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7-29 05:10 发表
不错,这个制度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的。这在当时外朝权力极大的情况下的确是限制了外朝权利,导致了皇权的膨胀,但到了东汉末年,这个皇权,确切地说我以为是中央集权被权臣以外朝首脑兼任的形式掌握并成为惯例后,原则上的内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执行成了权臣内外手一把抓,等于架空了帝王本人。帝王本人变得无足轻重,只剩下了象征意义。东汉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帝王,也无碍于天下政务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帝王还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要把皇帝和皇权分开。
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或早亡,因此朝政被权臣把持,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皇权的沦落。
东汉中后期,主要有三种政治势力,一为士人,二为外戚,三为宦官。
先说宦官,宦官凭什么能掌握大权?《后汉书》说的明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他们是作为皇帝代言人的姿态出现的。也就是说,宦官所具有的一切权利,全部来源皇权,——这也是从古至今除唐朝以外,所有宦官专权的本职。宦官的权利,其实是皇权的延伸,皇帝想让他们掌权他们就有权,皇帝不想让他们掌权时,只需一纸诏书。唐朝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唐朝的宦官掌握了神策军,他们的权利来源于军队,本质上是军阀。
所以对于宦官来说,只有皇帝想不想收拾他们,而没有能不能收拾的问题。
再说外戚,由于外戚是正常人,所以他们可以在体制以内取得权利,这是他们不同于宦官的地方。但是,外戚的最大依靠,却不在于体制,而往往在于太后,——也就是说,外戚权利的保证,依旧来自于皇权本身。譬如邓骘和邓太后,窦宪和窦太后,梁冀和梁太后。这几个专权的外戚,实则皇帝收拾起他们来,都是很轻松的。——即便是最为跋扈的梁冀,只要遇到了成年的桓帝,依旧毫无抵抗之力。原因无他,只是他们的权利大半来源于皇权而已。
当然,外戚中有强人,比如王莽、比如杨坚,这些人之所以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扩大自己在体制内的权力而完成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自己外戚的身份。
士人,这才是真正唯一能够对皇权形成牵制的力量。因为士人的权力不来自于皇权的赐予,而是来自于制度、传统、以及对知识的垄断。汉武帝设立内朝,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事实上都是皇权对士人做出的反应。
就东汉而说,有时候因为皇帝过于幼小,确实存在皇帝本人被架空的情况,但只要皇帝一旦成人,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拿回自己的权力。所以说,东汉存在皇帝被架空的情况,但却绝不存在皇权被架空的情况。
正是内朝的设置和“虽设三公,事归台阁”的制度,保证了东汉皇权的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