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鹧鹄仔 于 2009-12-26 00:50 发表
这里又不是什么xx讲坛,要有专家证书才能说话的
我不觉得我是在翻案,只是对于一个皇帝的评价不能用一个普通人的标准。仅用矿监和不上朝就给万历下定论是很不公正的,万历只能算有争议的皇帝,绝不是什么昏君。当时国库很缺钱,而农税已经越收越少了,又碰上天灾连年,有的省份不但收不到钱还要倒贴。万历已经在想方设法筹钱了,户部那帮官又难伺候。不如把钱收进私库,拨款也方便,而且像外出巡游、建造园林这种事情想都没想过,你见过这样的昏君吗?
还有说到官员缺额事情,别动不动就从《明史》中抄一段下来。明朝三品以下官员是不用皇帝任命的,下面商议后送上折子照批就是了,万历对于这方面从没留中不发过。有时候要用自己脑子想想,某些事情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照《明史》说起来正德大战小王子5万人对5万人砍了一天才死了几十个人,不管你用身体哪个部分去想都不大可能
1、这里不是专业讲坛,但好歹也是一个历史论坛,说话当然要靠史料。否则,轩辕不如改名叫YY论坛好了。
2、万历把钱收上来干啥?外出巡游的确没有,他老人家呆在后宫连三大殿都懒得去,何况出北京城了,——但凡喜欢出京的皇帝,总还是有点进取心的。不过要说“建造园林这种事情想都没想过”,那您可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让偶给您算一算您心中这位“想都没想过建造园林”的明君在位时的土木工程吧:
万历十一年,建造定陵,耗银八百余万两。虽说修建陵墓是应有之意,但如此耗费,却是少有。
万历十二年,修慈宁宫,用银十五万两。
万历十三年,修建潞王府,用银三十万两。
同年,修建乾光殿、金海亭、西安门等,用银数不详。
二十二年,修葺养心殿、神怡殿、永宁宫、隆德门。给事中张涛劝谏,被降级外调。
二十四年,修乾清宫、坤宁宫。
二十六年,修隆宗门
二十七年,修慈庆宫、端敬门
二十八年,修大高玄殿及龙舟、桥梁等景观和裕陵殿宇。
同年,修南城清和阁
二十九年,修大内乾德殿。
三十年,再次修乾清宫、坤宁宫。
同年,修奉先殿西川堂。
三十一年,修天寿山长陵
同年,修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
同年,修日朝门。
三十三年,修感恩殿
三十四年,修杨璋桥梁,此工程与感恩殿工程合计用银十余万。
三十六年,修会极、归极二门
三十九年,修懋勤宫、端凝宫、寿安殿。
算了,其他的偶不列举了。以上这些土木工程,不知道是不是万历这位明君搞的。
至于这些工程的耗银,上面很多看不出来,但从一个侧面可以进行一些了解。比如三十一年修三大殿,所用木料为贵州、四川、湖广各地的楠木,其中贵州共使用木板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八块,木价用银共一百零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一两,运费用银二万零二百二十两,湖广所派楠木共用银四百二十万两,湖广、贵州、四川三省合计,此一工程仅木料费银便达九百三十余万两。
好一个俭省的明君啊。
(另:以上数字皆出自《明神宗实录》和《国榷》,和满清无关,不要把屎盆子扣到满清头上去。)
3、缺官情况,我也列一个表吧。
万历二十四年,六科中只有掌科一人,署印五人,十三道中无一人主印。五科都给事中久虚不补,西台东省,列署半空。南北六卿缺久未补,卿贰各部属官及外方面,缺以百数。
二十五年,台省新旧人数,不足当额之半。
二十六年,两京设尚书、都御史十四人,而今缺其八。侍郎寺卿虚其半,河南巡抚缺半年。两京六卿之长,缺者九人。
二十七年,南道御史三十九员,今在任只有二员。各科办事者仅有十人。
二十八年,南北科臣五十七人,今只有八人。道臣一百四十人,今只有五十二人。
二十九年,天下两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司)缺七十余员,知府缺二十二员,加之任命后尚未到任者,天下就任之官与缺官恰好个半。
三十年,两京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九十四人。天下缺巡抚三人,布按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两司方面共缺员六十四人。蓟辽总督缺两月,延绥等地巡抚缺。天下御史巡行查务十三处,今缺九处。
三十一年,天下知府缺员二分之一,两京部院大员缺二十余员,各省直司道府等官,缺九十余。
三十二年,礼部、吏部尚书缺,六部侍郎只有四五人,河南巡抚久缺。天下司道官缺七十九人,知府缺七十五员。
三十三年,南北大员强半空缺,督抚重臣、经年缺席,藩台、臬台缺五六十员,知府缺四五十员。
三十四年,部院总计堂上官总计三十一员,缺二十四员。六部都察院堂官只有五人,内四人被言杜门,只有沈应文一人上班,支撑刑工两部事务。
算了,以下的我也不写了,所谓见微知著是也。这些史料都是来自《明神宗实录》,须和满清无关。
其实,关于万历缺官的史实,不必看什么《明史》、《明通鉴》、《实录》等,当时大臣奏折,可谓第一手史料,其中记载历历可观。
其实明朝史料是非常多的,更本不需要完全借助清修《明史》。把明朝皇帝的一切恶习、恶政,全部归之于满清诬蔑,何其幼稚也。