 发表
其实无论是秦的坑儒,还是汉的尊儒,最终都是造成了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单一,倒退。曾经的百花齐放,结果变成了万马齐喑。从这个结果来说,汉的手法先进还流害更深。 史式教授也是这个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