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始皇的母亲姓什么
性别:男-离线 colin4k
(逍遥花生)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27311
注册 2004-12-9


发表于 2007-2-5 09: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秦始皇的母亲姓什么

一般都认为姓赵,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姓“母”。理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多次提到,“王母太后”,或者“始皇帝母太后”,而史记中提到其余的太后,多用姓+“太后”,如“地动,夏太后死”等。如果非要强调是秦始皇的母亲,按惯例也应该是称呼“王母赵太后”或者“始皇帝母赵太后”,而不是“王母太后”这样别扭的称呼,但如“母”是姓的话,则很正常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一般所谓赵姬,就是赵地的姬人,并不是说她姓赵。
就好像商鞅,姓公孙,因为是卫国人,故称卫鞅。
始皇生于赵,故也名赵政,从异人让其姓赵氏看,始皇母姓赵的可能性不高,母子同姓在当时不是什么美事。

始皇母的本姓不载于史,又没有其他尊号,故以“母太后”称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2-5 11: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2-5 10:10 发表
一般所谓赵姬,就是赵地的姬人,并不是说她姓赵。
就好像商鞅,姓公孙,因为是卫国人,故称卫鞅。
始皇生于赵,故也名赵政,从异人让其姓赵氏看,始皇母姓赵的可能性不高,母子同姓在当时不是什么美事。

始 ...

错。

你不懂先秦的姓氏制度。

姓以血统为区分,而氏或称为“族”,它以族为区分。因此,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就以他的祖的字为氏,而异姓大夫则以“官”或“邑”为氏。

在社会上,女称姓而不称氏,男称氏而不称姓。男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世族,而女称姓,则是为了防止血亲通婚。

商鞅的本姓也不是公孙,《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可见,商鞅是卫国王族,则其本姓应该是姬,因为他是“诸庶孽公子",根据上面的原则,于是以“公孙”为氏,后来离开卫国,则又以国为氏,称作“卫鞅”,再其后,受封于商,故以邑为氏,称作“商鞅”。

而对于女性来说,则没有这么多的弯弯绕,该姓什么,就姓什么。

因此,偶还是认为赵姬就是姓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姓氏之别,衲子并非不知,不过这个主帖的问题重点不在于此,就没有作深入讨论。
战国之时,已经不同于西周,产生了姓氏合一,以氏为姓的做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此处用“其祖本姬姓”,而不是“其本姬姓”就可以看出区别来了。

赵姬的称呼是后起的,和姓氏无关,大抵是后人为了方便称呼而用,始皇母亲之姓不载于史。
认为始皇母姓赵的大约是先入为主,以此反推了。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2-5 11: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2-5 12: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2-5 11:34 发表
姓氏之别,衲子并非不知,不过这个主帖的问题重点不在于此,就没有作深入讨论。
战国之时,已经不同于西周,产生了姓氏合一,以氏为姓的做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此 ...

春秋之际,姓氏区分还是很严格的。虽然在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开始遭到破坏,但商鞅时代离春秋不远,我倒不认为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姓氏合流。

说卫鞅本姓公孙氏,我更多的是把它看做是汉代人的观念。也就是说,商鞅时代,姓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否则商鞅也不会连续更换他的氏。但司马迁在记载时,以汉人的观念,把卫鞅的最早的氏称为了姓。

赵姬有可能姓赵,也有可能不姓。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你以商鞅为例来说,明显是错了。公孙鞅之所以称卫鞅,称商鞅,那是氏的改变,而女子是不称氏只称姓的。何况赵姬处战国末年,那时恐怕姓氏情况和商鞅时代大大不同。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2-5 12:0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衲子以为,后人称之赵姬,就是参照了男子以国为氏的例子,就好像您说的太史公以汉代人的观念看战国之人,所以举了商鞅之例,想说明的就是赵姬之姓无载,而不是说明赵姬的姓氏。没有表述清楚,确有不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2-5 15: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午又思考了一下。

上午所说,偶也有谬误。

即使春秋时代,也有以氏为姓的情况。比如魏之祖毕万先本姓毕,因封于魏,故以魏为氏,后代遂以魏为姓。这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卿大夫们封地稳定的情况下,封邑稳定,则氏也不大发生改变,某氏称呼既久,就会转化为姓。

而以“公孙”为氏,一般都是公子的儿子,但商鞅既为卫“诸庶孽公子”,说明他这一支已经没落已久,他父亲绝不可能是卫公子,因此,只能是卫鞅祖先是卫公子的儿子,因此以“公孙”为氏,此后这一支便以氏为姓,遂姓公孙了。

司马迁说的没错。

以赵国来说,当时姓赵之人很多,除了本来姓赵的人之外,偶猜想有大批人都应该是其祖上本以国名为氏,后来便以氏为姓,故而就姓了赵了。

所以秦王政始称赵政,正是以出生国为氏,若是他一生不得归秦,则其后代必然姓赵无疑。

从这个方面讲,赵姬作为赵国人,且女人不称氏,只称姓,她姓赵的可能姓是很高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所以秦王政始称赵政,正是以出生国为氏,若是他一生不得归秦,则其后代必然姓赵无疑。

从这个方面讲,赵姬作为赵国人,且女人不称氏,只称姓,她姓赵的可能姓是很高的。

《史记》、《通鉴》都没有【赵姬】之称,始皇母姓不见于史,【赵姬】应该是后人为了便于称呼而起,这个【赵】字取于赵国,不是姓。

【赵姬】之称,见于《东周列国志》:【不韦向取下邯郸美女,号为赵姬……】【异人大喜曰:“吾闻应运之王,必有异征,是儿骨相非凡,又且生于正月,异日必为政于天下。”遂用赵姬之姓,名曰赵政。】
这两段关于【赵姬】之姓,前者“号为赵姬”,有后取之意;后者“用赵姬之姓”,已定为姓。综合起来看,即使小说中的赵姓,也是后取的。
且小说家言,又时隔久远,未可为信。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2-5 20: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寻秦记》里面用朱姬为赢政母亲的名字,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来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关于【朱姬】,衲子的看法是:
老黄也认为子从母姓不合适,始皇姓赵氏载于史,其母之姓不见于史,故改其姓为朱。

汉代确实有些从母姓的例子,赵政从母姓的说法应该是比照汉代的例子产生的,大约正是这种说法同时推出了始皇母姓赵的结论。但从母姓的作法周代似是没有的,汉初的例子有可能是受匈奴贵族文化影响,这种反推的比照并不科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9 21: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94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